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波大愛麵條會說書 準備嘗試說動漫評書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2014年12月25日,偶然間,聽相聲演員王玥波說評書《聊齋》。相聲演員會說評書,我想採訪他。不久,又是個偶然,一個活動中,我一回頭,差點和王玥波撞了個滿懷。我倆相約吃烤鴨,王玥波把烤鴨的前世今生說得頭頭是道,不差毫釐。但他給我講的窮吃,給我的印象最深。

您吃過「猴打傘」嗎

王玥波是地道的北京人,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北京是古都,落魄的官宦和文人『倒驢不倒架』,沒錢沒勢了,還要裝出富貴的樣子窮吃。如果有人問他今天吃的什麼?他答道『猴打傘』。」王玥波解釋道:「『猴打傘』就是煮嘎嘎,是用玉米面和白面做的一種麵條。因為家裡窮,買不起肉,就用菜做滷。『猴打傘』就是嘎嘎澆菠菜滷,名字聽上去新奇又有學問。」

王玥波說:「窮人吃的嘎嘎面,既有情趣,又有知識。嘎嘎面澆韭菜滷,叫『猴耍棍兒』;澆白菜幫子滷,就叫『猴坐船』,名字多著呢,變化無窮,聽上去可美了……因為玉米面是黃的,嘎嘎面不澆滷,就叫『大喇嘛逛廟』。」

麵條的花樣

說起麵條,王玥波感慨更多。「因為窮,又因為是帝都,北京人對家家都有的麵條琢磨出了百種花樣。什麼滷麵、汆面、炸醬麵、湯麵、涼麵等許多品種。就說滷麵吧,就有榨菜滷、西紅柿滷、茄子滷、醋滷等幾十個品種。而炸醬麵炸醬的肉,就有豬肉、牛肉、羊肉、雞肉、花生、雞蛋……再談炸醬麵的面碼,裡面的學問也大了,什麼黃瓜、芹菜、香椿、白菜、蘿蔔……全是面碼,百種花樣,儘是名堂。」吃麵條不少的窮講究,我也是頭一回聽王玥波說。「吃燒羊肉,要配綠豆雜麵;而吃小蝦米炸醬,就要吃兩樣面的切條,即用玉米面和白面合在一起的切條……」

麵條的軼事

王玥波說:「北京人愛吃麵,而相聲界愛吃麵更甚。相聲前輩常寶華老先生八十多歲了,就愛吃麵條。他每次到外地演出,回到北京到家裡的第一頓飯,必須是麵條,否則就要鬧脾氣。」

王玥波說:「相聲前輩趙世忠先生,生前有記者採訪他愛吃什麼,老先生想了半天道『炸醬麵』。」相聲前輩張喜林是王玥波的師爺。王玥波說:「我是跟著師爺長大的,師爺酷愛吃麵條,一年要吃700頓麵條。」王玥波的師傅是趙小林,人稱「面趙」,因為他就愛吃麵條。為什麼叫「面趙」,王玥波說:「相聲界有好幾個叫趙小林的,我師傅因為原來在糧食局,又因為愛吃麵條而得名『面趙』,以區別於別的趙小林。」

從小到大,王玥波就喜歡吃麵條。這些年,他吃過各種各樣的麵條。侯耀文招待客人總是吃炸醬麵,王玥波吃過他做的炸醬麵。相聲演員連春建酷愛炸醬麵,王玥波也吃過。

麵條和相聲

王玥波說:「我愛琢磨。麵條是大眾食品,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大家都吃得起。我以為,麵條和我從事的相聲事業,都有群眾基礎,它們有很多相同之處,為大家所喜愛。麵條的花樣翻新,和相聲的不斷創新,它們之間的關係何其相似。可以說,相聲是藝術,麵條也是藝術,都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我想,如果把人們喜歡吃各種麵條的心理都研究透了,相聲創作就會大有市場了。」

評書再苦也要說

王玥波是著名評書家連麗如的義子,現在連先生還在書館一線說評書。王玥波從12歲起就開始學說書。從2007年開始,王玥波在宣南書館說了7年的《隋唐》。今年10月1日,王玥波又開始說《水滸》。他說:「我說相聲,就是往評書轉一下。說評書很苦,還要動筆。我像連先生學習,在說評書之前用筆『排兵布陣』,甚至是畫兵器,要耗費很多的精力。說評書真的沒有說相聲好賺錢。但我喜歡相聲,也喜歡評書。為了說評書,我放棄了許多商演賺錢的機會,還耽誤了我的搭檔應寧掙錢的機會,但他沒有任何怨言。我知道在我這兒名利不能雙收。為什麼我堅持說評書,就是因為我有一大批跟進的粉絲聽眾,他們需要我,也離不開我。說評書,還能實現我的價值。現在不少人都對我刮目相看,說我不但會說相聲,還會說評書。」

準備嘗試說動漫評書

說道評書《水滸》,王玥波說:「一回書我就說了兩個月,我說的比較細,期望有所突破。這是對我的挑戰,我要再樹經典,用今天的視角去解讀古典小說,打破『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的觀念。」王玥波不是動漫迷,他的動漫記憶還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休哥和花仙子的故事裡。王玥波看到,現在動漫迷越來越多,已經不僅僅是青少年的所愛。他又要挑戰自己,要進行一場評書沒有經歷過的嘗試,準備說動漫評書。

「這是2015年我的重要任務。評書不僅可以說才子佳人、帝王將相,還可以講當代人的故事,甚至可以穿越古今和未來。就是當下的反貪,也可以說評書,同樣會有市場,也會有教育意義。」說到這時,王玥波站起身來,「《三國》、《紅樓》、《聊齋》、《水滸》都有大量的研究,我面對的則是一片空白,我要在大量的漫畫迷、動畫片迷、評書迷面前擺『龍門陣』,使他們沉醉其中。這就像在蜀道上,但我再難也要想辦法上『青天』。」

飲食逸聞:相聲界吃什麼不吃什麼的人都有

王玥波說:「我們相聲界吃什麼不吃什麼的都有。我的搭檔應寧,從小就不吃牛羊肉。因為他母親就不吃牛羊肉。因為他不吃牛羊肉,所以到現在,他沒喝過牛奶,沒吃過奶油冰棍和冰淇淋。昨天,我們一起吃飯,豆腐白菜湯端上來,服務員說裡面加了牛奶,應寧不喝,我怕浪費,喝了兩晚,撐得我的肚子像個船。」

王玥波說:「我還有個曲藝界的同仁,他吃羊肚、羊蹄,但就是不吃羊肉,愣說是羊肉羶味大,真夠怪的。」他接著和我說:「老師李緒良,不吃帶眼睛的。」我當時沒有反應過來,問王玥波什麼不帶眼睛呀?他笑道:「老玉米和白薯啊,他基本上吃素。」說完,我倆都笑了。

人物檔案

王玥波,1978年生於北京,自幼學習評書、相聲等多門曲藝藝術,現是中國煤礦文工團說唱團相聲演員,在宣南書館、東城書館說書。星夜相聲會館相聲演員。王玥波還擔任市青聯委員、市曲藝家協會理事。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呂雋

 

相關焦點

  • 當評書先生說起了流行動漫
    什麼叫動漫評書,就是有這麼一部動漫,叫《火影忍者》,我把它改編成評書,跟大夥一塊分享……」說話的人叫王玥波,北京知名評書演員,國家級非遺項目北京評書傳承人連麗如的義子。這是他在2015年立春之際的一次嘗試。評書加動漫,兩個次元嘗試破壁,兩種文化載體互相碰撞,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
  • 當評書先生說起了流行動漫_澎湃人物_澎湃新聞-The Paper
    只見他坐在桌後,雙手搭在桌上,桌上除了醒木還有一把摺扇和一塊白絹,來人一看便知,這是說書先生!但定眼一瞧,桌帷前有五個大字——火影豪俠圖。「從今天開始,我給大傢伙說這麼一段動漫評書。什麼叫動漫評書,就是有這麼一部動漫,叫《火影忍者》,我把它改編成評書,跟大夥一塊分享……」說話的人叫王玥波,北京知名評書演員,國家級非遺項目北京評書傳承人連麗如的義子。這是他在2015年立春之際的一次嘗試。評書加動漫,兩個次元嘗試破壁,兩種文化載體互相碰撞,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
  • 單田芳作品橫跨傳統評書三大類,只有這類書他沒講,王玥波卻講了
    說書唱戲勸人方,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在百忙之餘,更願意「偷得浮生半日閒」來聽聽書、看看戲(包括曲藝、影視劇)或聽聽相聲來緩解一下疲勞,「慢」生活也被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評書作為一門傳統藝術,一直有著較大的聽眾群體。
  • 評書:也曾疏遠,從未離開(組圖)
    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專門研究曲藝史的張穎說,不僅馬岐的弟子如是,放眼看全國,隨著老一輩評書演員陸續退休,專業文藝院團中的職業評書演員已經屈指可數了,「北京市曲藝團沒有專業評書演員,中國廣播藝術團沒有,田佔義退休後的鐵路文工團也沒有了,中國武警文工團還有一個,天津市曲藝團還有兩個,北方曲藝學校還有一個老師也算是職業的……」有人說,青年演員王玥波每周都在宣南書館、東城書館說書,也有不少粉絲
  • 我是動漫遊戲脫口秀主講人老喬,用評書講動漫是什麼體驗,問吧!
    我是動漫遊戲脫口秀主講人老喬
  • 除了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四大家,這些評書演員也值得一聽
    王玥波算是一代翹楚了,宣南書館的臺柱子。三皮的評書節奏好,故事情節很順,不亂挖坑拖戲。人物形象也立得很豐滿,各有各的記憶點,比如《大隋唐》幾百號人物,都有各自的說話風格,識別度很高,幾百個小時的書聽下來也不累。
  • 說書,說新書
    2008年高中畢業的暑假,師父把他推薦到上海南京路新開的相聲會館裡,他每周五六唱快板、說相聲,二三四就說書,才十八歲,愣說了倆月《封神演義》,沒那麼大膽像「袁爺」袁闊成那樣從女媧宮降香開,他先說的哪吒鬧海,熱鬧,粘人。評書行當常講一句話:說書說的是人情事理。
  • 美國小夥想用英語說評書
    評書的傳承不光是中國人自己,有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也可以傳承,也許會傳得更遠」。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的中國人理解起來都有難度,要讓美國年輕人理解恐怕更困難,但邵逸青堅定地表示他絕不會放棄,「中國文學被成功翻譯成英文的有很多,評書也許會加入更多的解釋,就像現在說《三國》的時候遇到古文,表演者也要給聽眾很多解釋一樣。我會先讓自己理解,然後再用英文表達出來,而不是一個詞一句話的直譯。」
  • 說書人,流落江湖上便是薄命人 | 紀念評書大師單田芳
    田連元與單田芳的回憶及敘述各有側重,前者強調平淡,在自序中自嘲,這本自傳的「賣點」恰恰是「會講故事的人的人生卻沒有意思」;後者突出傳奇,開篇即借他人之口說,「你的自傳比《三俠五義》還精彩」。正因為兩位說書人有各自的特殊經歷,並採取了不同的敘述策略,當他們的自傳發生重合或互文的時候,個人傳奇才更顯現出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普通與平常,尋常人生細節包含的歷史信息也才更耐人尋味。
  • 尋找四九城北京腔 東城書館:一人一木能演評書大戲
    2016年8月26日訊,起源於唐宋、興於明清的評書,以其表演形式簡單、內容通俗易懂而為民眾所喜聞樂見。而北京評書作為北方評書之首,是最具中國民族特點、最富中國審美特色的藝術類型之一。正如《西江月》所述:「世上行當甚多,唯有說書難習。說表評敘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嘹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臺大戲」。
  • 【中國風】評書大師劉蘭芳:接觸新鮮事物對說書人有益
    【中國風】評書大師劉蘭芳:接觸新鮮事物對說書人有益
  • 一個「茶份」才三塊錢 北京誰還說評書?
    ■本報記者劉一達  一個「茶份」才三塊錢  眼下,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頻道中午和晚上,正在播長篇評書《龍圖俠義》。開車的朋友聽了這部書會覺得旱香瓜,另一個味兒。的確,這部書跟以往播出的評書在韻味上有很大區別。什麼味兒呢?倆字:京味。或者說它是老北京書茶館說書的味兒。
  • 當《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變成了中國評書
    連麗如、馬岐兩位年近耄耋的評書名家堅持每周登臺,演說傳統書目,將深厚家學盡情揮灑;王玥波守正創新,注重將相聲元素運用到評書表演,漸成中生代評書演員之中流砥柱;更為年輕的武啟深、郭鶴鳴等演員也通過持續的書館表演和網絡播放,擁有了固定的觀眾群體。  繼承傳統之餘,在這批年輕演員的舞臺實踐中,外國文學成為他們拓展書目的重要來源。
  • 優酷聯手郭德綱連續8天播出相聲評書《濟公傳》
    日前,視頻網站優酷宣布將於8月21日至28日連續8天獨家全程播出郭德綱單口相聲評書《濟公傳》。即日起,網友登陸優酷視頻專區參與搶座即有機會親臨德雲社,更能直擊與郭德綱相關的精彩視頻。此次合作不僅是郭德綱自優酷牛人盛典後再次觸網與優酷達成深入合作,更是優酷09年娛樂綜藝戰略全面實施的又一裡程碑。
  • 評書禮讚鍾院士|劉蘭芳:我是鍾南山的粉絲
    劉蘭芳說,在疫情發生後自己心裡非常著急,看到黨和國家迅速統攬全局,在戰「疫」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湧現出鍾南山院士等眾多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一線的榜樣,「太了不起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是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值得我們文藝工作者謳歌。」
  • 人民日報:「說書人」不會消失
    他們的演出使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上世紀50年代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東漢說書俑,那一手挾鼓、一手揚棒、神採飛揚的東漢說書人,已成了我們的一個歷史文化符號。   常德鼓書是否與東漢說書俑有傳承關係,須由專家去考證,但我覺得這種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兩千多年流傳至今,仍然保持著質樸、本色、自然的風格,仍然還受觀眾歡迎,倒是值得深思細想的事。
  • 小鞋匠說評書 打開自閉娃心門
    本人供圖聽收音機讓他愛上說評書身患小兒麻痺症的馬長輝,收音機就是他知曉外界的窗戶,他時常收聽單田芳老師的評書,並深深地被吸引。到後來他偷偷地將故事寫下來,並模仿單田芳老師的語氣,對著牆壁說,對著大樹說,對著收音機說,慢慢的他可以將一段完整的故事說得惟妙惟肖。
  • 優酷獨家全線播放老郭單口相聲評書《濟公傳》
    12日晚,優酷技術團隊現身德雲社做技術調試,對於首次嘗試單口相聲評書並通過優酷視頻轉播,老郭坦言「好比我有一雙筷子,我用它吃餃子行,吃麵條也行。」「大小我是先學評書進了這個門,後來財開始學相聲,去年我說過一次《濟公傳》,結果被電視臺剪成6集分開播,大傢伙看得不夠盡興。其實不管評書也好,相聲也好,都是有包袱愉悅觀眾,這點上是能相通的,傳統的曲藝也需要與時俱進,技巧和信息必須要和今天這個時代有關係,現在說清朝的民國的故事可以,要是抖那個時候的包袱就過時了。」
  • 單田芳最精彩的評書當屬《言歸正傳》,梁宏達哀嘆:單師叔千古!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4歲。單老身體最近一直不太好,但乍一聽到這個消息,還是頗感意外。因為9月7日,單田芳還在更新微博,當然,微博很可能是他女兒更新的,從小聽著單田芳的評書寫作業,是單田芳陪伴了我的成長。
  • 評書十代師承關係表
    他表演時不僅經常借鑑京劇演員表演身段,而且他也會唱京劇的唱腔與著名唱段,因此他的書有聲有色,藝術性很強。在《三國》四奇(張嵐溪、張慰臣、西子云、吳志子)之中,只有張嵐溪是來自北京的「道兒活」演員,而且集唱、做、說、表於一身,是說《三國》評書演員中表演藝術最全面的。曾進宮為皇家講說《三國》。收徒有品正三、李正奇、謝正華、明正順等。三十年代初,病逝於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