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古代的識字書與書法

2021-02-12 深圳市書法院

  按古文字學家的意見,古代的識字書與供查閱的字典、刊正字體的字樣、還有集錄古文字字形和用「六書」理論分析文字的書,都屬於字書。 

  我國最早的字書,就是供學童習誦的識字書。班固撰《漢書》,據劉歆《七略》列《藝文志》,是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其中「小學」(今天稱為古文字學)類的書,基本上是這些識字書。《隋書·經籍志》以經史子集類別圖書,識字書歸屬「經」部,為學者所重視。

  古人為什麼重視識字書?大概因為文字有特別神秘的力量,傳說倉頡造出文字,神靈似乎感到害怕,「天雨粟,夜鬼哭」(《淮南子·本經篇》)。東漢許慎明確提出文字有跨時空的大作用,他說,「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只有依靠文字才能實現,而且是「王政之始,經藝之本」。這些觀念深入人心,以至形成「敬惜字紙」的傳統。古人還說,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當然也有烏紗帽。這一切,不管是關乎文化、王政,還是繫於仕途經濟、榮華富貴,都要從識字寫字開始,識字書是本中之本,是開啟「百寶箱」的第一把鑰匙,所以古人看重它。

  最早的識字書,叫《史籀篇》,王國維稱它是「字書之祖」。《漢書·藝文志》記載,它是西周晚期宣王的太史撰寫的,有十五篇,所謂「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王國維考證後的意見是:《史籀篇》的章句是秦國人編訂的,那時沒有印刷術,書寫成了,要傳播,須手抄,秦國地處西周故地,他們抄書的字體,依然是西周的大篆體。《史籀篇》早已亡佚,其文字形態在《說文解字》中保存了一些,它的本相,恐怕與秦國的《石鼓文》書法更接近吧。

石鼓文

石鼓文 (宋拓)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文字上也要統一,於是從編識字書做起,由三位書法水平很高的大官僚分頭編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趙高作《爰歷篇》六章,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這些書也已亡佚,但在本世紀發現的漢簡中還能看到一些遺文,如《居延漢簡》中的「倉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勉力風誦,晝夜勿置」,《阜陽漢簡》中的「街巷垣牆,開閉門閭」。行文夾敘夾議,排比羅列,把偏旁相同或字義相近的字連並在一起,四言一句,文句諧韻,宜於記誦。這種編寫方法,估計是承襲《史籀篇》的套路。但抄寫的書體卻更新了,一律採用省改《史籀》大篆而成的小篆。

  普及小篆,是秦朝的重要文化政策。從秦朝以至西漢初年的書法遺蹟看出,當時的確切實認真地推廣了小篆。用小篆寫出的識字書,是秦政府推行小篆的主要途徑。後人記敘秦朝書法歷史,都注意到立於東土山巔之上的幾塊刻石書跡,卻忘記了李斯等人編寫的識字書才能走入千家萬戶,對於普及小篆書體的實際作用,要遠遠大於那些人們很少見到的紀功刻石的書跡。

  在西漢立國後的70年間,秦朝的識字書還在繼續使用,稍有改變的是,鄉裡書師合併《倉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為一章,共五十五章,統稱《倉頡篇》(《漢書·藝文志》)。小篆在西漢前期也很流行,石刻、青銅器、印章、信幡,以及錢幣上的文字,為了顯示莊重,都用小篆體。漢人沿用和取法秦小篆,直接的途徑,可靠的依據,大概就是秦朝識字書中保存的小篆書法。

  在西漢前期,日常的手寫體是古隸,所以這時也有了古隸書體的《倉頡篇》,我們可以在1977年發掘的《阜陽漢簡》中看到,筆畫橫平豎直,有平出的波拂,大概是寫字書必須規範的緣故,形體寫得很整飭,還保存著許多篆書的結構。

《阜陽漢簡》

  到了開疆擴土的漢武帝時期,漢朝政府開始大事文化建設,「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漢書·藝文志》)。搜求遺書舊籍的同時,「口吃而善著書」的文學侍臣司馬相如編寫出字無重複的識字課本《凡將篇》,這是漢朝人編的第一本字書。元帝、成帝兩朝,又有黃門令史遊、將作大匠李長先後編寫出《急就篇》、《元尚篇》。此後不久,平帝「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人,各令記字於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倉頡》,又易《倉頡》中重複之字,凡八十九章」。班固「復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十章,無復字」(《漢書·藝文志》)。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4),又有郎中賈魴作《滂喜篇》。後來,晉人將漢朝書師合併秦朝三書的《倉頡》、揚雄的《訓纂》、賈魴的《滂喜》合稱《三倉》,是後世學者研究古文字的重要文獻。

  漢朝的識字書,未曾定尊於一本,但文風都受到辭賦的影響,司馬相如、揚雄本人就是漢朝著名的辭賦家,所以編寫的課文,句式不再是一律四言一句,如《凡將篇》有七言句:「淮南宋蔡舞嗙喻」(《說文解字》「嗙」字注釋引文),「黃潤纖美宜制褌」(《文選》左太衝《蜀都賦》劉淵林注引),而《急就篇》則三言、四言、七言句式都有,誦讀起來,頗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

  漢朝的識字書,只有《急就篇》與書法的關係至為密切,又恰恰是這一篇基本完整地保存下來了。據說,史遊當初編訂《急就篇》,是用草書體書寫的。南朝宋王愔《文字志》解釋草書流行的原因時說:「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解散隸書,粗書之」,是草書的早期特徵,後世稱作章草。唐朝張懷瓘就是據王愔的記載來確認史遊是「章草之祖」的(《書斷》上)。《急就篇》最初是用章草寫出,只是見於記載,誰也不曾見到過。周祖謨先生按文字史的常理推斷,認為當初應該是隸書的面貌。在漢簡中, 就有書吏用隸書抄寫的《急就》。 在東漢磚文裡,也有工匠用潦草的隸書體態刻劃的《急就》。西域出土的晉文書殘紙中有《急就》一紙,有隸書、章草各數行。漢晉之際,草書大行於世,晉人以隸、草二體寫《急就》,恐是漢時舊本的傳寫,隸書方便於識字,草書無異於法帖。

  漢晉許多書家都寫過《急就篇》,著名者有張芝、崔瑗、鍾繇、索靖、衛夫人、王羲之等,啟功先生說魏晉書家寫《急就篇》,是因為《急就》「存草字之淵藪而書之」。但《急就》的草書本到底是東漢時草書大行之際才出現的,還是其編訂之初就以章草寫出,仍然是一個謎。但東漢以來有這麼多書法家用美觀的書法寫《急就》,無疑是它得以流傳下來的重要原因。

  在南北朝時期,《急就篇》仍然是通行的識字書。尤其是在北朝,書寫《急就篇》是書法家樂於自任的雅事。《魏書·崔浩傳》記載:「(崔)浩工書,人多託寫《急就章》,從少至老,初不憚勞,所以蓋以百數,必稱『馮代強』,以示不敢犯國,其謹也如此。浩書體勢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世寶其跡,多裁割綴連以為模楷。」入小學寫《急就章》的記載,在北朝史書中時有所見。如北魏劉蘭「年三十餘,始入小學,書《急就章》」(《魏書·儒林傳》)。

鄧文原 《臨吳皇象急就章》局部

  《急就篇》在北朝一直流行,但崔浩寫的《急就》稱「章」而不稱「篇」,所以北魏以來,改稱《急就章》。崔浩對其中的文句也作了改動,如「馮代強」一句,日本空海臨本作「馮晉強」,所據是晉人帖,三國皇象本作「馮漢強」,是據漢寫本。「代」是北魏國號,所以稱「馮代強」以示不敢犯國。崔浩的寫本,書法面目不清,啟功先生推斷,崔氏為書法世家,在北朝與盧氏並峙北朝初年的書壇,崔法衛瓘,盧宗鍾繇,「俱習索靖之草」,而「浩書體勢及其先人」,那麼應該是用草書寫《急就篇》。《隋書·經籍志》著錄崔浩撰《急就章》二卷,他自己在上表中也說到過註解《急就》,在吐魯番出土的高昌延昌八年(568)《急就章》寫本殘紙,有注,可能是崔浩的注本,而殘紙上作真書,大概是北朝人習用的本子。

  歷代《急就篇》書法遺蹟,有隸書、真書、行書,而以草書為大宗。草書中,陸柬之、空海、宋太宗寫本是今草,但最古而流傳最廣的帖本是皇象的章草本。唐朝時,《急就篇》識字書的功用被《千字文》取代,大有廢棄之虞。慶幸的是,《急就》的寫本保存著章草書法,又是魏晉書家寫本,才免遭滅頂之災。後來書家寫章草書都以《急就章》為範本,《急就章》便成了章草法帖的專名。

  《急就章》在元朝時命運驟然好轉,趙孟頫、鄧文原曾經力寫皇象本《急就章》以彰明古法,使章草書法在唐宋式微之後又得以復興。明朝書家承慕元朝書風,宋克以寫《急就章》而成為章草大家。正統年間(1436-1449),楊政得到宋朝葉夢得所摹皇象本《急就章》,以宋克的寫本補其缺字,勒石於松江,即松江本《急就篇》。明清以來,書家臨習章草書,規模的法帖就是這本《急就章》。如果漢晉書家不曾用章草寫《急就篇》,這本漢朝的字書恐怕和其他字書一樣湮滅不存了。

宋克 章草急就章 局部

趙孟頫 臨皇象《急就章卷》

  當《急就篇》在北朝仍然流行不衰之際,南朝出現了《千字文》。

  《千字文》最初有兩本,一本是梁武帝讓文學侍臣周興嗣編次的,大約是在天監年間(502-519)。隨後又有一本「其辭甚美」的別本,是南平王蕭偉的戶曹屬蕭子範撰寫的。這兩個本子,在《新唐書·藝文志》裡都有著錄。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不少學童習字雜書的《千字文》殘片,都是周氏本,時限自唐貞觀(627-649)以至天寶(742-755)以後,可見邊鄙的西州學童已經普遍以《千字文》作習誦的課本或習字的範本。宋朝以來,《千字文》與《百家姓》、《三字經》合成了一個蒙學的教科書系統,通稱「三百千」,在民國初期還在私塾學堂裡使用,但主要是作為識字課本了。

  周興嗣編次的《千字文》,起因於梁武帝教習諸王的書法,唐朝李綽《尚書故實》有記載:「其始乃梁武帝教習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拓出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而賞賜甚厚。」這是書法史上最早集王字而成篇什的舉動,唐朝僧人懷仁集王字的《聖教序》就是仿從梁武帝的做法。唐長孺先生說,裁割綴連的方法在北魏初年就有了。梁武帝屬意書法,重點所在是王羲之的「字」而非周興嗣的「文」,所以,在《梁書·周興嗣傳》中,這篇《千字文》稱作「《次韻王羲之書千字》」。

  這一習王書的範本編成後,拓出多本,「以賜八王」(武平一《徐氏法書記》),只在諸王府裡流傳,大約在梁陳之際才流散出來,估計幾經傳摹已失真不少。這時,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得到一本,大概他不滿意王書的失真,又抱定傳羲之家法的宏願,便用他擅長的真、草兩體自臨《千字文》八百本,散與人間,而且「江南諸寺各留一本」。智永是出家僧人,當然不會忘記贈與寺廟,度其用意,不但意在保存,更可能是為寺院抄經和尚習字而備。經智永的銳意臨寫,大力傳播,周興嗣編次的《千字文》才廣為流傳。到了唐朝,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書法,他對鍾繇的書法有「古而不今」、「長而逾制」的微詞,貶王獻之書是「嚴家之餓隸」,斥蕭子云的字「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只有王羲之「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當時,傳世的王羲之書跡被太宗搜羅殆盡,庋藏內府,世人無從規模,習用的王書範本,是集王字的《千字文》。不過,那時已經見不到梁朝時的殷鐵石摹本,因為智永生前的自臨本,流傳多,他本人是羲之裔孫,師承王氏家法,於是世人都從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學王書。在敦煌發現的唐人寫本中,就有蔣善進在貞觀十五年(641)七月臨寫的殘本(現藏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編號P.3561),書法極似智永臨本,估計是從內地攜往邊州的習字範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影響之巨,與他的入室弟子虞世南在唐朝地位顯要,受到唐太宗的尊重相關。虞世南師從智永時,估計也摹習過智永的《真草千字文》。

  據《宣和書譜》記載,智永寫的《千字文》,內府所藏,草書有七本,真、草二體者有八本,但未必全是智永真跡。現在傳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跡僅存一本,在日本,即小川氏舊藏本,本世紀才通過印刷媒體為國人所見。過去流行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宋大觀年間(1107-1110)摹刻於長安的「關中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 局部

  周興嗣編次的《千字文》因「萃右軍佳跡為卷」為智永所鍾情,而智永又以王羲之書法嫡傳的身份寫《真草千字文》而使之流傳顯彰。但是,當年周興嗣「次韻」時,殷鐵石從王羲之書跡中拓出的是「一千字不重者」,是草書一千字還是真書一千字,我們不清楚。但值得智永去「自臨」,恐怕是草書而非真書。估計草書是殷鐵石從王書中拓出的,真書是智永書寫時補入的,作草書體的旁註。晉人寫《急就篇》就有隸書、章草並用的成例,雖然智永不曾見到,這種方法他應該知道。用真、草二體寫《千字文》,既能滿足學童初學書法的需要,又能吸引書法家憑此研習王書草法,大概這也是《千字文》自智永用真、草二體寫出之後能廣為流傳,並在唐朝取代漢朝《急就篇》而成為學童普遍習誦習字範本的原因之一吧。

  也許是《千字文》與王羲之的書法、與王羲之的裔孫有了這一段特別的關係,唐朝的書法家都喜好寫它,但是名家們並不那麼規矩,不像學童那樣步趨智永。例如,歐陽詢、歐陽通、陸柬之用行書寫,於僧翰用隸書寫,李陽冰用小篆寫(在敦煌寫卷中就有《篆書千字文》殘本)。儘管懷素用小草寫《千字文》,風格仍然是自家的,顏真卿也寫過《草書千字文》,估計也不會忠實智永的筆調。這些名家,寫《千字文》好像是施展自己的書法才華,或者說是推銷自己的書法產品。唐朝以後,歷代都有書法名家寫出的《千字文》作品,不僅用一種書體寫,還有文徵明用篆、隸、正、草四體寫,更有傳為趙孟頫用六種書體寫的《千字文》作品。這一切,在中國書法史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千字文現象」。如果把這些名家的帖本與考古發現的文書殘本匯集成冊,就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千字文>大觀》了。

懷素《草書千字文》局部

  古代的啟蒙教育,識字與寫字是並進的,其課本便兼有兩種功能:一是傳授文字知識,兼及生活和歷史常識;二是提供漢字書寫的範本,要求字形規範,書法美觀。所以,先秦至兩漢時期,課本的編寫者往往是學者也是書法家,有一身二任的本領。隨著漢魏之際書法家在社會舞臺上地位的提升,課本的編寫者才出現學者與書法家的分工。而古代識字課本如《急就篇》、如《千字文》能夠由識書字轉化成法帖名跡,則仰仗書法家點鐵成金的書藝了。

相關焦點

  • 徐健順:古代兒童六歲前過識字關
    古代的教育,是在蒙館解決識字問題的。進了學館,先生不管識字,就是沒有識字課的專門內容。先生會教怎麼查字典,學生有了難字也可以請教,但是,沒有專門教識字的時間。因為我們採錄了六七百位私塾出來的先生,而且有大量的文獻為證。古代編有《不二字》,把蒙學中重複出現的字去掉,剩下的就是生字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共是2250個不二字,其中2000個左右都是常用字。
  • 隋唐時期古代傭書業的繁榮
    唐韻吳彩鸞抄本(圖源網絡)印刷術產生之前,書籍一直是由人手工抄寫並在社會上流傳的,在古代,人們把抄書稱為「傭書」,它是一種行業,也是我國古代兼具圖書流通、傳播和圖書複製功能的獨特文化活動傭書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傭書者複製文本是聽命於僱主的要求,其目的在於得到報酬;其次,傭書是一種個人行為,傭書者並不隸屬於某個機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職業者」。在古代的傭書者中有專業抄書的匠人,文化不高,識字不多,但善於抄寫,而從事這一行的,更多的是貧寒的文人。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小編想問問大家都是怎麼識字的呢?是不是對照著每個字上面的拼音一個一個讀的呢?可以說拼音就是我們認字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沒有拼音的話怎麼認字呢?拼音是用什麼寫的呢?
  • 【藝術·書法】天地遺痕:敦煌古代硬筆書法
    本報特約撰稿人李正宇  什麼是敦煌硬筆書法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約五萬卷北涼至北宋中期各種寫印本文獻。此前和此後,在莫高窟其他洞窟、佛塔及敦煌地區烽燧、塢堡遺址中也發現數千件西漢到元代的漢文及多種古代少數民族文字的紙帛文書和題壁文字,這就是被稱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四大發現之一的「敦煌遺書」。
  • 明古今之變,究教育之道——談古代私塾的蒙學、識字、常識與訓詁教育(文字+視頻)
    (普遍如此,不是沒有例外。)而今,讀經教育理論卻提出要兒童先讀《論語》等經典,以蒙學讀物次之,顯得與上千年的私塾傳統不合。那麼古今的合理性到底何在?有沒有一個判別的標凖?本文就擬從古代私塾教育的幾個主要方面探求其中的原由。一、古代為什麼要先「集中識字」?識字,在古代被認為是讀書啟蒙的第一關。
  • 《千字文》為何被視作古代最理想的啟蒙讀物?看看這些原因你就明白了
    除了用作識字課本外,古代一些規模較大的典籍經常以《千字文》中的字為順編號,如《大藏經》與《道藏》等,此外,商人記帳、科舉考試的考場安排也多以此為序,足見《千字文》的影響力。那麼,《千字文》為何被視作最理想的蒙書呢?開學第一周,一起來了解古代孩子們的開蒙讀物吧!《千字文》的來歷梁武帝下令編成以王羲之書法摹就關於這部書,傳載之異甚多。
  • 小學生識字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識字量是指識字的數量。人們對識字量的理解存在著許多明顯的不同。當說到這個學生的識字量很少時,此時,識字量指的是學生認識字的數量。當說這本教材或者教學大綱的識字量是多少時,識字量又指的是識字數量的要求或者規定。這兩種說法,經常出現在各類報刊雜誌上。如果對這兩種看法不加區分,就會帶來許多問題。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民國書法教育相關期刊剪影   書法在古代主要承擔實用的書寫功能,書法審美的需求則是次要的。   民國書法衰頹論是民國時期廣大學者的一個普遍共識,他們認為學校書法教育擔負著傳承與復興書法的歷史責任,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書法界人士所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人們普遍認為中小學書法教育對書法不夠重視,因而導致了民國書法的衰頹。宗白華在1943年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嘗以為今日書學之衰微,學校教育,未能重視,實為主因。」
  • 行測常識知識點之古代的六藝
    古代的「六藝」:古代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一、禮:禮主要指的就是禮儀,是古人日常的行為規範,是人與人交流的基本禮儀。包括:吉禮(祭祀之禮)、兇禮(喪葬之禮)、軍禮(軍中禮儀)、賓禮(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儀)、嘉禮(日常生活禮儀)。
  • 硬筆書法入門,可以直接練習古代的書法字帖嗎?
    硬筆書法入門,我覺得如果有老師指導的話,可以直接練習古代的書法字帖,如果沒有老師,僅僅靠自己自學的話,我還是建議先從現代的硬筆書法練起,等熟練和上路以後,再去學習古代人的經典書法字帖。古代的經典書法字帖雖然很好,但是理解起來比較難,加上又是繁體字、很多字帖也並不是很清晰,初學者學習起來肯定比較吃力,而學習現代人的書法字帖就不一樣了,市場上有很多硬筆書法字帖可以選擇。
  • 說說中國古代的識字課本
    要讀書先識字,中國古人是怎麼識字的呢?古代人識字的課本是什麼樣子的?今天就說一說。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蒙學讀物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合稱為「三、百、千、千」。這部書既是學生識字的範例,也是指導學生生活的教科書。語言方面《三字經》言簡意賅。在編制上也很有特色,三字一句,押韻成文,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朗讀和記誦,非常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2.《百家姓》《百家姓》,雖然號稱百家,收錄的姓氏卻多達500餘個。
  • 女星書法評比:楊冪50分,劉濤80分,最後1位200分不算多
    其實,早在很久之前楊冪參加《真正男子漢》的時候,她的書法作品,就曾經被曝光過,當時節目組裡,要求來的嘉賓們各自手寫一封家書,她就在節目中,首次展示了自己的書法。她的字並不像行書那般潦草不羈,反而有一種大家閨秀的端正婉約,也是寫得一手好字了。如果要給她的字打個分,應該就是50分吧,雖然很秀麗,卻也缺少了自己的風韻。
  • 關於古今書法教育的思考--從陸維釗先生為首屆書法研究生手訂的教學綱要談起
    中國古代的書法教育可以一直追溯到夏商周的識字教育,此後便逐漸形成以官方字書教育與私人筆法授受為二元核心的發展模式。這兩種模式雖然各自存在著相對獨立的目標、職能和發展軌跡,但都是通過書寫實踐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發揮著以書化人的獨特作用,這樣的主旨和方式可以為當前的書法教育提供有益的參考。  中國古代的書法教育主要以以下兩種模式存在:一是官方層面的字書教育,二是私人層面的書藝授受。
  • 書法落款能不能寫「某某書」?
    書法落款署名時可以寫全名,也可以只寫名不寫姓,或題字、號。此外重點要注意下面四個問題。 筆者翻閱了大量古人書作,落款寫「某某書」的佔比可能不到百分之一,這是為什麼?倒不是因為寫「某某書」錯誤,而是不寫「書」字更顯簡潔,也更自然(更符合書信手札自然書寫原則)。
  • 彤管清徽——中國古代女性書寫考察
    她們所書寫的「成果」(文本、書跡)標示著中國古代女性「書寫」活動曾經的存在與興盛。而且,不管是出於識字為文、相夫教子,還是為了社會交往、提高修養,「書寫」活動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壹.古代女性書寫的開端及溯源   歷史上最早的女性書家是先秦時期與孔子同鄉的秋胡之妻,創作出一種叫「雕蟲篆」的書體。
  • 古今書法字體大合集、古代碑刻書法拓本殘本古籍421本約8.7G
    從我自己的觀點來淺淺說一下我認為的書法。古代有多少個書法大家,就能有多少種筆法,每個人寫同一個字的筆法不同,字表現形態也就不同,你能把這些筆法統統給背下來嗎?而現如今,我們學習書法,參考古貼的時候,也只是分析古時候書法大家在寫那一筆的時候是如何寫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學習的筆法,除了一些文獻提到的,像中鋒、絞筆(其實這個並不少見,也可以叫捻筆管)、錐畫沙、屋漏痕等,這些可參考的以外,其實很大部分的筆法都是參雜了現代人的思維來還原古代筆法的,以今思古,也並不一定準確對不對?
  • 扔掉識字卡吧,快速識字的前提是讓孩子愛上漢字
    而書法,更是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展現了漢字之美。臺灣作家、創意語文名師高詩佳聯手意象書法家陳世憲推出的《漢字小學堂》,從文學、藝術和書法美學的滲透陶染中,解鎖漢字的密碼,讓讀者對漢字和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入淺出的理解與學習。這本書對於孩子來說,故事淺顯易懂,書法插畫妙趣橫生,充滿了很多趣味性,所以能讓孩子第一時間對漢字產生興趣。
  • 從醜書亂象看書法審醜與審美,傳承書法傳統,豈容醜書欺世盜名?
    如果醜書之風日盛,傳統書法日漸沒落,將是中國傳統書法的災難,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書法美學將受到摧殘和詆毀,將會留下「欺師滅祖」的罵名,也會給後世學書者起到不良的影響。 最近一副「魏碑」風格的獲獎醜書甚囂塵上,再次將醜書推上風口浪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這幅書法如何?先請大家一睹為快:
  •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練習(書法版)列印出來讓孩子在家好好練習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練習(書法版)列印出來讓孩子在家好好練習有人說低年級以識字為主,寫字次之。可我認為一年級的寫字教學不但與識字密切相關,相輔相成,而且起著重要的作用。   下附一份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練習(書法版)列印出來讓孩子在家好好練習。【文末附有完整版下載方式】那文中資料「完整版」如何獲取呢?
  • 識字,拼音,橋梁書,一年級的孩子該讀哪些書?
    識字卡也好,識字書也好,識字APP(比如洪恩識字)也好,指讀也好,你覺得哪個方法好用,對自家孩子管用,就要開始做這方面的引導了。二是自主閱讀。在前期親子閱讀的基礎上,很多繪本可以扔給孩子自主閱讀了。不管他看不看得懂,你要讓他自己看了。這個過程,大家應該把握一個重點,就是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