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於媽媽的稱呼,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對媽媽的態度,從開始再到上幼兒園,幾乎每次稱呼都是媽媽。「媽媽我餓了」「媽媽我要喝水」「媽媽我要看電視」孩子似乎永對自己產生了依賴,無時無刻不再尋找媽媽的存在。
而這一句「媽媽」更多的還是孩子對於母親的期待,往往也讓母親感受到孩子的愛。
從咿呀學語再到健步如飛,孩子的稱呼也逐漸發生改變,從當初的「媽媽」也變成了「媽」,熟不知這一字之差,所代表的含義是深遠的。
而每個母親也都知道這一天遲早回來,其實這種改變,更多的是母愛分離的一種過程,也代表著孩子逐漸長大。
而孩子從「媽媽」改叫「媽」,通常是孩子上了小學以後所開始的,這是因為孩子的同學,都逐漸開始改變對媽媽的稱呼,而孩子為了想要證明自己長大了,也會隨波逐流改變自己的稱呼,開始不再叫「媽媽」而改口為「媽」。
其實這也當孩子不再叫「媽媽」的時候,一般是孩子開始進入小學階段了。,有些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身體沒發育完全的時候,只會說媽媽、爸爸這類的詞,而當孩子說單個字的時候,這也就表示孩子長大了!
從心理上來說,孩子在說媽媽的時候,這時候是在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守護者」,這時候是處在認知階段,孩子什麼東西都不懂,需要父母們的幫助。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的就會討厭這種方式,孩子希望得到尊重,而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注意了。
而這,也蘊含了孩子內心的改變
雖然「媽媽」和「媽」之間僅有一字之差,但是這也代表孩子長大了,性格也逐漸趨於成熟,這時候家長就應該改換種眼光看待孩子,學會適當放手。
而這個時候孩子往往認為自己有能力做某些事,不需要再讓家長去保護。對於問題自己可以解決,而這時候若是家長一味地管制,只會引起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得不償失。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去獨立面對一些事情,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飛得更高,還是為了飛得更遠。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也不要成為孩子獨立的負擔。
而這時孩子也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會用行動告訴父母,表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想再讓父母們幫助。
其實還是叫媽媽,所表達的更多是一種依賴的表現,孩子還小,許多事情都要家長幫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改變這一看法,或多或少會受到周圍同學朋友們的影響。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還在叫媽媽,就很有可能遭受同學的嘲笑,對於經常講「媽媽」的孩子而言,這時候就要做出一些改變。而往往這也是孩子開始獨立的第一步,所以在意別人的看法未必是一件壞事。
之所以會產生隔閡,是因為有些父母平時喜歡打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產生了叛逆性格。從「媽媽」到「媽」,在這裡就代表著愛的分離,意味孩子心理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12歲之後,孩子的這種行為會非常明顯。這是因為孩子對外界有了自己的認知,而母親卻依舊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導致很多時候總是幫倒忙,孩子不但不會感謝,反而還會討厭你。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屬於正常表現。家長們也不要過度解讀,有的家長會因為孩子從「媽媽」改叫成「媽」而高興,而有的家長則會心情失落,認為孩子這是要遠離自己。要知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孩子總有一天要跟媽媽分手,去創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孩子都已經20歲了,卻還叫媽媽離不開你,這難道不是個悲劇嗎?
很多家長都喜歡自居高位,不願意放平姿態去跟孩子「交朋友」。那麼這樣你又怎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呢?面對孩子的這些變化,作為父母,你是否準備好了呢?
我是小羽媽媽,一位多年經驗的幼兒園老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寶媽;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專業知識豐富;
教育兩個娃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
我在這裡每天都會與你分享最專業、最實用的育兒知識。
如果你也感興趣,就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記得關注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