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沒必要減少紅肉或加工肉製品的攝入量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紅肉 又可以放開吃了?

  一項新研究認為沒必要減少紅肉或加工肉製品的攝入量

  紅肉,包括豬牛羊肉等,自古就是人類最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但是近幾十年來,隨著營養科學的興起,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被詬病的點主要在於有較多的飽和脂肪、膽固醇等。2018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還將紅肉和加工肉製品列入致癌物名單。

  就在大家把「紅肉不健康」變為常識的時候,另一項研究卻給出了相反的結論。

  最近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的文章認為,沒必要減少紅肉或加工肉製品的攝入量。該研究由來自7個國家的14位科學家共同完成,牽頭人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

  他們系統性地分析了現有的所有研究證據,聚焦於隨機對照研究以及觀察性研究,分析紅肉和加工肉製品對於癌症和心臟病的影響。其中隨機對照研究有12項,涉及5.4萬人,結果沒有發現紅肉和加工肉製品攝入與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的明顯相關性。

  另外還有包括超過100項,涉及600萬人的隊列研究(跟蹤觀測)數據,結果發現每周少吃3次紅肉或加工肉製品可以微弱地降低上述疾病風險,但這一結論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怎麼樣?是不是又糊塗了?到底是吃還是不吃啊?

  「不用減少紅肉攝入」只是單一研究的結果

  這個研究顯然和現有的膳食指南相悖,尤其一些報導的標題更顛覆了「常識」,但科學界卻有不同看法。

  比如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此進行了公開回應,他們分析認為。

  1.該研究涉及的600萬人的隊列數據顯示,減少紅肉和加工肉製品可以顯著降低癌症、心血管病和總體死亡率,這一結論與以前的研究相符,並沒有任何顛覆「常識」的成分。

  2.該研究試圖分析減少紅肉攝入的長期健康影響,但出於各種原因(包括費用、執行難度等),這樣的臨床對照研究從來就沒做過。

  因此作者用兩個類似的研究充數,其中一篇後來被排除,另一篇實際上是低脂飲食的研究,並不是減少紅肉攝入的研究。也就是說,「不用減少紅肉攝入」的結論幾乎就是來自單一研究的結果(科學界一貫認為「孤證不立」)。

  3.之所以減少紅肉的效果不明顯,是因為「每周少吃3份」的力度還不夠,如果按照膳食指南來吃,完全可以減更多,效果更明顯,要知道一天吃2-3份紅肉的大有人在。

  4.該研究採用了有爭議的「GRADE」證據分級方法,將藥物臨床領域的經驗照搬,結果一些學界認為高質量的隊列研究也被認為「非常不可信」。

  事實上,如果按照該研究的證據分級方法去分析,現有的絕大多數膳食建議都完全不用理睬,愛吃啥吃啥,而這顯然是不對的。

  最明智的選擇是按照膳食指南推薦適量食用

  那麼,到底該如何看待這項研究呢?

  我的建議是(以後有類似研究還是這個建議):

  1.「紅肉不利於健康」和「紅肉有利於健康」,都有道理,關鍵是量。

  2.「紅肉可以放開吃」和「紅肉儘量不吃」,都沒道理,關鍵是量。

  3.紅肉不應該妖魔化,也不能敞開吃,按照膳食指南推薦適量食用,是當前最明智的選擇。

  4.科學研究是漸進的,現有結論也許會被推翻,但要把膳食寶塔完全推翻很難,因此注重調整膳食結構也是最佳選擇。

  文/鍾凱(食品安全博士)

相關焦點

  • 謹防結直腸癌從口入 紅肉要避免長期攝入量過多
    原標題:謹防結直腸癌從口入 紅肉要避免長期攝入量過多今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近期,多位知名人士患結腸疾病的消息引發關注。專家提示,結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公眾應注重膳食平衡,謹防「病從口入」,同時注重定期進行腸鏡篩查。
  • 紅肉致癌?白肉有激素?「肉食動物」究竟該怎麼辦
    近幾年,很多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攝入過多紅肉和加工肉類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有關。雖然相關的結論一直也存在爭議,但飲食指南一直很克制推薦量,也可見一斑。《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年人每日禽畜肉40-75g,水產類40-75g。
  • 歐洲研究稱多攝入類黃酮有助女性防胃癌
    原標題:歐洲研究稱多攝入類黃酮有助女性防胃癌  國際在線消息:據新華社電,西班牙一項最新調查發現,每日飲食中如能適量攝入植物類食物中富含的類黃酮物質,有助於降低女性患胃癌的風險。但對男性而言,則未發現有此效果。  日常飲食中,水果、蔬菜、堅果、豆類、茶葉等來自植物的食物都富含類黃酮物質。
  • 加工肉製品、精加工穀物、調味堅果 5類加工食品要少吃
    加工食品為我們生活提供極大的方便,然而,有些加工食品帶來美味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健康隱患,尤其是以下幾類,日常應該少吃。  加工肉製品。加工肉製品是指經過醃漬、煙燻、發酵及其他用於增強口味或防腐處理方式製成的肉製品,如火腿、培根、香腸、燻肉、牛肉乾、醬牛肉等。這類肉製品往往有「三高」問題,一是含鹽量高。
  • 加工肉品、紅肉恐致癌!專家:花椰菜、薑黃可防腸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發表最新肉品風險評估報告,指出紅肉及加工肉品可能導致癌症。研究報告並指出,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會上升18%。根據IARC的報告,紅肉被分類為2A級致癌物(極可能致癌),牛肉、豬肉、羊肉都屬紅肉。
  • 紅肉不健康,白肉沒營養?長高到底該給孩子吃哪種肉?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飲食也變得多樣化~一項我國九省(區)7~17歲兒童食物攝入變遷研究,發現1991-2011年,兒童畜禽肉及水產品類的攝入頻率都呈上升趨勢,其中肉類以豬肉為主,明顯高於牛羊肉、禽肉或魚蝦類的攝入頻率。
  • 【VOA慢速 12.8】適量攝入肉類或是最佳飲食方式
    一項針對吃「紅肉」人群的新研究發現,這類人患心臟病及早逝的風險更高。這一發現與最近其他聲稱飲食中去除肉類對健康幾乎沒有好處的研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19年9月,一位肉類行業相關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有關這一主題的報告。該報告稱,人們不應該減少紅肉的攝入量。一些專家針對這一發現表示批評,因為它與國際機構的飲食建議相衝突。
  • 紅肉燒烤或煎炸有害健康!
    燒烤及煎炸紅肉色香味俱全,備受青睞。但是,這種高溫烹製的食物有害。近日,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的新研究發現,當紅肉在高溫下烤制、油煎或油炸,它會產生一種叫做高級糖基化終產物(AGEs)的化合物,當食用這些高溫烹飪的食物後,AGEs會在體內積累,進而幹擾正常的細胞功能。
  • 紅肉和白肉,到底應該怎麼吃?
    比如近期國外研究就發現每天每份食物中,總紅肉與冠心病風險增加12%有關,而未加工紅肉和加工紅肉分別與冠心病風險增高11%和15%相關。其中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高導致血膽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為冠心病埋下了惡果。另外紅肉在加工、烹飪過程中,還會在高溫和油煙下產生多種致癌物。
  • 少吃超加工食物,比減少熱量攝入更重要|GymSquare
    更多人將超加工食物納為日常飲食,誘發了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而這場飲食危機,已經發生在中國。在2017年,高鈉攝入量構成國人飲食相關死亡的主因。而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呈現了中國人頗為重口,但不健康的食物加工偏好。中國人的飲食危機,在於超加工食物吃太多。
  • 研究:減少鹽攝入量能改善人體腸道有益細菌
    眾所周知,攝入大量鈉對高血壓患者來說是一個危險的舉動,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警告稱,攝入大量鈉還會對有益的腸道細菌產生影響。據了解,腸道和口腔中的有益細菌對人體健康起到很多積極的影響,包括降低血壓、改善炎症、保護大腦健康、降低患某些癌症的風險等等。與此同時,許多研究發現,某些食物、飲食習慣和物質會損害道腸道微生物群進而使人的健康處於危險之中。
  • 紅肉與白肉哪個更好?
    很多人可能還分不清什麼是紅肉什麼是白肉,那麼我就先跟大家講講如何區分紅肉和白肉。一般在生肉沒煮熟的時候,除了三文魚是白肉以外,其他呈現紅色的生肉都是紅肉,比如像豬、牛、羊等等四條腿的動物,都屬於紅肉。紅肉更好還是白肉更好呢?其實並不一定,因為各有各的優勢和缺點,誰也無法取代誰。紅肉的蛋白質含量稍微高一些,並且富含鐵、維生素B族等多種微量元素,但缺點是飽和脂肪含量比較高,對於心血管系統不好的人來說,經常大量攝入紅肉可能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高血脂。
  • 肌肉衰減正悄悄影響老年人的健康,飲食中蛋白質合理攝入很關鍵
    肌肉衰減症候群是一種進行性和全身性骨骼肌疾病,表現為肌肉力量減少、功能減退和肌量減少。骨骼肌是人體最大的組織,是運動系統的主要組成,發揮著很多重要的生理作用,而蛋白質是合成骨骼肌的主要原料。骨骼肌的流失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內因,也包括跟生活方式有關的外因。
  • 反式脂肪酸吃多傷健康 兒童青少年攝入量最高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威利特教授早在1991年就指出:「關於氫化脂肪的攝入量與患心臟和糖尿病的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氫化油比飽和脂肪更糟糕!」 歐洲8個國家聯合開展的多項有關反式脂肪酸危害的研究顯示,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反式脂肪酸負有極大的責任。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飽和脂肪酸的3~5倍,甚至還會損害人的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