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筆下的任弼時和劉少奇

2021-02-09 丁東小群

    歷史學家李新是四川人,1918年出生,2004年逝世。生前曾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主編過《中國革命史》十二卷,《中華民國史》十三卷,《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四卷,是中共黨史和中華民國史研究領域公認的大家。他主張寫史要秉筆直書。他說:「自古以來,要想寫真史是很難的,首先在政治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說明寫真史會遭到殺身之禍。但是,中國的史學正因此而形成了一個光榮而偉大的傳統,即認為寫史而不真,有違史德,喪失了史學家的良心。」

    他留下了一部回憶錄《流逝的歲月》,身後由陳鐵鍵整理出版,記述了許多親歷的重要細節。此書行文樸實無華,作者熟知前人治史的得失,了解歷史整體脈絡和關節所在,每每讓人掩卷長思。

且舉二例。

1948年8月,時任河北永年縣委書記的李新即將轉任華北局青委負責人,到西柏坡向中央五大書記之一的任弼時匯報工作,長談三日。任弼時詳細地詢問了全縣黨務工作幹部的情況,縣委多少人,常委幾人,縣委機關多少人,每年需要多少經費,全縣共有多少脫產的黨務人員,全縣黨務工作的經費大約多少?李新回答之後,任弼時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現在的黨務幹部不很多,全縣只有幾十個人,開支也不大,你看,如果不靠政府供給,自己搞生產,能解決問題嗎?」李新回答:「我們能組織生產推進社,解決幾十個黨務幹部的生計和黨務經費,是不成問題的。」他反問:「弼時同志,你為什麼單問我黨務幹部的生計和黨務工作的經費呢?難道要停止對我們的供給了嗎?」任弼時回答:「你放心,不會讓你們沒飯吃。」他又說:「現在不是要準備召開新政協,成立新政府嗎?新政府是聯合政府,不只有共產黨,還有各黨派;那時,如果各黨各派的經費都是自給的,我們共產黨的經費怎好由政府供給呢?」李新又問:「黨務經費為什麼一定要自給呢?將來新政府成立,對各黨派也給點經費不就行了嗎?」任弼時說:「問題不那麼簡單。你給他們多少?給共產黨多少?誰來決定?而且,政黨的經費由政府供給,這樣好嗎?」

1964年夏天,李新到人民大會堂開會,周恩來主持,在京政治局委員和元帥都到場,劉少奇講話,要求領導幹部下去參加四清,還說王光美下去了,發現了許多新問題,總結了許多新經驗,很有意思。誰要是不下去,就把他趕下去。周恩來也向劉少奇說:我看可以讓光美到各單位做報告嘛。李新說當時的感受是:「這個會議,連頭帶尾,總共不過一個鐘頭。在這麼大熱天把這麼多高級幹部集中來『訓話』,人們是非常不滿的。退出會場時,我就聽到有人議論說:這是幹什麼?這不是『聽訓』嗎?走出大會堂,在下臺階時,我前面有兩三個軍隊幹部在罵娘。」我也曾聽到一位老人說起聽王光美做四清報告的感受,和李新的回憶相當吻合。當時高級幹部這方面心理活動的文字記載甚少。其實,這是理解當時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側面。

李新談到自己撰寫回憶錄的動機:「因為我親身經歷過的一些歷史事實,都被一些大名鼎鼎的『史學家』為了政治目的而把它歪曲了,我的良心使我感到有責任把它糾正過來,因此我必須寫回憶錄。」

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趣談丨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他們都是什麼學歷?
    少年時期,劉少奇在家鄉上過私塾和小學;15歲時考入寧鄉縣立玉潭高小,1916年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湖南邵陽中學,隨後又考進了長沙一中,再後考進了寧鄉駐省中學讀書。 劉少奇目睹軍閥混戰不止,認為只有靠武力才能扭轉局面,於是棄文就武考進了湖南講武堂。 1918年夏,皖系軍閥做了湖南督軍,解散了講武堂,致使他未能完成軍事學業。 1919年6月,劉少奇來到北京。
  • 任弼時:共產黨員的楷模
    任弼時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組織家,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由於長期抱病工作,任弼時於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6歲。今年是任弼時逝世70周年,懷著崇敬的心情,筆者採訪了任弼時的小女兒任遠芳,從她講述的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中,筆者真切地感受到任弼時這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風範,感嘆他無愧為共產黨員的光輝楷模。
  • 任弼時長女任遠志逝世:她出生百日即入獄,15歲才見到父親
    任遠志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同志長女。△任遠志 (圖片來源:《北京紀事》)15歲時才見到親生父親1931年,任弼時的夫人陳琮英懷著即將出世的任遠志,臨產前一周,任弼時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啟程赴中央蘇區工作。
  • 劉少奇提出大饑荒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鳳凰衛視2010年4月17日《我的中國心》,以下為文字實錄:曾子墨: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出生在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炭子衝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只比毛澤東小5歲,而且有意思的是劉少奇老家炭子衝和毛澤東的老家韶山沖只有一山之隔
  • 任弼時:一個無私忘我的「駱駝」
    1922年冬,任弼時在東方大學轉為中共正式黨員,成為中國共產黨較早的黨員之一。任弼時在蘇聯的刻苦學習和社會活動為以後的鬥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飄飄然」。相反,在取得馬克思主義「真經」後,任弼時一回國就感到國內的鬥爭「缺少實際經驗」,並在黨內較早提出「必須按中國實際情形去解釋我們的理論」「不應做一個不顧環境的模仿主義者」。
  • 任弼時:被稱為「黨內的老媽媽」,46歲英年早逝後周總理痛哭
    比起這些人,任弼時在大眾心中的知名度顯然要低得多。但是任弼時絕對不是一個無名小卒,他在我黨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任弼時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了一生,他是中國共產黨第1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之一。只是為人謙遜低調,不被大多數人所熟知罷了。
  • 中共領導人用過的筆名:劉少奇曾以字母為筆名
    第1頁:毛澤東:筆名「二十八畫生」最有特色 第2頁:劉少奇:曾以字母「K·V」為筆名 第3頁:任弼時:「弼時」本就是筆名,還曾用過「避世」等 第4頁:習近平:筆名「哲欣」 第5頁:李長春自稱曾用筆名發表過短評 第6頁:劉雲山:筆名雲杉
  • 【光明語文組兩個李新】錢文忠:珍藏學生28年前作文的李新老師(女)
    按照常理來說,演員的文化課學習終究和同齡的普通學校學生不同。但是,隨著和周立波兄交往漸多,我也對他的文字功底越感驚訝。有一天忍不住問他:「立波,你是學館出身的演員,按說文化課的分量,比如語文之類,總是略小於正常中學的,你的文字功底……?」 頭勢象刀刃般鋒利的立波反應飛快,眉毛一揚,眼睛一瞪:「你以為呢?我可是名師教出來的!李新老師教了我們三年語文啊!」
  • 國民黨臺北市議員李新墜樓身亡 曾宣布參選黨主席
    華夏經緯網9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議員李新今天凌晨5時許在臺北市安和路墜樓身亡,警方調查,他是從11樓前妻住處跳下,警方封鎖現場勘查相關跡證調查。據報導,警方說,李新墜樓是被民眾發現報案,警消趕到時,發現他頭顱破裂,已無生命跡象,目前警方正聯絡檢察官相驗。
  • 劉少奇與大躍進運動
    [4] 還提出了半工半讀和生活集體化等構想, 要求北京和天津試驗。會後, 劉少奇進一步探索農業社發展問題, 「農業社不能單搞一門, 要多種多樣地全面發展」, 可以搞工業, 多辦一些地方性的小工廠;可以搞商業——社會主義的商業, 把信用社、供銷社、農業社聯合起來;還可以搞教育, 文盲帽子都要摘掉, 兒童都要上學, 還要搞體育等, 「總之, 就是工農商學兵都要發展」。
  • 王海光:劉少奇與四清運動
    劉少奇一直關注著王光美搞的桃園大隊「四清」運動的情況,並作出過一些具體的指示。1964年春節期間,劉少奇向回來休假的王光美詳細詢問了「四清」的情況,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說:犯嚴重四不清的錯誤,根子在哪裡?封建勢力和資本主義勢力的腐蝕和影響是下面的根子,基本的根子。群眾提出還有上面的根子,應該切實查一下上面的根子。
  • 李新同志一行調研竹山竹溪農機服務「三秋」工作
    9月24至25日,市農機服務中心主任李新一行輕車疾行,深入竹溪、竹山田間地頭,就農機服務「三秋」、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農事活動運行、購機補貼政策落實、新興發展領域農機化發展監測點運行等工作情況進行調研。李新一行首先來到竹溪龍王埡茶場、迎春茶廠,就茶園軌道運輸機等生產機具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交談,詢問機械投入、運行、收益情況,當了解到茶園管理中肥料、鮮葉運輸費時費力誤工時,李新同志向他詳細介紹了茶園軌道運輸機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並告訴他購買軌道運輸機可以享受國家購機補貼,鼓勵他要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
  • 因與劉少奇太像,他被王光美一眼看中,飾演劉少奇40餘次
    但激動歸激動,同他前來的還有幾個神似劉少奇同志的演員,經歷了層層篩選和審查後,郭連文被帶到了劉少奇同志夫人王光美的跟前。劇組問王光美是否滿意眼前這個人扮演《少奇同志》時,一番打量後,王光美點頭同意。由郭連文扮演少奇同志也就這麼定了下來。
  • 高崗為什麼把攻擊矛頭指向劉少奇?
    在他看來, 主持黨和國家領導工作的主要領導人當中, 劉少奇是他攫取更高權力的重要障礙。只要把劉少奇拱倒, 便可取而代之, 實現他篡奪黨和國家更高權力的政治野心。凡是具有個人私慾的人, 在一定的條件和氣候中, 一定會頑強地表現出來。
  • 他是著名的「紅色翻譯」,服務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93歲去世
    曾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中央編譯局局長等職及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任弼時秘書、延安時毛澤東俄文翻譯等職的師哲,是著名的翻譯家和蘇聯問題專家,1998年8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 領導人「官方傳記」面面觀 揭秘傳主內心和人格
    如《毛澤東傳》、《周恩來傳》、《任弼時傳》、《劉少奇傳》、《陳雲傳》一樣,《鄧小平傳(1904-1974)》也是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組織編寫出版的。  中央文獻研究室,是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是黨中央的工作部門,同時又具有研究機構性質。其主要任務是:編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著作,研究他們的思想和生平,編輯、研究黨和國家及軍隊的當代文獻和歷史文獻。
  • 老一輩革命家在磁縣|劉少奇三上白龍廟
    劉少奇化名胡服,楊介人化名京漢。為了工作方便和自身安全,劉少奇和楊介人的住處就安排到了白龍廟周邊的窮苦百姓家中。白龍廟院內的東西廂房就成了劉少奇、楊介人和工人領袖開會議事的地方。在這裡正式成立了六河溝煤礦黨支部,召開了六河溝煤礦工會第一次會議,這裡也成為六河溝煤礦工人罷工鬥爭的指揮部和根據地。白龍廟一帶多處都有劉少奇、紀德貴、王子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光輝足跡。
  • 這所藏在法租界裡的學校,培養了這些黨和國家領導人……
    新漁陽裡6號外國語學社門口例如,學員中的任弼時、蕭勁光等6位青年,是毛澤東和湖南俄羅斯研究會向上海黨組織介紹來的;汪壽華、華林等浙江青年是陳望道、復原的外國語學社內景一百年前,外地學員就住在二樓的客堂和廂房。劉少奇抵達時,這裡已經開學,先期入校的同學便在宿舍騰出地方,讓他順利安頓下來。
  • 劉少奇要和王光美結婚,王光美心裡願意卻拒絕了,還提了一個要求
    王光美和劉少奇在延安時就認識。1948年,他們在河北西柏坡再一次相遇。正在西柏坡的時候,兩人更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並且確定了關係。但是,當劉少奇提出結婚時,王光美卻沒有答應。為什麼呢?她向劉少奇提出了一個要求,說:「我還不是共產黨員,等我的入黨申請批准以後再結婚。」劉少奇表示同意。其實,王光美在北平讀書的時候,地下黨就要吸收她入黨。
  • 劉少奇曾被西方學者疑為猶太人
    幾位西方學者也在他們關於中國的著作中提到劉少奇的「疑似」猶太血統。甚至有傳言說,一位法國記者曾經在劉少奇家中看到過希伯來文的猶太經書。據高斯坦考證,西方有關劉少奇猶太人身份的文獻記載出現於六十年代早期。1961年,一本劉少奇的傳記在法國出版,名為《劉少奇:紅色僧侶》。作者威澤爾(Hans-Heinrich Wetzel)自稱曾是德國共產黨的黨員,在蘇聯和亞洲呆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