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茶文化】中國古代茶具
標籤:美食、茶文化、茶具、茶飲、文學、散文、隨筆、唐宋、明清、品茶、美食文化、窯變、宋徽宗、日本人、民間工藝、歷史、日本國寶
鄒劍川
授權發布
中國古代人怎么喝茶?我們能知道的也只在唐代了,唐代以前的文獻流傳下來得少,只有漢代墓葬壁畫、漢畫像磚上可見那時的風俗,甚至只能靠想像推斷。
魏晉時,南方流行的是青瓷,此前的是陶器,三國時候的青瓷還比較拙樸,這是高古之意,後期就比較精緻了,如玉如翡翠,如淺淺青山綠水,很飄散寫意的味道。
唐代流行唐三彩吧,這樣的茶碗我在陝西看到過很多。唐三彩樣子也還是高古風,很北方,很黃土,很高遠,有秦人血脈。那釉色和陶器很相似,這種東西感覺,喝酒較好。喝茶,大概唐代的茶是一種小吃,混合很多東西,對於茶具茶器也沒什麼太多講究。陸羽的《茶經》裡也只是更多關注水和煎茶,對於茶具倒沒有過多地講。
宋代開始追求茶具,因為分茶、鬥茶,講究點茶、分茶的藝術。要茶沫呈現出山水、國畫的樣子,那時茶都是研成粉末的。茶藝和作畫一樣,非常繁瑣,但就是這樣的小事裡打磨心性,成就一種心情和樂趣吧。宋人尚黑窯、鈞窯,在河南博物館裡常見,樣子古樸,黑漆漆的,這樣是為了更好觀察茶的面沫。
宋徽宗曾專文論述,對於宋人而言,黑茶碗有窯變,有花紋的是極品,據說要上百萬,上千萬的茶杯裡才能出現一、兩例。所以也就成了極品,為皇家專用。所謂兔毫盞、天目盞吧,日本人引進了去,有幾件至今是他們供奉的國寶。
抗戰時期,山東有老藝人能夠製造出窯變的茶具,被日軍專門弄去了批量製作。解放後,日商又來求購,做了些年,但該人死後,手藝失傳了。中國許多工藝就是這樣,靠個人經驗、修為和傳承,往往失傳、湮沒後,再製造,再創造,周而復始。
明清就是白瓷了,因為當時是泡茶,和現在已經沒太大區別了。尤其是清代,其名茶、茶具、瀹茶和今天幾乎一樣,所以我們喝茶的格局形成於清代。只是當代茶具有了玻璃器皿,鐵製開水壺,此類東西,明清是不大有的。
選自:蘇白傳媒、未來趨勢、花山文藝聯合出品美食茶文化圖書《不過一盞茶》
選稿:蘇白傳媒、未來趨勢、昆德拉傳媒 CEO、策劃總監 鄒劍川
發稿、運營:蘇白傳媒旗下昆德拉傳媒 新媒體運營經理 彭文文
聲明:本書本文系原創,我公司及其關聯公司擁有獨家版權。謝絕未經許可轉載、複製、剽竊、粘貼、洗稿、模仿傳播行為,非主動投稿請勿採用、發布。
其他:受正版圖片限制,部分圖片僅供模擬想像,並不為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