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研不能落入西方期刊論文指數之「坑」

2020-12-11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 樊秀娣(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庫管理與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雙一流」建設的全面鋪開,國外科睿唯安、愛思唯爾和施普林格等期刊集團旗下的資料庫也加大了向我國推出各種期刊論文指數(定量指標數據)的力度。

客觀上,諸如SCI、ESI、高被引論文等相關期刊論文指標數據,與對於學者個人的學術評價、各種大學和學科排行榜、政府重點建設項目的遴選標準以及國家對高校經費投入多少等緊密相關。

面對如此現實,也難怪學校要「拼了命」地追求這些期刊論文指數了。

然而,正如科睿唯安公司創始人、「SCI之父」加菲爾德博士生前所言,「永遠要記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檢索的」。

遺憾的是,國人在還沒有完全搞明白這些期刊論文指數基本內涵的情況下,卻正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被這些指數「帶偏」了。

盲目追捧這些指數,將會把中國教育科研引入不堪境地。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有:

第一,目標偏離。

一旦西方期刊論文指數被視為反映高校辦學質量的絕對標準,學校教育科研的業績目標無疑就會異化為發表SCI論文,因為構成這些指數的「原材料」就是SCI論文。

這裡暫且撇開高校還要承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職能不談,單就科學研究而言,SCI論文不能簡單地與科研成果畫等號,頂級SCI論文(高影響因子、高被引)也不能簡單與頂級科研成果畫等號。

道理很明顯,即使是被國人奉為三大國際頂級期刊(簡稱「頂刊」)的《自然》《科學》《細胞》,也不能保證刊登在上面的文章就一定是「貨真價實」的科研成果,「頂刊」也不時會有「撤稿」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此外,不少SCI期刊的評審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博士甚至更低專業資質的人士,由他們來決定學術論文的價值本就荒唐。

前不久在上海舉辦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開門見山指出:「由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價我們作為科學者的工作,這可以說是一種扭曲現象。」

而201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威廉·凱林早在2017年就在《自然》上發文,批評當下論文數據「華而不實」,指出論文越來越像稻草堆砌的「豪宅」,而不是堅固的「磚房」。

說這些,只是想說明國人不該一廂情願地神化SCI論文(高影響因子、高被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更不該為了把期刊論文指數「做上去」而把全員工作業績目標都定位在唯SCI期刊論文上。

第二,決策失誤。

毋庸諱言,ESI是目前國內反映學科水平的一個「炙手可熱」的指標,客觀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往往把它作為監測高校學科發展的主要指標,同時ESI也成為國家對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的一個主要依據。

那麼,ESI指數究竟是什麼?說得通俗點,就是各學科SCI論文各種「被引」情況的綜合排名。表面上看,ESI是純粹數據統計,從中體現的論文學術貢獻度相對客觀、公正,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裡姑且不討論「高被引」論文是否一定代表高水平學術成果,單從ESI的22個學科分類看,很明顯各學科口徑大小十分懸殊,像工程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口徑要遠大於諸如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口徑,進一步溯源,ESI是美國湯森路透與醫療集團聯合研發而成,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ESI中的醫學、生物學等學科分類較細的原委了。

事實上,SCI收錄期刊的學科分布也相當不均衡,由此就直接導致了ESI、SCI數據對某些類別學科很有利、對某些類別學科很不利。

說到底,不同學科的ESI、SCI數據無可比性,有些僅僅因ESI指數出色而設置或擴招的學科專業,除了教師擁有發表SCI論文的長處,學生又能從中學到多少有用的東西呢?

難怪坊間流行把生物、化學、環境、材料(簡稱「生化環材」)並稱為最「坑」學生的四大專業,其實明眼人都清楚這是盲目依賴ESI學科排名的不良後果。

第三、失去定力。

國內學界對西方期刊論文指數的強烈敏感讓不少教育科研機構隨著指數更新的周期,長則一年、短則兩月就會產生一次「高潮」。

繼SCI、ESI等論文指數之後,近年又冒出一個「自然指數」,這個對全球教育科研機構一年時間內在82本指定期刊上(生命科學、物理學、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四個學科領域)發表論文數量簡單匯總的論文指數,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顯而易見,然而,卻依然能在國內學界成為「新寵」,足見國內學界對這些期刊論文指數的盲目推崇程度。

其實國內教育科研機構管理者也未必不清楚這些論文指數的科學性不高,但在強大的「指數效應」面前,高校和科研院所較少有「坐懷不亂」的。

於是乎,各種類似高校「SCI、ESI指數大幅度上升」、「ESI進入全球1%、1‰、1?酃學科」的報喜信息此起彼伏,各種慶功、獎勵也熱鬧非凡,而這背後是教育科研機構著力把指數「做上去」的各種「攻略」以及大量國家科研經費的投入。

當這些頻出的西方期刊論文指數明裡暗裡成為中國教育科研評價的標杆時,不少學者迫於組織績效目標的壓力,難以保持學者應有的學術信仰和追求,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短平快」的科研活動、轉向適合發表SCI期刊的研究領域、迎合期刊編審「口味」而玩弄概念和詞藻,甚至還有以不法手段來發文的行為。

如此換來的指數上升,背離了教育科研初衷,更拖了教育科研的後腿。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不否認西方期刊論文指數在對某些學科領域論文統計、分析和評價上的獨到作用,把它們作為一定的科研參量未嘗不可。

本文強調中國教育科研不能落入西方期刊論文指數之「坑」,是指不能把西方期刊論文指數作為衡量國內教育科研個人和集體成果的絕對指標,也不能把追求指數上升作為教育科研機構的唯一或主要績效目標。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學評價指標研究」(編號BIAI60125)資助。

《中國科學報》(2019-11-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研成本觸目驚心:每年國外期刊版面費達數十億元,免費為西方打工?
    觸目驚心的「科研成本」中國學術界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發表「頂級論文」上。人力物力不折算現金,光光是各種發表費用,足足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10年間結題的面上項目中各項科研成果總和為: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是均等的,那麼,這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
  • 中國大學科研論文指數最新排名——兩所大學/機構力壓清北
    自然指數機構成立於2014年11月,初期選定了全球有影響力的六十八種期刊,通過這些期刊來統計各科研機構和院校發表論文的資料庫,以此判斷個院校機構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影響力。2018年6月,自然指數機構選定的期刊增加至八十二種。
  • 真相:中國學者國際期刊發文是「倒貼為西方服務」!
    2、中國學者投稿國際期刊一年費用近百億。第一個數據:10年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面上項目經費總額為8,075,650萬元,這些費用可以支付國際期刊論文、國內期刊論文等方面的費用。這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共發表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
  • 自然指數發布:中國科研產出高居全球第二
    中國科學院等中國科研機構對科學的貢獻在不斷增加並引人注目。該指數可方便人們對全球2萬多家科研機構高質量的科研產出情況進行分析。同時,為慶祝該指數測試版的發布,《自然》雜誌出版了2014自然指數全球增刊。據悉,自然指數的資料庫追蹤了約6萬篇優質科研論文的作者單位信息,涵蓋全球2萬多家科研機構。
  • 中國重點大學發表國內期刊論文排行榜,武漢大學位居全國第四!
    然而評價一所大學的科研實力,通常是按照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評價。無論是ESI評價,還是高校自然指數,都反映了一所高校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做的貢獻,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國重點大學的期刊論文發表情況。根據中國高校科研成果統計分析資料庫,國內科研機構學術志統計了2007-2017年之間,我國各高校發表論文的數量和綜合指數,其中,綜合指數包含了期刊的論文指數,發表論文數量,總的被引頻次和核心區平均值等因素。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大學是武漢大學,在過去的十年之中,發表論文總數量達到了114148篇。
  • 淺談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與科研能力評價
    最近,筆者在今日頭條上關注了兩個著名科普博主,他們在評價中國科研能力時都不約而同地引用了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詳情請參考https://www.natureindex.com/),得出了中國科研能力全球第二的結論。因此,順便關注了一下自然指數,感覺該指數的槽點不少,實在是不吐不快。
  • 「π指數」首發 南醫大名列中國科研機構TOP50第35位
    據青塔報導:9月19日,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π指數」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正式發布,同時還發布了中國科研機構
  • 論文造假潮背後:SCI 與中國科研三十年|大象公會
    回首望去,今年已是 SCI 收錄指標進入中國高校的第三十年。如今,SCI(科學引文索引)在中國科研界已無處不在。中國的 SCI 論文數量從寥寥無幾,增加到了全球第二。另一方面,SCI 論文灌水、造假也層出不窮。今年 2 月,中國教育部和科技部已發布通知,針對科研評價中的 SCI 論文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要求矯正。
  • 科研論文 | 中山大學劉靜豔教授發表一A重要核心期刊論文(一)
    、作育商界管理精英」的使命,我院紮根於中國情境,致力於管理理論創新及管理實踐的研究。近年來,我院科研成果豐碩,高水平論著持續湧現。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微信公眾平臺將陸續推出中大管院2020年科研力量系列文章,向大家展示管院近期的科研成績單。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管院科研世界。
  • 觸目驚心:中國學者英文論文的科研經費成本和發表費相當於每年給...
    轉載自未名讀書牛觸目驚心的「科研成本」中國學術界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發表「頂級論文」上。人力物力不折算現金,光光是各種發表費用,足足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10年間結題的面上項目中各項科研成果總和為: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是均等的,那麼,這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
  • 中科院位列2018自然指數榜單全球十大科研機構首位
    根據此次的榜單,美國仍是世界上高質量科研論文的最大貢獻國,中國和德國位居其後。儘管美國的科研產出較上一年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領先地位。美國高質量科研產出仍是中國的兩倍多,而中國也延續著急速上升之勢。除美國外,中國、德國、南非、巴西都是所在區域的領先者。其中,中國是自然指數十大貢獻國中唯一實現指數值正增長的國家。
  • 自然指數新星榜:40家中國科研機構進入全球百強
    新華社倫敦7月28日電(記者 張家偉)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增刊顯示,在全球100家科研產出增長最快的科研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這一最新榜單表明中國近年來科研實力顯著提升。
  • Nature首次發布「自然指數-中國」 中國海大位居中國地球與環境...
    2014年12月1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首次向全球正式發布《2014自然指數-中國》(Nature Index-China),依據全球最具權威的68種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上2013年度發表的研究論文的統計數據,採用加權分數式計量方法,分析了整個中國地區主要科研機構和大學對全球科學發展的貢獻
  • 《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2019年全國高校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
    科研論文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載體,反映了本學術領域內研究者、科研機構、研究熱點等基本狀態和變化。高等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的整體狀況能夠反映出高職院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情況和趨勢。《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組織課題組對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發表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和統計分析,以及時描述高職教育科研的現狀,揭示高職教育科研的熱點,分析研究趨勢,提升高職院校教育研究水平,鞏固發展質量。
  • 追求論文數量的中國科研學者,一篇論文重複發表被期刊發現而撤稿
    該篇論文在影響因子更高的《BIORESOURCE TECHNOLOGY》曾發表過,對於科研期刊而言,在接受科研論文前強調作者未存在一稿多投的承諾書,因此被撤稿屬於正常的行為,雖然《Waste Management》 的影響因子不高,但是最近幾年的處於提升的期刊雜誌,期刊編輯們對論文的質量和創新性有高的要求,對於這類一稿多投的作者
  • 《自然》雜誌:中國在自然指數中所佔全球科研產出份額升至16%
    中國在自然指數中所佔的全球科研產出份額也由9%上升到16%。自然指數追蹤的是科研機構在全球82種高水準自然科學期刊上的論文發表情況,這些期刊由科研人員所組成的獨立小組評選出來,是他們最想用來發表自己最佳科研成果的期刊。自然指數表明,中國最具實力的學科領域為化學,中國所有的自然指數論文中有二分之一涉及化學。
  • 《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期刊名錄》發布——《臨床肝膽病雜誌...
    2020年12月17日,中國科協正式發布《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該報告通過全新的期刊評價系統,實現了國內外期刊「同一指標,同場競技」,期刊評價公平公正、科學客觀、同質等效。什麼是"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是中國科協課題《面向國際的科技期刊影響力綜合評價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旨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面向全球的全新期刊評價系統。
  • 2019年共374所高校在14家教育類期刊發表高等教育科研論文1938篇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現狀、把握正確的科研方向、推動學術創新,《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於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工作。經優化,2019年統計論文的範圍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複合影響因子不低於0.9的教育類期刊(不含CSSCI擴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國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漢)、《高校教育管理》(鎮江)、《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北京)、《復旦教育論壇
  • 《Nature》發布2019自然指數,中國科研實力增長強勁
    6月20日,Nature雜誌發布《2019自然指數》年度榜單,綜合統計了各個國家、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的科研實力。其中,中國位列國家排行榜第二,中科院穩居「全球Top10研究機構」第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則擠進「全球Top 10學術機構」的前十。
  • 中科院位列2018自然指數榜單全球十大科研機構首位—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