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同名同姓者,瓜亦如此,同名而異物,時有混淆,能辨之者寡。捧瓜與香櫞,都可稱作佛手瓜,因為它們都是瓜類菜蔬。簡單來說,「佛手瓜」之名不具唯一性,也不具排他性。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農村更多趣味知識。
說到佛手瓜,一部分人喜歡得不得了,而另一部分人則完全相反,認為它難吃得暴。這裡說的佛手瓜其實是葫蘆科的捧瓜(土耳瓜、洋絲瓜),而另有一部分人則會信誓旦旦地指出,洋絲瓜是假的佛手瓜,真正的佛手瓜是那種像人類手爪的那種瓜,果如是?本文為了便於區分,刺楸將兩種瓜分別稱作捧瓜、香櫞。
其實,後者是芸香科柑橘屬植物香櫞的變種,在《中饋錄》中記載為「佛手」,此外還有佛手柑、五指柑、十指柑、飛穰、五指香櫞、蜜羅柑等名,因其手指狀的果實形如手掌而得名「佛手」,與捧瓜的區別在於香櫞像一隻只伸展開了纖長「手指」的手,如同千手觀音的手;而捧瓜之形態差異則較大,像兩個握緊的拳頭捧合在一起。
香櫞為小喬木或灌木,形態類似柑橘樹,分枝不規則,莖枝刺多且長,單葉,果皮厚實,可入藥。捧瓜則是草質藤本植物,果實為菜蔬,產量甚是驚人,不施肥不打農藥,栽一株也可產上千斤,老蔸下的塊根為稀罕寶貝,味道像山藥,比瓜好吃。
總之,刺楸認為捧瓜與香櫞的區別大,一般人都能辨識,只是香櫞沒捧瓜那麼常見罷了。它們都可叫做佛手瓜,但如果較真的話,只有捧瓜才有資格叫佛手瓜,因為香櫞算只是一種果而非瓜。
以上就是刺楸對佛手瓜的簡單介紹,如果覺得回答得挺好的就點個讚,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