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架子不是想多低就多低,步子不是想開多大就多大。但凡要做成一件事跟能量、能力有關,然後還要關照到整個的總體環境。
架子高低,時間上來說,初學者一定是先練高架子,等雙腿承受力更好了,腰胯鬆開了,就練低架子,後期養氣階段又可以回復到高架子,再進一步形與意合又可以低架子,到高手階段有形無相,甚至無形無相、低價高架那都是冷暖自知的事了。
但是初學者的架子高低是相對來說的,這跟個人的步子大小有關。太極拳初期要練貓步和幾個以走步為主要內容的單式,以驗證你對樁功的領悟和身法的初步試煉。
太極拳走步屬於上中下三盤的下盤,在太極拳運動中佔據重要的根基地位,俗話說,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太極功夫的第一步是練好站樁功夫以及一些基本的步型、步法功夫,比如馬步、弓步、虛步、撲步、丁字步、歇步、跟步、墊步,再輔助壓腿、踢腿等訓練方法,可以加強下盤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而開步的大小雖然與這些物理訓練有直接關係,但更多的是「理」上的關係。
尤其是開弓步和轉換到馬步的過程中,開步的大小,要使身體處在正確的結構上,整體結構以樁功的狀態為準。在屈膝沉胯的基礎上保持實腿(支撐腿)的重心膝蓋不超過腳尖,腰椎保持站樁時的豎直狀態,不能塌腰,這兩點一般都知道,但做不做得到跟松腰的程度有關,松腰不到位的可以站高一點,那步子相應就會開得小一點。千萬不要去模仿別人的大步子和低架子,絕對傷腰傷膝蓋。
為什麼腰沒松到位的情況下打低架子會傷腰呢?腰椎之間有椎間盤,就像安全氣囊一樣,沒松腰的情況下,氣囊沒充氣,腰椎一節壓著一節,中間沒有伸縮的彈性空間。沒有氣囊的緩衝和潤滑作用,運動過程中就會直接產生物理性摩擦損失,而且一向前塌腰,骨盆就會往前傾洩掉生殖系統的能量,一探拳打下來沒有增益,反而氣損骨傷,練得越久,人會趕緊越累。但是站樁可以降低重心,使骨盆重力和地心引力像秤砣一樣往下拉開腰椎間盤,使脊柱充滿彈性和可伸展性,就像貓的脊柱一樣,非常靈活。
可以說脊柱是身體第一要位,而站樁是練功第一要位。脊柱沒有鬆開的情況下,向後做深度後仰也是非常危險的傷腰動作,凡是向後仰的動作可以暫時用向上伸展和擴胸運動替代。
另外在開步、進步、橫步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此側坐胯的臀點不能離開後腳跟的正上方,身體的一側始終在一條垂直線上。想像實腿的這一方緊靠著一堵牆,另一條腿出去的時候,實腿的這邊自上而下是不能離開牆壁的,這樣絕對能控制你想開多大步就開多大步的野心。
但是經過觀察發現,實際上不但初學者,某些知名派別的太極拳卻並不遵循臀點坐實的這條原則,腳步下鏟步大開反而是這些太極拳的特色。既然是派別特色,就不予置評了。
在運動過程中要保持堅固的穩定性,這也跟太極拳的「虛實分明」之理有關。只有實腿非常穩定,落地生根,才能解放另一條虛腿開出合理的步伐。如果虛腿出去的一瞬間,實腿的臀點移位跟著出去了,就是「虛實不明」的無理動作,這個時候既要明理,還要在出腿的高度上注意,出腿貼地而行,不要高過腳踝。
總的來說,要想練好太極拳,既要勤加練習,也要明理。在走步這個問題上,初學者從高架開始練,然後抓住時間多練站樁,訓練一下單腿支撐的能力,或練一些放鬆功鬆開腰椎,有一個好的功法是面壁下蹲,是比較好的松腰功法,但是做起來比較吃力,每天循序漸進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