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七八歲的男孩,在學校喜歡惹是生非,不是拿同學的東西,就是和同學打架,這次又犯錯,老師用戒尺打了他的手掌心,打得他哇哇直哭。
男孩的爺爺到學校找老師算舊帳,掄起板凳要砸老師,還讓老師賠償醫藥費、給他孫子道歉。一番折騰,老師再也不敢管他。
在爺爺奶奶家,男孩就是混世魔王,經常提要求,不從就打滾、撒潑、叫罵。隔壁派出所,有人看不慣吼了孩子兩句,爺爺卻說:「用不著你們多管閒事!」
各種不省心,後來被父母帶到武漢生活,爺爺去看孫子,在大型商場購物,爺爺沒給孫子買貴重物品,被孫子從電動手扶梯推了下去,當場不省人事,幾個月後走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家長過度呵護小孩,犯錯不進行懲戒,孩子不知道邊界,就會為所欲為。
沒有規律,不成方圓。我們現在的教育,以「賞識教育」、「說服教育」為主,賞識、說服固然好,但懲戒不可少。
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批評不得,一些孩子遇到成績不好或其他挫折就受不了,甚至跳樓輕生,而且孩子犯錯成本低,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賞識過度,缺少懲戒教育。
懲戒不是體罰,體罰就是棍棒加荊條,是一種暴力,不是教育行為,它只能給受教育者帶來傷害。
「懲者,以正其心也」,懲戒重在愛的教育,是施罰使犯過者身心感覺痛苦,但不以損害受罰者身心健康,是「懲而有教,罰而有愛」的教育方式。
教育不能沒有懲戒,說服教育有時未必有效。世上再沒有比苦口婆心的唐僧更能說教吧,遇上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孫悟空聽他的嗎?如果沒有緊箍咒,又怎麼管得住孫悟空?
沒有懲戒教育,學生很難明事理。當學生在十字路口徘徊時,需要有人去指點、去訓導、去懲戒,讓他辨是非、知對錯,明白「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沒有懲戒教育,學生很難走向成熟。如果說賞識是陽光,那麼懲戒就是風雨,孩子能經受住風雨和挫折,接受磨練,才能走向成熟。
沒有懲戒的教育,就像沒有剎車的汽車。馬雲在談到教育時說:「教育有油門,但是有油門的東西就得有剎車,懲戒就是教育的剎車。老師沒有懲戒的權力,就如同讓老師去開一輛沒有剎車的汽車。
不是老師要懲戒學生,是規矩要懲戒那些學生,學生不是向老師低頭,而是向規則低頭,要向真正的良好的未來有價值觀的素質去低頭。」
「批評不敢說重,學生犯錯誤,教師不能不管,但又管不了,不敢管。」全國人大代表陳鳳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小學生管理處於兩難境地。
教育是愛的藝術,懲戒教育是這種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今的教育,對孩子讓步得多,懲戒教育得少。原因主要有:
1.老師不太敢管
今天的教育大環境,以表揚、讚賞為主流,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面對「懲戒」更多的是無奈,如履薄冰,怕惹上體罰的罪名而難以脫身。
身邊還有個這樣的例子:有個學生上課調皮不聽課,老師狠狠批評了他幾句。孩子回家告狀,說老師打了他,家長來找校長。最後真相大白,老師沒有體罰。
但這個老師學乖了,以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有過錯的學生能管的則管,難管的、會惹來麻煩的就睜隻眼閉隻眼,甚至對羞辱自己的學生也是「退避三舍」。
近年來老師淪落到道德鏈的底端,誰都可以對老師說三道四,媒體對老師體罰個例不斷放大,教育部門對老師維護軟弱,家校糾紛總是打老師板子,加上我國沒有關於基礎教育懲戒的法律、法規依據,導致老師不敢用懲戒權。
2.家長捨不得管
老師不敢管的根源還是因為家長捨不得管。有人曾問李雙江打孩子嗎?李雙江說:「不打,捨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勸說,我們嚇唬一下。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心態,有時孩子實在頑劣,發了火過後又後悔不已。但慣子如殺子,沒有孩子是因為溺愛而成才的。
我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死刑犯臨終前要求再吃一次母乳,卻咬掉母親乳頭,並憤怒地罵母親,如果他最初偷東西,母親能懲罰他,他何至於走到被槍斃的地步。
老師不太敢管,家長捨不得管,以後只好社會管,法律幫你管。與其那樣,不如現在適當懲戒,防微杜漸。
現代管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熱爐效應」,是說制度和紀律是一個不可觸摸的「熱爐」,組織中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都要受到處罰。
「熱爐」形象地闡述了懲處原則:熱爐火紅,是會灼傷人的——警告性原則;每當你碰到熱爐,肯定會被火灼傷——一致性原則;當你碰到熱爐時,立即就被灼傷——即時性原則;不管是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公平性原則。
由於觸摸熱爐與實行懲罰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提煉出班級懲戒教育的四個核心原則。
1.事先警告
在實行懲戒之前,老師要事先警告。也就是先讓學生了解班級的規章制度,並接受班級的行為準則,讓學生明白哪有行為會招致什麼樣的懲戒。
這個需要老師事先多講講幾遍,熱爐火紅,是會灼傷人的,要讓學生心生敬畏,不敢以身試法。
2.說到做到
火爐是不講情面的,誰碰它,它就燙誰,說到就會做到,一視同仁。對學生的懲戒,要保持一致性。
假如說學生忘記值日了,制度規定再罰他值日一天,那麼對每個學生都應該如此。如果你不一致的方式處理,就會降低規章制度的權威性,降低學生的信任度。
3.及時反應
懲處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決不能拖泥帶水,否則學生會覺得你不在乎,一而在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
假如學生說作業忘在家裡了,你可以立刻讓他家長送來。否則其他孩子都會有樣學樣。出現破窗效應,及時的修理第一扇窗戶,迅速懲戒,以儆效尤,就能杜絕破窗效應的延伸。
4.對事不對人
對學生進行懲戒要對事不對人。懲戒重在描述事實,而不是評價。指出他要改正的行為,而不攻擊學生個人。
懲戒是針對學生的某種行為,而不是針對學生自身。處罰的是他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一旦懲戒完了,改正了錯誤,你更喜歡他。
懲戒,心中有尺度,肩上有責任,才能教育好孩子。有些情況,家長和老師為了防微杜漸,應該實施懲戒:
1.孩子的某些行為和心理傾向,長大後可能發展為違法的,必須懲戒。
比如:喜歡順手牽羊,或欺負弱小,長大後就有可能偷盜,或與他人發生衝突而受傷或違法。
2.孩子過於自私自私自利,心中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必須懲戒。
有些孩子從小就被寵壞了,不會關心他人,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父母應該幫助他們及時扭轉這種狀況。
3.孩子藐視規則,多次提醒他,但屢教不改,明知故犯,必須懲戒。
當一次次規則教育無效時,不如給他一個教訓,讓他長記性。
結語:
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如果賞識是加油,那麼懲戒就是剎車。沒有懲戒的教育,就像沒有剎車的汽車。
不是老師需要懲戒教育,而是學生需要。一些孩子不懂規矩,老師不太敢管,家長捨不得管,以至於教育對孩子讓步得多,懲戒得少。
運用「熱爐效應」,把握懲戒的原則;防微杜漸,懲戒不良行為。讓懲戒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助推器,最終的結果是收穫一個辨是非、知對錯、懂進退的認真負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