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快樂痛苦、希望絕望合起來,就是《挪威的森林》

2020-12-11 文人墨鶴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一部優雅卻又帶有感傷的戀愛小說。圍繞著主人公渡邊,展現了他與兩個女孩的愛情糾葛。木月、直子、初美都死於自殺,在書中不禁讓人感覺到窒息般的絕望。不過,即使面對殘酷的現實,生命總還是要向前看,渡邊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成長。

真正面對必然不幸的到來,好好珍惜當下。

「唯死者永遠十七」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木月已經死了,渡邊因此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與其說是恐懼,更可以說是思考,他說「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實的同義詞」。在渡邊的認知裡,他認為自己已經對死亡有了足夠深刻的認識,可是當摯友死亡到來的時刻,他十八歲的春天轟然破滅,死亡在他看來不再是遙遠的彼側,死亡如同細小的微塵,被人吸入肺中。於是便有了那句名言「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面永存」。

我想說,我很幸運。十九歲的我,到目前為止,還未經歷過至親之人的離世,為此我也對未來必然到來的某一天充滿了恐懼。這是我讀完《挪威的森林》之後最為深刻的感悟,我可能就是十八歲仍處在春天中的渡邊。我想我雖未經歷死亡,但我至少明白渡邊為何而痛苦。

人們總是執著的去思考、認識事物,去追究事物的本質,每當有所領悟,便高傲的以為未來事物所感就是此時的心中所想,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的,我們對事物認識的再過真切也抵不過現實的殘削薄切。

魯迅這樣寫道:「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我們用力去體會,去領悟,便覺得我已經完全理解了你,實在是太過傲慢。劇場外的人怎麼會對真正的對劇中人感同身受呢?唯有真正設身處地地成為劇中人的時候,才會明白那種切膚之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與我同樣的經歷,倘若有一天,你閉上眼睛,腦子裡去幻想親人的離世,往往巨大的悲傷便如潮水一般湧來,可能這時的我開始觸碰到渡邊的痛苦了吧。

我曾經把這種行為作為自己做的思想準備,以至於不幸的那天到來,情感會得到些許緩衝。渡邊讓我明白,假若那一天真正來臨,只是空明白些許大道理,我依然會被現實衝擊得體無完膚。

聽禪宗說人若參悟,在面對死亡時,能夠心如止水。怎樣才能參悟呢?是精神層面在閱歷的豐富下能高人一等呢?還是說面對苦痛早已麻木、淚已流幹?那看來要達到那樣的超我,也只有必須經歷這一條路,那悲傷就是必然到來的。

史鐵生說「死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情,死是必然會到來的節日」。看來在巨大悲傷的洪水猛獸到來之前,我們有且僅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好好珍惜。

成長是一筆交易,需要巨大的勇氣。

可以說,渡邊在經歷了木月的死之後,他幾乎把自己永遠定格在了木月死去的那一段時間。糾結於過去的痛苦,害怕再次受到傷害,於是把自己緊鎖在一扇門裡,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

他說過,自己和永澤其實是一類人,那就是都對生活充滿了絕望。永澤的選擇是遊戲人生,所以他能生吞蛞蝓,毫不在乎別人眼光。在渡邊看來接近完美的女性——初美,都無法真正溫暖他的內心。渡邊則選擇站在人世冰冷的一角,獨來獨往,以致似乎什麼東西都不能調動他的感情。

「哪有人會喜歡孤獨,只是不想失望罷了」。曾經他還有直子可以在乎,直子被他看作這個世界救贖的出口,可直子仍是不可避免地死去了。

如果給成長去下一個定義,我想定義為,面對現實仍願意擁抱明天的勇氣。世界對渡邊是殘忍的,她把渡邊身邊最好的朋友都帶走了。可貴的是,還有綠子,一個檸檬水一般的女孩。綠子真實、率真、真性情,同時不認輸又追求自由。在整個挪威的森林裡,她是唯一一個處於殘酷的現實仍堅持抗爭的人,也是唯一一個從始至終都擁有成長的勇氣的人。她曾經對渡邊死纏爛打,直到後來她發現自己扣動不了渡邊封閉的內心,她勇敢地選擇拉開距離。

在綠子離開的時間裡,渡邊經歷了直子的死亡,流浪在戈壁灘,痛苦使他不敢再回到外面的世界。在不斷的思考中,以及玲子的勸解下,他終於明白,痛苦不是綠子給的,再這樣下去,只會繼續傷害別人,痛苦與失去讓他感覺到綠子愛情的真實。

在死亡與時間的考驗下,渡邊相信了綠子, 綠子浮出表面的真與渡邊內心的真終於達到契合,這就是《挪威的森林》中希望的證明。他開始從自我編織的殼裡走出來,再一次去面對現實。借用村上的話——「所謂的成長,恰恰就是這回事」。

書一開頭,是多年後的渡邊在飛機上的場景,村上這樣寫道「而我,仿佛依然置身於那片草地之中」。他身旁並沒有綠子,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村上在暗示渡邊實際上最後並沒有和綠子在一起。也有人說這是村上春樹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綠子就是村上如今的妻子,村上陽子夫人。我想,無論怎樣,結果已經不重要了。

宮崎駿在《魔女宅急便》裡有句話:「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

現實生活中從來也不缺乏放棄現實去追尋的人,海子臥軌去實現自我,顧城送走妻子亦隨之奔向天國,三毛最終還是選擇去陪伴荷西。可愛情從來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需要的是在面對現實的苦痛時,與生活和解。

看清生活的本質與愛情的虛幻,然後回歸濃烈的現實。生活中總是包含著快樂與痛苦,希望與絕望,把他們合起來,就是挪威的森林。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成年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讀懂了《挪威的森林》
    知乎的高贊回答是:「並不是看村上的書會讓人變得孤獨,而是孤獨的人在村上的書中發現了自己的孤獨。」我們每一個人的孤獨都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閱讀《挪威的森林》的時候,都能在其中尋找到共鳴。今天,整理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最戳我的句子,與大家分享:或許我的心包有一層硬殼,能破殼而入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對人一往情深。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書上君認為,這些人物感情中,作者村上春樹抓得太過細膩,相比較現在的網絡言情小說而言,《挪威的森林》在感情線上,更勝一籌。挪威的森林用平淡的語氣寫渡邊的青春,很平淡。一切隨著綠子的出現發生了改變,綠子如同春天裡活蹦亂跳的小鹿進入了「我」的生活。她活潑,亮麗,大方,活力十足。讓「我」感受到了「在長滿三葉草的山坡上互相擁抱著玩打滾遊戲」的快樂感覺。綠子帶給「我」的感覺大概就是:像被人從狂暴而冰冷的海水中打撈出來、用毛巾被裹著放到溫暖的床上。
  • 看罷《挪威的森林》,合上書,把玩孤獨
    《挪威的森林》簡單介紹一下:《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寫於1987年。死了的人就這樣死了,活著的人還要為他的繼續生活付出代價。大家讀後怎麼說讀後感:挪威的森林給人一種頹廢的美感,很朦朧卻又很強烈。綠子是小說中的一抹亮色,為黯淡的星空掛一輪明月。渡邊很複雜卻又很簡單,很放蕩卻又很克制。這本書是思緒湧動的青春的一場自述,紛亂不堪而如此單純美好。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作品主題:自我救贖:自我救贖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這種迷失帶有青春期的普遍性,這也是小說《挪威的森林》持續人氣的原因之一。就如有16歲的幻想少男少女的存在就有瓊瑤熱一樣,有青春迷憫的少男少女存在,就有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讀者。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大多是青春期迷失了自我的典型。
  • 挪威的森林結尾,渡邊會愛上綠子嗎?
    結尾把這部具有強烈私人色彩的小說裡村上最想表達的吐露地淋漓盡致,那就是孤傲,遍及而又無法的孤傲,一種高度發財色當代社會裡擁有通通卻又什麼都沒有的年青人找不到本身心靈地點的精神幻滅。提一下我小我的概念:我感受《挪威的森林》的終局不是末了一段,而是最前面:渡邊當了國際記者,在德國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想到那些死去、離去的人們,掩面而泣。這時他已全然明白,直子從未愛過他。想到他和直子的各種,他就哀思地難以自已。於是他提筆,寫下關於直子的回憶。
  • 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所有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
    塞林格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書《麥田裡的守望者》曾兩次客串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挪威森林》。事實上,在整個挪威森林中,它講述了一些不成熟的人如何掙扎著死去,而另一些人在痛苦的生存中逐漸成熟的故事。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逝者雖已逝去,但活著的人卻要活得長久。
  • 《挪威的森林》之殤 保你看懂這本書
    《挪威的森林》之殤(驍騎原創)《挪威的森林》裡有很多人死了,活著的人都在痛苦中。這是種什麼樣的現象呢?我們可能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寫的這麼壓抑。那麼挪威的森林會是什麼樣呢?我想村上春樹想表達的就是高大的原始杉木林,不透陽光,陰沉,冰冷,寒霧籠罩,摸不到出路,一個讓人絕望的地方!絕不是指北歐綺麗的原始風光。寫作背景呢?
  • 重讀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方才明白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救贖
    而他最負盛名的《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問世,三十多年來盛銷不衰。2012年《挪威的森林》在內地熱銷,當時的主流文化還是韓流,全是公主、王子般的愛情故事。而《挪威的森林》卻打開了一個新的愛情視角,有些人我們越想要忘記,越難以忘記。
  • 挪威的森林|愛為何總是生死相隨?
    聽很多人說起《挪威的森林》的時候,總是與愛情綁在一起。年少的人總讀不懂其中的深意,於是沒有絲毫閱讀這本書的欲望的人們,便將這本書放在了高高的書架上束之高閣,那時的人們更喜歡《杜拉斯的情人》。無意間翻開了《挪威的森林》,第一眼除了晦澀難懂的語言外,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
  • 成年後再讀《挪威的森林》:關於生與死、愛與性、孤獨與救贖
    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再也不能隱瞞自己的真心,因為直子的離開失魂落魄,又在斷斷續續中再次重拾對生活的希望。生與死這是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反覆提到的主題。直子的離去,又讓渡邊沉浸在莫大的哀傷中,即使往後若無其事地生活著,在某一個時間的節點,想起深愛又曇花一現的直子,渡邊還是忍不住痛苦,就像開頭他在飛機上的掩面而泣。而初美選擇割腕則是她對戀人永澤的絕望。永澤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優秀人才,家境殷實,一表人才,名牌大學,還有體面的工作,只是奉行著自己紳士理論。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表面是愛情小說,其實是自我成長的蛻變
    年少時,我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一書,只當它是一部愛情長篇小說。十八年過去了,心血來潮,我找出《挪威的森林》再讀,不禁為自己年少無知而羞愧。《挪威的森林》整本書籠罩著死亡的陰影,扉頁上寫著一行字: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
  • 走進挪威森林
    挪威館的主題是「大自然的賦予」,當然離不開海岸、森林、峽灣、群山等,還有挪威的北極光。第一道自然景觀是海岸,我看到了他們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又改善了城市地區的氣候。走過海岸旁的「沙灘」,步入挪威的「森林」,並來到「知識樹」下。
  • 《挪威的森林》:他們的青春時光,像在現實生活中無奈掙扎的人
    說到《挪威的森林》,它講的是一個關於青春與成長的故事。這本書裡面的角色,大多性格孤僻,比如渡邊、直子、木月,他們的情感非常細膩,內心又容易受到傷害,而且習慣於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很多年後,三十七歲的渡邊乘坐波音747客機去往德國漢堡,飛機剛剛著陸,便聽到「挪威的森林」的樂曲,這支樂曲直接引出了渡邊對直子的回憶。這首歌是六十年代的披頭四樂隊的作品,也是直子最喜歡的一首歌。渡邊清楚地記得直子的那句話:「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
  • 如何看待《挪威的森林》中的性描寫?
    村上春樹的作品看得比較少,最開始接觸的是他的處女作品《且聽風吟》,看完後才下定決心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挪威的森林》。前言有介紹《挪威的森林》被人質疑色情時,村上春樹反駁的論點:「我是想把它寫得純淨些的。生殖器也好性行為也好,越是如實地寫就越是沒有腥味。」《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青春、愛情小說,19,20歲的年齡本身就精力旺盛,是有原始的衝動和欲望的,這種寫實的手法還是能夠接受。
  • 走進挪威的森林
    就是那個時期,我不僅讀到更第一次在舞臺上看到了偉大戲劇家易卜生的詩劇《培爾·金特》,至今我還清晰記得,除了第四幕的部分場景是摩洛哥海岸或埃及沙漠的風情外,整部戲的絕大多數場景都有挪威森林的意象。整部戲採用了眾多象徵和隱喻手法,作為中心意象的挪威森林,更如揮之不去的夢幻,讓整部戲充斥著複雜多變的迷離情境。就是在這部寓言性的史詩劇中,我聽到愛德華·格裡格後來為其譜寫的管弦樂組曲,在其中被公認的配樂傑作《索爾維格之歌》部分中,賢惠而美麗的索爾維格端坐在茅屋外等候培爾·金特的歸來,層層疊疊的森林就在身後不遠處,她吟唱著——冬去春來,周而復始,總有一天,你會回來。
  •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喜歡的一本書@《挪威的森林》
    村上,是狂熱的甲殼蟲樂隊的「不鏽鋼」粉絲,尤其是在聽完爵士樂「挪威的森林」後,不僅沉湎於滲入骨髓的音樂之魔力,更是被歌曲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青澀可愛的樣子和憨態可掬的做派而深度陶醉。於是乎,羈絆自己書寫人生的「扣子」一下子被打開啦!對於行者,前進就是方向。哪塊雲彩會下雨,誰知道呢!
  • 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一首憂傷惆悵而潮溼的青春散文詩
    不過,《挪威的森林》本來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喜歡它的人,大概也都擁有悲傷的情緒。我倒不覺得《挪威的森林》拍得潮乎乎的。無論是夏天的氣味,還是海邊的潮漲潮落,都讓人感到憂鬱而惆悵,很是貼合小說《挪威的森林》的氣質。也正因如此,在2011年10月國內上映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之後,我迅速到電影院買票觀看,之後又跟著低落了好幾天。沒辦法,就是喜歡《挪威的森林》的調調,就是會讓它帶著自己的情緒走。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我整本看了不下十遍,我是偶然在書店裡買到它的,同期買的書還有渡邊淳一的《白色戀人》。如果你沒聽說過渡邊淳一,那我希望你永遠都不要走進他的世界。關於《挪威的森林》,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深陷主人公渡邊的情感世界。他和直子之間的命運糾葛,以及和可愛的綠子的發展曲線,都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那本小說。後來我又買了幾本村上春樹的書,很不幸,在班裡傳閱的期間傳著傳著就找不見了。
  • 如何評價《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
    村上毫不忌諱地把這些都表現了出來,愛就是愛,無需隱晦。 無論你對書中主人公的愛情有什麼看法,都不能否認這些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是本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了。 而在村上春樹筆下的愛情又是怎樣的呢?
  • 《挪威的森林》中最扎心的5句話,毒雞湯最能讓人清醒!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講述在1987年,已經37歲的主角兼敘述者──「渡邊徹」,乘飛機到達德國漢堡機場,降落時聽到機上播放著背景音樂──由管弦樂器演奏披頭四「挪威的森林」,因此回憶起18年前魂歸九泉的某直子,還有自己的好友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