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指出,不健康飲食是造成我國心血管代謝疾病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2017 年,我國約263 萬心血管病死亡歸因於膳食因素。
我國推薦「中國居民平衡膳食」模式,建議食物品種多樣,以穀類為主,注意能量平衡,多食蔬果、奶類和大豆,適量魚、禽、蛋、瘦肉,減少鹽和油,限制糖和酒,經常飲茶。
近期,JACC雜誌上發表的由美國哈佛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從炎症的角度,進一步為這些合理的膳食模式提供了證據。
研究人員根據一種基於食物的經驗性飲食炎症模式評分(根據受試者血漿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受體2、C反應蛋白3種全身炎症生物標誌物水平預先設定,很少受營養補充劑影響),評估各種食物的致炎作用,評分較低視為抗炎食物,評分較高則為促炎食物。
根據評分,綠葉蔬菜(菠菜、捲心菜、生菜、苦菊等)、黃色蔬菜(南瓜、黃色辣椒、豆類、胡蘿蔔等)、全穀物(小麥、燕麥、黑麥、蕎麥、小米等)、水果、咖啡、茶、紅酒等食物是抗炎食物。
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抗炎物質,包括維生素、類胡蘿蔔素、黃酮類物質、膳食纖維。
而細糧、紅肉、加工肉、動物內臟、含糖飲料等是促炎食物。
匯總分析顯示,校正抗炎藥物的應用和心血管危險因素後,與經常吃抗炎食物(評分處於最低五分位)的人相比,經常吃促炎食物(評分處於最高五分位)的人,發生心血管病、冠心病、中風的風險分別增加38%、46%、28%。
在不同隊列、不同性別以及進一步校正其他飲食質量指標後,促炎食物與心血管病發生風險之間的關係仍存在。
進一步分析顯示,評分較高的人血液中促炎生物標誌物水平明顯升高,脂聯素水平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總膽固醇水平也略降低。
研究者指出,炎症在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該研究表明,健康飲食模式可能通過控制慢性炎症,來降低心血管病發生風險。
該研究結果如經進一步證實,少吃促炎食物,可預防心血管病。
該研究分析了近20萬沒有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美國居民,每4年隨訪一次。隨訪5,291,518人年後,15 837人患心血管病,其中9794例為冠心病,6174例為中風。
來源:
[1]中華預防醫學會, 中華預防醫學會心臟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 ,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等. 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 中國循環雜誌, 2020, 35: 209-230.
[2]Dietary Inflammatory Potential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Men and Women in the U.S. .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 (19): 2181–2193.
[3]Ideal Dietary Patterns and Foods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eware of Their Anti-Inflammatory Potential.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 (19): 2194–2196.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