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錦勇:遵循「法理情」邏輯規則

2021-01-08 人民論壇網

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任何一起看似很普通尋常的司法個案都有可能被媒體輿論所聚焦,甚至引發成眾口燻天的輿情事件。應當認為,社會對司法活動越關注,越有利於推動國家法治的發展和進步,也越有利於促進司法機關忠實履行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職責使命,不斷改進和完善司法領域的人權保障,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

主動適應輿論、理性甄別輿論、積極應對輿論、正確運用輿論,是新媒體環境下人民法院無法迴避的課題。面對公眾輿論的關切乃至質疑,我們一方面要保持嚴謹、理性、平和的心態,正確認識建設性輿論監督和依法獨立審判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善於認真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訴求,主動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期待,自覺接受媒體輿論的監督評判,以積極的姿態努力形成司法與輿論之間的雙向良性互動,從而引導公眾輿論將內心疑慮轉換成司法展望,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另一方面要站穩司法立場,切實遵循「法理情」這一法治社會的邏輯規則,堅持用說理式審判輸出公平正義,力求司法審判在適度開放性與有節制自主性之間達成均衡,確保司法審判充分體現法的尺度、理的適度和情的溫度,努力使人民群眾從內心認可並支持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裁判。

法治即規則之治,法律的權威來自嚴格的執行。毫無疑問,「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要義,「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是不容置喙的司法底線,「法」始終是排序於「法理情」邏輯規則第一位的判斷標準。當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法官就應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審理,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裁判,確保司法審判既符合程序正義要求,又契合實體正義價值。當今社會已處於思想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這就要求法官必須堅守公正司法的內心定力,秉持法治思維的理性邏輯,堅持以法律為辨析是非、判斷曲直的第一標準,不盲目迎合喧囂輿情,不隨意偏離法律尺度,切實防止司法裁判與法治的價值、精神、原則背道而馳。尤其是,不同的案件有其發生的特定原因,還可能存在紛亂複雜的情理糾纏,甚至觸及道德倫理並引發公眾輿論的道德評判。但是,「理」和「情」畢竟屬於主觀判斷標準,情理不是法律,情理不能替代法律。因此,面對以輿論形式表達出來的情理爭辯和道德評判,法官應在虛心傾聽被社會主流人群屏蔽了的聲音和異己觀點的同時,善於甄別究竟是理性辯論還是情感宣洩,不偏聽偏信,不跟風盲從。當然,我們力求司法審判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但這是指在法律框架內法、理、情的有機融合;我們要求法官成為人民群眾的法律代言人和社會紛爭的居中裁判者,但不容許僅為某一方當事人開啟權利保護的綠色通道。

法、理、情有機融合是現代法治邏輯的應有之義,旨在最大限度實現司法裁判的合法、合理、合情。在法治邏輯規則中,法、理、情三者之間並非天生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情理以道德為基本內涵,道德又是法律的基礎與指引,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公眾情感和社會道德基礎之上的,公眾情感和社會道德是賦予法律具有合理性、正當性和普遍約束力的內在依據。儘管法治強調法、理、情的邏輯排序,而人治奉行情、理、法的治理構架,但法治的功能不只在維護某一個人的合法權益,還在保護國家和社會發展所必須的秩序和道德倫理。也就是說,堅持以法律為第一判斷標準,並不否定應將公眾情感和社會道德作為司法裁判的必要考量因素,現代法律規範和法治機理本身就蘊含著法、理、情的融合,法的實現離不開以理和情作為工具性要素,只不過個案司法應考量的「理」和「情」是指能代表社會大眾正義觀、是非觀的公眾情感和社會道德,而非裁判者的情感偏好、當事人的單方訴求,或者是片面化、情緒化的社會輿論。因此,法官在司法審判中必須正確對待社會輿論所反映的論事論理、論是論非的情感道德普遍標準,善於將法律與情理融為一體,既最大限度追求法律正義,又充分兼顧社會普遍正義,並以此確保司法裁判的合法、合理、合情。

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司法裁判的溫度,既要靠完備的法律制度,更要靠法官的經驗、智慧與良知。冷漠教條的司法裁判不可能得到公眾輿論的廣泛認同,片面煽情的司法裁判同樣不會被公眾輿論普遍買帳。而在法治體系日臻完善成熟、法律規範不缺溫情的情況下,之所以一些司法裁判仍易引發社會輿論的關切質疑,仍難讓社會公眾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法官還停留於「法律搬運工」而沒有達到「法律工匠」的層次,還不能從法、理、情有機融合的高度對標審視司法審判,不善從法治邏輯規則中尋求常識性的社會正義和利益衡平。因此,法官應當擁有卓越的司法經驗、智慧和良知,在司法審判中既秉持「法理情」邏輯規則,深透理解把握立法的精神和價值,堅持嚴格司法、依法裁判,確保準確認定事實和正確適用法律,又能將個案置於常情、常理、常識之中綜合考量,用法律的約束力和社會的正義觀來共同校正裁判方向和尺度,努力以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具體實踐向社會傳遞公平正義的溫度。

相關焦點

  • 法律衝突:三大規則之法理研辯
    基此認識,筆者著重從法律規範的層面上探討法律衝突三大適用規則的法理依據,並試作比較與分析。  一、關於上位優先的法理依據  所謂上位優先,也即通常所講的「上位法優於下位法」。這一規則的含義為:在下位法與上位法相互衝突(牴觸、矛盾)的場合,司法上應當選擇上位法予以適用。通說認為,該規則的法理依據是法律的位階效力。
  • 「法理泛在」,數十位法學家在上海交大研討「私法中的法理」
    第一個層次上,作為理論來源的契約法理,我國大多數學者的論述與溫和的道義論相吻合;第二個層次上,作為基本原則的法理,構建了契約法的價值體系,包括契約自由的優先性、契約公平的制衡性、契約效益的附屬性;第三個層次上,契約法教義是具體契約規則背後具有支配性地位的原理,其勾連了基本原則和契約規則,使契約原則得以具體化,讓契約規則的價值承載得以體現。這三個層次之間是相互具有融貫性的整體。
  • 程序從新:法理質辨與規則運用
    【6】就法理探討而言,舊程序法無規定訴權而新程序法作了規定,應依新程序法規定該訴權的行使期限判斷舊法行為的程序訴權是否超過(逾期)。尚未逾期的享有訴權,已經逾期的則不能享有。這是因為,一方面新程序法對舊實體行為的有利溯及。另一方面則是權利行使的期間限制:不論是實體權利還是程序權利,其行使都要依法受到期間的限制。而後者則有兩種方案:其一,以訴權行使的行為時法來判斷當事人是否享有該訴權。
  • 規矩和規則:規則是用來打破的,規矩是用來遵循的
    學校是規則最多的地方,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對學生對教師的。為了應對新情況,學校又不斷制定新的規則,慢慢形成一張規矩的網。其實,規則應該慢慢廢除掉,逐漸形成規矩,才是正確的。為了遵循規矩,人們定了很多規則。
  • 民事強制執行立法的法理與理念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執行實踐發展日新月異,執行規則建設徐徐前行,執行體制改革不斷推進,而民事強制執行立法卻付之闕如。為此,2018年9月,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將民事強制執行法列為二類立法項目並明確由最高人民法院牽頭起草為標誌,中國民事強制執行開啟了新紀元。
  • 法律英語口語:法理
    法理 Jurisprudence  1.A subsequent ratification has a retrospective affect,and be equivalent to a prior command.  2.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 青青子衿駱秋遲結局是什麼 駱秋遲最後和誰在一起了
    青青子衿中駱秋遲是妥妥的大男主,整部劇就是圍繞著他的事業線和愛情也展開的,剛開始的他只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寒門書生,最後當然是逆襲了。那麼青青子衿駱秋遲結局是什麼?駱秋遲最後和誰在一起了?下面八寶網小編帶來介紹。  青青子衿駱秋遲結局是什麼  從最終結局來看,駱秋遲和聞人雋在一起了,兩人沒有錯過彼此。
  • 劉志強 | 論人權法的三種法理
    人權法的具體法理可以提煉為權力制約型法理、私權自治型法理與社會保障型法理。這些具體法理從法律權利的明文規定中推導出來,也需要在憲法和具體部門法中加以提煉。法理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具體法理之上還有一般法理。從一般法律原則中可以揭示出人權運行的兩種結構模式:防禦權結構模式與合作權結構模式。這是人權在規範語境下的兩種典型運行樣態,也是人權法的一般法理。
  • 燒烤:遵循的規則
    但是,就像我們一樣優秀的城市,當然有很多規則值得尊重。防火網站詳細說明了使用火災的規定,適用於樹木繁茂區域(即森林,森林,種植園以及沼澤地)200米範圍內的燒烤。 ,maquis和garrigue)。您必須參考您所在部門的縣級命令,以了解要遵守的規定。
  • 筆尖上的法理神韻 | 法律人,該如何寫作?
    無論是關於法律的起源、法律的本質特徵、法律的效力、法律要素、法律 體系、法律運行、權利義務、法律行為、法律關係等方面的知識,還是公法學、私法 學、社會法學、國際法學的規則、原則、程序、技術等的知識,是法律人的基本學養, 因而也是法律人寫作的基礎和基本功,正是法律的知識使法律寫作區別於經濟學 寫作、新聞學寫作等。一個沒有良好法律學養的學生是寫不出好的法學文章和法 律文書的。
  • 瑪莎拉蒂撞寶馬案最終判決,法理不外乎合情
    掌握和精通法理的人士,也不能忽略清理。法理無非是情理的總結和升華,情理就是法理存在的基礎。「法律無非人情」,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很有一些法學家或者法官以及其他法律人士,鑽法理鑽到極端,輕視情理,放棄情理,這就是那些「無情」的法官或者法律人士。鐵面無私、鐵面無情都不是說這樣的法官的。斷案講究情理,是要講究符合全體人民的情理,是普遍的情理,當然不是個別的情理。
  • 淺談文獻綜述撰寫需要遵循的基本規則
    依據賽恩斯編譯的經驗,文獻綜述的撰寫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規則:一、選題是寫好文獻綜述的首要條件。應從實際出發,明確所闡述觀點的目的性和目標性,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兩者均有實際意義。應該從循序漸進、邊緣搜索、聯想移植、厚積薄發等方面著手;遵循「窄、新、精、奇、深、特」的大原則;儘可能做到「小題大做」,而不是「大題小做」綜述論文;應具有科學性、價值性、可行性和優勢性。二、題目表達文獻綜述的中。議題應以直接、具體、簡短、準確、醒目的詞語反映出課題中最重要內容的邏輯組合。
  • 論法理的普遍性:法之「公理」、「通理」與「殊理」
    ⑤立足全球化語境、面向未來的法理學既要探究具有普遍解釋力的法理,同時又要避免陷入普遍化邏輯可能存在的「全球地方化」⑥和(西方)知識霸權的風險。按照法的普遍性數軸,基於法理普遍性範圍和程度的不同,可將法理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和類型來加以考察:普世性法理(法之「公理」)、共同性法理(法之「通理」)和差異性法理(法之「殊理」)。
  • 淺談三國殺的底層邏輯:結算規則(一)
    另一方面,了解三國殺的規則,你會發現這款遊戲的魅力遠不止於武將的臺詞、皮膚和你精彩的操作,這個嚴謹的規則世界,是讓老玩家流連忘返的資本,我相信任何一名玩家面對它時,都是肅然起敬的。下面我就結合一些實例談談三國殺的結算規則。那麼是否可以說張飛的技能與三國殺的基礎卡牌【殺】的規則產生衝突了呢?
  • 考研倒計時226天 | 番茄師兄講法理
    其實是因為學習法理的過程中沒有融會貫通,學習法理必須多結合實際的案例、題目進行理解,在「活的法」中才能理解法的奧秘,法之理,在法外。一、判斷題1.中華法系體現禮法結合的精神。2.大陸法系是在德國民法典的基礎上產生的。3.英美法系是以美國法為基礎,以英國法主導發展出來的。
  • 謝增毅:辭職權的法理與制度構建 | 前沿
    中國民商法律網本文選編自謝增毅:《我國勞動者辭職權的法理與制度構建》,載《法學評論》2018年第4期。
  • 廣西興安法理揉情化解涉穩糾紛「骨頭案」
    在興安縣委政法委的指導和協調下,高尚鎮「法理情」三管齊下,於2020年8月法理揉情將此糾紛徹底化解,兩村村民握手言和。兼顧情理當好「貼心人」「情理」是「法理」之外又一辨別是非對錯的標準,更是群眾心中的「一桿秤」。對群眾有感情,講「理」他們就願意聽;對群眾的問題漠不關心,「理」講得再好他們也不信。只要真正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高度關注他們的利益訴求,付諸真情,才能贏得理解和支持。
  • 北京官媒:全國人大常委會廓清「愛國者治港」的法理依據和政治標準
    北京官媒:全國人大常委會廓清「愛國者治港」的法理依據和政治標準 2020-11-12 11:30: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
  • Python邏輯運算符的短路規則
    如果你了解二進位以及邏輯電路的知識,對邏輯運算符應該不會陌生。
  • 馬高潮執行死刑:道義和法理為何會「全票通過」?
    只是,不管是在道義面前,還是在法理面前,都沒有一條理由,允許「受害者」憑藉洩私憤去傷害別人。而這也是馬高潮令人感到可恨的地方,而這也正應了那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市井金句。不過,對於「馬高潮執行死刑」來講,顯然道義和法理是「全票通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