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以「底線思維」促基礎教育優質均衡

2020-08-13 光明網

近年,濟南市堅持以「辦有溫度有品質的教育」為目標,以「底線思維」定邊界、把節奏、控力度,打出了一套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促使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教育質量明顯提升、教育品牌持續凸顯。

「五同步」

保障教育配套設施有效落地

「這幾年,濟南教育積極優化資源配置,大力夯實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基礎。」濟南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品木介紹,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濟南市教育局將責任前移,積極參與居住區教育設施配建。

濟南市編制實施了《濟南市中心城基礎教育設施三年建設規劃》,到2020年投資200多億元,新建基礎教育設施385處,增加基礎教育學位34萬餘個;並配套制定《濟南市中心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實施意見》,創新了規劃、招拍掛、建設、預售、竣工驗收五個制度卡口,保障規劃的精準落地、剛性實施、長效引領,在全省首次實現了新建居住區配套基礎教育設施與首期住宅項目在規劃、徵收、拆遷熟化、建設、投入使用等方面「五同步」。

在此基礎上,濟南市還發布實施《濟南市中小學校幼兒園(2019-2030年)布局規劃》,推動教育布局規劃與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效銜接。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了百姓的「上學難」「入園難」問題,保障了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隨遷子女「應上盡上」,教育民生問題顯著改善。

「雙零擇」

保障學生教育起點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為保障學生的教育起點公平,濟南市持續優化招生入學機制。一方面發揮招生政策的導向作用,自2015年起將優質高中學校招生總計劃的68%作為指標生分配到各初中學校,實現全市100%的公辦小學劃片免試就近入學、100%的公辦初中對口免試直升、高中招生「零條子生」,通過全面實現「零擇校」有效降低家長的擇校衝動。

另一方面,濟南市自2016年起推行起始年級「零擇班」,生源分配根據性別比例,採取電腦派位、均衡分班;各學校先科學均衡地配備班主任、任課教師,然後班主任在家長代表和媒體代表監督下採取隨機抽籤的方式現場分班,確保公平。

據了解,由於「雙零擇」政策公開透明,有效引導了公眾、學校和家長關注育人質量本身,熱點學校的「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相對薄弱學校生源逐漸回流,校長辦學的主動性大幅提高,教育生態總體向好。

「1+X」

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

「如何推動資源共享,促進市域教育邁向優質、均衡、共生?基礎在於辦好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王品木說。濟南通過探索「1+X」共同體辦學模式,實踐全域、優質、共生的集團化辦學。「1+X」共同體辦學模式共分四類,包括「優質學校+新建學校」「優質學校+薄弱學校/城郊學校」「優質學校+潛力學校」「品牌特色學校+同類特色學校」。

濟南市在推進「1+X」共同體辦學中努力做到「三個堅持」。堅持「分類分層、因校制宜」的工作方針。即以優質學校為核心,構建教育發展共同體,通過優質學校輸出辦學理念、文化品質、管理模式、幹部教師等方式,帶動新建學校、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共同發展。堅持「創新創優、質量為本」的管理體制。建立從「聚變」到「裂變」的教育共同體發展機制,實現管理互通、師資共享、研訓聯動、課程共建、質量共優。堅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品牌追求。從領銜校、成員校的實際出發,探索不同辦學模式下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和帶動機制,打造「1+X」共同體辦學品牌,避免學校同質化發展,最終實現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目前,濟南市已經基本實現「新建校辦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強一所、城郊校抓一點帶一片」的發展目標。

「三類學校」

增強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濟南市積極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差異發展,通過實施「領航學校、特色學校、新優學校」創建行動,讓外部推動力與內生變革力凝聚成加快學校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的合力。

「領航學校」要在整體辦學質量高、品質卓越的基礎上,體現辦學的探索性、實驗性和示範性;「特色學校」要在學校整體辦學質量較好的基礎上,在特色課程、特色育人、特色管理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辦學風格;「新優學校」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差異發展,靠過硬的育人質量贏得社會的認可。目前,首批180所市級「三類學校」創建培育校工作正有序推進,許多學校的發展已經呈現出新的氣象。

為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濟南市落實《濟南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啟動教育在線平臺建設行動,建成「中央廚房式」數字教育資源創生系統。同時建設「雲—網—端」一體化的基礎教育、課後服務等垂直細分平臺,打破校園圍牆,縮小區域差異,實現與基礎教育數字資源和應用的互聯互通以及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共享名師課堂、名師智慧和優質學習資源。

未來,濟南市將打造「雲—校—端」智慧協同的未來學校,實現「多雲協同、一網通辦、一臉通行」和學校教學精準化、學習個性化、服務智能化,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師生發展自驅、教育發展共治。

相關焦點

  • 湖南省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討會召開
    11月28日,2020年湖南省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討會在雙峰縣召開。紅網時刻11月30日訊(通訊員 陸陽 曹鑫宇 譚冀俊)11月28日,湖南省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討會在雙峰縣召開。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廣「瀘溪經驗」的有關要求,就如何促進湖南省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進行深入研討、交流。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王玉清出席會議並講話。
  • 龍巖中心城區——實施「名校帶動工程」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為加快龍巖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破解從「上學難」到「上好學難」問題,2017年8月,龍巖市人民政府出臺《關於龍巖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名校帶動工程」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名校組團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名校帶動工程」是政府工程,市長掛帥,由市編辦、人社、財政、教育等多家行政主管單位共同組織實施,在組織、經費、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
  • 陽光均衡分班,促教育優質發展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及長春市教育局關於中小學起始年級實行電腦均衡分班的要求,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8月17日,寬城區教育局在天津路小學組織召開「長春市2020年義務教育均衡分班觀摩暨寬城區樣板示範現場會」。
  • 虞怡玲:不斷發展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辦好家門口好學校
    市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只有靠優質均衡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機會,才能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盧灣實驗小學成為市民認可的「家門口的好學校」,硬體優良,教師負責,學生學有所成,但這還遠遠不夠,面對適應「每一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要求,我們有義務幫助更多家門口的學校辦好。
  •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督導調研濟南秋季開學情況
    9月1日上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督導調研濟南秋季開學情況。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楊峰陪同調研。在隨後召開的基礎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濟南市教育局局長、黨組書記、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王品木匯報了濟南教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事業攻堅的做法,特別是圍繞「有學上」「上好學」「服好務」,打造「均衡而有特色,公平而有質量」的濟南教育方面的具體做法
  • 打造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 金山多措並舉促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亭新中學的變化,正是金山區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地處上海「西南門戶」,為了讓遠郊家門口的好學校「叫好又叫座」,近年來,金山區不斷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打造本地優秀師資隊伍,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讓更多當地學生留在家門口上學、上好學。
  • 上海通過系列創新舉措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讓每個孩子獲得公平的人生起點——上海著力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新華社上海2月14日電(記者仇逸、俞菀)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了最新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結果,全球第一的成績把上海推向了世界基礎教育的前臺,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上海重視並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不懈努力。
  • 新城教育助力西安自達中學附小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新城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成果正在惠及周邊群眾和新城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實現「辦高質量教育、建高質量學校」這一目標,新城區教育局從設計上就選擇了高品位的設計公司為自達附小設計了兩棟教學樓的改造方案,從上到下由朝陽的淡黃色漸變到夕陽的橙紅色,代表一日的光陰;在每層樓的走道加上時間沙漏的設計,隨時提醒學生要珍惜每一刻的時間。
  • 肇慶大力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惠學子為破解西北板塊與東南板塊教師資源配置不均難題,去年開始,肇慶「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全市培養師資隊伍與調劑教師編制管理相結合的改革新模式,100名懷集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調派至端州區各學校開展三年的任教,30名端州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則奔赴懷集縣各學校掛職
  • 周滿生:基礎教育國際化視野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礎教育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的組成部分    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國際化這個話題,大家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認識,我覺得基礎教育國際化不是簡單促進基礎教育的合作與交流。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國家中長期的發展綱要裡明確指出了,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合作。
  • 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促進了師資均衡嗎
    [1]促進集團內部師資均衡,使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受教育者,成為集團化辦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但在這一階段,南京市級層面的政策還未明確將集團化辦學作為促進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的主要手段。在2011年發布的《南京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僅提出「鼓勵高中階段建立以優質教育資源為核心的教育集團」,並未明確主張義務教育階段的集團化辦學。
  • 均衡發展,肇慶城鄉學子享受更優質教育
    01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惠學子為破解西北板塊與東南板塊教師資源配置不均難題,去年開始,肇慶「摸著石頭」走上了探索全市培養師資隊伍與調劑教師編制管理相結合的改革新模式的道路,100名懷集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調派至端州區各學校開展三年的任教,30名端州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則奔赴懷集縣各學校掛職
  • ​均衡發展,肇慶城鄉學子享受更優質教育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惠學子為破解西北板塊與東南板塊教師資源配置不均難題,去年開始,肇慶「摸著石頭」走上了探索全市培養師資隊伍與調劑教師編制管理相結合的改革新模式的道路,100名懷集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調派至端州區各學校開展三年的任教,30名端州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則奔赴懷集縣各學校掛職
  • 濟南高新區同時成立三大教育集團 9所學校同享優質資源
    山東教育新聞網訊8月22日上午,濟南高新區正式揭牌成立高新區第一實驗學校、高新區東城逸家小學、高新區海川中學三大教育集團,涉及區內多所學校。各教育集團內將實施與總校一致的標準化辦學管理,從而推動區內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記者從高新區社會事務局了解到,三大教育集團覆蓋學區範圍較廣。
  • 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讓優質教育惠及鄉村
    我國長期以來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使城鄉教育之間一直存在差距。如何把更多優質資源投向農村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心與探討的議題。為了給農村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給農村孩子帶去更多的希望。依託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中小學教育聯盟網(以下簡稱聯盟平臺)在十五年前應運而生。
  • 強化紅線意識 堅守底線思維
    省應急管理廳一級巡視員喻鴻斌應邀作「強化紅線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不斷強化安全生產責任有效落實」專題輔導報告。省委省級機關工委副書記朱學山主持報告會。大家表示,通過聆聽輔導報告,進一步深化了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安全生產、人人有責」,作為省級機關的黨員幹部,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在抓安全促穩定方面勇於擔當、積極作為。▲報告會現場朱學山在主持報告會時說,安全沒有小事,責任重於泰山。
  • 教育思考:新時期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幾點建議
    #三明教育#強素質,加快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區域優質均衡發展,教育高質量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這支教師隊伍既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也是建設「教育強縣」的關鍵。要結合市裡關於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16條措施(明委發〔2019〕11號),對教師正向激勵、職稱評審、周轉住房建設等方面加大政策保障。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落實好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優秀鄉村教師休假制度,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師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 過去一年我國基礎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回顧
    今年的基礎教育,還有個特殊意義的重要任務: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這是「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目標之一,影響著脫貧攻堅的成效和全面小康的成色。  增內涵提質量,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3個重要文件印發,以國務院名義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從「基本均衡」步入「優質均衡」,加強課程教材建設,深化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改革,勞動教育落地……這是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建梁立柱的一年,也是關鍵領域有所突破的重要階段。
  • 基礎教育如何國際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提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     基礎教育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我國深入推進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一種必然選擇。我們要樹立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戰略思維。
  • 區域教育如何「優質均衡」?八位教育局長成都論劍
    封面新聞記者周麗梅建設新一代基礎教育發展高地——區域教育如何「優質均衡」?同時,從辦學體制、用人機制、評價方式入手,促進教育優質發展。「教育治理就是要構建競爭機制」,安徽省阜陽市教育局局長刁衛華認為,讓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要抓好薄弱學校底部攻堅,紮實推進「全面改薄」工程,抓好城區學校資源擴充,抓好教育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