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胖娃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我是成都人,我是廣安人,我是南充人,我是內江人,我是樂山人,我是雅安人,我是宜賓人(註:分別代表)
一樣的四川人,不一樣的四川話。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
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
你覺得最難懂的四川方言是哪一種?有人說是攀枝花方言。真的有那麼難懂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攀枝花市原名「渡口」,由金沙江上一渡口而得名,現在叫作「攀枝花」,是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譽。攀枝花外地人口多,口音種類繁多。
攀枝花(圖片來自網絡)
攀枝花本地人說攀枝花話,主要在米易縣、鹽邊縣、仁和區、東區銀江鎮和西區格裡坪鎮,使用人口70餘萬人。米易縣撒蓮、埡口、丙谷、頭碾等地和鹽邊縣安寧、和愛、紅格、新民等地,略帶涼山州會理口音;米易縣灣丘等地略帶涼山州德昌口音;鹽源縣黃草、梅雨、藤橋、樹河、甘塘等地,帶攀枝花市鹽邊、米易口音;仁和區同德、新生、新華、民政、福田、太平、前進、務本、西區格裡坪鎮、東區銀江鎮等地,屬於雲南省麗江市華坪、攀枝花市鹽邊口音;仁和區平地、大龍潭、啊喇、永富、大田、總發、金江鎮馬海達村、銀江鎮啊署達村、鹽邊縣益民鄉鮓石村、紅格鎮普隆村、金江村等地,屬於雲南楚雄州永仁縣口音。
攀枝花有很多移民方言,比如南充話、重慶話、內江話、瀘州話、廣安話、遂寧話、東北話、達州話、資陽話、巴中話等。在攀枝花市城區出生長大的移民後代主要說攀枝花四川話和攀枝花普通話兩種。
同期:攀枝花四川話大多沒有翹舌音聲母,口音和成都、重慶接近;攀枝花普通話俗稱「攀普」,四川話沒有翹舌音的聲母、四川話方言詞語、東北話的聲調雜揉在一起。比如:攀枝花山上的樹長得很差勁,用「攀普」就說成pan1 zi1 hua1 san1 sang4 di1 su4 zang3 de2 hao3 pie4 o2(攀枝花山上的樹長得好敝哦)。
因為現行攀枝花話有捲舌音聲母,加上攀枝花市周邊臨近地區的涼山州會理縣、會東縣、德昌縣、鹽源縣,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寧蒗縣、楚雄州永仁縣等地都有捲舌音聲母,加上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現在的中小學生、年輕人口音已經悄然改變。未來攀枝花城區語言只需要把聲調轉換為普通話聲調,就可以成為標準普通話的一種語言了。
米易土著人口較少,多數是明清時期和建縣後遷入的,因此語言較為混雜。縣境內各地區的方言各有特點。安寧河兩岸與縣城話差別不大,靠近會理縣的地區和會理話近似,靠近德昌縣的地區有德昌話的語音,靠近鹽邊、鹽源地區的有兩鹽話的味道。縣內各地區之間語言交流沒有障礙,都能通話。
米易縣全縣23個少數民族都會說漢語,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彝族、傈僳族、回族3個。回族沒有自己的語言,歷來都學漢語,說漢話。米易彝族屬於涼山彝族的支系,涼山彝族分為「什扎」「日洛」「所狄」3個土語區,這3個土語區的彝族米易都有,說「所狄」土語的彝族比較多。這部分彝族是彝區民主改革前定居米易的土著彝族。「什扎」「日洛」土語區彝族主要是民主改革後,特別是80年代遷入的。3個土語區差別較大,但仍有共同點,發音多鼻音、濁音,很難準確翻譯成漢語。傈僳族語言屬藏緬語族彝緬語支,但絕大多數彝族都聽不懂傈僳話。漢族除雜居在傈僳村寨的少許能聽懂一點以外,幾乎不能和傈僳通話。米易傈僳族和雲南省怒江、麗江及四川省德昌、會理、鹽邊、仁和等地的傈僳族語言基本相同,能說漢語,懂彝族話。分平翹舌,有4個聲調。
航拍米易(圖片來自網絡)
如此說來,你是不是就理解了為何有人說攀枝花話是最難懂的方言?不過,攀枝花話濃縮了多個地方方言的精華,來自其他地區的四川人總能在這兒聽到自己家鄉的土話,也不失為另一種親切感。
結束語:
一樣的四川人,不一樣的四川話,《四川方言》,讓你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特別鳴謝四川師範大學周及徐教授對節目的精心指導!更多精彩內容您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方志四川或者故事882。下期再會!
本節目取材於《四川省志 方言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聯合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