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老師在美國」,職業與地點,這是高標在快手的暱稱。頭像也很簡單:一雙黝黑的小手,伏桌寫漢字。這是高標在美國教第一節漢語課時,隨機拍下的照片。
這是位非裔小女孩的手,小學生,在第一節漢語課上,就能寫得有模有樣。高標覺得,這就是件挺有成就感的事。在美國生活已經一年多,從課堂帶學生唱歌,到下班看房東逗孫子,高標在快手上的108個作品,基本涵蓋了這一年時間的酸甜苦辣。
之前二十年,這座城市僅有一位中文教師平頭,圓臉,黑框眼鏡,不滿三十的高標,已經有了豐富的海外教學經歷。從廣西民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後,高標在菲律賓做了一年志願者。2018年5月期滿回國之後,不到兩個月,他又參與了「漢辦美國大學理事會漢語教師項目」,經過層層篩選,成為一名留美中文教師。項目為期三年,目前已經進行到一半。
高標的任課學校是一所小學和一所中學,都位於美國東海岸的薩凡納市(Savannah)。這座海港城市,人口約37萬,相當於中國普通小縣城的規模,卻是喬治亞州第四大城。
高標租的房子,位於學校附近七分鐘車程的地方,每天開車上下班非常方便。房東是一位剛退休的老太太。老人十分友好,廚房設備都提供給這位陌生人使用。「我燉肘子把屋裡搞得都是味兒,房東也沒說什麼」他在快手上自嘲。
眾所周知,漢語是一門極其複雜難學的語言,西班牙語和法語是美國大部分地區的第二學習外語。與國內媒體頻繁報導的「漢語熱」不同,因師資力量單薄,加上本身複雜難學,漢語並沒有在薩凡納市流行。「我來的時候,這裡好多孩子第一次聽說中國。」在他之前二十年,薩凡納市僅有一位中國臺灣過來的漢語教師。而現在,漢語才剛剛受到重視,他能過來任教,就已經是個標誌性的事件。
在美國,漢語教學分為「沉浸式教學」與「興趣班式教學」兩種,前者適用於專門的語言學校,需要有足夠的師資與配套設備,除了英語文學課,數學與科學都採用純漢語教學。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語言能力較強。而高標的教學模式屬於「興趣班式教學」,通常適用於普通學校,漢語課在小學的課程表裡是每周一次,在高中則是選修課。學生的學習任務也很簡單,學生會幾句日常問候,了解一下中國文化即可。
「我為孩子說中文感到自豪」第一節課,配合手勢和表情,高標教給孩子最簡單也是分量最重的三個詞:「你好」、「謝謝」、「不客氣」。第一節漢語課,小學生只需掌握這三個問候語。而其中的禮儀文化,也隨風潛入,課後在走廊裡遇見同學老師時,孩子們也現學現賣用漢語打招呼。
那節課上,他教了一首《你好歌》:「你好你好早上好……你好你好晚上好」。簡單的歌詞和旋律,一次就能洗腦,孩子們學會之後到處傳唱。另一節戶外課,體育老師還沒來及打招呼,就被孩子們一陣《你好歌》給唱蒙了。
小班教學、設備齊全,學校裡時常還有中國戲劇表演,美國普通小學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厚,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在高標的一個作品裡,可以看到小朋友學習身體器官的詞彙時,在小教室裡「指手畫腳」。這種唱唱跳跳的課堂,除了增加趣味性,還能動用學生的各種感官,全方位「體驗」式學習。
「雖然我們中國小學生學英語也差不多是興趣班式的,但根據我個人經驗,比較下來,美國小朋友學的還是比較快。」他還能感覺到,美國小朋友並不拘謹,學到什麼張口就來,哪怕發音不是那麼準確,他們也非常喜歡表達。
有一位班主任走在路上,聽到剛上完漢語課的孩子們唱歌,驚詫之餘,問高標:「孩子們是不是發錯音了?怎麼聽起來有點像驢叫?」,從此傳為笑談。當地有家中餐館,老闆和服務生都是福建人,也因為高標的第一堂課,收穫了很久都沒有人說的中式問候。「我為孩子說中文感到自豪」,帶孩子去中餐廳的是一位白人女士,當孩子用剛學的簡單中文和服務生打招呼時,她高興地給高標發郵件說。
差異與磨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課其實就是文化交流的窗口。在課堂也最容易感受到兩國差異。
教育體制的差別是最直觀的,在美國小學,小班課堂是常態,每節課學生大概一二十人,除了早上在一個叫做homeroom的固定教室裡奏國歌之外,大部分時間,他們都要去不同學科授課老師的專門教室。那裡的牆上貼滿了花花綠綠的海報、字畫,布局也更像一間客廳。每節課堂除了授課老師,還有一位助教全程陪伴。
文化差異則體現在某些細節上。有一天,高標在辦公桌上收到一沓道歉信,字跡和語氣稚嫩,上寫著「高先生對不起,我為自己的粗魯感到抱歉。」原來這是前一天,在小學四年級的漢語課上,一群「特殊孩子」不停搗亂,課後被助教要求寫信賠禮。
在美國,這些「特殊學生」可能有心理問題,受特殊照顧,有的需要服藥,有的需要助教隨身呵護。但是在待人禮儀上,任何人都不得含糊。美國老師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們學會尊重。老師說話時,孩子如果只說「Yes」是不行的,而要說「Yes, Sir.」、「Yes, Madam.」老師在課堂上也會平等地稱呼學生「先生」、「女士」。高標目睹過很多這樣的場景,「他們這種意識真的太深了,哪怕老師非常生氣,吼學生時還會一個勁兒說『excuse me』和『sorry』。」
「美國老師從來不會把孩子和孩子拿來對比,但我教學時還會有這種意識。」教育理念的差異,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適應。在美國,學生放學之後跟老師幾乎從不交流,但高標卻罕見地收到了美國家長的邀請。有對美國夫婦的三個孩子,都在高標執教的小學。漢語課開始後,每天孩子們在回家路上爭著講漢語,「他們問我能不能給孩子當家教。」雖然因為時間緊,這一願望並沒有實現。但大女兒升入初中後,依然選了漢語課。
「要知道他們以前都會選西語和法語的。能影響這些孩子,激發他們的興趣,我的任務就達成了。」而實際上,高標影響到的不止是孩子。一位中文老師的到來,讓很多人都多了對漢語和中國的興趣。
隨著教學的推進,本校教職工的孩子回家,也頻繁跟他們父母講述漢語課的種種奇妙經歷,這些老師也慕名前來聽課,感受新的語言文化。他與同事的關係,也在這種交流中日益加深。作為本校為數不多的男老師,高標在同事們的節日party上成了才藝表演的擔當。
深秋一個早晨,他收到了同事送來的柿子,快手上有老鐵問他「為啥美國柿子長得跟中國一樣?」另一位老鐵跟評:「因為它們沐浴著相同的太陽。」
原標題:《我在美國教漢語:學生唱歌像「驢叫」,老師批評學生要說sorry》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