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固然好,懲戒不能少,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2020-09-24 小學老師陽光微笑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七八歲的男孩,在學校喜歡惹是生非,不是拿同學的東西,就是和同學打架,這次又犯錯,老師用戒尺打了他的手掌心,打得他哇哇直哭。


男孩的爺爺到學校找老師算舊帳,掄起板凳要砸老師,還讓老師賠償醫藥費、給他孫子道歉。一番折騰,老師再也不敢管他。


在爺爺奶奶家,男孩就是混世魔王,經常提要求,不從就打滾、撒潑、叫罵。隔壁派出所,有人看不慣吼了孩子兩句,爺爺卻說:「用不著你們多管閒事!」


各種不省心,後來被父母帶到武漢生活,爺爺去看孫子,在大型商場購物,爺爺沒給孫子買貴重物品,被孫子從電動手扶梯推了下去,當場不省人事,幾個月後走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家長過度呵護小孩,犯錯不進行懲戒,孩子不知道邊界,就會為所欲為。


沒有規律,不成方圓。我們現在的教育,以「賞識教育」、「說服教育」為主,賞識、說服固然好,但懲戒不可少。

01教育不能沒有懲戒,沒有懲戒的教育,就像沒有剎車的汽車


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批評不得,一些孩子遇到成績不好或其他挫折就受不了,甚至跳樓輕生,而且孩子犯錯成本低,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賞識過度,缺少懲戒教育。


懲戒不是體罰,體罰就是棍棒加荊條,是一種暴力,不是教育行為,它只能給受教育者帶來傷害。


「懲者,以正其心也」,懲戒重在愛的教育,是施罰使犯過者身心感覺痛苦,但不以損害受罰者身心健康,是「懲而有教,罰而有愛」的教育方式。


教育不能沒有懲戒,說服教育有時未必有效。世上再沒有比苦口婆心的唐僧更能說教吧,遇上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孫悟空聽他的嗎?如果沒有緊箍咒,又怎麼管得住孫悟空?

沒有懲戒教育,學生很難明事理。當學生在十字路口徘徊時,需要有人去指點、去訓導、去懲戒,讓他辨是非、知對錯,明白「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沒有懲戒教育,學生很難走向成熟。如果說賞識是陽光,那麼懲戒就是風雨,孩子能經受住風雨和挫折,接受磨練,才能走向成熟。


沒有懲戒的教育,就像沒有剎車的汽車。馬雲在談到教育時說:「教育有油門,但是有油門的東西就得有剎車,懲戒就是教育的剎車。老師沒有懲戒的權力,就如同讓老師去開一輛沒有剎車的汽車。


不是老師要懲戒學生,是規矩要懲戒那些學生,學生不是向老師低頭,而是向規則低頭,要向真正的良好的未來有價值觀的素質去低頭。」

02懲戒處於兩難境界,老師不太敢管,家長捨不得管


「批評不敢說重,學生犯錯誤,教師不能不管,但又管不了,不敢管。」全國人大代表陳鳳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小學生管理處於兩難境地。


教育是愛的藝術,懲戒教育是這種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今的教育,對孩子讓步得多,懲戒教育得少。原因主要有:


1.老師不太敢管


今天的教育大環境,以表揚、讚賞為主流,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面對「懲戒」更多的是無奈,如履薄冰,怕惹上體罰的罪名而難以脫身。


身邊還有個這樣的例子:有個學生上課調皮不聽課,老師狠狠批評了他幾句。孩子回家告狀,說老師打了他,家長來找校長。最後真相大白,老師沒有體罰。


但這個老師學乖了,以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有過錯的學生能管的則管,難管的、會惹來麻煩的就睜隻眼閉隻眼,甚至對羞辱自己的學生也是「退避三舍」。


近年來老師淪落到道德鏈的底端,誰都可以對老師說三道四,媒體對老師體罰個例不斷放大,教育部門對老師維護軟弱,家校糾紛總是打老師板子,加上我國沒有關於基礎教育懲戒的法律、法規依據,導致老師不敢用懲戒權。

2.家長捨不得管


老師不敢管的根源還是因為家長捨不得管。有人曾問李雙江打孩子嗎?李雙江說:「不打,捨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勸說,我們嚇唬一下。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心態,有時孩子實在頑劣,發了火過後又後悔不已。但慣子如殺子,沒有孩子是因為溺愛而成才的。


我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死刑犯臨終前要求再吃一次母乳,卻咬掉母親乳頭,並憤怒地罵母親,如果他最初偷東西,母親能懲罰他,他何至於走到被槍斃的地步。


老師不太敢管,家長捨不得管,以後只好社會管,法律幫你管。與其那樣,不如現在適當懲戒,防微杜漸。

03運用「熱爐效應」,學會把握懲戒的尺度


現代管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熱爐效應」,是說制度和紀律是一個不可觸摸的「熱爐」,組織中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都要受到處罰。


「熱爐」形象地闡述了懲處原則:熱爐火紅,是會灼傷人的——警告性原則;每當你碰到熱爐,肯定會被火灼傷——一致性原則;當你碰到熱爐時,立即就被灼傷——即時性原則;不管是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公平性原則。


由於觸摸熱爐與實行懲罰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提煉出班級懲戒教育的四個核心原則。


1.事先警告


在實行懲戒之前,老師要事先警告。也就是先讓學生了解班級的規章制度,並接受班級的行為準則,讓學生明白哪有行為會招致什麼樣的懲戒。


這個需要老師事先多講講幾遍,熱爐火紅,是會灼傷人的,要讓學生心生敬畏,不敢以身試法。

2.說到做到


火爐是不講情面的,誰碰它,它就燙誰,說到就會做到,一視同仁。對學生的懲戒,要保持一致性。


假如說學生忘記值日了,制度規定再罰他值日一天,那麼對每個學生都應該如此。如果你不一致的方式處理,就會降低規章制度的權威性,降低學生的信任度。


3.及時反應


懲處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決不能拖泥帶水,否則學生會覺得你不在乎,一而在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


假如學生說作業忘在家裡了,你可以立刻讓他家長送來。否則其他孩子都會有樣學樣。出現破窗效應,及時的修理第一扇窗戶,迅速懲戒,以儆效尤,就能杜絕破窗效應的延伸。


4.對事不對人


對學生進行懲戒要對事不對人。懲戒重在描述事實,而不是評價。指出他要改正的行為,而不攻擊學生個人。


懲戒是針對學生的某種行為,而不是針對學生自身。處罰的是他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一旦懲戒完了,改正了錯誤,你更喜歡他。

懲戒,心中有尺度,肩上有責任,才能教育好孩子。有些情況,家長和老師為了防微杜漸,應該實施懲戒:


1.孩子的某些行為和心理傾向,長大後可能發展為違法的,必須懲戒。


比如:喜歡順手牽羊,或欺負弱小,長大後就有可能偷盜,或與他人發生衝突而受傷或違法。


2.孩子過於自私自私自利,心中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必須懲戒。


有些孩子從小就被寵壞了,不會關心他人,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父母應該幫助他們及時扭轉這種狀況。


3.孩子藐視規則,多次提醒他,但屢教不改,明知故犯,必須懲戒。


當一次次規則教育無效時,不如給他一個教訓,讓他長記性。


結語:


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如果賞識是加油,那麼懲戒就是剎車。沒有懲戒的教育,就像沒有剎車的汽車。


不是老師需要懲戒教育,而是學生需要。一些孩子不懂規矩,老師不太敢管,家長捨不得管,以至於教育對孩子讓步得多,懲戒得少。


運用「熱爐效應」,把握懲戒的原則;防微杜漸,懲戒不良行為。讓懲戒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助推器,最終的結果是收穫一個辨是非、知對錯、懂進退的認真負責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做不好懲戒教育的原因是集體性無意識:不覺得懲戒教育需要學習!
    教育,不能沒有懲戒,懲戒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沒有懲戒的教育則不夠完整!然而,現實中,雖然對於有無懲戒教育存在爭論,這裡暫時不去理會。可是,有些同意有懲戒教育的並且實施懲戒教育行為的老師是否就做得正確呢?那也不一定,而有一點是肯定的,有部分老師就是做錯了,還自以為是做得很正確,卻不被家長所理解!不被媒體所支持!因而怨氣衝天!這種情況長久存在。引起的共鳴也是最為強烈!
  • 光明網:不能再對教育懲戒權避而不談
    光明網:不能再對教育懲戒權避而不談 光明網評論員/光明網 2016-10-27 16:58 來源:澎湃新聞
  • 教育部:學校、教師實施教育懲戒時 不能為了懲戒而懲戒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日前,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教育部政策法規司相關負責人回應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明確指出,教育懲戒是要使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而不能為了懲戒而懲戒。
  • 用好懲戒權關鍵要規範「戒尺」尺度
    教師懲戒權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相關要求,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這意味著,教師的懲戒權已不只是於理論理念上的探討,而要步入具體規則的制定,從而在法律法規層面為教師用好懲戒權鋪平道路。
  • 班主任須知沒有懲戒的班級雞飛狗跳,這樣懲戒學生能取得良好效果
    說明了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懲戒教育可以讓孩子們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非要做,就得被懲戒。適當的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規則和秩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抗挫能力,有助於學生養成頑強的意志。可如今隨著「賞識」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家長也好社會也罷,都護著孩子,連老師語言批評都忌諱,更別說老師使用懲戒手段了。
  • 對於問題學生該怎樣教育?能不能懲戒?請牢記18個字
    其實,懲戒教育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用。只要我們拿捏好分寸,把握好火候,就能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那麼,在當下這個人本思想盛行、賞識教育備受推崇、家庭教育尚待完善的教育環境下,教師應該怎麼使用懲戒教育方式,繼承其有利的一面呢?
  • 給一些「懲戒」,有助於孩子成長
    雖然懲戒教育顯得如此重要,但真正能將教育懲戒落到實處,還有很多難點。1.老師依舊不敢進行教育懲戒。所有當過老師的人都知道,對所有學生都只是進行「賞識教育」,「誇獎教育」是行不通的。沒有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 尷尬的教育懲戒權
    「賞識教育」依稀還在耳畔縈繞,冷不丁,「教育懲戒權」細則出臺了!作為教師,還是忍不住讀了幾遍,畢竟有相關性嘛。你要非得讓說點什麼,還真不好說:說好或者不好都顯得武斷。不過,既然出臺了,想必是經過嚴謹調研、論證的,那肯定是好的嘍!那個誰?就是那個倡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那個誰,你怎麼看?
  • 教師,請高舉起懲戒教育的戒尺來
    教師是應當尊重學生,但是尊重學生並不是不批評學生。如果學生犯了錯誤連一句批評都不能有勇氣接受,將來又如何面對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這種一味遷就、信馬由韁、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學生,實際上是使得學生從小是非不分,弱化耐挫力。於是在我們的周圍常發生一些讓人困惑或啼笑皆非的事情。
  • 懲戒教育不難,難在您根本沒有搞懂懲戒教育!
    隨著教育部有關懲戒教育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的結束。出臺正式懲戒教育實施細則必然已經箭在弦上!不少老師寄希望於細則的出臺。似乎有細則的保護,就可放心的使用懲戒教育權利了!其實不然,沒有對於懲戒教育的深刻理解,就算有細則保駕護航,也很難做好懲戒教育!
  • 教育懲戒權規定籠統,沒有劃清與體罰邊界,老師還是不敢管學生
    教師教育懲戒權的缺失,教師只要懲戒學生,很容易被扣上體罰的帽子,將為之付出沉重代價,輕則被處分,重則丟掉工作,甚至被追究法律責任。這直接造成中小學老師不敢管、不願管現象相當嚴重,甚至有一些中小學老師選擇「放養教育」,對學生犯錯行為只有和顏悅色的說服教育,或者直接不管不問,任由學生犯錯、調皮搗蛋等,引起社會關注。
  • 教育懲戒的階梯
    然而,就像成人的世界一樣,既需要社會對遵規守法公民的保護,也需要法律對違法亂紀人員的制裁,只有獎沒有懲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何況懲戒不同於懲罰,懲的目的在於戒,重點是通過適當的「懲」讓的不好的習慣和做法得以戒除。教育懲戒是手段與目的的結合,只有符合教育目的的懲罰方式才是教育懲戒。不符合教育目的,甚至反教育的懲罰方式不是教育懲戒。
  • 教育懲戒有法可依,教師「懲戒權」如何有尺有度?
    學生不服從管理、擾亂課堂秩序,甚至吸菸飲酒、欺凌同學,學校、老師能不能管?怎麼管?近年來,關於教育懲戒發生的社會事件頻頻引起各界爭議。一直以來對「教育懲戒」尚無明確的界限與標準,從而演變為老師「不敢管」、「不願管」、「不會管」學生的難題。
  • 教育懲戒與體罰有何區別?怎樣把握好教育懲戒的邊界?老師的這些...
    教育懲戒與體罰有什麼區別?怎樣把握好教育懲戒的邊界?針對老師在教學中普遍會遇到的這些問題,近日中國教育報記者採訪了幾位法學專家,我們一起來聽聽法學專家的專業分析與解讀。教育懲戒是通過適當的懲罰性措施,幫助學生戒除不良的行為和習慣,讓學生更好地記住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實施教育懲戒應當符合教育規律,注重育人效果。沒有育人效果、只會造成痛苦的懲戒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應當採取的。不能把教育懲戒變成體罰02教育懲戒與體罰的區別在哪裡?
  • 懲戒教育必不可少,具體尺度先要規範
    懲戒教育的度應該在哪裡?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值得教育專家、法學專家、主管部門、教育工作者、教育熱心人、家長和學生一起來討論。拿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由教育部門製作一本具有普適指導作用的《懲戒手冊》,開列具體的「懲戒清單」出來,讓老師可以對照標準對犯錯的孩子加以合理、合規、合適的管束。把懲戒教育和賞識教育結合起來,這才是正常的健康的教育方式,否則,拋開懲戒談教育,一定是跛腿的教育。
  • 我國中小學教育懲戒制度化的難題及破解
    二、教育懲戒制度化的必要性  從學校層面看,教育懲戒制度能起到依法維護學校教學秩序、推動學校依法治教、保障學校合法權益的作用;從教師層面看,教育懲戒制度能夠有效保證教師教育權,消除教師懲戒學生的顧慮。從學生層面看,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懲戒,單純依靠賞識教育並不利於學生的成長。
  • 你說話吧丨如何用好教育懲戒權的「戒尺」?
    同樣是罰站懲戒,有的學生認為是對他好,畢業了還特意感謝老師嚴加管教;有的學生則隔了幾十年還怨恨老師,認為對他懲戒是因為他家境不好。還有的家長被老師叫到辦公室,二話不說先給自己女兒一頓數落,其實老師已經很顧及學生的自尊,並沒有進行公開批評。
  • 教育「懲戒」,如何實施?
    但在今天,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等,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但這也帶來了另外一種問題,一些老師不太敢管學生了,這時候出現「教育懲戒」的問題,確實也有現實的需要。張頤武:中國一向有「嚴師出高徒」的觀念,過去老師教學生,有些家長還會要求老師嚴格管理。但是近些年來,人們的教育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更加注重青少年兒童的人格完整、心理健康,注重人的尊嚴,認為對學生也不應該隨意懲罰。
  • 「先制止批評、後懲戒」是實施教育懲戒的底線
    」是實施教育懲戒的底線這一系列觸目驚心的事實,讓教師談「懲戒」而心有餘悸,這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教師沒有把握好握好教育懲戒的「度」,不問青紅皂白,把對學生的體罰當成了懲戒,隨意在學生身發洩情緒,是導致這把「懲戒之劍」落在了教師頭上原因之一。
  • 教育懲戒的學問
    教育懲戒作為教師履行教育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既不能「棄用」,亦不能「濫用」,需要立足其價值原則之上合理使用,知其邊界與限度。 若是缺乏必要的秩序,教育活動將無法正常進行。因而,紀律的強化與秩序的維持是教育懲戒的直接訴求。如,對課堂上開小差、做小動作、上課遲到、不交作業、故意搗蛋等違規違紀、言行失範的學生,教師常常會給予點名批評、罰站、罰寫、寫檢討、請家長等懲戒措施,以維持課堂紀律與教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