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痛苦、不想活了,怎麼辦?讀勵志書、信佛有沒有用?

2020-12-12 徐行徐行

焦慮、痛苦永遠是社會的主題,極端情況下,有些人承受不住,活都不想活了。

有的人遇到問題會求助於勵志書,心靈雞湯、焦慮應對秘笈一本本買回家,熬幾個通宵讀讀讀,似乎說得都有道理,幾天下來才發現其實什麼問題也沒能解決,至少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些人試圖從宗教,尤其是佛教中尋求解脫。各大論壇上常能見到這樣的留言:我也想出家……出家需要什麼條件,我的電話號碼是……失去至親,失去前途,每天的生活毫無意義……我想解脫,死都想過了……但這些人其實不是真的已經放下,更不是已經覺悟,他們只是企圖逃避,試圖找到更輕易的生活方式。一旦了解出家人的真實生活,他們根本適應不了。

事實上,焦慮、痛苦的根源多半是感情受挫、事業失敗、家庭破碎,更直白一點,芸芸眾生的痛苦,最終多半跟金錢有關係。貧賤夫妻百事哀,感情跟金錢沒有關係嗎?有錢有閒,人的舉手投足,人的精神氣質,會不會更吸引人?會不會避免了很多的摩擦和矛盾?古有前倨後恭的故事,現在呢?黃渤在一個訪談中說,成名後周圍的人都成了好人。

無論從什麼角度,都否定不了現在的社會是金錢的社會,沒有錢,就只能遊蕩在社會的邊緣。即便自己放下了,父母生病用不用錢?孩子讀書用不用錢?配偶能不能同樣安貧樂道?一旦沒錢,無助、內疚、不安、痛苦、焦慮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摩擦,自然會隨之而來,問題嚴重了,就會覺得活不下去。

那麼,讀勵志書、信佛,有沒有用?答案很殘酷:沒用。

缺錢帶來的問題只有錢來了才能解決,其它方法最多只能暫時麻醉自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不辭辛苦地奔波、勞累,他們為什麼不選擇看勵志書、信佛?

看勵志書,信佛,都太容易了。世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相關焦點

  • 別讀了「有用」的書,卻活成「無用」的人
    你按部就班苦讀多年終於活成上一輩人心中「有用」的人了,現在卻告訴你,世界變了,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也變了。而悲催的是,你還沒來得及學會如何改變。那些號稱「有用」的知識,已經無法保證你過上不被淘汰的生活,甚至,它都無法解決你生活中真正要面對的問題。信息太多,知識泛濫,狂轟亂炸,越炸越焦慮。
  • 總是焦慮怎麼辦?做到這三點,保證你不再焦慮
    明明知道焦慮一丁點兒用都沒有,但還是忍不住想這想那。所以久病成良醫,剛好下面這幾個方法現在在用,對我幫助很大,就想拿出來給你們康康。所以仔細地,認真地,讀進去,沒效果你找我。「活在未來」法則:在你感覺行動無比艱難,一分鐘都不想做的時候,就可以展開想像力,描述一幅完成行動後無比美好的畫面,直到自己重新有動力去行動。
  • 活著好累,感到人生沒有意義,很痛苦、焦慮,該怎麼辦?
    人生沒意義,什麼樣的人生有意義?豪宅美眷,榮華富貴;權傾天下!沒有信念,不會有大量資源供你揮霍。人生的意義,不斷失敗。不斷成功!一往無前,不論勝負!前提你必須努力,活出精彩!你必須拼搏,活出快樂! 痛苦、焦慮、好累。
  • 讀了很多書,為什麼經常感覺「沒有用」?
    聯想起自己的侄子,他在學校上作文課的時候可以說是「痛苦不堪」——他從來對「寫作文」沒有好感,每次都因為沒寫滿300字、而被老師批評。如果侄子的語文老師也能用「唱歌跳舞」的方式來授課,豈不是更好?很多人認為:「閱讀」嘛,就是把一本書翻開、從頭看到尾、然後就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就行了。那麼,如果我看了一本菜譜、並且很認真的做了讀書筆記、畫了很多思維導圖,是不是就可以變成星級廚師啦?可是我到現在還不會做菜。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在於:我把菜譜當作是一本「書」來讀了。
  • 當你焦慮、痛苦或抑鬱,不妨試試《當下的力量》的4種思維
    從痛苦來說,這種感受是不論古今,何時何地,很多人都會有的情緒,而長時間的焦慮、痛苦、壓抑、抑鬱,是令人痛不欲生的,也需要拯救、挽救或者自我救贖。 德國心靈導師埃克哈特·託利的著作《當下的力量》,便是旨在讓很多人脫離痛苦和焦慮的書。
  • 正能量早安勵志短句:沒有熬不過的迷茫,只有不想追的夢想
    分享一些正能量的勵志短句,暖心的早安心語,生活之中,沒有熬不過的迷茫,只有不想追的夢想,多堅持一會兒,會收穫更多。1、昨日的迷茫,已消散在風中。今日的夢想,請奮力去追逐。加油,早安。3、活著就該努力向上,活出精彩。加油,早安。4、有些煩惱,丟掉了,才有雲淡風輕的機會。每一個夢想,努力了,才會有成功的希望。5、任何事情,只要心甘情願,總是能夠變得簡單。生活亦是,工作亦是。早安!
  • 佛教:信佛後還能吃肉嗎?信佛後老想吃肉怎麼辦?
    學佛,是對自我慢慢改變的過程,信佛,是了脫生死的過程。學佛是學佛的慈悲、智慧自利他的精神。信佛則是信佛法的真實不虛,明白苦的真諦,想要了脫生死,證悟成佛,則必須信佛、學佛。那麼信佛、學佛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都會去信,都會去學。
  •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
    我們愛著自己的父母、愛著自己的伴侶,愛著自己的孩子,愛著自己身邊的人…………我們的人生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也需要為自己愛的人去活得精彩。你能為你愛的人所做的事情,就是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武志紅說過:「我們愛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愛自己。」而當某一天,你深情愛著的人與你天人永隔了。你的世界沒有了TA,為此似乎你的生命沒有了意義。
  • 從「不想學」到「不想活」有多遠①
    第一階段只是「不想學習」,學生是有活力的;第二階段是懼怕或抗拒學習,逃避到虛擬遊戲中,注意力狹窄,人在變蔫;第三階段興趣喪失,焦慮抑鬱,社會功能受限……一個曾經愛鬧愛笑、歡蹦亂跳的孩子,一個滿眼好奇、滿肚「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為何變得一提學習就「啞炮」,越來越蔫,越學越呆?
  • 每天什麼都不想做,只想躺著,刷手機,該怎麼辦?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以前很有活力,找了一個工作,每天不需要做些什麼,工資能夠保證活著。時間久了,感覺自己頹廢了,什麼也不想做,衣服都懶得洗那種,該怎麼辦。也想著改改變自己,去找兼職做,多掙點錢,也有理想,可是就是沒有動力,研究了一會,又刷手機了,每天只想躺著待著,刷手機,該怎麼辦?」
  • 媽媽手裡有書,心中才能不焦慮
    面對那麼弱小的生命,很多媽媽難免焦慮。孩子不好好睡覺怎麼辦?孩子不吃奶怎麼辦?孩子總是哭怎麼辦?……面對這麼多的「怎麼辦?」你會怎麼選擇?是聽信老人的帶娃經驗,還是憑自己的直覺養娃?用心的媽媽會發現,這兩種方法都不科學。我的孩子快3歲了,一路走來,也是跌跌撞撞,踩了很多「坑」。幸好,在我和媽媽的精心呵護下,孩子各方面表現優秀。
  • 【書摘】馮友蘭教你把「死書讀活」
    今天,馮友蘭教你如何讀書,他說:「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這是怎樣神一般的技能,讓我們一起好好拜讀下。我今年八十七歲了,從七歲上學起就讀書,一直讀了八十年,其間基本上沒有間斷,不能說對於讀書沒有一點經驗。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別是哲。我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1)精其選,(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先說第一點。
  • 讀書進化論3:書太多記不住怎麼辦 與時間為敵的你擺脫不了焦慮
    一、時間是個篩選器 選擇性輸入和內化知識閱讀是個輸入的過程,你一定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我讀了很多書,閱讀速度也提高了,但是記不住這麼多知識怎麼辦?」也許你會看一些「提高記憶力」、「快速記住書中的重點」等等方法來緩解焦慮,我承認人的大腦是可以被不斷開發的,但對我來說,與其浪費時間去做一些開發大腦的智力實驗,不如回歸到閱讀本身,有選擇性地不斷輸入和內化知識,讓其成為你的一部分。
  • 童書尺度引熱議:選書焦慮折射教育焦慮
    童書該不該有自殺、性情節?童書是否需要分級制?童書尺度一再引起熱議的背後,到底是被怎樣的情緒所支配?    「排雷書單」掀起「閱讀保衛戰」   《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淘氣包馬小跳》《狼王夢》等名家作品都在這份「排雷書單」中。  「我並沒有摔到地上,卻墜入了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裡。」
  • 有書雷文濤:知識服務是不是在販賣焦慮,焦慮本身並沒有錯
    有書是集社群、文創電商、有聲讀物於一體的讀書平臺,通過推薦優質好書、領讀等方式帶動用戶讀書。2017年7月獲8000萬元A輪融資,由華映資本領投、鐘鼎創投、藍湖資本、梅花創投等跟投。「有書共讀計劃」發起於2015年12月12日,一年獲取1000萬粉絲,目前有書在150個城市建立了有書讀書會,並完成300場讀書會活動,截止目前共有800萬人參與共讀。
  • 不想看書怎麼辦?
    [ 本期選書人 ] 未讀書探群 [ 選書類別 ] 書單讀書的人往往會陷入一種手頭的書還沒讀完,又發現更好的書想要讀的焦慮中
  • 童書尺度如何界定 選書焦慮折射教育焦慮
    原標題:童書尺度引熱議:選書焦慮折射教育焦慮關於童書尺度的熱議,隨著「作者回應童書中動物異性相吸片段」的消息再度登上熱搜榜。童書該不該有自殺、性情節?童書是否需要分級制?童書尺度一再引起熱議的背後,到底是被怎樣的情緒所支配?
  • 夏日有書共讀,知識承包底氣
    這個夏天,「年中焦慮」如期而至,似乎這個時代總在與焦慮掛鈎,這個夏天,你希望有什麼樣的底氣對抗焦慮呢?其實,這個時代所有人都在努力對抗那些不經意間就被造出來的焦慮。知識學習是一個人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當一個人變成一群人共讀,這樣的群體行為,就是安全感的疊加,而安全感才能讓人變得有底氣,有了底氣,焦慮感自然就會被壓制。
  • 童書尺度引熱議:選書焦慮折射教育焦慮
    「我並沒有摔到地上,卻墜入了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裡。」「我受不了練鋼琴了,不想練了,都想自殺了……」類似自殺描寫和言論出現在前兩本書中。日前,作家沈石溪在上海書展回應關於《狼王夢》等作品中描寫動物"異性相吸"片段時則說,「我自己是認為無傷大雅。當然有的家長有的老師可能覺得,這個不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閱讀。
  • 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更系統的閱讀方法,才能引爆你的行動力
    書確實是讀了很多,就像《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等等,大概有幾十本。但是,最終書中的很多方法,用不起來,方法不好嗎?肯定不是。最根本的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本質。記得《思辨與立場》一書中指出:一個人的思維質量,決定了他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