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洗心,靜坐聽禪

2020-12-24 四季美文

作者/郭文姝

《與趙莒茶宴》

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

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

一樹蟬聲片影斜。

夏日,坐在陽臺的花影下聽雨。玫瑰新開了幾朵,月季半開,風中吹送來淡淡的香氣。常春藤的藤蔓伸出柵欄,青綠的葉子在雨中點頭搖曳。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心靜了,塵心淡了,禪心便起了。一人,一茶,落雨,聽禪。

朦朧的雨,薰香的風,觸動了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人生,總會在某一刻,有暗香悄然盈袖。在塵世行走,不可能心無雜念,多數人都無法逃離瑣碎的生活。可以覓一方清雅之地,拂去心靈的輕塵,卸下負累,享一刻愜意悠閒的時光。

年歲越長,對世事紛擾總是有意無意地漸漸疏離,對草木的情意卻與日俱增。不論到了何時,人若能返歸自然,與草木通靈,懂了草木的溫柔與慈悲,可以還原世間本就存在的美好,總是一件生之幸事。

古人云,不可居無竹。我亦一直喜竹,愛竹。雖是極寒的北方,幾竿修竹也在室內養了多年。竹清高不俗,枝葉四季常青。室內養竹的妙處,便是可以在翠色竹影下,春慕雲林溪水,夏送習習清風,秋尋寂寥疏影,冬待烹茶聽雪。一歲,四季,皆可在鬱郁青竹的流年清韻中安然度過。

只做一個尋常的美好女子,喜歡喝茶、養竹等附庸風雅之事,願意在書香墨色裡虛度光陰,讓自己不庸俗,不粗陋,過一種有詩、有花、有茶的生活。用一顆怡靜的心,在清歡淺喜中慢煮歲月。

這首《與趙莒茶宴》,寫了錢起和趙莒等好友的茶會,竟選在竹林深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烘託出一幅絕美的竹林啜茗圖。錢起,字仲文,是中唐的大曆十才子之一。詩文與劉長卿齊名,世稱「錢劉」。既是才子,便懂風雅。他的一生,做的詩多送別酬贈之作,詩風幽美,並不落俗。竹的幽靜清雅,與嫋嫋茶香合為一體。竹林茶會,清幽靜謐之至,體現了詩人的一顆追慕隱逸之心。

飲茶風氣日盛,應是大唐盛世的事了。「獨坐幽篁裡」,唐人喜歡在幽深的竹林飲茶會友。茶宴的正式記載見於中唐,崇尚以茶當酒。茶與詩人結緣,應與那位被稱為茶聖的陸羽在中唐出現大有關係。錢起的詩是雅境品茶的代表。宋朝時,飲茶的雅趣,愈發講究繁複起來。

三兩知己,一壺清茶,綠竹疏影,相對無言,樹影一片,聽鳴蟬,悟禪意,喝到夕陽西下才興盡離去。品興難盡的佳茗,伴相對忘言的知音,一雅一靜,亦友亦禪。人間煩慮皆消除,萬般心事了無痕。這樣於紅塵之內的雅靜,妙不可言,不知是多少人嚮往的生活啊!

紫茶,便是紫筍茶,是唐代著名的貢茶。這樣的好茶,它的味道比流霞仙酒有過之而無不及。飲過之後,清爽無比,渾然忘我。所謂塵心,便是俗世之牽累。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當洗淨塵心,俗念全消,卻茶興更濃。得遇知己,真的是人生樂事。「竹下忘言」,出自《晉書.山濤傳》,山濤與嵇康、呂安善,後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人生難得一知己,君子之交淡如水。遇見心氣相投的人,同氣相吸,即便無言也默契。

當錢起遇見這樣的友人,他的詩,便有了竹,有了蟬,與竹林清風、一樹蟬聲相伴。因這些皆是詩文中象徵高志之人的意象,是古代文人所慕求的淡泊遠志。口中留茶香之甘醇,眼前竹林竿竿挺立,耳畔清談之音清揚,再無其他。

品茗,聽蟬,懂得的知己,無我的禪心,風雅之味,清幽之趣,皆是詩人的詩情畫境。

又是一年草木深。整日裡在花木扶疏的庭院流連,樂而忘返。花園深處,古色古香的涼亭,假山,石桌石椅,濃蔭密匝,流水潺潺,讓夏更多了一份靜美安謐。到了傍晚,鳴蟬聲聲處,若是約上幾人,賞心只有三兩枝,是知己,亦是懂得的人,在園中小徑散步,說一些自在的閒話,不覺便生出淡淡的暖意。

若即若離的人,不喧不鬧的景,惜君如常的光陰。心底微微泛起愛的漣漪,讓人眷戀其中,迷醉其中。

或一襲白衣,半盞清茶,半卷閒書,獨自於室內的竹下品茗。不是「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雲。」在山林之間,白雲近處烹茶聽琴的雲水禪境。只享一杯清茶的喜悅,讓煙火日常有了茶香竹韻,清靜澄澈的生活趣味。並未遠離紅塵,只在一方天地,便尋得夏的涼意,心被妥帖安放。再無俗世煩憂,心無掛礙,也可生出禪心的真境來。

日子如流水而過,喝花香味的茶,看自己種下的花,寫熨帖安心的文字。每一寸光陰,都氤氳出茶香的淡遠悠長,慢慢染上老綠的顏色和風韻。眉間心上的時光,便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靜坐是一種代代相傳的修心方法
    ——《傳習錄》王陽明先生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靜坐不得而知,根據《年譜》知道他17歲的時候結婚當天跟鐵柱宮的老道士學習導引術靜坐了一個晚上,後來又在陽明洞修習導引術和靜坐。所以,在他的一生當中,他是有靜坐的習慣的。在貴州修文縣(龍場)的王陽明紀念園裡面就有一座陽明先生靜坐的銅像。
  • 清靜經.修行密鑰.靜坐冥想
    道表達起來呢:(眼睛看)有清(虛空、無相)有濁(物質、有相),(耳朵聽)有動(能量、有形)有靜(磁波、無形),(就像)天清地濁,天動(風雲變化)地靜(引力磁場)。(就像)男動(男子好動)女靜(女子好靜)。(都是從道的源頭)降本流末(降維變化而來),而生萬物。清(虛無)是濁(實有)的源頭(能量生電子、原子、分子)。動(有形有相)是體現靜的基礎。
  • Zen——中國的「禪」,日本的「禪」,還是歐美的「禪」?
    英文中一提到「禪」就是zen(全稱是Zen Buddhism——即佛教禪宗),英文中的「禪」這個單詞來源於日本,指的也是日本的禪,賈伯斯喜歡靜坐,也愛屋及烏喜歡日本,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禪的源流其實是中國。
  • 紅塵潛修,粗話四禪
    佛教瑜伽禪定,又叫禪修,入定,分為四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寂滅盡定。入定亦叫相應,即限制心理波動的方法,亦即道家修丹收視返聽,意守丹田,和清靜無為之功夫。初禪念住,即止觀之法,通過一定過程鍛鍊,如數息法,聽息法,心息相依,意守丹田或意想美景,使萬念俱灰,一覺長靈。《禪法要解》卷上云:「初禪快樂,內外遍身,如水凌幹土,內外沾洽,因而能斷伏欲界煩惱。」使中樞神經得到休養,調理軀體陰陽不平衡狀態,或某處有疾存想某處以攻病灶,使有病之軀,柔弱之體,得以內壯,以達治病養生之目的。
  • 閒觀葉落地,靜坐一杯茶
    有詩說:「閒觀葉落地,靜坐一杯茶」這是人生的享受和感悟。在休閒時刻,一壺清茶,幾縷書香,這便是獨處時的至上幸福,更是禪意人生的美妙享受了。在這個浮躁喧鬧的時代裡,現代人有著太多的誘惑。人們的心裡總是裝滿了欲望和追求,急功近利,騷動不安,難以停下腳步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喝茶能夠清洗人的內心,而享有清靜的生活方是內心深處幸福和安寧的真正源泉。
  • 美國人的禪生活1:菲爾·傑克遜
    不過,禪風並不是直接來自中國,而是來自日本,日本禪師把中國禪宗的精神推廣到西方社會,並影響了一批西方人。——純道題記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一股來自東方的禪風席捲美國,許多年輕人都帶著想破解這一東方神秘信仰的態度開始接近它、接受它。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理論上惠能禪師雖然也繼承了達摩祖師的如來禪法,但他的禪法與實踐行持方法卻與如來禪的本質發生了徹頭徹尾地改變,與保持如來禪傳統特色的神秀禪師形成了鮮明對比,究竟「祖師禪」的創立對「如來禪」產生了哪些影響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簡要說明。一、祖師禪的提出與如來禪的新涵義
  • 多學靜坐,以收斂浮氣
    靜坐之前,我們應當閉上眼睛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因為心生浮躁而做過很多錯事,是否極容易被周圍環境、人物影響,情緒受到左右?又是不是那種會為了某些小事而生氣,生氣過後仍然鑽牛角尖的人?  如果是,這顆浮躁之心已經影響到了你的理智,為了自己與他人著想,學習靜坐摒棄浮氣真的迫在眉睫。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禪是什麼?在鈴木大拙看來,禪不是可以用一句話定義的,所以在《鈴木大拙禪學入門》這本書裡,他用描述和類比的方式告訴我們:禪,是一種神秘主義,它無法用邏輯去分析,堅持的是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禪是依賴於個人體驗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的。
  • 多學習靜坐以收斂浮氣
    如果是,這顆浮躁之心已經影響到了你的理智,為了自己與他人著想,學習靜坐摒棄浮氣真的迫在眉睫。靜坐又被稱為冥想、禪思或內觀,很多研究指出,經常靜坐者會比非經常靜坐者的心理狀況更加優良。靜坐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緩慢呼吸,降低焦慮,同時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內控能力,並改進睡眠時的糟糕狀況,具有更佳的狀態來面對壓力。
  • 「靜坐」不一定能成佛,卻是「修身處世」的根本之道、不二法門
    ,我們姑且說為靜坐,靜坐只是休息的一種形式,我們大可不必想的太高深,就是平時工作累了,端正坐在椅子上休息也算是靜坐,蔣介石先生每天就會抽出一刻鐘的靜坐,來修身養性!聽一點認為都懂了,都是冒險、偷巧來的,心浮氣躁,不寧靜,修養不夠。諸葛亮教兒子,不可犯這個「險」字。躁也是不能理性,明心見性的學問你做不到,心性修養也做不好,不能靠冒險偷巧,做事必須照規矩來,規規矩矩去做,以為學問多了,夠了,可這年頭,一險躁,智商完全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知識更新太快了。這個「躁」是足字旁,跳起來、虛浮。他對兒子說的都是教育得問題、靜修學養問題。
  • 佛法:通過靜坐就能修得一行三昧境界?六祖告訴你真實法義
    一行三昧所能獲得的境界如此之殊勝,也就難怪會讓一些佛教信眾信之而不疑了,那麼,通過靜坐是否便能夠修得一行三昧境界呢?慧能大師是禪宗的大成就者,其成就與佛等齊,所以對於一行三昧這種最上禪、如來的清靜禪,是有絕對的發言權的,知道修行一行三昧,必須要能夠做到真心、直心、靜心、不動心,而捨棄一切妄想雜念,將心如實的會於一理,繫於一處。
  • 松陰石畔讀禪詩
    禪,梵文「禪那」的略語。其意有種種釋解,簡單地說,就是一種智慧的修行。因其禪意表現方式不一,故有禪學(宗教)、禪詩(文學)、禪畫(藝術)等。    世人愛讀禪詩,一則放鬆繃緊的「俗身諸多塵網苦厄」,化解煩惱束縛;一則接受禪慧的啟迪,活躍創造性思維,忽覺「活潑坡地」聰明許多。人生不易,放鬆和聰明幾分,不啻透徹了幾分。如此修得慧燭長明,幸獲指點和陪伴,正可受用一生。
  • 【少林禪醫說養生】禪一:古老的養生法「鳴天鼓」
    禪一老師目前從事大學中醫教學,並研習武術和運動多年,崇尚大道至簡修養身心,是從運動入手幫助人們解決身心健康問題。出過多部修養身體的著作。並致力於讓更多人學習修養身心。  禪一老師是少林醫藥養生專家。世界醫學氣功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世界針灸聯合會會員。河南省養生學會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
  • 靜坐的好處 經常靜坐身體少發炎患病率降低
    小編告訴大家如果我們每天能夠靜坐一會兒的話,能夠減少身體發炎的概率,還有利於身體健康呢?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下靜坐的好處吧。2個月的靜坐,可減少患病機會雖然靜坐冥想、瑜珈和放鬆身心都被有效的用來幫助人們減輕壓力、高血壓、焦慮、失眠和不適,但是靜坐冥想是怎樣達到這些作用的,卻不甚被人明了。
  • 如來禪與祖師禪
    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所謂「祖師禪」,始於仰山慧寂禪師。《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記載仰山慧寂禪師與其師弟香嚴智閒禪師之一段公案:「香嚴又成頌云:『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云:『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香嚴復有頌云:『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 一禪小和尚:一禪,年獸我們一起來打雪仗吧!
    一禪看著身邊的這個龐然大物很是害怕。年獸看到了一禪很是害怕的樣子就跟他說我不會傷害你 的,我是年獸,山下的人的沒到過年就在那裡放很多的鞭炮,我 很是害怕就跑到山上來。一禪看著年獸說道,每年山下過年都要放很多鞭炮,那你不是沒有一個年過得好。年獸看著一禪無奈的說道我不用過年我就是年啊!每年過年的這一天我就會出現。
  • 記一次終南山上打「禪七」的修行體驗:見聞篇
    這次禪七除了當家大和尚悟宣師父主七,師父還請來了雲居山的幾位師父,有在雲居山禪堂多年的維那師父來當維那,有來自臺灣在雲居山住禪堂十年的守禮師父來當值,有雲居山的西堂明律班首師父,還有臥龍禪寺曾住山隱修多年的班首師父,還有另外幾位師父一同打七。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
  • 靜坐養生功
    1.靜坐,是坐、臥、站、行四大類氣功的最基本功法,2.靜坐是調整大腦功能的一種有效方法。古人稱 之為「靜坐養生法」或「清靜法」。「靜」是在放鬆、自然基礎上進行的。它擺脫一切外不良的刺激,使大腦安靜下來,心平氣和,給神經中樞一個休整機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