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回頭裡的故事:周恩來贈名畫 劉少奇王光美種椰樹

2020-12-20 環球網

鹿回頭裡的故事

文蔡明康

周恩來攜贈名畫給椰莊

1962年2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偕夫人鄧穎超,到崖縣視察政情、民生時,下榻在鹿回頭椰莊招待所,順便也從北京攜贈四幅名人國畫給椰莊,其中有:徐悲鴻、齊白石兩人合作的——徐悲鴻在畫面右角下邊題款曰:悲鴻畫雙雞,戌子暮春;齊白石則在左上角款識:白石畫芋葉的《芋葉雙雞圖》。另有齊白石自題:寄萍堂上老人白石居京華時作的《秋海棠》和《江岸魚鷹》二件畫作,以及華喦(新羅山人,清代)的《梨花小鳥》。周恩來所贈名畫,均在地尾軸邊貼上國家文化局裝裱籤條。閒情逸緻,怡然自得的懸掛在迎賓廳裡。這些尺幅萬裡,價值連城的珍品,集詩、書、畫、印「四絕」合璧,讓朋友們分享周總理一貫關心藝術家的珍貴友誼,和鑑賞中華傳統藝術,足見總理用心之良苦,難得的有心人。

1992年4月,我受三亞市委宣傳部的委託,主編《三亞收藏名人書畫選》,因此就領著市群藝館攝影家容君明,市文聯辦事員李國權等同到了椰莊招待所,尋拍名人留在鹿回頭的書畫真跡,得到了招待所龍所長的大力支持,才有機緣的見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碩果僅存的藝術仙品。

《三亞收藏名人書畫選》,除特別收入徐悲鴻、齊白石、華喦的精品外,在國畫部分,還收入劉勃舒、王伯敏、亞明、朱穎人、閻松父等人的佳作;在書法部分,也收入郭沫若、茅盾、艾青、賴少其、史樹青、朱乃正、王學仲、晏濟元、魏宇平、謝澄光等名家的墨寶。這麼多幅「春山何似秋山好?紅葉青山鎖白雲」的題畫詩,和「如雲鵠遊天,似群鴻戲海」的論書詩,都被選入了這個集子裡。睹物思人,感觸良多,我當時便用《天涯海闊好藏珠》為題目,寫成千字序文,然後把選稿託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發行。最終印成2500冊,以為償還對周恩來總理的思念。

王光美的椰樹情

在鹿回頭招待所4號樓前,有一棵經千刀萬剮而腰身不斷的老椰樹。此樹為原國家主席劉少奇1950年代在椰莊小住時,與夫人王光美一起親手栽種的。

1992年新春,銀髮千絲卻風韻猶存的王光美在原三亞市委書記劉名啟的陪同下,故地重遊,並在當年的椰莊鹿回頭招待所4號樓小憩。我當時在三亞市文聯主編《鹿回頭》,有幸隨同王光美同志一起重回椰莊,和她一起經歷了一件值得追憶的往事。

那是王光美歷經浩劫後再次踏訪海南島,她的出現自然引來一陣不小的轟動。記得王光美下榻賓館之際,面對聞訊趕來的記者的種種發問,王光美卻絕口不談個人得失,她談的是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帶給國人的福祉,語調輕柔但充滿著豪情大義。對那些為她的安危而日夜魂牽夢縈的來訪者她報之以微笑和理解,她寥寥數語卻淺顯言志,態度溫婉如和風細雨,令人心生景仰!

下午六點多,當一切的熱鬧都過去後,王光美才走出會客廳,來到樓前那棵椰子樹下。知情者皆默默無語,只見她悄悄地走過去,一遍又一遍地撫摩著椰樹身上的累累傷痕,雙手顫抖著捧起一片垂落的椰子葉,緊緊地捂在臉上,潸然淚下……王光美同志在椰樹前久久撫摩、凝望,淚痕未乾,她便說要為這株與她一起風雨同舟、大難不死的英雄樹再澆一次生命之泉水。在這棵樹前,王光美詠悲當歌:「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昂首向天,可得永年。」她與椰樹朝夕相處只有短暫的三天,為它澆了3次的水,然後,她給它一個深沉的回眸,就匆匆北上了。

1959年11月,國家主席劉少奇在三亞看望守島官兵,查看海防地圖。右一為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圖片由作者提供

李宗仁「椰莊」看演出

1965年7月20日,前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先生從美國飛回祖國的消息,傳遍中國大地。

1966年1月中旬一天,李宗仁先生和妻子郭德潔女士以及程思遠先生飛往海南,作長驅三千公裡的環島旅行。但人還未到三亞,妻子因病不能同行。那天李宗仁先生和程思遠先生,便在海南行政區副主任唐民的陪同下,前來崖縣(今三亞市)參觀,當晚就下榻在椰莊鹿回頭賓館。

三亞人習慣將鹿回頭賓館叫「椰莊」。為讓李宗仁先生的旅途充滿樂趣,唐民副主任便邀海南文藝輕騎隊來為李宗仁先生助興。筆者當年愛好文藝,因而被指派隨隊做些演務工作。那天下午四點鐘,我和文藝輕騎隊的全體同志提前吃飯。飯後演員們都忙著為晚上的演出緊張地化妝。我和樂隊搬道具,在椰林下配樂器,大家十分認真地進行著演出前的準備。

李宗仁先生的時間觀念很強,幾十年的軍旅生涯,養成他十分嚴格的生活規律。客居美國新澤西州時,每天早晚都要兩次活動身體,不管旅途多麼勞累,從未中斷。這天早晨他從一號房走了出來,在走廊邊做著深呼吸,吐納著南疆椰林深處散發出來的椰香。他雖至古稀,卻儀表堂堂,英武不減當年。

我們臨時借用大餐廳演出。大家動手挪去桌椅,演出就正式開始。李宗仁先生興致盎然地走上觀眾席,他身穿一身銀灰色的西裝,手中拿著一根黑得閃亮的拐杖,坐得端端正正,聚精會神地觀看每一個文藝節目,並不時給演員們熱情的掌聲,對他們頻頻點頭致意,演出氣氛非常熱烈。謝幕時,李宗仁先生十分親和地和演員們一一握手道謝,並對輕騎隊的吳隊長稱讚說:新中國的青年,生長在毛澤東時代,真是了不起!

入夜,李宗仁先生入住的一號房間,依然燈火通明,椰莊的夜色更加靜謐。後來我們才得知,李宗仁先生在鹿回頭賓館寫下了他那篇著名的文章:「今後自誓有生之日,即是報效祖國之年,耿耿此心,天日可表……」在「椰莊」,他曾被文藝輕騎隊的歌舞感動涕零,淚灑天涯,留下佳話一篇,我們應當不要忘記它。

斯特朗點讚酸梅豆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解放戰爭期間,毛主席「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經斯特朗的文章傳播,在中華大地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因此,斯特朗的名字,對中國人來說,是不陌生的。

時至1962年2月,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陪斯特朗南來,下榻在鹿回頭椰莊招待所。當年她住一幢1號樓的房間。

一號門前,有幾棵奇雄蒼勁的酸梅豆樹,樹上結的豆子,熟了就掉下來。早晨,一號樓服務員黎多美等人打掃衛生時,隨手撿來就吃。斯特朗見姑娘們嬉逐打鬧搶著剝吃的勁兒,她率真的個性便流露出來,也讓人送她嘗一嘗。她一嘗之下大為讚嘆,直稱酸梅豆為南國佳果。

事後,縣委領導去看望她時,她便建議商業部門收購酸梅豆,加工供應市場。

筆者當年在商業部門供職,便領銜帶上一班人馬,到天涯公社一帶農村去收購酸梅豆供市,一時全縣就出現了「酸梅熱」。

鹿回頭的酸梅豆樹,獨得南國陽光的厚德鍾愛,所以樹上結滿了連連累累的豆子。它性極溫和,主含葡萄糖、果糖、蘋果酸等物質。酸梅豆,有調配胃口,潤腸爽氣,消除心煩意亂之功能。

崖州人在吃酸梅豆上,可以說「自成一家」,得道成仙。生吃熟吃,一仍舊貫。在農村,客至,必上酸梅豆煮鮮魚。席上,伸臂挽袖,饕餮恣肆,風捲殘雲,誰都不肯馬虎。其樂融融,主賓皆歡。尤其是每年春天一到,當地人就摘回那嫩嫩幼幼的小葉子,和水工魚仔一起清煮,色香味美無一不具備。同時,酸梅豆又是很好的天然佐料。尤其是,當地人在吃的方法上,獨闢蹊徑,他們最喜歡採用三亞產的小米辣椒,和東方四更小種蒜頭,加酸梅豆與少許熟鹽一起舂爛,「合三為一」當調料,以雞肉相蘸,因此吃的境界立刻隨之而更加升華了。

相關焦點

  • 劉少奇要和王光美結婚,王光美心裡願意卻拒絕了,還提了一個要求
    但是,當劉少奇提出結婚時,王光美卻沒有答應。為什麼呢?她向劉少奇提出了一個要求,說:「我還不是共產黨員,等我的入黨申請批准以後再結婚。」劉少奇表示同意。其實,王光美在北平讀書的時候,地下黨就要吸收她入黨。
  • 王光美憶與劉少奇最後對話:"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
    1967年7月18日,劉少奇的孩子們急急慌慌跑回來告訴父母,聽說今晚就要在中南海裡開批鬥劉少奇和王光美的大會。王光美預感到這次批鬥非同一般,有可能是生離死別,她哽咽著對丈夫說了一句「這回真要和你分別了」。
  • 《劉少奇的最後歲月》王光美談劉少奇的最後歲月
    在那些惡浪翻滾、黑雲壓城的日子裡,少奇同志是經常由王光美同志陪著出去看大字報的。少奇同志非常實事求是,他曾表示「歡迎擺事實,講道理,批評多厲害都不怕」。而對於那些誣陷造謠之詞,他是深惡痛絕的。他曾憤慨地說:「國民黨罵了我多少年,也沒敢用這樣的語言。」
  • 「奇美人生—劉少奇王光美大型圖片展」在香港舉行
    新華網香港2月6日電(記者張雅詩)「奇美人生——劉少奇王光美大型圖片展」6日在香港揭幕,展出約200幅珍貴歷史圖片和多件實物。為期3天的圖片展由香港文匯報和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合辦,內容由中央文獻研究室負責收集和編輯,主要展出了王光美一生中各個歷史時期的圖片和文字介紹,當中包括她跟從劉少奇從事革命工作,共同生活20多年的片段,以及她晚年從事慈善工作的點滴。劉少奇早在青年時期就投身中國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
  • 王光美回憶結識劉少奇:他送了一個很難看的梨給我吃
    ▲劉少奇在參加蘇共十九大後同王光美到索契修養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33萬字的《王光美訪談錄》中,王光美女士回顧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我高中畢業後上了輔仁大學數理系,系主任是德國人。大約1945年6月,經過嫂嫂王新的介紹,我認識了崔月犁等同志,同北平地下黨有了聯繫。
  • 王光美出獄後是什麼級別?
    王光美出身名門。
  • 劉少奇夫人王光美逝世-搜狐新聞
    王光美,祖籍天津,1921年9月出生於北京。上世紀40年代初求學並任教於北平輔仁大學;  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方面英文翻譯;同年赴延安,任中央軍委外事組翻譯、晉綏興縣土改工作團團員、中共中央外事組研究處科員;  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與劉少奇結為伴侶;  1949年任劉少奇同志秘書;曾陪同劉少奇出訪亞洲國家;
  • 王光美:第一位原子物理碩士,27歲與50歲劉少奇結婚
    這下終於有了女兒,就跟第一次有孩子一樣的心情,所以將這個女兒取名為王光美。在家人期待中出生,王光美生活一直都很幸福,而且家裡條件好,那個年代,物質也是無憂的。所以對王光美的栽培,他們一直都沒有忽視,而且王光美一直本人也很聰慧,高中在北平的重點學校讀書,還是「數學三王」之一。從小就在數理化上展現驚人的天賦,王光美在學習的道路上一直沒有停歇,她從北平輔仁大學物理系畢業,是我國第一個原子物理女碩士研究生。
  • 因與劉少奇太像,他被王光美一眼看中,飾演劉少奇40餘次
    在這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圈子裡,特型演員一直是神奇的存在。幸得有他們,我們這些後生才能深刻的了解過去的不易。今天給大家說的這位特型演員,絕對是位響噹噹的老戲骨。人們說他把劉少奇演的淋漓盡致,看到他會熱血澎湃。他是何許人也?
  • 王光美的私人相冊
    王光美家中有720多張照片,這些照片絕大多數沒有對外公布過。2008年,這些照片由新華出版社出版,首次向世人公布了她的私人相冊裡的珍藏照片。1930年代,王光美全家福,中間站立的小女孩就是王光美。1949年,劉少奇與夫人王光美在北平合影。在延安,王光美認識了劉少奇。1948年,王光美來到西柏坡,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也在此工作。經過慎重考慮,王光美嫁給了劉少奇。
  • 【絕密照片】王光美的私人相冊
    之後她去了延安,遇到了劉少奇並喜結良緣,北平的洋學生成了共產黨領袖的夫人,王光美的人生軌跡從此被改變了。    王光美家中有720多張照片,這些照片絕大多數沒有對外公布過。    2008年,這些照片由新華出版社出版,首次向世人公布了她的私人相冊裡的珍藏照片。德蘭/編輯
  • 劉少奇長孫:家族故事是中國歷史一部分(圖)
    很多中國人知道阿廖沙,是從高爾基著作的《童年》,從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裡的那句「阿廖沙,別害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來了,天一亮他就笑了」開始的。  人到中年才有中文名  對這位現年60歲的劉少奇俄籍長孫,阿廖沙這個俄羅斯常見名字包含了中國的鄉土與俄羅斯的親切。
  • 揭秘:為何"四清"運動王光美選擇到桃園試點?
    劉少奇問:「每株平均幾個穗?」關景東說:「平均4個,不到5個穗。」接著問:「曬乾了之後,一個穗能打多少糧食?」回答說2兩半。劉少奇笑著說:「那總可以超過10000斤嘍!」大家說:「10000斤是有把握的!」劉少奇說:「還可以想些辦法爭取15000斤嘛!」劉少奇又來到第二隊隊長趙玉先種的穀子試驗田,他問了穀子種植情況後,趙玉先答道:「深翻1尺半,施肥20000斤,每畝地密植96000株。」
  • 王光美的葬禮上 這位97歲老紅軍說:就算坐輪椅也要送她最後一程
    說起王光美也許有些人還不是很熟悉,她是大家閨秀、數學女王、中國第一批物理女碩士、國家主席夫人、階下之囚、中國「幸福工程」組委會主任......王光美是原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的妻子,她也是中國第一批女碩士,如果當年她去美國留學,她很有可能是楊振寧、李政道的學姐。
  • 劉少奇同志是如何被扣三頂「帽子」的
    某日,一架從北京來的飛機在瀋陽機場降落,機艙裡坐著三個面容冷峻的軍人。其中一位是駐遼寧某部的軍政委,而他的任務卻只是奉命陪同兩名比他軍職低的人安全抵沈。此舉足以說明這是兩個有特殊使命的人。  是的,他們是奉江青之命來瀋陽的。此時的北京城裡正在「炮打司令部」,江青一手操縱戚本禹組織中南海內的「造反派」對劉少奇、王光美批鬥、抄家;一手又策劃了聲勢浩大的「揪劉火線」。
  • 王光美在韶山毛主席故居,留下了一句話...
    她就是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王光美那一年62歲了,青春在她身上遠去,青春又似在她臉上煥發。她帶著謙和的微笑和劉少奇的長女劉愛琴、三子劉源一起來到韶山,來到毛主席故鄉的鄉親面前。伴隨王光美同來的還有湖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的領導同志,工人出版社、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人日報》、湖南省電視臺的記者編輯,共計40人之多。第一次陪同劉少奇瞻仰韶山的湖南省公安局老局長李強也來了。
  • 揭秘:「四清」運動時王光美為什麼到桃園進行試點
    導讀:這段文字雖然言辭激烈,火藥味濃厚,帽子很大,但也說明了劉少奇、王光美與桃園的歷史淵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四清」運動時王光美為什麼到桃園進行「四清」試點。9月1日,經劉少奇審核、毛澤東批准,中共中央轉發了這個報告,在全國各地推廣,轟動全國。當時王光美為什麼要到桃園進行「四清」試點呢?2006年1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黃崢執筆的《王光美訪談錄》一書。其中王光美回憶:「當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正在全國一些地方試點。有一天,少奇對我說,他提議我下基層工作一段時間。他沒有多說理由,我想是為了帶頭響應中央的號召。」
  • 延安時期朱德六十大壽: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寫賀詞
    編者按:《人民政協報》發表文章《延安時期不尋常的祝壽活動》,文中記述,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六十歲誕辰,中共中央及各中央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為其六十大壽題詞、撰文等,以示祝賀。
  • 李新筆下的任弼時和劉少奇
    1964年夏天,李新到人民大會堂開會,周恩來主持,在京政治局委員和元帥都到場,劉少奇講話,要求領導幹部下去參加四清,還說王光美下去了,發現了許多新問題,總結了許多新經驗,很有意思。誰要是不下去,就把他趕下去。周恩來也向劉少奇說:我看可以讓光美到各單位做報告嘛。李新說當時的感受是:「這個會議,連頭帶尾,總共不過一個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