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惠明為什麼搬不動袈裟?

2020-12-20 問過藍天

話說慧能取得袈裟之後,告別弘忍大師,一路往南。

兩個月之後,到達大庾嶺一帶,這個時候,黃梅山的眾弟子,已經知道弘忍大師將「心法」與袈裟傳給慧能,於是眾人在某人的召集下,聚集數百人,往南追趕,想要奪回衣缽(袈裟)。

六祖大師畫像

眾人當中有一人,名喚惠明,原本是一名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搶在眾人之前追到慧能。

慧能沒辦法,只好將袈裟放在一塊大石之上,然後自己躲在不遠處的草叢之中,心裡暗付道:「袈裟原本不過是表信之物,怎麼能夠用人力來爭奪呢?」,即

「慧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

不久,惠明趕到,見袈裟完好無損地放在石頭之上,於是走過去,想把袈裟帶走,卻發現袈裟太重,任憑自己如何使勁,就是搬不動袈裟,這時他忽然想到,慧能可能就躲在附近的某處,於是喊道:「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祖師講法圖

那麼,惠明為什麼提不起袈裟呢?難道袈裟之中,有何奧妙嗎?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不思善不思惡」的心?
    「不思善,不思惡」這句話是《六祖壇經》中,六祖為了接引惠明所說。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這裡當下即見:為什麼不可以頓悟呢?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頓漸只是假名,頓悟都是多事了。不悟是你,悟了那個還是你,這個「自己」,可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不要在法上執著有什麼頓,有什麼漸,只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就絕對錯不了。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如。
  • 不要傻傻分不清楚(原創)
    《法寶壇經》第100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在這個世間裡,我們如果一切順風順水,沒有一絲一毫的違緣逆境,我們還會學佛嗎?六祖慧能大師開示大眾雲:此門坐禪,原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六祖慧能大師如此一說,便無所適從了。這也不讓看,那也不讓看。甚至還不是不動,那到底是讓動還是不讓動呢?其實要解開六祖慧能大師教授坐禪的這段開示,只需多加倆字就可以了!哪倆字呢?即「不執」二字。
  • 海上文苑 | 「搬不動」的「南極石」
    這塊石頭被稱為「搬不動的南極石」,被擺放在陳列室顯要位置。一位初來參觀不知底細的人,竟然輕輕地舉了起來:「誰說搬不動!」引起人們一陣鬨笑和質疑。校史陳列室擺放的都是校友贈送的紀念品,每件都與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這塊僅有幾十斤重的石頭為什麼稱為「搬不動的南極石」呢?它背後有什麼故事?
  • 元芳,你怎麼看|《六祖壇經》02
    其中有一個叫惠明的和尚,原本姓陳,曾經是一名四品的武館,一個地地道道的粗人。他搶在所有人前頭追上了我。我就說:「衣缽這麼重要的信物,是武力就能搶去的?」然後就把衣缽扔在大石頭上,自己躲進了草叢裡。惠明來了,居然提不起來。於是他大喊:「行者~行者~我是來求佛法的!不是來搶衣缽的!」
  • 景寧惠明茶工坊喊你來做茶啦~
    惠明禪茶工坊開放在即 特邀您一起來感受茶文化 惠明禪茶工坊位於景寧金獎惠明茶的主產區惠明寺村,由著名建築師徐甜甜設計,是利用光學原理打造的一座集惠明茶傳統手工技藝演示、禪茶文化體驗為一體的茶文化博物館。
  • 壇經導讀-001
    今天,我用語音來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我們已經把《壇經》的序學習完畢。之前我們通過兩年的時間,把《楞嚴經》學習圓滿了。今後給大家講《六祖壇經》時,會加強對實踐性內容的講解。我們學完《楞嚴經》之後,進入每天兩卷《楞嚴經》的共修,共修結束後,要求大家每天至少誦一卷《楞嚴經》作為日常功課,進一步薰習和消化。以後有機緣,我們再重新進一步深入學習《楞嚴經》,想必又會有很多的驚喜。當時允諾大家,學完《楞嚴經》之後,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
  • 解鎖《壇經》的秘密電碼
    師父還說,現在許多人都過得並不快樂,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起初大家覺得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有了錢就會幸福,但有錢之後卻發現,痛苦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或許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至少算得上是一個善良的人,也一直都在努力地修行,但內心的煩惱和痛苦卻此起彼伏,生活中也總是出現各種事與願違的境遇,這是為什麼呢?
  • 史文:《壇經》講座之二
    有人會說慧能大師一開始也沒有開悟,他是晚上五祖圍著袈裟給他講了秘訣以後才一下開悟的,所以認為這裡面有一個千古不傳的秘密。太虛大師在他的《曹溪禪之新擊節》裡面講,這種說法實在是「謬甚」,是個邪見。如果認為六祖有一個千古不傳之秘訣,有一個口訣是單傳的,能夠立地成佛,太虛大師說這個實際上是一個很錯誤的見地,是邪見。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等你把壇經讀明白的時候,你就發現碧巖錄等,都是幼兒園教材
    若一念回心,不執著,不把玩光景,然後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進,所以受持《金剛經》也不能執著正受,而是要使金剛心抬頭作主。金剛心是刀槍不入、八風不動的。人若真正以金剛心抬頭做主的話,一切得失、毀譽、稱譏、利衰來了,根本不動搖,既不影響情緒、心理,也不影響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
  • 六祖壇經作業7
    和六祖壇經坐禪品有何相輝映之處?請說明您的體會。  答:玄關一竅為生死不相關之地,終日守護不失,知止於眼前當下,心自然就定,能在一切善惡境界幹擾中心清靜。外離相,內不亂。體會過最覺舒適是熄念調息、忘我,只覺眼前有微亮的淺藍光,那光圈搞不清是由大漸小還是由小漸大,反覆不斷、又象是深邃的通道,總之身體、知覺都非常的舒適,偏偏在這時候得不舍的下座。下坐後精神特別好。(也有過昏沈驚醒卻不知昏睡了多久。)  後來跟經理學三寶修持,體會到如六祖所說的重點是在收心,是要培養心念不被一切外境所動,而不在忍受盤腿的不適難耐。
  • 暢談·六祖壇經(890)-空無自體
    暢談·六祖壇經(
  • 釋永信的袈裟和通用的悍馬
    作者:宋桂芳最近的兩則新聞值得比較閱讀:一是6月8日《河南商報》消息說,少林方丈釋永信因為一則「定製雲錦袈裟僅金線就價值5萬元」的報導再次成為關注焦點,釋永信回應稱,估價16萬的袈裟是南京雲錦研究所送的,不花一分錢;另一則新聞是我國民營企業騰中重工宣布將圍繞「悍馬」品牌的使用與全球運營與通用汽車進行磋商討論後
  • 壇經十六:五逆重罪和一闡提是否仍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那些惡人不可能追殺他這麼久吧?這裡其實有多種原因,第一,六祖惠能下山三年後五祖就離世了,然後神秀法師作為首座和大弟子,再加上擁躉甚多,雖然沒有拿到衣缽,但也被推為了新的「六祖」,當然只是名義上的,因為沒有信物袈裟。因此他的很多弟子和隨從們自然就不放心南下的六祖,他們明白信物袈裟是在惠能大師這裡的,自然想要奪回去好大功一件,所以惠能大師並不能放鬆警惕。
  • 史馬話西遊|唐僧的錦斕袈裟竟然這麼厲害
    且說觀音化身癩痢老僧,捧著袈裟逕自向宰相蕭瑀大踏步而來,差役正欲喝罵,卻是蕭瑀見這和尚雖是衣著破爛,卻氣宇不凡,舉止怪異,便喝退差役,教觀音走上前來,勒住馬細看那袈裟。蕭瑀雖不識佛門寶物,畢竟頗有見識,眼見袈裟寶氣流轉,知道必非凡品,便問賣價幾何。觀音依舊答了,蕭瑀大奇,笑問道:「這袈裟有何好處,竟要如此高價?」
  • 從唐僧袈裟上的寶石到金箍兒 觀音到底偷了多少東西
    袈裟第一次露面時,有8種寶石,到了後來,就只剩下6種了,少了闢塵珠和定風珠!為什麼會少?丟在了哪裡?為何唐僧師徒自己都沒有發現?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小說,也許是作者不小心寫漏了呢?為什麼不見了?兩種可能:一,不小心丟了;二、被有心人偷了。第一種可能基本可以完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