「媽媽」與「媽」,僅一字之差,卻代表著孩子的成長和對你的態度

2021-01-15 李四說歷史

作為媽媽,很多人都希望孩子可以儘快長大,可當孩子真的逐漸長大時,媽媽心中又會產生極度的不舍,儘管說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永遠不會改變,但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份關係其實已經和最初不一樣了。

孩子小的時候經常跟在媽媽身邊,餓了喊"媽媽",摔倒了喊"媽媽",不高興了也會喊"媽媽",似乎"媽媽"這兩個字就是他們的全部。

然而等到孩子慢慢進入青春期之後,很多孩子都不再這樣和媽媽親密了,就連稱呼都變成了"媽",儘管"媽媽"與"媽"僅一字之差,可代表著著的卻是孩子的成長和對你的態度,這些都會和以前不同。

"媽"代表了孩子的成長:

別看這兩個詞彙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可以從中看出孩子的心理已經發生變化,他們不再全身心地依賴於父母,而是開始有了獨立的想法和思維,可能有些媽媽在心理上覺得無法接受,但如果媽媽這時候還要強行插手孩子的事,那麼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媽媽的關係因此而變得更加疏遠。

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自己去獨立,這不僅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成長機會,也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從而不再對媽媽抱有警惕心。

那麼,應該怎樣讓孩子更獨立呢?

1、 嘗試放手

或許在媽媽心中,孩子可能永遠是個小孩子,但畢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作為媽媽,一定要儘快接受,並想辦法給孩子更多獨立的機會,媽媽應該將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同時也要學會嘗試著去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鍛鍊去努力。

2、 多讚賞多鼓勵

儘管孩子們獨立的想法很強烈,但畢竟他們缺少經驗,思想也比較簡單單純,所以很可能會遭遇一些失敗,但媽媽這時候絕不能大包大攬、幫孩子做事,而是應該看一看孩子的情況,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讚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努力去重新做好這件事,媽媽的讚賞和鼓勵事孩子成長和進步的最大動力。

3、 製造小困難

如果媽媽既想要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又想要孩子獨立性更強,那麼不妨在生活中製造一些小困難,然後向孩子進行求助,讓孩子來幫自己的解決。當然了,這個困難一定要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這樣孩子既得到了鍛鍊,也在媽媽面前增強了自信心,同時還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幫助了媽媽,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孩子變得更加獨立對媽媽來說也是一種好事,代表著他們真的開始長大了。但媽媽們也應該注意,孩子的稱呼變化,還代表著孩子對你的態度。

有些孩子長大後,開始有了自己的隱私,對媽媽也開始不再完全信任,甚至還會產生一些抗拒、厭煩的感覺,這時候媽媽們一定要多多注意,不要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來,否則親子關係很可能越來越疏遠。

那麼,媽媽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 尊重孩子的隱私

這一點可能是所有孩子都非常在意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逐漸進入青春期後,心裡也有了許多的小秘密,同時他們的內心會變得非常敏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而媽媽們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們的隱私,給他們一些隱私空間,不擅自進入孩子房間,不再孩子不知情時亂翻孩子物品,更不能偷看孩子日記,一定要給足孩子的尊重。

2、 多信任多理解

可能有些媽媽很難接受孩子的變化,甚至擔心孩子這樣會犯錯會學壞,因此而對孩子嚴加管束。但越是這樣孩子就可能越叛逆。

媽媽要記得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和理解,他們現在是最敏感的時候,而且已經開始逐漸長大,要讓他們感覺到媽媽是信任她理解他們的,這樣親子關係才會更親密,孩子才不會對媽媽產生排斥感。

3、 多給孩子自由

其實這一點和嘗試著放手是同樣的道理,孩子們逐漸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張,作為媽媽,可以給孩子提一些意見或建議,但卻不能直接為孩子決定,這時候給孩子們一些自由才是最好的,畢竟媽媽再好也不能陪孩子一輩子,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自己做決定,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才是最好的。

總之,媽媽們也要理解孩子,他們渴望成長渴望獨立,渴望擁有自己的人生,媽媽要做到支持、理解,幫助孩子更好更快的成長,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後,就會理解媽媽們的一片苦心。

相關焦點

  •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僅一字之差,卻暗藏著孩子的心理變化
    稱呼從&34;變成&34;,僅一字之差,卻暗藏著孩子的心理變化剛生完寶寶,我們每天都在盼著孩子可以開口喊爸爸媽媽,有些家長聽到孩子喊自己後,眼淚直接就流出來了,那種激動的心情一直忘不掉。媽媽這兩個字是大部分寶寶最先會說的,奶聲奶氣的一聲真的會讓自己的心融化。
  • 孩子稱呼從「媽媽」到「媽」,別看一字之差,隱藏著3個成長隱秘
    前幾天,朋友和我說她家兒子,現在開始叫她「媽」,而不是「媽媽」了,一時間有點不習慣,心理上莫名其妙有些心酸,感覺孩子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朋友的感覺我也經歷過,雖然只是孩子一聲稱呼改變,但總感覺一時間改變了什麼。
  • 稱呼從「媽媽」到「媽」,僅一字之差,可能孩子心理產生了變化
    當孩子初長成的時候,會親切地稱呼母親為「媽媽」,而媽媽也願意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但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對母親的稱呼會從「媽媽」變成「媽」,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孩子的心理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 從「媽媽」到「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暗含了孩子的心理變化
    今日話題:從「媽媽」變成了「媽」,看似一字之差,但你知道它意味著什麼嗎?地球上有著成千上萬種語言,但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媽媽」這個詞,代表的意義都是一樣的,那是一種最偉大最深沉也是我們最無法割捨的愛。試想,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不再喚你「媽媽」,而是直接稱呼你為「媽」,你是否會心頭一震?
  • 孩子突然從「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暗示孩子心理發生變化
    ,從當初的「媽媽」也變成了「媽」,熟不知這一字之差,所代表的含義是深遠的。>,這是因為孩子的同學,都逐漸開始改變對媽媽的稱呼,而孩子為了想要證明自己長大了,也會隨波逐流改變自己的稱呼,開始不再叫「媽媽」而改口為「媽」。
  • 孩子從「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卻暗藏孩子3個心理變化
    文/山爸爸育兒記「媽媽」可以說是世界上我們最親近的人,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稱呼卻也發生了變化,當孩子從「媽媽」改叫「媽」的時候,一字之差的變化,給人感覺卻不同,那麼「媽媽」和「媽」到底有什麼區別?又暗藏了孩子哪些心理變化?
  • 從「媽媽」改成「媽」,孩子稱呼只是一字之差,意義卻截然不同
    當孩子不再奶聲奶氣的叫「媽媽」,而是換成更加隨意的單字「媽」時,這不一定是孩子在圖省事,這有可能暗含著孩子心理發展變化的影射。作為母親的自己如果此時糾結著孩子對自己稱呼的改變是毫無意義的,了解其背後的成長訴求才真的有價值,父母更應該從中讀懂孩子成長的意味。
  •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看似一字之差,實際是孩子悄悄長大
    文|麒麟媽媽(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前幾天,朋友楠楠突然一臉憂愁的對我說:「你知道嗎,這幾天孩子對我的稱呼變了,以前都是叫媽媽,現在開始叫我媽了,我的心裡還真有些不是滋味」。確實,對於做媽媽的人來說,這看似一字之差的稱呼,仿佛拉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失落。不過,孩子對媽媽的稱呼也不是說變就變的,當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實際是孩子在悄悄長大。
  •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蘊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雖然說只有一字之差吧,意思也很相同,但是相信許多寶媽對於這點細節還是很在意的。 思考一番之後,我問朋友,你怎麼稱呼你母親呢?朋友反應了過來,因為她自己也是稱呼母親為"媽",而不是"媽媽",而且她已經想不起來是從何時開始從媽媽改叫媽的了。
  •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僅一字之差,暗藏著娃三個內心變化
    「媽」和「媽媽」,好像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中的親切,隨意天差地別。我記得在我上高三的時候,班級裡有一位女生又一次感冒,在學校的時候病情加重。她的媽媽來接她,在座位上痛苦的她像是一隻小鳥,盤旋飛回媽媽的懷抱,還叫了一聲「媽媽」,有委屈,有痛苦,更多的還是一種面對親人的任性吧,這是時隔多年我對於當時那個場景的猜測。
  • 一聲「媽媽」變成「媽」,別輕視你家娃的一字之差,父母要注意
    突然發現孩子對你的稱呼不知何時從「媽媽」變成了「媽」時。千萬別小看娃娃的這一字之差。本期話題:一聲「媽媽」變成「媽」,別輕視你家娃的一字之差,父母要注意!一字之差,這其實反映出了孩子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已經悄悄地出現了變化。孩子變得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乖巧聽話、百依百順般的依賴父母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已經從內心開始漸漸的疏遠父母了。
  • 孩子從叫「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暗藏孩子3個心理變化
    01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暗示著3個心理變化貝貝10歲之前,每次媽媽學校接他放學,他都會撒嬌地撲到媽媽懷裡03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暗示著3個心理變化1.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隱藏著孩子三個心理變化
    「媽媽」和「媽」雖然只是一字之差,雖然都只是稱呼,但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叫聲「媽媽」給人一種特別親暱的感覺,一聲「媽媽」像是包含了孩子的「撒嬌」和媽媽「寵溺」,飄蕩著母親與孩子之間那種不可描述又默契的愛。
  • 孩子從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體現孩子3個心理變化
    最近網絡上有這樣一個小調查,問的是:孩子叫「媽媽」和叫「媽」有區別嗎?被孩子這樣叫,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們不妨先看看網友是怎麼回答的。@不能吃,別動:「我兒子小時候叫我媽媽,上了初中之後就開始叫媽了,有些事情他能自己做,不需要我幫忙的時候,叫媽的次數也減少了,這或許就是成長吧,孩子獨立了,和家長的距離也就遠了。」
  • 孩子從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體現孩子3個心理變化
    最近網絡上有這樣一個小調查,問的是:孩子叫「媽媽」和叫「媽」有區別嗎?被孩子這樣叫,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們不妨先看看網友是怎麼回答的。@不能吃,別動:「我兒子小時候叫我媽媽,上了初中之後就開始叫媽了,有些事情他能自己做,不需要我幫忙的時候,叫媽的次數也減少了,這或許就是成長吧,孩子獨立了,和家長的距離也就遠了。」
  • 孩子從叫「媽媽」改喊「媽」,一字之差,包含著孩子三個心理變化
    說來也神奇,「媽」這個字的發音在大多數地區都幾乎是一樣的,對於小孩子來說,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學會的的一個發音,而這簡單的一個發音卻讓所有的母愛都值得。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呢?孩子在小時候的都是叫「媽媽」,而長大後卻更多的是叫「媽」,雖說只是一字之差,但是聽起來卻怪怪的。
  • 孩子由叫「媽媽」到「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心理變化卻很大
    文|西紅柿媽媽「媽媽,你在哪裡呀?」「媽媽,寶貝永遠愛你呦!」「媽媽,可以陪我再玩一下嗎?」「媽,你怎麼這麼慢,快點呀!」「媽,讓我安靜一下好嗎?」「媽,你別老跟著我,煩!」這樣簡單的語氣中,其實更多是孩子的「反抗」與「回應」,他用自己的獨特語言,告訴父母,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弱小而稚嫩的孩子。所以,當你聽到孩子突然不再叫「媽媽」而是叫「媽」的時候,驚訝之餘也不要過分擔心,因為孩子長大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了。
  • 孩子從叫「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暗藏孩子3個心理變化
    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喊&34;,而是變成了似乎沒有多少感情的&34;,媽媽們也許難免有些失落:是孩子不愛自己了嗎,還是孩子變懶了?孩子不叫&34;改叫&34;,一字之差,暗示著3個心理變化貝貝10歲之前,每次媽媽學校接他放學,他都會撒嬌地撲到媽媽懷裡,甜甜地喊上一聲&34;。
  • 孩子喊「媽媽」和「媽」有什麼區別?隱藏著4大心理變化,要留心
    不過,母親們有注意過孩子對自己稱謂的變化嗎?前段時間看到一位母親發朋友圈說,自己的孩子以前都是叫自己「媽媽」的,但最近一段時間卻開始改口叫「媽」了,在這條朋友圈下還有許多母親也在感慨,小的時候孩子總是叫自己媽媽,後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只叫「媽」了。
  • 孩子從「媽媽」改口叫「媽」,一字之差,暗示了寶寶3種心理變化
    作者/萌媽編輯/萌媽孩子總歸會長大的,而許多家長到了這個時候,總會難以割捨,因為孩子到能獨當一面的時候,總是和依賴自己的孩子,所呈現出的&34;是不同的,而這種落差感也會讓家長感到短暫的不適應,就好像孩子慢慢地變成了大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