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自覺勤洗手?我這個方法挺管用,家長試試看

2020-12-23 幼教咖

洗手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用肥皂在手上泡上肥皂,然後用自來水衝洗,這是一種在細菌傳播前去除細菌的簡單方法。

雖然孩子們有手髒的自然傾向,但他們通常需要父母的一些指導。學習什麼時候需要洗手以及如何正確洗手,這樣細菌就被洗掉了。

孩子髒的時候不會本能地洗手,所以作為家長,你需要教他們怎麼洗手。

和你的孩子談談為什麼洗手很重要,什麼時候洗手也是個好主意。孩子們在兩歲左右就學會了洗手和擦乾雙手的技巧。

為什麼洗手很重要?

因為它能清除手上可能引起疾病的細菌,這樣做有助於防止這些疾病的傳播。

手上發現的細菌(也稱為微生物)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常駐微生物和瞬時微生物。

常駐微生物是健康人不致病的細菌。它們總是生活在你的手上,不能用手清洗,就像皮膚可以用手清洗一樣。

瞬時微生物,顧名思義,來來往往。它們可以通過咳嗽、打噴嚏、接觸受汙染的食物或接觸受汙染的體液和糞便等物質轉移到你的手上。一旦細菌汙染了你的手,它們就會引起感染。

不管你的手是如何被汙染的,最好的去除暫時性細菌的方法是用肥皂和水清洗,或者用抗菌肥皂或酒精基清洗液清洗手。

洗手是你和你的孩子能做的防止疾病傳播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全世界大約一半的腹瀉等食源性疾病爆發中,不洗手或洗手不當是根本原因。

此外,大約四分之一的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流感是由未洗手或洗手不當引起的,不洗手也會導致一些疾病的傳播。

大人和小孩多久洗手一次?

很難統計出人們每天洗手的頻率,因為人們往往說他們洗手的頻率比實際洗手的頻率高。即使他們真的洗手,他們也不會好好洗手。

例如,紐西蘭的一項研究發現,92%的女性和81%的男性在上完廁所後洗手,但只有77%的女性和66%的男性使用肥皂。美國研究發現,儘管63%的人在上完廁所後洗手(僅用水),但只有2%的人用肥皂洗手10秒或更長時間。

洗手能預防多少感染?

很多疾病可以通過不潔的手傳播,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每年造成世界各地數百萬兒童疾病和死亡。

據估計,在全世界範圍內,經常洗手每年可挽救約100萬人的生命,使其免受疾病的影響。由於兒童最有可能死於這些感染,挽救的許多生命將是兒童的生命。

傳授終身手衛生習慣

培養獨立進行洗手等衛生實踐的技能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像兒童時期學到的其他技能一樣,早年學會正確洗手有助於兒童養成終生的手衛生習慣。

孩子們能為自己做什麼顯然取決於他們的年齡。

如果你有一個嬰兒或蹣跚學步的孩子,你需要為他們洗手,直到大約三歲,你需要監督和幫助在洗手。

大約四歲,孩子們一般都學會了自己洗手的技巧,只要他們能夠到水龍頭和其他他們需要的設備。

不過,你可能需要提醒他們,例如在吃飯前。到了五歲,你的孩子應該開始記得他們什麼時候需要洗手了,你可能會發現他們會不請自來地去洗手池洗手。

教孩子洗手之類的技能需要家長的關注。但值得努力。

他們遲早會獨立完成這項工作,你可以利用過去花在幫助他們洗手的時間來做其他事情。學會洗手有助於你的孩子終生預防疾病。教他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健康也有助於建立信心。

我孩子之前也是不愛洗手,還經常把手伸到嘴巴裡面。好幾次他都感覺到肚子疼,有幾次還帶他去醫院看醫生。可是他就是不長記性。

直到有一次,我剛好帶孩子去一個教生物的朋友那玩,他和朋友的女兒一起便玩耍了起來。可我看到他總是用手去摸地面,還假裝用手當冰淇淋,直接把手指伸進了嘴巴裡。

我生氣了,剛想罵孩子,可朋友笑笑和我說:孩子嘛,都這樣!我女兒以前也是手到處摸的放嘴巴,也是我給她看了一個秘密武器,她就再也不敢吃手了!而且啊,時時都要洗手,講衛生了!

什麼秘密武器?

我想知道什麼讓孩子有這麼大的決心。

鐺鐺襠,朋友拿出了一臺顯微鏡!他說這就是他的秘密武器!

我說一臺顯微鏡也這麼大魔力嗎?他便拿了很多髒兮兮的樹葉、紙張放在顯微鏡下讓我看。

哇,那個噁心的。顯微鏡下把髒東西放大真的太恐怖了!

對啊,他說,我就是這麼給我女兒看的。而且我還讓她摸了下髒樹葉,再把手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她自己看了嚇了一跳。我就說:你看這麼髒的東西吃到嘴巴裡,蟲子就跑到肚子裡生蟲了。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再也不敢什麼都塞到嘴巴了。

嗯,確實是個好方法。我馬上用兒子做了一個同樣的試驗,結果效果真的這麼好。現在還天天督促爸爸媽媽洗手了呢!

自從這以後,我發現孩子特別喜歡觀察細微的事物。比如土裡的小昆蟲、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等產生興趣。

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會做出一些讓大人不理解的幼小動作,比如捏起一片掉落的葉子不停地往花盆裡插,或是擺弄著花手絹怎麼看也不煩。大人不明白的,他們卻能從中看到更多的奧秘。

面對孩子的這些癖好,估計很多家長多少都有些受不了,可能第一反應就是要阻止他,畢竟,那些東西可能看起來很髒,或者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危險。不過,如果利用好了,這個階段也正是培養孩子敏銳觀察力、比較能力的大好時期。

一般來講,在1歲半到2歲左右,孩子開始進入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這一敏感期一直會持續到4歲,形成興趣後會受用終生。一旦發現孩子有了上述行為,我們就可以著手給他一些必要的支持,協助他更好地發展。一旦觀察成為了一種習慣,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所有能力都會日新月異。

這個時期,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對細小事物的關注,並且要有足夠耐心去欣賞孩子的可愛舉動,給他一定的自由,讓他的觀察思考力得到提升。如果家張引導不當,孩子將會失去思考力。

孩子的觀察在他自己看來,其實也是一種「工作」,一種值得他聚精會神去做的「工作」。

但有許多父母卻會在孩子觀察某些東西的時候,直接就來打擾他,甚至是阻止他。父母在阻止過程中的訓斥、威嚇,也許會對他的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

所以,父母不要強行打擾孩子的這種「觀察工作」,完全可以給他一些時間,最後讓他自己主動離開。不要去破壞他的認識過程,因為這也是在培養孩子專注的品質。

對於剛剛開始認識世界的孩子來說,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師。在讓孩子接觸自然的時候,父母不要提前就給他設定一個目標,也不用一定要讓他去認識什麼,這樣就會阻礙他體驗大自然的樂趣。

父母要明白,在這一敏感期的孩子,只願意去觀察他感興趣的事物,所以父母的「針對性教學」也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主。

對於剛剛開始認識世界的孩子來說,興趣是他最好的老師。在讓孩子接觸自然的時候,父母不要提前就給他設定一個目標,也不用一定要讓他去認識什麼,這樣就會阻礙他體驗大自然的樂趣。

而我孩子正是因為用顯微鏡看到手的髒東西,也對用顯微鏡看各種物體細小的部分感興趣了。我覺得這樣挺好,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們沒去在意的微觀世界。

有了顯微鏡,孩子就等於有了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他就開始學會觀察身邊的萬物。而觀察就是科學的第一步。

而且使用顯微鏡是很快樂的事情,能夠貫徹快樂教育的目標,不要把學習當任務,學習本身就是快樂的源泉。

我記得我小時候上初中,最喜歡上的就是生物實驗課。因為可以使用顯微鏡。但是,那時候學校裝備不足,通常是四五個同學用一個顯微鏡,所以我往往只看了一眼,就要被推開。

我那時候就想,要是有錢了,我就買一個顯微鏡。

要讓孩子具有科學素養,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配一個顯微鏡。

買顯微鏡有講究,太貴重的沒必要,太便宜的看起來模糊,起不到效果。反而讓孩子失去興趣。

大家可以買一些品牌的,比如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兒童顯微鏡,這是由德國Bresser寶視德和美國國家地理共同推出的。

這臺顯微鏡一共有3個物鏡,分別是4倍、10倍和40倍,再加上目鏡的倍數,這臺顯微鏡可以實現40倍-640倍的放大效果。

為了保護孩子的視力問題,目鏡用的是高清鏡片,成像清晰,LED光源非常柔和,能保護孩子的視力。

另外,這款顯微鏡除了直接在目鏡上觀察外,都還可以利用手機的相機觀測!非常方便。

讓孩子用顯微鏡觀察,他就能更了解這個世界。對於最近的冠狀病毒,他也能知道,這些都是由一些我們看不見的東西造成的。所以我們出門要戴口罩,要勤洗手。

現在孩子在家,時間比較充分,可以讓孩子自己製作一些標本進行觀察,培養他們的科學基礎。這個顯微配一全套的標本制工具。還可以拍下自己製作的標本朋友圈。孩子就是朋友圈最亮的科學小能手。

家裡的大件小件,都可以試著觀察,各種樹葉、沙子什麼的,同樣可以。

媽媽的頭髮,爸爸的鬍子,衛生間裡捉到的小飛蟲,一顆壞掉了的藍莓,以及,咬了一口的麥麗素……

調鏡頭、制標本、做觀察,生物啟蒙,真是不知不覺就進行了。

這個顯微鏡由老牌的美國國家地理官方授權出品,美國國家地理創刊於1888年10月,這6個字本身就意味著權威、科學。

變倍目鏡、手柄、調焦手輪、物鏡、載物臺、濾光碟……另看它小,但相當專業。

而且是專業兒童顯微鏡,目鏡使用高清鏡片,能保護孩子的視力,不像一些劣質的鏡片,會影響孩子的視力。

還有,它的光源也很貼心,是LED電光源,不會像平時我們日常所使用的燈那樣產生閃爍,傷害眼睛,光線也比較柔和,不會刺眼。

光源也可以調節濾光碟通光孔的大小,而且除了直接在目鏡上觀察外,還可以利用手機的相機觀測!

有了這個功能,孩子就可以把自己辛苦觀察到的圖像存起來,當做紀念,或者分享給小夥伴們。

小學生到中學生都合適使用,原價299元,現在團購只要199元。

點下面的橫條就可以參團。

相關焦點

  • 全國洗手日|培養孩子勤洗手,全優加推薦洗手小妙招
    今年由於新冠疫情,全國都展開了勤洗手以及如何正確洗手的科普。其實在此之前,全國領先早教機構全優加在對寶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訓中就有相關的洗手課程,全優加十分注重寶寶的安全健康,幫助寶寶從小培養愛洗手的好習慣。 今天,既是「全球洗手日」,也是寶寶學習正確洗手的好日子。
  • 「勤洗手」,也講究方法!
    疫情防控期間 專家一直強調勤洗手 結果,有人過度洗手 甚至有人以為用消毒液、酒精等洗手才安全 洗出了溼疹和過敏性皮炎
  • 愚娃季: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肚子裡才不會長蟲子
    在農村,一出門就是土地,孩子們一出門玩手呀衣服呀髒的特別快,小孩子又特別喜歡吃東西,玩一會就嚷著要吃點零食呀水果什麼的,如果沒有一個勤洗手的好習慣,很容易把細菌吃到肚子裡,孩子的腸胃就容易出毛病。可孩子們提到吃就興奮,哪裡顧得上那麼多,我如果少提醒一句,髒乎乎的小手就直接抓上去了,說了很多次都記不住,每次吃東西前我都需要重複好幾遍,先洗手在吃東西,說多了自己都煩,下定決心讓她們養成自覺洗手的好習慣。
  • 小寶寶,勤洗手,捲起袖,淋溼手
    媽媽給寶寶講《小花貓生病了》的故事,然後問問寶寶小花貓怎麼了?小花貓為什麼會生病呢? 2.寶寶回答完畢,媽媽和寶寶一起討論洗手有什麼好處。 3.媽媽教寶寶《洗手歌》:小寶寶,勤洗手,捲起袖,淋溼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裡洗呀洗,再用毛巾擦一擦,小手小手真乾淨。 4.
  • 為何孩子都不愛洗手?6個讓洗手變好玩的方法
    孩子出去玩回到家,總是忘記「先洗手」,媽媽喊了半天,孩子才磨磨蹭蹭地去洗。次數多了,媽媽一直碎碎念,抱怨孩子不聽話,生了一肚子氣,而孩子也變得更不開心了:媽媽怎麼老讓我洗手?哼!我討厭洗手! 不少家長會面臨這樣的困擾,明明是想讓孩子養成勤洗手、講衛生的好習慣,怎麼孩子總是不聽呢?甚至還嫌媽媽太煩了?在家裡,還能監督娃兒勤洗手,那在學校呢?
  • 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自覺主動的好習慣?就這個方法管用!
    作為媽媽的我們,本來就在耐著性子提醒,經孩子這麼一鬧,心裡絕對焦急難平,火冒五丈都是少說的。關鍵你再三提醒糾正,他還是記不住,下次繼續犯同樣的毛病。這樣的僵局該怎麼破?有的家長說,那還能咋辦?批評不成就打屁股唄,讓他長點記性。但是批評都不樂意,輕微的體罰會起多大作用呢?何況,任何不主動的行為靠強制是養不成習慣的。
  • 北京「零新增」,家長應提醒孩子戴口罩、勤洗手
    家長應提醒孩子戴口罩、勤洗手、講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特別是飯前便後、觸摸眼睛、鼻或口腔前後、外出回家後要洗手,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動水洗淨,防止流感病毒傳播。另外,可教育孩子一日三餐規律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加強鍛鍊、保證睡眠,提高自身對病毒的免疫力;根據溫度變化適時增減衣物,注意觀察孩子身體狀況,一旦有發熱、腹瀉、嘔吐等症狀,及時就醫,不要讓孩子帶病上學;在空氣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房屋每天保持通風;出門前讓孩子佩戴口罩,儘量不帶孩子前往人群密集場所活動,減少傳染病感染風險。
  • 繪本趣讀丨孩子不愛洗手?用對這個方法,比吼100遍有用
    但是在疫情未得到真正控制之前,家長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無論是宅家還是開學復工,做好防護仍十分必要。勤洗手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防護措施之一。媽媽們在家裡的時候,想必也沒少叨叨孩子「認真洗手」。不過孩子對於媽媽的碎碎念已經「免疫」,隨便用水衝下手就應付完事了。怎麼幫助孩子培養勤洗手的生活習慣呢?
  • 繪本趣讀丨孩子不愛洗手?用對這個方法,比吼100遍有用
    但是在疫情未得到真正控制之前,家長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無論是宅家還是開學復工,做好防護仍十分必要。勤洗手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防護措施之一。媽媽們在家裡的時候,想必也沒少叨叨孩子「認真洗手」。不過孩子對於媽媽的碎碎念已經「免疫」,隨便用水衝下手就應付完事了。
  • 勤洗手、分餐制、打疫苗,幫孩子抵禦消化道傳染病
    勤洗手、分餐制、打疫苗,幫孩子抵禦消化道傳染病手足口病和輪狀病毒腹瀉是兒童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一提到兒童消化道傳染病,家長們首先想到的是要讓孩子養成洗手的習慣,防止病從口入。那麼只要經常洗手就能把手足口病和輪狀病毒腹瀉這樣的疾病擋在門外嗎?最關鍵的預防措施又是什麼呢?
  • 請洗手!勤洗手!景洪城區新建45個洗手臺
    勤洗手,不僅僅是個人衛生習慣更是推動全民健康的一個具體舉措自「勤洗手」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景洪各大街道、公共場所洗手臺陸續「上崗」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洗手臺建成後,還將配置高低洗手盆、洗手液、裝飾綠植和垃圾桶等,以更好引導廣大群眾自覺養成勤洗手、講衛生的好習慣。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考慮到氣候和環境的因素,感應式的洗手池建成後電路板容易受潮,維修成本較高,目前在建的都是腳踏式洗手池,像這樣的洗手臺,已經在城區主街道、廣場、公園等人員密集場所安裝了45座。
  • 您是怎麼教孩子洗手的乃?又會選擇哪一種洗手液乃?我來告訴你
    之前家長有看我過我的科普的,都會對冠狀病毒有所了解,所以我就不在重複了,要想知道請翻閱我的文章閱讀。今天主要是推薦家長如何準確的教孩子洗手以及如何選擇哪一種洗手液的話題,如你不用正確的方法去洗手,就算你一次洗十遍也不如一次正確的洗手來的預防好。
  • 勤洗手 不吃變質食物
    手足口病常出現在3歲以下的兒童身上,發病率相對比較高,專家提醒: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變質食物。  嬰幼兒最易感染手足口病   寶雞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科科長田輝說,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性傳染病,多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潛伏期一般為2~7天,大多數寶寶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
  • 「我手上沒粘便便,為什麼便後要洗手?」2個理由讓孩子搶著洗手
    我可逮著你了,上完廁所又不洗手?兒子:我手上又沒粘屎,為什麼要洗手?爸爸:因為你手上有細菌和病毒啊!兒子:擦屁股時紙又沒破,又沒沾到屎,哪來的細菌和病毒?我還沒反應過來,兒子繼續連珠炮似的追問:「如果我去小便,沒用紙,也要洗手嗎?」「拉完的便便都被水衝走了,哪來的細菌?」「總讓我上完廁所要洗手,我一沒碰屎二沒碰尿,為什麼要洗手?」
  • 口訣:勤洗手、常通風、多喝水
    羅同勇說,手足口病通過糞便、呼吸道和接觸傳播,健康的孩子和感染了病毒的孩子握手,共同玩玩具,也會因此傳染上疾病。上周,武漢市疾控中心已經向各幼兒園強調,加大消毒力度,從課桌椅、地面到公用玩具,都要認真消毒。如果孩子在戶外玩耍,雖然接觸病毒的機會小於室內,但是家長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 「我手上沒粘便便,為什麼便後要洗手?」2個理由讓孩子搶著洗手
    我可逮著你了,上完廁所又不洗手?兒子:我手上又沒粘屎,為什麼要洗手?爸爸:因為你手上有細菌和病毒啊!兒子:擦屁股時紙又沒破,又沒沾到屎,哪來的細菌和病毒?兒子突如其來的重口,問得我一時有點懵。我還沒反應過來,兒子繼續連珠炮似的追問:「如果我去小便,沒用紙,也要洗手嗎?」「拉完的便便都被水衝走了,哪來的細菌?」「總讓我上完廁所要洗手,我一沒碰屎二沒碰尿,為什麼要洗手?」
  • 自覺學習殺出黑馬!建議家長這樣做,循序漸進改變孩子
    鄒韜奮曾說:「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 ,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有的人會說:「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自制力不夠,注意力容易轉移,所以我們不能逼孩子。」但其實, 家長們要認識到孩子不會完全「自覺」。今年因為疫情影響,中小學的假期無限延長,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估計早就崩潰了。
  • 如何高效輔導孩子做作業?這個方法很管用
    就連孩子作業又多少,做到什麼程度都混淆了吧?有一個管用的方法,不但能夠讓孩子安心做作業,還能讓孩子課外這件事情有條理和非常快速的做完。今天一個寶媽講她孩子從放學回家後,學習到晚上10點才能睡。孩子才讀一年級尼,卻要經歷幾個小時的學習。我聽了之後,替孩子感到非常的委屈。真的有這麼多作業要做嗎?還是家長揪著孩子的作業不放?
  • 如何讓孩子自覺喝水?這9大方法超管用!
    作者:寶寶知道 煙花易冷幼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每天更需要保證一定的飲水量,不愛喝水的孩子,說水沒有不甜,不好喝,有的家長乾脆就用飲料來代替白開水,這樣只會危害孩子健康。這就需要幼兒園老師叮囑幼兒多喝水。但是光叮囑還是不夠的,作為教師,還要想辦法引導幼兒積極自覺地飲水。那麼,對於孩子不愛喝水怎麼辦?下面介紹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
  • 家長如何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佛山過來人:用我收集的方法很管用
    我看見有的家長喜歡盯著孩子做作業,一旦發現有問題,或字寫錯、寫歪了,一邊幫著孩子塗擦,一邊批評、埋怨、責怪孩子:「怎麼搞的,又做錯了,總是改不掉。」 「說過多少遍,就是記不住,氣死人的!」我們可以想像孩子在這種緊張、焦慮的氛圍中,他學習的興趣和能量之門還能打開嗎?這個時候,家長再怎麼說教,他是聽不進去的,也是改不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