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犯錯該如何懲戒?「教育懲戒」理應既有法度也有溫度。

2021-01-08 騰訊網

2020年12月29日,教育部制定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規則》首次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強調教育懲戒與體罰和變相體罰是不同性質的行為,明確禁止了七類不當教育行為,劃定教師行為紅線,規定了對越界教師的處罰方式,方便各方監督。

還記得2019年五蓮縣教師楊守梅體罰學生事件嗎?她因體罰(用課本抽打)兩名逃課學生,被學校及當地教育部門重罰。當時對她的懲罰可以說是毫不手軟

1.停職一個月;

2.向當事學生和家長賠禮道歉,向學校書面檢查;

3.承擔診療費;取消評優,師德考核不及格;

4.黨內警告、行政記過。

之後又追加處分

1.扣發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獎勵性績效工資;

2.責成五蓮二中2019新學年不再與其籤訂《山東省事業單位聘用合同》;

3.自2019年7月起,將她納入五蓮縣信用信息評價系統「黑名單」。

好在這個案件的處理被央視點名批評,當地教育部門最終撤銷了對楊老師的處罰。

處罰雖然可以撤銷,但這件事還是引發了大眾討論。試想,如果沒被央視點名,是不是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那麼,楊老師所在學校的教師們是否還「敢於」管教自己的學生呢?其他學校的老師們看到這個處罰結果之後又作何感想?

教育懲戒,是教師實施教育時的伴隨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懲戒犯錯學生,從而做到知錯改之。教師,只是實施教育的最後一班「站崗人」,他們代表的其實是整個教育系統。可以說,某種意義上,教育懲戒是教育系統對犯錯學生做出的處理手段。

但我們無法估量人心,也很難保證每一位教師都能合理懲戒學生,所以我們需要對教育懲戒進行約束

教育懲戒的原點和終點都是教育,我們應該明白,嚴管是因為厚愛,嚴管有溫度,也應該有法度。

教師需要有尊嚴地承擔教育者的角色,而學生也同樣需要有尊嚴地接受教育。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以尊重彼此人格為基礎,對學生合理的管教也不應該成為教師們實施教育的捆綁。所以,我真誠地為教育懲戒邊界規則的出臺表示高興。

懲戒不是教育的靈丹妙藥,孩子的成長從來都需要家校共育,家長應當配合教師對學生進行管束教育,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親媽學堂(米媽):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也是一個公益紀錄片導演。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留英雙碩士,在讀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學經驗。同時,我還是一位媽媽。三重角色使我時刻審視著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於自己從教、為母經歷的真實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導無論如何都要自己帶孩子,也希望為媽媽們打造一個「舒適圈」,減輕帶娃負擔。歡迎關注、轉發分享、討論、提問,一起探討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先制止批評、後懲戒」是實施教育懲戒的底線
    該條例對各類主體職責、校園及周邊安全管理、安全教育與培訓、教育懲戒、突發事件應對、「校鬧」處理、法律責任等方面作了規定,為廣東省學校安全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其中,賦予教師必要的教育懲戒權,被列為條列內容之一。
  • 關注|「戒尺」回歸,教育懲戒如何有尺度有溫度?
    《規則》中所稱的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規則》中提出了「故意不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或者不服從教育、管理」「擾亂課堂秩序、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等教師可以懲戒的情況,以及相應的懲戒方法。
  • 學生犯錯該不該罰?中小學教師即將擁有教育懲戒權,關於杭州,他們...
    第三,在學校教育裡面,教師和學生是天然的不平等的。老師可以管學生,學生能反過來管老師嗎?成年人他可以用各種方式來保護自己,但是如果兒童被老師用不恰當的方式懲罰,兒童是很難有能力去保護自己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風險是巨大的。
  • 教師可以懲戒學生嗎?如何懲戒學生最有效?可以讓學生罰站嗎?
    教師可以懲戒學生嗎?如何懲戒學生最有效?可以讓學生罰站嗎?教師讓學生罰站,是大部分教師懲罰學生的常態。但是這一種懲罰方法其實是錯誤的,如果嚴格起來說,罰站是一種違法的行為。對中小學教師而言,懲戒和體罰的區別在哪裡?下面的答案很現實!體罰與懲戒的邊界在於「人格尊嚴」這四個字:學生的人格尊嚴不受侵害,生命安全不受威脅的懲戒教育方式一般情況下都是被允許的。正確的懲戒方式包括三大方面,其一是口頭懲戒。一般情況下,這種懲戒方式對臉皮比較薄的學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一些臉皮厚如城牆的熊孩子而言和耳邊風沒什麼兩樣;其二是紀律處分。
  • 體罰和懲戒該如何界定
    首先,教師體罰學生肯定是不被允許的,教師法有明確的規定,師德師風也有嚴格的要求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了。體罰學生無論是從法律上還是從道德上講都是不被允許的。其次,至於那些頑劣不聽話的學生。
  • 教育懲戒的學問
    當然,我們需要認識到秩序的維持並非教育懲戒的根本目的,僅具有工具性價值,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懲戒的本體性價值。教育懲戒的意圖不是為了實現對學生的宰制與壓迫、羞辱,而是為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一種良善的紀律與秩序。
  • 女班主任抽打逃課學生受重罰引爭議:老師懲戒學生究竟該不該
    不少人認為,該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用課本抽打、腳踢學生長達十多分鐘,造成學生多處紅腫,情節嚴重。不管楊某某此前是名如何優秀的老師,此次所為違法違規,理應受到處罰。況且,體罰是暴力手段,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一說法有法律依據。
  • 你說話吧丨如何用好教育懲戒權的「戒尺」?
    由此,迫切需要把教育懲戒權亮出來,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老師的保護。7月15日,長沙晚報第441期《你說話吧》在南巖軒茶業蔡鍔北路店,邀請市教育局相關處室負責人跟學校教師、家長和市民代表一道,就如何明確和用好教育懲戒權進行討論。
  • 學生犯錯,老師避免波紋效應?掌握6點,對學生進行正確懲戒
    對於孩子犯錯,懲戒必不可少,這是我們作為老師的職責,但懲戒要有度,要有藝術性,更要有方法。很多老師絞盡腦汁思考,怎樣才能在不傷害學生身心的情況下達到教育效果?大家都知道,適當的懲戒是必要的,那如何懲戒才不越界?
  • 我的懲戒我做主
    作為老師,我的朋友圈裡一直以來都在討論如何管理學生?怎樣管?這不,放假了,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家的表現就發微信說,孩子太難管理了,玩手機上癮,家長忍不住打了孩子。孩子這麼調皮,家長也開始體諒老師了,問老師怎麼管理孩子,怎麼懲戒?
  • 教育懲戒的困局如何破
    家校間長期困擾、糾葛的很多具體問題有了剛性準繩,但在教育懲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之後,實施中還可能遇到哪些問題,家和校——實施者和接受者又該如何將懲戒的力量變成教育的有力組成部分,一系列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摸索。
  • 教育「懲戒」,如何實施?
    語言的交流,是為打開思想的大門……11月22日,常州市召開了一場關於實施「教育懲戒」的聽證會,邀請了5名學生代表、12名家長代表和部分教師代表,以及由律師、法官、心理諮詢師組成的專家代表參與,共同討論校園懲戒應如何開展實施。老師應該怎樣管理學生?管理的邊界又在哪裡?
  • 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教育懲戒規則懲戒學生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根據《徵求意見稿》,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和強制措施。普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適用本規則。《徵求意見稿》具體有什麼內容?如何反饋意見?
  • 戒尺該不該還給老師?「懲戒」和「變相體罰」界限在哪?
    今年4月,廣東省司法廳公布《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送審稿)》,其中明確:學校和教師依法可以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採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此條規定再次引發輿論關於教師如何管教懲戒學生的熱議。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採訪多位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了解到他們對教師管教權的看法。
  • 觀點丨善用懲戒權,尺度溫度都不可少
    孫帷韜認為,《徵求意見稿》是對教育懲罰形式進行了規範,而《規則》將法律規定的學校、教師的教育權進一步細化,對法律禁止的體罰等教師不當管理行為劃出紅線,推動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解讀有理有據開展教育懲戒,尺度與溫度都不可少「凡事皆有度,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這件事上必須把握好尺度。」
  • 賞識固然好,懲戒不能少,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家長過度呵護小孩,犯錯不進行懲戒,孩子不知道邊界,就會為所欲為。沒有規律,不成方圓。我們現在的教育,以「賞識教育」、「說服教育」為主,賞識、說服固然好,但懲戒不可少。當學生在十字路口徘徊時,需要有人去指點、去訓導、去懲戒,讓他辨是非、知對錯,明白「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懲戒教育,學生很難走向成熟。如果說賞識是陽光,那麼懲戒就是風雨,孩子能經受住風雨和挫折,接受磨練,才能走向成熟。沒有懲戒的教育,就像沒有剎車的汽車。
  • 懲心與懲身——也談教育懲戒
    作者: 徐軍民 懲戒的重點在「戒」而不在「懲」,要小「懲」大「戒」;懲戒的目的重在引起學生的自責與反省,主動改變其不良行為。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
  • 教師起草「學生教育懲戒法」 推出服務式懲罰等
    李衛鋒和別的老師一樣,都面臨著同樣的尷尬局面,國內沒有一個懲戒學生的合理規範,教育懲戒在國內不具合法性,導致老師在懲戒時沒有一個標準,體罰與懲戒標準不清,學生犯了錯誤該怎麼辦?現在形成了「寧可放縱也不懲戒」的現象。  李衛鋒老師說,經常發現學生上課玩手機、聽音樂、吃東西,擾亂課堂紀律,上學遲到,打架等等違紀現象,當老師做出一些懲戒教育時,經常會受到學生的抗拒。
  • 鄭英:懲戒的藝術
    但我堅信下面這樣的事實:凡是需要懲戒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戒。在必須懲戒的情況下,懲戒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其次,教育的功能在於人格的引領和行為的規範,前者主要依賴道德的濡染和薰陶,後者則需要藉助一定的強制手段。
  • 教育懲戒的階梯
    面對學生錯誤,不是一味懲戒,分析性質很重要,性質不同方法就不同,即使懲戒也要讓自己明白、學生明白。 所謂什麼人,不同性格特徵的學生,面對批評的接受能力和教育效果不同,要區別對待。教育有愛,懲戒有愛,能否能讓我們的愛有感呢?懲戒中愛的有感程度,決定了學生的接受程度,也深刻影響教育的效果。愛是情感,讓愛有感則是藝術和方法的問題。 所謂方法,就是教師的兜裡不能只有一種武器,不能動輒就是請家長,即使請家長也有不同的請法,方法多,才能因時因人而已,才能有針對性,才能完成賦予「懲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