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戒教育必不可少,具體尺度先要規範

2020-12-20 劍客談教育

懲戒教育的度應該在哪裡?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值得教育專家、法學專家、主管部門、教育工作者、教育熱心人、家長和學生一起來討論。

拿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由教育部門製作一本具有普適指導作用的《懲戒手冊》,開列具體的「懲戒清單」出來,讓老師可以對照標準對犯錯的孩子加以合理、合規、合適的管束。把懲戒教育和賞識教育結合起來,這才是正常的健康的教育方式,否則,拋開懲戒談教育,一定是跛腿的教育。

懲戒清單應該註明必須懲戒的情況:

比如不遵守校紀班規,遲到早退,逃學曠課,幹擾正常上課秩序;比如不認真對待學業,上課不聽講,故意不按質按量完成作業;比如道德認知上有錯誤,不尊敬師長,三觀不正;比如行為不符合身份,做出學生不該做的事情,抽菸喝酒賭博早戀,跟社會上的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欺凌同學,等等。

要讓老師知道哪些行為應該懲戒,讓學生知道哪些事是對他們開出的負面清單,不能輕易去觸碰,一觸碰就會受到應有懲戒。使孩子們明底線,存敬畏,知行止。

懲戒手冊必須註明懲戒的方式:

除了批評、加倍勞動、沒收、誦讀、隔離、家長陪讀等這幾種,戒尺打手心,罰站、罰抄等是不是可以納入懲戒手段之中?

懲戒不能只是走個過場,以完成懲戒的過程為終結,還要跟蹤問效,確保學生吸取教訓,實現使學生悔過、改過的結果,此後不敢犯、不想犯。

懲戒的所有方式都不能侮辱學生的人格。

懲戒必須要註明的操作細節:

懲戒不由當事老師實施,因為容易帶入主觀情緒,不能制怒,可能越過限度。交由學校政教處統一按清單實施懲戒,第三方懲戒更能做到冷靜客觀;懲戒要把握分寸,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目的,不能把懲戒這種不得已才用的手段變成濫發淫威的工具。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有愛心、寬容、懂教育的老師選到政教崗位上去;懲戒應該有固定的場所,不能隨時隨地,不能當著其他同學的面,別搞殺雞儆猴那一套,既照顧好犯錯學生的自尊,也讓懲戒有儀式感威懾力;懲戒時必須要有其他老師在場,現在各校都有電子設備,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可以做到懲戒實施過程全程錄像;嚴厲一些的懲戒要告知家長,學生涉及到違法的行為不能以懲戒代替法律制裁。

您有何高見?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用好懲戒權關鍵要規範「戒尺」尺度
    教師懲戒權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相關要求,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這意味著,教師的懲戒權已不只是於理論理念上的探討,而要步入具體規則的制定,從而在法律法規層面為教師用好懲戒權鋪平道路。
  • 高考作文備考素材:用好懲戒權關鍵要規範「戒尺」尺度
    優秀範文用好懲戒權關鍵要規範「戒尺」尺度作者:閱盡教師懲戒權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正因為此,未來教師懲戒權實施的成敗關鍵還在於「戒尺」的尺度、標準以及使用規範等。這就涉及實施的細則制定,包括基本原則、懲戒形式、實施範圍、具體程序、相關監督等。如有些國家禁止教師單獨體罰學生,而需有其他教師做證人等。總之,懲戒權細則要有可操作性,同時,亦讓學生懂得其錯誤行為將受到何種懲戒。
  • 教師實施懲戒權,如何拿捏尺度?
    其中,有關教師使用教育懲戒權的問題,教育部門特別強調教師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要說教師的教育懲戒權,我們不妨先簡單說說它的歷史。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這些年發生的不少教師懲戒學生熱點事件,的確有部分是教師懲戒手段不當、力度過大,超出了教育懲戒的限度。少數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甚至造成學生傷亡事件,更是反映出教育懲戒權使用存在不規範的問題。
  • 「先制止批評、後懲戒」是實施教育懲戒的底線
    2019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懲戒規則》),明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以立法方式規範教育懲戒權的行使,為教師手中的「戒尺」提供了精準的刻度,確保了教育懲戒在恪守法度的同時,傳遞育人的溫度。
  • 觀點丨善用懲戒權,尺度溫度都不可少
    孫帷韜認為,《徵求意見稿》是對教育懲罰形式進行了規範,而《規則》將法律規定的學校、教師的教育權進一步細化,對法律禁止的體罰等教師不當管理行為劃出紅線,推動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解讀有理有據開展教育懲戒,尺度與溫度都不可少「凡事皆有度,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這件事上必須把握好尺度。」
  • 如何讓教育懲戒有尺度、有溫度?教育部13問答詳解
    《規則》名稱叫「規則」而不是「辦法」,也是考慮不是簡單規定怎麼實施教育懲戒,而是著力健全規則,細化法律規定,強化可操作性和可監督性,規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各方行為,尋求最佳平衡點。同時,考慮到有關教育法律如《教師法》可能做出修改,教育懲戒的實施也要不斷通過實踐健全完善,《規則》將在一段時間後適時進行評估,並進行修訂、完善。
  • 教育中的懲戒需要掌握方式和尺度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展開教育,為了對集體負責,對於個別學生的一時糊塗,有時候需要適度懲戒。所謂殺一儆百是也。不過需要全面理解懲戒的含義。懲戒不是體罰,首先要讓接受教育的學生明白,老師是在進行教育,不僅為他也為全體同學在展開教育。同時教師要知道,懲戒方式因人而異,懲戒尺度有法可依。比如個別學生總是難以按時交作業。其實這事關責任感,事關辦事作風。
  • 教育懲戒之前 應先制止批評
    廣東率先立法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一直頗受關注。在發布會上,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李大勝表示,教師教育懲戒權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行使教育懲戒權應該遵守先制止、批評後懲戒的程序,懲戒的措施要與學生年齡和身心健康相適應,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
  • 教育要溫度更要尺度
    從教育科學角度說,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跪著的老師也教不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學生。所以,近年來,教師享有教育懲戒權已經逐漸形成社會共識。而且,2019年6月印發實施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
  • 我國中小學教育懲戒制度化的難題及破解
    摘    要:教師教育懲戒權的規範行使離不開制度的約束,建立規範完整的教育懲戒制度是保障學校和教師行使懲戒權的關鍵所在。教育懲戒制度的內容應該具備強制性、可操作性、規範性和教育性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懲戒制度應明確規定實施懲戒的主體、對象、場所、方式、尺度、界限等。針對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教育懲戒制度的制定應該加以充分考慮和細緻說明,為教師實施懲戒提供依據。
  • 教師熱議懲戒教育 稱其是一種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雖然大多數人對體罰持反對意見,但為數不少的人仍認為「不打不成器」;不少人也認為,懲戒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找到懲戒教育的身影。懲罰教育,應該把握好尺度雒紅豔(西安市六中教師):我教的是高中學生,就不存在打不打的問題,因為孩子們已經長大了。
  • 關注|「戒尺」回歸,教育懲戒如何有尺度有溫度?
    《規則》中所稱的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規則》中提出了「故意不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或者不服從教育、管理」「擾亂課堂秩序、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等教師可以懲戒的情況,以及相應的懲戒方法。
  • 東方時評丨懲戒學生尺度如何把握?還須法律早界定
    (看看新聞9月17日)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 懲戒學生尺度如何把握?還須法律早界定。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中,目前尚未對教師懲戒權立法的內涵外延及行使細則予以明確界定和規制。我國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教師不得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但是對於教師能夠採取何種方式懲戒和管束學生,卻沒有明確的意見。
  • 教育懲戒有法可依,教師「懲戒權」如何有尺有度?
    近年來,關於教育懲戒發生的社會事件頻頻引起各界爭議。一直以來對「教育懲戒」尚無明確的界限與標準,從而演變為老師「不敢管」、「不願管」、「不會管」學生的難題。日前,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系統規定了教育懲戒的屬性、適用範圍以及實施的規則等,《規則》旨在將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破解長期以來困擾廣大教師的「懲戒」尺度。
  • 教育懲戒如何更具教育意義
    教育懲戒的立法與實施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在過去幾十年中,多個國家通過制定法律、規章和相關政策來保障學校和教師行使懲戒權。同時,各國關於教育懲戒的理念、方式和政策變遷也呈現出較明顯的趨同性,很多國家在經歷了體罰為主、廢除體罰、恢復並規範懲戒的歷程後,逐步推動教育懲戒走向合法化、制度化和人性化的融合。
  • 教育懲戒為何要立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國學界大體認可懲戒為教育之必要手段並應使其受到法治規範,但即使如此,在2019年末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發布後,還是形成了熱烈爭論,為何要進行懲戒立法、如何立法成為討論重點。正確理解概念: 懲戒不是體罰, 不是管教    討論懲戒立法,首先要確認何為懲戒。
  • 學校、教師可實施教育懲戒!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
    第四條實施教育懲戒應當符合教育規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則,做到客觀公正;選擇適當措施,與學生過錯程度相適應。第五條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特點,依法制定、完善校規校紀,明確學生行為規範,健全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和規則。
  • 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學生有這6種情形要受到懲戒
    這一規定,首先明確了教育懲戒的屬性,其是在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的一種具體方式,而不是單獨賦予學校、教師一種權力。其次,明確了實施的對象和方式,是對違規違紀學生的管理、訓導和矯治。第三,強調了行為的目的性,即是要使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而不能為了懲戒而懲戒。
  • 學生哪些行為老師可以懲戒?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來了
    《規則》名稱叫「規則」而不是「辦法」,也是考慮不是簡單規定怎麼實施教育懲戒,而是著力健全規則,細化法律規定,強化可操作性和可監督性,規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各方行為,尋求最佳平衡點。同時,考慮到有關教育法律如《教師法》可能做出修改,教育懲戒的實施也要不斷通過實踐健全完善,《規則》將在一段時間後適時進行評估,並進行修訂、完善。三、如何界定教育懲戒的概念和實施範圍?
  • 教育懲戒有「法」可依
    ■記者 劉鎮東 實習生 黃宇歸老師說正確使用教育懲戒要做到「三有」「《規則》的出臺,體現了對一線教育工作人員開展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進一步規範。」對於老師而言,一是要心中有愛,要認識到懲戒的目的是為了教育,懲戒不應當執著於「懲」,而應當指向「戒」,即讓學生引以為戒,改過自新,並且要及時對有改進的學生進行表揚和激勵,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二是要腦中有法,教育是一門藝術,學生各有特色,犯錯的情況各有不同,如何客觀公正、有針對性地合理懲戒,發揮懲戒更大的正面功效,需要教師用心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