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成功之道:學會放手,樂於表揚

2020-10-06 E行無阻

類似「虎媽」和「怪獸父母」此類的短語以自己的方式進入我們的日常用語。但是,過度教養孩子利也,弊也?

雖然父母也清楚並且尷尬地承認不適當的教養會適得其反,我們很多人發現自己為下面的想法所吸引,父母只要再給孩子更多一點關注,我們可能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天才並確保他們前程似錦。難道過度教養孩子真有什麼錯嗎?

家庭教育的研究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發現,其中許多研究是由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臨床和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完成的,最佳父母是那些對孩子全心投入和與孩子積極響應的父母。他們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同時他們也尊重孩子的自立。

這些「權威父母」似乎撞上了父母參與的大運,並且所培養的孩子在學術上,心理上和社交上普遍要比那些父母過於放任和較少參與的孩子,或者是父母過於管教和過於參與的孩子要表現的好一些。為什麼這種特定的父母教養方式如此成功,對於過度教養孩子它又告訴我們了什麼?

首先,權威的父母事實上在幫助培養孩子的動機。史丹福大學的社會和發展心理學家卡洛·德韋克經過研究,揭示了為何權威父母養育了動機更強,從而更為成功孩子的原因。

在一個典型的實驗中,德韋克博士把幼兒帶到了一個房間,並要求他們做一個不是很難的題目。大多數孩子可以毫不費力地完成。接著,德韋克博士告訴其中的一些孩子,而不是全部,他們是如何的聰明能幹。事實證明,沒有被告知聰明能幹的孩子對於難度逐漸增加的題目更能主動地解決。在難題解決過程中,他

們表現出了更充足的信心和取得更大的全面進步。

這似乎有悖常理,但稱讚孩子的才華和能力,似乎會打擊他們的信心。解決更難的題目要承擔失去「聰明」身份的風險,並剝奪了孩子們的選擇這樣做只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結果的快感。德韋克博士的研究與波姆林博士的發現不謀而合,他也發現合理地支持孩子自主發展和有限度地幹擾會讓孩子在學業和情感方面發展地更好。

他們的研究證實了我在舊金山的一個富裕的郊區--馬林縣,經過超過25年的在治療孩子臨床工作中的發現。 最快樂、最成功的孩子的父母,不會替孩子做孩子他們能做的,或者幾乎能做的事;並且他們的父母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替他們做事。

成長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自我意識,是自主、自信並且符合實際。如果你以不會走路的態度來對待蹣跚學步的孩子,你就會打擊她的信心並歪曲了事實。 每晚的功課「複習」, 再三電話提醒---「如果你沒問題的話,只要去檢查一下」,以及「編輯」(讀作:撰寫)孩子的大學申請論文,其實是和上面的行為大同小異。

一旦你的孩子能夠做某件事,要為他的出色工作表示祝賀,並催促其繼續前進。持續的、不必要的幹預只會讓你的孩子感覺沮喪(如果他是一個年輕人),或對你生氣(如果他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但是,父母的工作難道不是幫助孩子解決他們難以處理的難題嗎?為什麼幫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情是過度教養孩子呢?

回想一下,當你的孩子學習走路的情形。她會搖搖晃晃地邁出一步或者兩步,跌倒,並馬上看你的反應。您著迷於這些早期的嘗試中,將盡一切可能鼓勵她再一次爬起來。當然,如果她再次跌倒,你絕對不會因為她的失敗而懲罰她或者做出她將來不會有出息的可怕預測。你會陪著她、保持警覺並做出必要的指導。但是你不會每次都把她扶起來。

你知道在她學會走路之前,她不得不跌倒很多次。

觀望並允許孩子犯錯誤,是為人父母的最大挑戰之一。當他們小時比較容易接受--容忍蹣跚的學步者要和允許接近青春期的少女去商場見她的朋友是完全不同的。潛在的錯誤承擔更大的風險,為人父母的部分義務是最大限度地為孩子降低風險。

我們應該容忍什麼樣的風險?如果附近有一隻食肉動物,你的女兒不應去商場。但在正常情況下,一個11歲的女孩,是完全有能力在朋友的陪伴下照顧自己了幾個小時的。她可能忘了一個包,為一件商品多付了錢或忘記她應該在中午給家裡打電話。讓孩子了解世界就要為我們的孩子不斷擴展環境:對於幼兒,後院就是他的世界;對於青春期前的孩子,他們的世界就是街坊四鄰;對於青少年,他們的世界應更加廣闊。正是在每天小小的風險中---更高的滑梯,在街頭騎自行車,邀請新同學 –孩子的成長正在進行著。在這個令人不安的灰色地帶,孩子的適應能力應運而生。

因此,如果孩子們能夠承受錯誤甚至是失敗,為什麼它卻讓我們家長如此瘋狂?如此多的家長都對我說,「我無法忍受看到我的孩子不開心。」如果你不能忍受看到自己的孩子不開心,你就是入錯了行。從嬰兒期開始(孩子的第一聲嗚咽,它不會讓您坐立不安)的很多挑戰展示了「成功的失敗」的機會,也就是說,失敗是您的孩子能夠夠承受和因此而成長的機會。出手太快來庇護孩子,剝奪他們的這些挑戰就是剝奪了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將要面對的不可避免的、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問題時所需要的工具。

貿然地或者草率地為您的孩子做事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增加他們的依賴性,這無法維持父母的地位並損害孩子的發展。當我們因為出於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他們的需要而為孩子做事,這將迫使他們逃避童年最重要的任務:樹立強大的自我意識。

積極地和消極的家長參與有一個重要的區別。例如,一個孩子並不想坐下來做他的數學作業。好的父母堅持要他完成,並不是因為他們需要他們的孩子是一個完美的學生,而是因為孩子需要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之相對應的是花上數周時間、帶著明確的期望及如果他們兩者足夠努力,「肯定進入學校」是確定無疑的、「幫助」孩子填寫大學申請表格的父母。(雖然我的絕大多數為人父母的患者已經大學畢業,當他們談論「我們正在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跡象就是他們過度教養孩子的標誌。)

在這兩種情況下,家長們都使用了控制,在第一種情形為行為控制(坐下,做你的數學),第二種情形為心理控制(「我們正在申請」)。正是心理控制展現了教科書在孩子自我價值認同方面遭受的打擊。如果總是受到來自外部的推動,指導,激勵和獎勵的幹擾,孩子永遠不會有機會在內心得到成長。有導師對你的3歲的孩子進行入園面試,因為你所有朋友的孩子都將進入這個特殊的學校,或者你的朋友鼓動你的疲憊不堪的孩子去學習一種更高級的課程,因為這將確保她作為班級裡告別演說者的地位,這種參與不是教養孩子而是有害的過度教養,其目的在滿足家長的保住孩子地位需求而不是孩子自己的需求。

那麼,家長如何找到勇氣放棄過度教養的弊端?逆流而上、抗拒朋輩的壓力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必須記住,孩子在可信賴的、適宜的、和諧的和無幹擾的環境中才能茁壯成長。

一個慈愛的父母是充滿熱情、願意自我設限而不願意通過引起羞恥或內疚來打破孩子的心理邊界。家長必須承認自己的焦慮。你的任務是要知道你的孩子是否做得足夠好來處理一個特別的情況。你會熬夜擔心?非常可能,但孩子的工作就是成長,你所能做的就是控制你的焦慮,讓它不要在孩子正常的走向自立的道路上成為他們的絆腳石。

父母也必須要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孩子在密切的關注著我們。如果你希望孩子建立起他們的價值觀,你也必須這樣做。如果您認為一個夏天用來看書,在小溪裡散步要比一次專門的旅遊要好,那就要堅持這樣做。家長也必須確保自己的人生充實。不快樂的家長要比給予過度教養的家長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傷害。我們為我們的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向他們展示一種他們認為有吸引力的、值得為之奮鬥的成年生活版本。

相關焦點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成功離開自己
    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識,只有認清這一點,父母才能培養出真正獨立、優秀的孩子。01為什麼家長喜歡控制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穫更多的除了金錢,還有經驗。大家應該都看過賀歲片《囧媽》,人們在開懷大笑之餘,更多的應該是被片中深厚的母子之情所感動。
  • 楊瀾: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成功離開自己
    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識,只有認清這一點,父母才能培養出真正獨立、優秀的孩子。>但是在國外卻截然不同,他們成年之後父母幾乎就不會再承擔他們的任何費用,這個時候孩子就必須學會獨立的面對生活。
  • 放手,讓孩子學會自主
    2.關注成功後可查看往期內容3.轉載請註明出處【編者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我們相信,這些情感真實、感受真切的小故事,其散發出的育人魅力,定會讓你有所思、有所得。剛上一年級時,黃千瑀做家庭作業常有馬虎、拖拉現象,還經常丟三落四,忘帶物品。父母很著急,於是替她檢查作業和物品。一段時間後,父母發現,家人的插手反倒讓孩子有了依賴心理。
  • 聰明孩子養成記之巧用「間接表揚」,培養孩子自信心
    相信很多父母都懂得要通過表揚孩子、鼓勵孩子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但是除了我們平時的直接表揚外,家長們是否也會利用一些「間接表揚」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電話表揚孩子那麼,如何巧用「間接表揚」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 幼教名師談育兒——整理玩具小妙招,讓孩子樂於整理,主動整理,愛上...
    隨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爸爸媽媽們不可能無時無刻陪在孩子身邊,更不可能事事包辦。  俗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有時,養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你現在不放手,以後就很難放手!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我非常贊同那位老爺爺說的觀點,上學就十分鐘的路程,早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了。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放手。適時放手,得體退出,愛得高明,有節制,這才是真愛。
  •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
    因此作為父母有時候即使知道孩子做不好這件事情,也要學著放手讓他去嘗試,畢竟孩子的好習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孩子沒有獨立能力的後果1.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要明白孩子在什麼年紀就要做什麼樣的事情,比如孩子一歲左右就要走路,兩歲左右就有開始收玩具的習慣,等等。
  • 楊瀾精彩演講: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允許孩子犯錯
    著名主持人、媒體人楊瀾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一個媽媽的成功就是讓你的孩子成功的離開你。媽媽最終要放手,最終要讓他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他自己的人生,這正是母愛最偉大的地方。所以你的孩子是誰的?其實,他是他自己的。他只是經過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但他並不是被我們佔有或是擁有的。」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不僅在成功中獲得信心,也要在失敗中,學會去勇敢的承擔,失敗也不是壞事,會讓你變得更加勇敢和強大。人是經驗的產物,每個人當下的性格、行為模式、偏好,都是在成長經歷中逐漸定型的。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正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
  •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家長要學會適度放手,否則很難培養
    其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環境,有不一樣的管教方式,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如果說,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那麼,家長需要學會適度的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在沒有拘束的環境下健康發展。比如:孩子一直由家長進行餵飯,7歲的孩子還沒有學會用餐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家人整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圍繞著孩子進行
  • 全職媽媽的「教育觀」:培養孩子,要懂得適可而止、學會慢慢放手
    這是一位全職媽媽寫給自己的信:懂得適可而止,學會慢慢放手。我們希望孩子能堅強、勇敢,可更脆弱的往往是我們自己;我們期待孩子獨立,卻始終緊握著孩子的手不肯放鬆。為父母者,有時候就是這麼矛盾。我們期望孩子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卻始終默默地選擇為他遮風擋雨。
  • 楊瀾精彩演講: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允許孩子犯錯
    著名主持人、媒體人楊瀾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一個媽媽的成功就是讓你的孩子成功的離開你。媽媽最終要放手,最終要讓他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他自己的人生,這正是母愛最偉大的地方。,如何付出/所以家長在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多試著給孩子創造一些可以釋放自己善意,學會付出的空間,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相當重要的。
  • 孩子進入「行走敏感期」,父母要適時放手,3步助孩子獨立行走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少不了學走路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有的父母會很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去走,也有的父母不敢放手,害怕孩子摔倒。小林的寶寶最近正在學習走路,為此小林可謂是擔心不已,寶寶在還沒學走路時,看到他爬上爬下,小林就很擔心他磕了碰了。
  • 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這些方法一定要學會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不僅可以讓孩子輕鬆學習,對孩子未來成長也有著深遠意義。那麼,如何培養獨立能力呢?這4種方法一定要學會。通過生活中的獨立能力的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更加有朝氣、更加積極主動的做其它的事,更加願意花心思、動腦筋,從而更有主見。有句話: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希望孩子可以達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獨立和自由,可是不放手的愛,恰恰扼制了孩子的成長。放開手,閉上嘴,給孩子一個自由的成長空間。小鷹只有被推下懸崖後才能學會展翅翱翔。
  • 放手,才能教出善於思考、樂於學習的孩子!
    但其實試過你才會知道,放手,才能養出善於思考、樂於學習的孩子!我的兒子馬睿讀小學五年級時,有次沒把作業寫完,於是就把過錯都推到媽媽身上,『都是因為你沒有提醒我要寫功課。』以往媽媽都會檢查他有沒有寫好作業,所以他當然期望媽媽這次也會如往常。
  • 日本11歲男孩的早晨獲贊:學會放手,是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
    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很乖巧、很讓人省心呢?不得不感慨,學會放手,真的是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不容忽視其實在很多年前,也有過一個新聞,講的就是一位日本媽媽患了癌症,決定在剩下的時間裡教會幼小的女兒做飯,讓她填飽自己的肚子。
  • 別讓自卑毀了孩子一生,學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助力孩子成才。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裡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
  • 被表揚孩子背後: 都是成功的人生
    讚美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美好的品德。第三,老師的表揚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拉羅什夫科的這句名言,從更加廣大的範圍,說明了表揚的重大作用。二、老師要學會巧抓表揚時機。所以,每個老師都有學會善於和擅長利用表揚的價值,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首先,要及時表揚。
  • 被表揚孩子的背後:都是成功的人生
    讚美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美好的品德。第三,老師的表揚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表揚的作用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而又巨大的。老師的表揚不僅使明明形成了優秀品格,而且在學習方面也走了很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