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萌媽
編輯/萌媽
孩子總歸會長大的,而許多家長到了這個時候,總會難以割捨,因為孩子到能獨當一面的時候,總是和依賴自己的孩子,所呈現出的&34;是不同的,而這種落差感也會讓家長感到短暫的不適應,就好像孩子慢慢地變成了大人似的。
李女士就有這樣的煩惱,自己上六年級的女兒,本來是叫自己媽媽的,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改口叫自己媽,而這種落差感也讓李女士有了擔憂,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像已經獨立了似的,離自己有些距離了。
當然,李女士的煩惱不是沒有緣由的,因為一字之差,就暗示了寶寶三種不同的心理變化,當然,不單單是心理變化,在這裡,家長不妨了解一下到底有哪些變化?
變化一:孩子的人格逐漸獨立
孩子到了一定的歲數,就會想通過一些行為和舉動來證明自己是個獨立個體,因此他們會做出一些比較成熟的舉動,比如說自己動手實踐,或者通過自己的能力來完成事情,以此證明自己是可以不需要大人幫忙也可以生活的。
如果孩子已經發出這樣的信號,家長不如順其自然,讓孩子通過這樣的機會表現自己,這樣的話,有利於孩子以後的人格獨立培養。
變化二:孩子已經逐漸有自己的想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再是那個只會聽媽媽的話的乖寶寶了,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會想變成一個小大人,不願被別人貼上是媽媽的小寶寶這樣帶有戲謔的標籤了,想讓別人認可他已經在長大了,因此也會改變對父母的稱號來完成一次自我的&34;。
變化三:親子之間的關係產生間隙
因為孩子已經有人格獨立的想法了,這時候家長想去控制孩子,或者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孩子的叛逆心理會慢慢滋生,因為他們有了獨立的人格,就不願被人操縱或者使喚,即使是為他們好也是一樣的。
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切莫用強迫的手段逼迫孩子,否則只會起到本末倒置的作用。
由此可見,孩子如果開始叫母親&34;的時候,說明她已經開始想變成一個小大人了,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家長可以怎麼&34;孩子,讓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道路呢?
①讓孩子動手做自己&34;的的事情
對家長來說,孩子不管幾歲都是孩子,並不會因為他們長大而發生什麼改變,然而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畢竟孩子終歸會長大的,因此在孩子已開始有想變成小大人的苗頭的時候,大人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事情。
比方說自己穿衣服和吃飯,或者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活,通過這樣的姓氏讓孩子逐漸知道自己份內的事情要自己做,甚至還可以幫助父母完成工作。
②與孩子理性溝通
如果孩子已經生出想當小大人的念頭,那麼家長要知道這個時候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要趨於理性化,千萬不要用命令或者其他強迫的姿態,否則孩子會逐漸萌生叛逆的想法,屆時可能因此和大人吵架,或者繼而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因此,當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自己也要跟著成長。
當孩子已經想成長的時候,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這說明孩子不再需要父母保護,已經可以慢慢走出父母的庇護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人了,這個時候家長千萬要懂得放手,這樣才不會影響孩子&34;。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