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求精準的「元帥翻譯家」——劉伯承的翻譯生涯

2020-12-13 騰訊網

劉伯承元帥

劉伯承元帥在翻譯方面,特別是軍事學術翻譯以及培養翻譯人才方面的重要見解與貢獻,很少為人所知。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他就開始從事翻譯工作了。

在緊張的戰爭環境裡,他譯校了許多國外軍事著作,很多詞條是劉伯承首譯並沿用至今的。如「遊擊戰」一詞,就是劉伯承根據遊擊戰的定義——高機動性的作戰和突然的進攻,將兩方面的含義結合起來,又依據《史記·李廣傳》的一句話「李廣擅遊擊」,取「遊擊」二字,創造出「遊擊戰」一詞。

戎馬倥傯中堅持翻譯工作

1930年4日,從蘇聯秘密回國的劉伯承和左權等人抵達上海。中共中央決定安排他擔任軍委編譯科長,專門從事軍事翻譯工作,為軍委訓練班和各地紅色武裝提供軍事教材。

劉伯承化名林直木,在上海愚園路一幢二層樓房裡,於1930年至1931年間,主持翻譯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校譯了《蘇軍政治工作條例》和《遊擊隊怎樣動作》等。這些寶貴的軍事教材被迅速送往各蘇區,並有力促進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基礎建設。

1932年他奉命前往中央蘇區擔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主持軍事教育和軍事翻譯工作,後又調任紅軍總參謀長。1932年8月,劉伯承和左權等翻譯了蘇聯紅軍的《軍語解釋》,這是我軍第一部譯自外國軍隊的軍語專著。1932年11月,針對部分紅軍指戰員在山地作戰中不講戰術的現象,劉伯承在前線翻譯出《蘇聯山地戰鬥》一文,供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作戰時參考。

1933年6月,劉伯承從蘇聯紅軍《戰術備考》中摘譯出《騎兵的奔襲和抄襲》一文,供紅軍各部隊指揮員研究,以提高紅軍騎兵的戰術水平;10月,他在前線摘譯蘇聯紅軍教材《退出戰鬥》,把「撤退也是一種作戰樣式」的觀點介紹給紅軍指揮員,糾正紅軍中存在的忽視撤退動作、不會按作戰要求部署撤退的現象;11月,他翻譯發表蘇聯紅軍理論文章《戰術,戰役,戰略在理論上的範疇》,使紅軍幹部明白了這三者各自研究的對象及其對戰爭各層次的指導意義。

1934年5月,為給教練步兵分隊作示範,劉伯承翻譯出德國人李璞滿的著作《班的戰鬥集團的教練》一書中關於「夜間動作的兩個作業」,介紹了夜間反衝鋒的作業和夜間進攻作業兩種戰術樣式,明確解答了紅軍第一步兵學校對部隊夜間動作的疑問;在反圍剿作戰和長徵行動中,他一直珍藏著長達300餘頁的《蘇聯紅軍司令部野外勤務教令》,並於1933年至1935年8、9月間,陸續翻譯完成這部教令,供紅軍部隊使用。

當時,針對我軍主要沿用舊軍隊軍語的情況,劉伯承還對舊軍隊軍語進行了改造。為糾正舊軍隊遺留在紅軍中的不平等稱呼,劉伯承為各種各樣的人規定了新稱呼:把軍官改叫指揮員,士兵改叫戰鬥員,傳令兵改叫通信員,夥夫改叫炊事員,馬夫改叫飼養員,挑夫改叫運輸員……這些稱呼直到今天仍然在沿用。

堅持從軍事鬥爭的需要出發,是劉伯承軍事翻譯的最大特色。劉伯承的翻譯選題都是當時戰爭中最緊迫的問題。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組織翻譯和校對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軍隊指揮法》《合同戰術(上部、下部)》,以及日軍的《陣中要務令》《刺殺教令》等。在翻譯過程中,劉伯承不但注重從實際出發確定翻譯選題,注意引導讀者聯繫實際正確理解和借鑑譯文。

1938年12月,蘇聯紅軍頒布了新的《步兵戰鬥條令(第一部)》,為吸取蘇聯紅軍最新的作戰經驗,戰勝日本侵略者,劉伯承與左權合作翻譯了這部條令,他還緊密結合八路軍建設和作戰的實際,精心撰寫「前言」「後記」「附言」,引導八路軍軍幹部從我軍作戰的實際出發,靈活地運用這些條令。1941年八路軍總部送來一部《合同戰術》的譯稿請劉伯承校訂。這本《合同戰術》,是蘇聯施米爾樂夫根據蘇聯1929年頒布的《野戰條令》的著述,於1935年在莫斯科出版的。一年後這部譯著校訂好並複印,劉伯承在評序中寫道:「這本書在校正中經過三次反掃蕩的作戰。」在解放戰爭時期,他「稍有空隙立即開始校譯」,重新校譯了《合同戰術(上部)》,翻譯和編譯了《論蘇軍合圍鉗形攻勢》《論蘇軍對築城地帶的突破》等著作。

從翻譯原則的確定到具體教材譯稿的審改,無不浸透著他的心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任院長兼政治委員。

該院成立僅僅3個多月,劉伯承就批准有關部門將翻譯外軍軍事理論著作中有待統一譯名的軍語,以及軍事理論研究和軍事法規編寫中有待規範的軍語分期編印成《軍語通報》,從1951年4月30日起,印發軍事學院各系、各教研室徵求意見。

在軍事學院組織編制我軍規範軍語的同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軍訓部軍事出版局也同時展開了這項工作,並請劉伯承擔任編審委員會主任。1951年9月,在劉伯承指導下,該局編印了《軍語彙編(初稿)》。該書分陸軍、海軍、空軍3編,收錄軍語詞目約4650條,書後附錄了常用各種度量衡一覽表。1955年2月7日,劉伯承針對《軍語彙編(初稿)》存在的問題,復函軍委訓練部總監部,談了對規範軍語和軍隊標號的意見。

在劉伯承的組織下,軍事學院於1956年12月編輯出版了《軍語畫一(初稿)》。後來大多數被正式確定為解放軍軍語,為軍事教育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劉伯承翻譯、校譯和編譯了眾多的外國先進軍事理論成果,從翻譯原則的確定,到具體教材譯稿的審改,無不浸透著他的心血。劉伯承對軍事譯文的要求十分嚴謹,無論是翻譯還是校譯,他總是力求精當、準確,每一篇譯稿都要用放大鏡仔細照看許多遍,一字一句反覆推敲,斟酌再三。

1953年夏天,他利用到大連休假的機會重新校譯了《蘇聯紅軍野戰條令(草案)》。這本條令軍訓部已經翻譯出版,並依據條令的內容編寫了教材用於教學。但劉伯承對校譯稿不夠滿意,他說:「條令是軍事學院最基本的教材,非常重要,一定要翻譯得十分準確,不能有含糊其辭的地方,不能有絲毫差錯。」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他仍然親自校譯,並翻譯了《柏林戰役與希特勒德國投降》等書。

這一年,他已經61歲了,僅有的一隻好眼睛又患上了青光眼,但他仍拿著放大鏡逐段逐句推敲修改,20多萬字的譯稿他修改了三遍。在他嚴格要求和精心組織下,付印的條令做到了不錯一個字、不錯一個標點符號。

殫精竭慮培育軍事翻譯人才

劉伯承在主持軍院工作近7年中,不僅親自領導了學院的教材編譯工作,還非常重視軍事翻譯人才的挑選和培養,辛勤培育了新中國第一批軍事翻譯人才。他提出做軍事翻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不但要外文好,還要中文好,並懂得較多的軍事知識。為引導和勉勵年輕的軍事翻譯工作者,劉伯承專門為他們寫下:「軍事科學的翻譯,在經驗上,在理論上,必須有軍事基本知識,才能鑽研軍事科學的本質;在俄文修養上,必須有發掘軍事科學本質的能力;在中文修養上,必須有表達軍事科學本質的能力。」除此之外,他還要求他們要一絲不苟,貼近讀者,具有民族特色。劉伯承經常把翻譯工作稱為軍事學術研究的「水龍頭」,他時常對翻譯人員說:「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們的工作就是取他山之石,其目的就是學習借鑑外國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和作戰經驗,提高我軍的軍事理論水平,提高我軍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戰能力。」

劉伯承精通俄文,儘管工作繁忙,仍然利用休息時間鑽研外文,長期養成早晨朗讀外語的習慣。在他的影響下,擔任翻譯工作的同志自覺地苦練基本功,每天起床後都到校園裡朗讀外語,漸漸形成了一種早讀制度。

為了請來專業的、高水平的翻譯人員,他曾經專門到國務院登門求賢,並給周恩來寫信,申請聘請和特招翻譯業務骨幹到軍事學院工作。對於軍事翻譯人員,他經常教導他們說:「一字之差,會死人!」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無論是翻譯還是校譯,他總是務求精當、準確,經過他手的譯文都具有很高的軍事藝術價值,也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來源:學習時報

相關焦點

  • 元帥劉伯承:36歲苦學俄語,炮火中翻譯10萬字的《合同戰術》
    01儒將劉伯承劉伯承是我國的開國元帥,在打仗上極具天賦。劉伯承從私塾畢業之後,以優秀的成績來到了重慶將弁學堂讀書。在學校學習的這段期間,他一直保持了讀書的好習慣,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畢業之後,劉伯承開始走上了軍事生涯。
  • 劉伯承元帥中西兼通 將黑猩猩戰改譯遊擊戰(圖)
    劉蒙是劉伯承元帥的兒子,展覽期間,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劉蒙。眼前的劉蒙,威武而儒雅,爽朗卻內斂,儀表堂堂,文質彬彬,人說:頗有乃父遺風。  文武之光  「常勝將軍」是晚清秀才  羊城晚報:這個展覽,我們覺得題目非常棒,叫「文武之光」。
  • 劉蒙:父親愛好看書 留下390萬字軍事著作和190萬字翻譯作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18日電  今年12月4日是開國元帥劉伯承誕辰120周年紀念日。今天上午,劉伯承之子劉蒙少將、中央黨史研究室黨史專家薛慶超做客人民網,回顧劉伯承的軍事生涯,梳理劉伯承的軍事思想。
  • 36歲的劉伯承,苦學俄文遠赴蘇聯留學,為了看書眼窩都磨出了血
    就這樣,劉伯承元帥在1927年11月踏上了前往蘇聯的郵輪。他還將一些用俄語表達的戰術,翻譯成了中文。其翻譯後的中文意思也完美符合「信達雅」三原則。例如:「在當時按字面意思翻譯的俄文戰術叫:黑猩猩戰術,劉伯承就把他翻譯成遊擊戰,將『雜種隊伍』翻譯成『混成軍』等等。」
  • 十大元帥後代排名
    一、朱德(1886-1976)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女兒朱敏,在北京師範大學俄語系工作。曾任教研室主任1986年離休,創辦了北京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學院(現改名為北京軍地專修學院),出任院長。女婿劉錚,曾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任翻譯,和在蘇聯留學的朱敏認識並結婚。
  • 閻錫山說了句什麼話,劉伯承元帥聽後大吃一驚?他的精明讓人害怕
    抗戰初,劉伯承元帥進入山西見過閻錫山,親自見識過他的這種精明,讓元帥很是驚嘆。 於是,無奈之中閻錫山便請求八路軍儘快加入保衛山西的戰鬥,劉伯承元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進入山西會見閻錫山的。
  • 劉伯承元帥其實還是個學霸呢!自創學習方法,幾個月學會一門外語
    1928年春天,劉伯承致函重慶舊友王爾常,曾詳細敘述了自。己初學俄文時的情形。他在信中寫道:「……餘年逾而立,初學外文,未行之時,陰儕皆以為慮。目睹蘇聯建國之初,尤患饑饉,今日已能餉我以牛奶麵包。每思川民菜色滿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餘鑽研主義,精通軍事,以報祖國之心。然不過外文一關,此志何由得達?!
  • 讓劉伯承元帥的女兒為他點讚……
    在劉伯承元帥的住處兼辦公室,大家碰到了清明節前來掃墓的劉雁翎女士——劉伯承元帥的小女兒。劉雁翎女士對郝希順組織學生瞻仰紅色文化這種義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讚賞。此後隊伍一行前往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參觀。師生們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走過的光輝足跡,從紅色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和力量,學習革命先輩優良傳統。
  • 伏龍芝軍校的中共畢業生:有犧牲有元帥 也有叛徒
    當代關雲長,智勇雙全劉伯承元帥在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的中國將領中,成就最大的當屬劉伯承元帥。劉伯承元帥是四川開縣人,早年參加革命時,在護國戰爭中的豐都戰鬥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一顆子彈擦傷了頭頂,另一顆則很是致命,從右側太陽穴射入,穿透右眼而出。
  • 伏龍芝的中共畢業生們,有的授元帥,有的犧牲,有的做了叛徒
    當代關雲長,智勇雙全劉伯承元帥在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的中國將領中,成就最大的當屬劉伯承元帥。劉伯承元帥是四川開縣人,早年參加革命時,在護國戰爭中的豐都戰鬥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一顆子彈擦傷了頭頂,另一顆則很是致命,從右側太陽穴射入,穿透右眼而出。
  • 劉伯承元帥的眼睛是怎麼失明的?
    1916年三月中旬,為支持雲南護國軍在川南戰鬥,二十四歲的劉伯承率領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攻克了豐都城,截斷長江交通,陰止袁軍對四川的水陸增援。在激烈的戰鬥中,一顆子彈由他的腦頂打入,從右眼窩飛出。一位德國醫生為他動手術時,劉伯承為了保護腦子,堅決拒絕使用麻醉藥。醫生用顫抖的手摘除了右眼球,又把周圍的壞肉一刀刀挖去,劉伯承緊扶著柱子,渾身冷汗,他咬緊牙關,沒吭一聲。
  • 十大元帥都是泥腿子?翻開他們的履歷,讓你驚呼想不到
    2、彭德懷彭德懷出身貧寒,幼年時讀過兩年書,因家貧輟學,但他參軍以後積極學習,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學習軍事,好好補了一下軍事和文化課,也算是科班出身。4、劉伯承劉伯承是我軍著名儒將,他曾因家貧輟學務農
  • 劉伯承與彭德懷不為人知的是非恩怨
    解放後,人們大多以為在「廬山會議」上敢於說真話為民「鼓嚨胡」的彭德懷元帥是第一個中箭落馬、含冤蒙塵的老帥。其實不然,中國十大元帥在和平年代裡第一個受到錯誤批判的人,竟然是一心撲在軍事教育事業上的老帥——劉伯承。虎踞鐘山。解放初期,劉伯承埋頭致力於軍事教學,一心要全力打造一所「東方的伏龍芝」、「東方的西點軍校」。
  • 劉伯承之子:日軍佔領東北 蔣介石說給他們算了
    劉伯承元帥之子劉蒙將軍,重慶開縣人,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1986~2005年,歷任駐愛沙尼亞、芬蘭、丹麥、紐西蘭等國武官以及聯合國駐敘利亞、科威特、埃及、以色列等國軍事觀察員、聯絡處主任、地區司令等職。
  • 傅惟慈:我的翻譯生涯和時代大氣候息息相關
    傅惟慈是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他50多年來的翻譯有口皆碑。他精通英、德、俄等多國語言,譯介包括匈牙利、波蘭、德國、奧地利、希臘、英國、美國等多國文學精品30餘部,達三四百萬字。不久前,上海譯文出版社還出版了他所譯格林的《權力與榮耀》《問題的核心》,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譯錢德勒的《高窗》《長眠不醒》。傅惟慈說他一直有兩個夢想:一是做個作家,二是做個流浪漢。
  • 抗日戰爭中的「紅色翻譯」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翻譯工作。1942年9月,毛澤東在給何凱豐的信中指出,「整風完後,中央須設一個大的編譯部,把軍委編譯局併入,有二三十人工作,大批翻譯馬、恩、列、斯及蘇聯書籍,如再有力,則翻譯英、法、德古典書籍」。毛澤東建議由吳亮平主持編譯部,「做翻譯工作,學個唐三藏及魯迅,實是功德無量的」。
  • 這所外國軍校為中國培養了眾多將帥,林彪劉伯承毛岸英都在此學過
    在此之前,廣州政府等曾於1925年確定左權、陳啟科、李拔夫、蕭贊育去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但由於學院不設中文翻譯,他們到達莫斯科後沒有直接進院學習,而是被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學補修俄語。頭三批學員的共產黨人、國民黨人共計12人,其中劉伯承、左權、屈武、劉雲、陳啟科、黃第洪6人為中共黨員,後因形勢變化國民黨6人終止學業回國。在6名共產黨人中,年齡最大的是36歲的劉伯承,年齡最小的是23歲的左權。
  • 十大元帥的排名,原來是這麼出來的
    紅軍時期中央蘇區的第一主力軍團,抗戰時期的平型關戰鬥,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指揮過兩次,率部隊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橫掃大半個中國,就這一點而言其他元帥無法比擬,二野雖然也跨越了半個中國,但淮海戰役總指揮是鄧小平而不是劉伯承,而大部分敵軍是三野消滅的。在元帥中林彪的資歷很淺,年齡最小,但別人對他排第三並無異議,可見他多年來的戰績和聲望是何等顯赫了。
  • 王永年——翻譯家已在路上
    在世界上所有的行當中,翻譯家的魔力在於這種魔術一般的「通感」,但它同時是一個被強行推到幕後的隱匿者——幾乎所有的翻譯家都必定具備這種甘於站到發言者背後的美德(當然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羞怯)。王永年的身份有很多,但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翻譯家,他大概也最愛這個身份——據說,晚年的王永年深居簡出,翻譯的工作卻一直沒有停下:當博爾赫斯的詩歌、小說和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無數次被年輕人心懷忐忑地翻開,王永年作為譯介者便又一次成為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之間的「靈媒」。
  • 翻譯的趣味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作家哈金,前幾年著有《戰爭垃圾》(WarTrash)一書,原文以英文結撰,這是翻譯過來的書名,就內容並書名而言,這可說是牽強生澀的譯筆;還有譯為《戰棄物》的,也較生硬。早有中文恰切的詞彙卻棄置不用,其實,佳善而現成的翻譯應是《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