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在伶仃洋下安家,「海底初吻」這樣實現

2020-12-23 大洋網

6月17日11:45,深中通道首節沉管與西人工島的暗埋段在海底完成精確的對接安裝,完成了「海底初吻」,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關鍵線路取得重大進展。

圖為: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在西人工島對接。

回到6月15日15:20,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過後,位於珠海牛頭島的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沉管預製基地,首節沉管在運安一體船的拉動下,平穩駛出預製工廠,開啟其水下安裝裡程碑時刻。

6月16日早晨4時,排水量達6萬噸,兩端密封的首節沉管,堪比大型航母,在安裝船守護下開始水上15個小時,50海裡的長距離漂移,來到它將要入住的新家,深中通道西人工島施工現場的水下基床。

6月16日22:30,管節完成系泊作業工序後,正式進行沉放對接工作。首節沉管水下對接,這是繼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後,中國建設者第二次挑戰首節沉管的「海底之吻」。

6月17日11:45,建設者們在伶仃洋上反覆校驗安裝數據,順利完成出塢、浮運、系泊、安裝等所有環節,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

至此,深中通道首節沉管,終於在伶仃洋水下新家安家。

圖為: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浮運至塢口。

在伶仃洋水下為沉管修築新家

6月17日11:45,深中通道所處的伶仃洋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深中通道的建設者們完成最後一道沉管施工工序,沉管安裝環節,將6萬噸重的管節放到他將要駐紮100年的新家。據悉,深中通道沉管最深達40多米,有一條是為沉管修築的巨大基槽。這個新家,建設者約用時兩年打造,從疏浚、鋪基礎到裝修,都採用中國最先進的工程智造技術。

與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沉管相比,深中通道工程受地質條件、水流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更為嚴重,它所在的位置是珠江口回淤區,對這種地基的處理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傳統的海底基礎處理,通常在土層裡打下幾根樁作為加固,或者採用置換法,挖走軟土填充石料。深中通道沉管的新家,地處珠江入口處,水下土層不深不淺,無法按照傳統工藝按部就班施工,需要智造新的裝備,解決技術難題。

圖為:DCM(深層水泥攪拌樁)三維模型。

中交四航局DCM四航固基號船長郭宏光介紹:施工海底表面淤泥含水量高達60%多,石頭拋上去基本都陷在泥湯裡。不做處理的海底,隧道沉管根本沒法安置在上面,要使沉管安放在固定的基礎上,並減少沉降和避免不均勻沉降,技術難度非常大。為了做好海底隧道的地基,首先在要伶仃洋40多米深開挖一條海底隧道基槽,如同在地下13樓作業。

挖完基槽後,還要對水下基層進行基礎加固,需要一種特殊的裝備——DCM(深層水泥攪拌樁)。DCM法加固水下軟基的應用及研究在我國處於起步階段,工藝技術尚不成熟,且深中通道地基處理施工區域內地質複雜,特別是西人工島斜坡段的採砂坑極不利於成樁,以及最深處達海面以下40米的地基處理深度,是四航工程師前所未遇的新挑戰,難度不言而喻。

之前,DCM裝備的智造技術被日本和韓國壟斷和封鎖。中交四航局結合港珠澳大橋施工和造船經驗,自主研發出中國首艘水下水泥攪拌船——「四航固基」DCM船。 「四航固基」號打破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DCM施工技術空白,該設備可直接硬化深海淤泥形成水泥攪拌樁,解決了跨海通道深海淤泥疏浚環保難題。

這個中國首艘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裝備,創下了單日完成36根DCM長樁,單日完成2300立方米的基床建設的紀錄,為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建設築就了一條水下長城,堅固而又平整,6萬噸沉管沉放上去,紋絲不動。安裝成功的沉管,可以從此安全平穩地沉放在海底基礎上,在此安家。

圖為深中通道西人工島效果圖。

牛頭島智造100年滴水不漏的沉管

深中通道沉管在我國首次採用鋼殼混凝土結構,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比港珠澳大橋33節的沉管隧道少1節,採用的是工廠化標準預製的生產方式,22個標準管節在距施工海域50海裡外的珠海牛頭島上完成,然後從海上浮運到施工現場,再沉入海底對接。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工程部部長周林說:「這些沉管隧道是在我國首次大規模採用鋼殼沉管結構,每個標準管節大體積採用自密實混凝土達3萬方,總方量達70萬方,每節沉管要用1.2萬噸鋼,相當於搭建1.6個艾菲爾鐵塔所使用的鋼材量,這是我們經歷港珠澳大橋建設之後,遇到的又一個重大考驗。」

「深中通道鋼殼沉管生產,我們在港珠澳大橋工廠法預製工藝基礎上,再次進行技術升級,單個標準管節的排水量約80000噸,比遼寧號航母的排水量還要大」,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設備部部長趙國臻自豪地說。作為完成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團隊,中交四航建設者們如今繼續紮根珠海牛頭島,夜以繼日地攻克深中通道沉管技術難題,提升深中通道建設速度。

沉管水密性是整個隧道的生命。2020年4月11日,兩端密封的首節沉管第一次潛入15米水深,5月27日,首節管節再次潛入40多米水深,反覆檢測鋼殼沉管的水密性,為沉管沉入海底100年進行實體質量檢測,也為首節沉管安裝的安全性進行技術驗證。

圖為:建設者在進行混凝土澆築試驗。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採用鋼殼混凝土組合結構形式,該結構為國內首次應用,國際上首次大規模使用。該結構形式類似『三明治』結構,不易產生裂縫漏水現象。在施工工藝上,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是鋼板隔倉內封閉式澆注,澆注隔倉多,每個標準管節由2250個約4-16立方米封閉隔倉構成,牛頭島預製廠需要完成4萬個不同規格隔倉施工,高流動性自密實混凝土總用量達70萬立方米。

設計師對深中通道隧道100年壽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每一個倉格裡鋼殼和混凝土間的縫隙只能有5毫米的脫空。最嚴格設計標準,最強有力的執行,沉管預製工藝流程不能有任何閃失。技術難題和工期倒逼項目團隊特別注重「每一個隔倉都是第一個隔倉」。要在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裡頭完成混凝土澆築工作,既看不見,又要求混凝土澆築完成後與面板緊密貼合,難度可想而知。

在鋼殼中大規模應用自密實混凝土的成功經驗和技術,百分之九十都掌握在美國和日本手中。在項目策劃之初,中交四航局技術團隊就前往日本學習,卻被拒之門外,只能遙遙一瞥對方沉管預製廠的外貌。那時,牛頭島團隊就決定,必須走自主研發道路。

中交四航局技術團隊為直觀獲取混凝土在鋼模中的流動狀態,按沉管倉格尺寸1:1打造出全透明的有機玻璃模型,進行全方位模擬,還拍攝錄像反覆研究,在實踐中研究能滿足鋼殼質量標準的混凝土材料。

「光是為了找到最好的原材料,我們就跑遍了這方圓數千公裡,晚上做夢都是混凝土。」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試驗室主管孫帥說道,「解決了影響混凝土性能的單個敏感因素後,還要繼續研究溫度、時間、澆築泵管、設計性能指標等多因素耦合對混凝土的作用,必須確保混凝土性能萬無一失。」

圖為建設者自行設計的智能澆築機。

面對傳統澆築設備適用性差、沉管預製工期緊和工人操作誤差等問題,中交四航局技術團隊突破傳統工程思維,整合工程和機械的技術資源,自行設計一款智能化澆築設備——智能澆築機,工程師稱它為建築界混凝土施工首臺機器人。 自主研發製造的智能澆築機,具有越障能力,可靈活移動,還能實現澆築速度、下料高度等因素的穩定控制,精細化控制每個倉格的混凝土飽滿度,最終實現隱蔽工程可視化、傳統工程智能化、土木作業精細化目標 。

8萬噸沉管的陸上搬家神器

此前,在牛頭島,港珠澳大橋單節沉管預製需75天,採用了國際先進的無源支撐頂推系統,一節沉管每天最多頂推30米,完成單節轉運需要7天。

現今深中通道項目要保證每月交付一節沉管,必須一日之內完成165米的超級沉管轉運,否則不僅延緩工期,而且會造成隧道作業被迫停工。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沉管預製廠擔負22節沉管預製的艱巨任務。按照原有移動技術和預製周期,一條生產線需要4.5年才能預製完成,兩條生產線也需要2年多時間,無法實現原有工期履約。

深中通道沉管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沉放最大水深達40米,沉管結構的受力非常複雜,預製完成的8萬噸鋼殼沉管,如何提速移動,一開始就是四航工程師的必答題和挑戰題。「起初,我們找了業內共11家高規格、實力雄厚的設備製造商,但由於項目規模大、難度高、技術複雜,沒有一家單位能保證完成,我們便決定自主研發。」四航局技術中心總經理陳偉彬表示。

自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以來,中交四航工程師對沉管移運工藝及設備進行了深入研究。「當時我們經過了巨大革新才使港珠澳大橋頂推系統實現從30天到15天再到7天的提速,這已經到達了極限,」陳偉彬說,「但是現在用這套頂推系統做深中通道項目,難以滿足功效要求。」研發一套「專業化」鋼殼管節移動系統,成為項目團隊的唯一出路。

圖為:適合深中通道鋼殼沉管移動的智能臺車

沉管移運裝備是四航局自主研發製造、由200臺單個載重最大達800噸的電動輪軌式液壓臺車組成的世界最大智能臺車編隊。項目團隊靈活運用三點成面的原理,將4條軌道的200臺臺車串聯成3個支撐點,控制鋼殼沉管的水平面穩定,並對臺車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200臺臺車同步前進、升降和自動糾偏的智能控制與管理,最終創新研製出適合深中通道鋼殼沉管的移動系統。

圖為:200臺智能臺車編隊系統。

「雖然我們已經調試過很多次設備了,但畢竟沒有用臺車真正運過8萬噸的東西。在沉管移運完成前,那心都是懸著的。但實踐證明,我們真的成功了!」項目設備部部長趙國臻激動地說道。相較港珠澳大橋的首節沉管移運的用時7天,深中通道的首節沉管移運僅僅用了3個小時,移動沉管速度比港珠澳大橋速度快56倍。

截至目前,經過復產復工的精細化組織管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中通道沉管安裝的關鍵性線路全部打通。中交四航局牛頭島沉管智慧工廠牢固樹立風險意識,注重操作細節,已完成3節管節生產,開始第4節管節預製,今年將完成7個管節預製,海底隧道地基處理已經全部完成,項目團隊正在為海底隧道安裝推進全力衝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妍 通訊員 蘭志成、林文琪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

相關焦點

  • 深海深中通道首節沉管與西人工島完成「海底初吻」
    廣東交通集團發布消息,6月17日11: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完成了「海底初吻」。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也標誌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更標誌著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登上了新的技術高峰。
  • 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與北岸暗埋段精準「牽手」
    7     /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吉存 /    12月9日凌晨3時45分,歷經17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
  • 深中通海底隧道首次完成30米深海安裝 創月均安裝1節沉管世界紀錄
    原標題:深中通海底隧道首次完成30米深海安裝 創下月均安裝1節沉管世界紀錄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經過28個小時的浮運安裝,今天(9月26日)凌晨5點左右,正在建設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順利完成E4管節對接,這也是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首次進行30米深海對接
  • 2020考研英語翻譯熱詞: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於2016年12月29日開工建設,計劃2024年全線通車。通道全長24公裡,是一個「隧、島、橋」集群工程,其8車道、時速100公里海底沉管隧道將開創世界先例。   和港珠澳大橋類似的是,深中通道也要途經伶仃洋,也是通過「東西人工島」進行連接,同樣要採用沉管技術(immersed tube methodology)。深中通道沉管隧道(immersed tube tunnel)工程比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還長1.2公裡,寬兩車道。
  • 我國跨海通道建設領域再創新紀錄!
    ◎ 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12月9日,我國南北雙海底沉管實現同日精準對接。其中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即大連灣海底隧道完成首節沉管安裝,實現寒冷地區沉管隧道施工零的突破;深中通道完成E6管節安裝,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沉管隧道逼近千米大關,再創長度紀錄。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今貫通:用「海底穿針」工藝實現瘋狂想法
    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新聞記者 韋毅 圖如尹海卿這樣為了完成這座世界級跨海通道項目駐守在伶仃洋的人,應對了來自建設管理、工程技術、環保工作和海上安全等多重考驗後,終於迎來一個可以言說成績的時刻。7月7日上午10時,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海底隧道貫通儀式在西人工島隧道入口處舉行,各方代表致辭後,嘉賓和記者乘坐電瓶車從西人工島巡覽海底隧道至東人工島。長達6.7公裡的海底隧道,是我國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罕見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港珠澳大橋工程中實施難度最大的部分。海底隧道的貫通意味著大橋主體工程的貫通。
  • 港珠澳大橋「深海初吻」總攻 要保120年不分離
    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在原計劃4日完成對接受阻後,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首節沉管(E1管節)與人工島埠「深海初吻」昨晚再次發動總攻。截至今晨零時許記者截稿時,「深海之吻」仍在緊張進行。因為大橋設計壽命為120年,這一吻也就是要確保120年不分離。
  • 深中通道年底開建全球最高海中大橋
    深中通道橋梁橫跨伶仃洋海域,處於颱風頻發的開闊水域,同時受到通航、航空限高、水利防洪和環境保護等多種因素制約,建設條件複雜,技術難度大。其中,主跨1666米的伶仃洋大橋是深中通道項目的標誌性構造物。由於大橋跨越廣州港出海主航道——伶仃航道,該航道通行的船舶類型眾多且航行極為繁忙,為滿足通航要求,採用最為合適的懸索橋橋型方案。「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的橋面將高達90米,未來有望成為全球最高的海上大橋。」宋神友表示,這個高度相當於30層樓的高度。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沉放近千米,E6管節實現精準安裝
    大洋網訊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沉放近千米。12月9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布消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六個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至此島隧工程沉管隧道已達948.5米,在「十三五」收官之際,為廣東高速公路建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 E6管節實現精準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沉放近千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嚴俊偉 通訊員粵交集宣 嶽路建 曾倩瑩)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沉放近千米!12月9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布消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六個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至此島隧工程沉管隧道已達948.5米,在「十三五」收官之際,為廣東高速公路建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 深中通道或建設全球最高海中大橋 約30層樓高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橋面高達90米,約有30層樓高,未來有望成為全球最高的海上大橋。   在30層樓高的橋上開車是什麼感覺?未來可以在深中通道體驗一把!   深中通道橋梁橫跨伶仃洋海域,處於臺風頻發的開闊水域,同時受到通航、航空限高、水利防洪和環境保護等多種因素制約,建設條件復雜,技術難度大。
  • 紀錄片《這裡是中國》探秘「超級工程」深中通道
    此次攝製組將鏡頭聚焦到正在建設中的又一個超級跨海橋梁工程——深中通道。海上正在建設當中的深中通道跨海大橋深中通道項目全長24公裡,是世界級超大「橋、島、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其中8車道特長海底沉管隧道更是開創了世界先例,預計於2024年建成通車。
  • 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8日開始安裝
    12 月 8 日,備受矚目的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開始進行對接安裝。這標誌著大連灣海底隧道進入了最為重要的關鍵施工階段。12 月 8 日進行重要的首節沉管對接安裝施工。在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的安裝現場可以見到,在大連灣海面上,負責首節沉管的安裝船是津安 2 號和津安 3 號兩條大型的沉管安裝船。上午 10 點半,由 6 艘拖船和 2 艘安裝船組成一個浮運編隊,將體形非常巨大的沉管在海裡向北岸浮運。
  • 深中通道靠近中山側的關鍵構築物...
    從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獲悉伶仃洋大橋建設又迎新進展!無可借鑑經驗的困難項目團隊立足革新首創土工管袋圍堰施工工藝並在現場施工中成功運用伶仃洋大橋是深中通道項目據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負責人透露,目前伶仃洋大橋西主塔塔柱施工已全面展開,已完成左幅第六個節段、右幅第四個節段塔柱施工,下橫梁止水套箱封底混凝土澆築施工已完成;西錨碇右幅基坑已提前進入工序轉換,正在進行帽梁施工;西引橋累計完成10座承臺,共276.9米墩身施工,計劃7月15日進行首個蓋梁澆築。
  • 深中通道「定海神針」成功沉放!每節重約8萬噸!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軍 通訊員 深通深中通道四根「定海神針」成功沉放!記者29日從深圳市交通局與深中通道發布獲悉,深中通道E4管節已順利沉放,4節標準管節每節長165米、重約8萬噸,堪比「定海神針」!E4管節的對接,偏差小於50毫米。
  • 深中通道東人工島_2021年深中通道東人工島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38km。 12月21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布消息,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項目東人工島工程進行建設動員,為即將開工做好準備。海底隧道的施工單位目前還沒有確定,前期海上鑽探工程由中國交建所屬單位甬舟鐵路勘探項目部承擔。
  • 央視報導中交集團重點項目復產進展
    4月12日,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公司深中通道項目海底隧道首節沉管在珠海牛頭島下水,開始出海安裝前的最後一道工序作業,這也是深中通道首次驗證在水中的密閉性能。新聞頻道《朝聞天下》4月11日,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戰疫情特別報導》節目對公司廈門地鐵4號線跨翔安大嶝海峽高架橋貫通,進行近5分鐘的長時間現場直播。
  •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西索塔56根超長樁基全部完成
    10月9日傍晚,夕陽照在伶仃洋海域,映射起金色波紋。在被大海包圍的一座1200平米施工平臺上,有一群人在興奮高呼。歷經6個多小時,隨著最後一根樁基礎順利完成灌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的西索塔的56根超長樁基全部完成。10月9日傍晚,夕陽照在伶仃洋海域,映射起金色波紋。在被大海包圍的一座1200平米施工平臺上,有一群人在興奮高呼。
  • 港珠澳大橋最後一節巨型沉管安裝成功 距最終合龍僅12米
    新華社廣州3月7日電(記者周強)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後一節巨型沉管——E30管節安裝成功,軸線、縱坡、艏艉高差等各項關鍵指標均滿足設計標準。至此,體量超大的33節沉管全部安裝完畢,港珠澳大橋已建隧道總長5652米,距最終合龍僅差12米。  E30沉管位於隧道合龍口東側,長171米,為異形曲線段管節,整體呈梯形。
  •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西索塔56根超長樁基全部...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西索塔56根超長樁基全部完成金羊網  作者:王丹陽  2019-10-10 歷經6個多小時,隨著最後一根樁基礎順利完成灌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的西索塔的56根超長樁基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