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四十歲的科比已知天命

2020-12-14 另眼看體育

美國時間8月23日,科比迎來自己40周歲生日。距離他告別NBA賽場,已經過了兩年多時間。

《論語》裡說,人「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如果是評價NBA球員生涯,這個說法不太靠譜。就拿科比來說,40歲的他,在事業上其實已經過了「不惑」的階段。

什麼是「惑」?迷亂,困惑。科比在這種情緒裡掙扎,已經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

科比17歲就進了聯盟,就是一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小屁孩,合同都得父母代籤。20歲時,他已經做出一番事業了:克服了體能障礙(以及季後賽對爵士連續投出三不沾的心理障礙),人生第一次坐穩了湖人首發位置,如願成為新基石,對著禪師大放著要超越喬丹的厥詞。

「二十而立」,年紀輕輕被捧成了「小王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續約7年成了億萬富翁,幫湖人開創了公牛以後的第一個王朝——到現在,還沒有哪支球隊能再完成一次三連冠(這也是明年勇士的目標)。

他當然早熟,從剛有點個人意識起,他就獻祭式地把自己奉獻給籃球,這一往無前、純粹專注的決心讓他有了超脫同齡小孩的成熟,長大之後卻也難得保住了赤子之心。

但科比的早熟,也給他帶來了無數痛苦。哪個孩子在20出頭的年紀就跟父母決裂?哪個新人敢不知天高地厚地挑戰更衣室尊卑次序?執著讓他失去了親情、友情等等普通人最為珍視的東西,他也開始思考,自己在離開籃球之後,將過上怎樣的人生?

可以說,在奔三的歲月裡,科比是困惑的。在私人生活上,他失去了父母的寵愛,也差點失去妻子;在球場上,他失去了奧尼爾和禪師的支持,一度成為孤家寡人。

但偏偏,赤子不知何為放棄,命運也給他足夠的垂青,讓他能追回瓦妮莎,跟禪師和解,還找到了加索爾這個隊友。30歲那年,科比正式帶領湖人重回巔峰,打進總決賽,拿下人生第一座MVP,並率美國男籃北京奪金。

在鳥巢,他面對數萬異國觀眾的山呼海嘯有些害羞。但他那時應已逐漸明白,在山重水複中踏出柳暗花明的故事已經鋪展開來,心頭該敞亮了。

後來,跟腱斷裂的時候,他是哭了。知道自己巔峰不久,知道自己不可能永遠被偏愛著,知道時間會跟討債鬼似的會追上我們每一個人,知道天命了。

五冠加身,他仍是被歌頌的,被膜拜的;也是被質疑的,被挑戰的。他體味人間百態,獨獨再無困惑。超越喬丹歷史第一?這可能是他曾經最大的執念。也放下了。

淡然地在傷停中與湖人籤下令人咋舌的「養老」大合同;淡然地用紀錄片鏡頭拍下腿上長長的傷口;流著淚回憶自己失去的小孩卻也能很快止住……淡然地在最後一戰扔掉話筒,淡然地看著自己的兩件球衣被永遠懸掛在斯臺普斯上空,看著淚眼婆娑的珍妮溫柔微笑。

他仍是個行路的少年人,不聲不響在紐交所敲個鐘,把投資的小眾飲料品牌做到全美第三,推薦自己最信任的經紀人做了湖人經理。倒是拿到奧斯卡的那一刻,他有點不淡定,仿佛是把第六冠握在手裡一樣,百感交集。

痛並快樂著的日子早就過去了,科比會擁著心愛的妻女共度他的40歲生日。不像「歸去來兮」的陶潛,科比並沒什麼「今是昨非」。但他的寄傲,他的易安,如此自然平淡,也算「樂夫天命」了。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在不斷地學習和碰撞中,到了三十歲左右,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和未來想法。注意這個時期形成的想法已經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不再是少年時期的空想。 然後來到四十歲左右的這個節點。
  • 《論語》道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本意是指人到時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懂得一定的「禮」,即懂得言行舉止,在現代人的理解中,這句話指的是人到了三十歲就可以自己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有著自己的事業或人生目標,並且可以獨當一面。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鄭智的四十不惑:輝煌仍未結束,新的徵程已經開始
    這位出生於1970年的老將,在40歲這一年迎來了新的身份,而他足球生涯的「下半場」,從此才剛剛開始。 最近有兩部很火的電視劇,《二十不惑》與《三十而已》,前者講的是20歲出頭剛從大學踏入社會的少女所面臨的困惑與成長,後者講的是30歲女性在生活和工作所承受的各種壓力。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四十而不惑?你真的不惑了麼?
    「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三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做事合於禮,事事能夠考慮周,身體狀況也最好;到了四十歲,不再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重啟
    《三十而已》講述了三個女性,在面對三十這道坎的時候,展現出來的人生態度和遭遇的困境。這部劇很真實,如果說一個人二十不惑,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那麼到了三十,他可能會覺得累,或因為生活,或因為婚姻,再或者事業。這部劇裡面的配角顧佳,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應。
  • 什麼是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職業發展方向,思想格局,人生目標輪廓分明,沒有二十歲時的毛躁,多了一份冷靜與執著。此時,工作大致清晰明了,明白需要做什麼,做什麼擅長,創業或穩定職業都應處於上升期,越混越差肯定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而家庭,絕大多數人三十歲應是有老有小,父母身體健康,孩子四五來歲,結婚早點的會稍微大。因角色轉變,為人父母,孩子懵懂,父母能相助,也是幸福感較為強烈的一個階段。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二十到三十這十年說白了是我們這些對社會報有想法的年輕人的試刀期,這十年裡我們去實踐,去試驗,去矯正我們的發展方向,從而為三十而立而去做各種準備,所以經過這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成熟了許多,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也就是給自己在社會上基本上定了個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是我們在社會上的一種定位!
  • 什麼是真正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人生,活到四十歲之後,要不惑不慌
    孔夫子這樣形容過自己的人生各個階段,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後來,人們說年齡階段,也沿用了聖人的說法。三十歲就叫做而立,四十就是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多歲就是耳順。
  • 三十而立,方得四十不惑,才能五十知天命
    20歲的你,現在過得怎麼樣?剛剛成年,或許正在讀書,或許剛踏入職場,都是剛離開象牙塔,每天突然多出了大把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迷茫也是揮霍,是前行也是原地不動。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們在追劇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崇拜完美的他,但是卻拒絕狼狽的他。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三十立心,四十不惑,五十看開
    年輕氣盛的時候,總容易意氣用事,甚至劍走偏鋒; 可到了三十,才明白,原來走向成功的道路真的沒有捷徑。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日後做準備。 你只管去做,上天必不辜負。2四十不惑 △明白了責任 四十歲,誠然已經沒有那麼多機會給你試錯,這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我們常常從字面上理解,三十而立就是到了30歲安家立業,而到了40歲就沒有困惑了。可是,它的真實意思真的是我們平常這樣理解的嗎?顯然不是。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