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時無刻恐懼失去關係!放下敵意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

2020-10-10 樂趣見聞



微博上有位網友講了自己的一次經歷:她帶著兒子乘車,鄰座是一個俄羅斯中年女人,她看小孩子可愛,伸手去捏孩子的臉和大腿。

這位媽媽說,自己當時很想把孩子抱過來,但是又伸不出手,就像心裡有個聲音在說:你不能這樣做,多不給別人面子啊!

事實上,對這位媽媽來說,她與那位俄羅斯乘客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再見面,卻因為顧忌對方的面子,而不去保護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親戚、朋友不恰當地逗弄孩子,家長因為怕把關係搞僵而選擇默默忍受。

有的家長看不下去,最常見的處理方式,也就是故意轉移話題,乘機把孩子抱走,很少有人會直接表示「不可以這樣逗弄我的孩子」。

我們無時無刻恐懼失去關係

仔細回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我們或許會發現,有種恐懼一直根植在潛意識深處,即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恐懼失去關係。

怕失去關係的恐懼,有時聽上去是出於某些現實的原因,比如對方確實跟你關係親近,他具備傷害你的能力。但更多時候則是荒唐、可笑的,正如前面講到的,對方對你來說根本不重要,甚至以後都不會再見,即便如此,我們也會無意識地擔心自己引起對方的不快,抑制不住小心翼翼地討好對方。

那麼,這種無意識恐懼的背後,是什麼劇情在操縱我們?舉一個例子,孩子張開雙臂很快樂地轉圈,旁邊有其他小朋友圍著,媽媽趕緊上前管教自己的孩子,「別亂動,注意點,不小心打到別人,怎麼辦?」這時旁邊的小朋友說:「沒關係,打不到的。」

轉圈的孩子本來很開心,結果被媽媽管教一通,變得悶悶不樂,一臉沒趣。

我想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父母在外人面前起勁地教訓自己,「不要打擾別人,不要惹別人不高興。」

其實,那個轉圈的孩子,就算碰到別人又如何呢?如果不被大人打擾,兩個小孩可能就彼此碰撞在一起玩了起來。小孩之間本來就很容易被快樂感染,一起玩耍。

再者,圍觀的小朋友也有自主權,他若是不願意被碰到,不願意一起玩,完全可以離得遠一些。

轉圈的孩子也是靈活的,他也會不斷地觀察學習,調整自己跟別人的距離。

害怕別人會責罰自己,所以先批評自己的孩子

父母如此急不可耐地當眾教訓孩子,並不是真心在為別人著想,而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恐懼——害怕別人會責罰自己,所以先批評自己的孩子,相當於「自搧耳光」。

他們內心的想法是:你看,我都先自我懲罰了,你就不會來責怪、懲罰我了吧!

事實上,除非遇到極少數精神病態的人,一般人都不會因為小事而大動幹戈。一切只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是自己把外部世界想像成一個很恐怖、很嚴苛的地方。仿佛只要稍有不慎,讓別人不高興,自己就會遭受嚴重的懲罰。

開頭案例中乘公共汽車的媽媽,遇到其他乘客侵犯自己孩子的界限時,她雖然也想把孩子抱走,但手臂好像不聽使喚一樣,無力行動,這就是陷入了敵意的投射——「對方擁有傷害我的權利,而我是無助弱小的,我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和孩子,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討好。」

這個想像很可能是無意識運作的,也就是說,連媽媽自己也沒意識到為什麼害怕惹別人不高興。

為什麼會陷入有敵意的投射?

我們為什麼會陷入這種投射呢?因為「對方有能力傷害我,我是不能自我保護的弱者」這種情況,我們在童年時期經常遇到。比如父母擁有傷害孩子的權力,而孩子確實無力反抗,他們只能完全仰賴父母生存。

我們很可能因為一點言行有失,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就招致嚴厲的懲罰:被無視、冷漠對待、言語攻擊,甚至遭受肢體暴力。

在這種童年裡成長起來的孩子,漸漸會形成一種認知:稍有不慎得罪別人,後果就會很嚴重。這種恐懼根植於潛意識裡,神不知鬼不覺地操縱著他們的行為舉動。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面對外部世界時,往往會過度脆弱、敏感,活在被迫害的感覺中,想像任何人都可能報復、傷害自己。

當他們感覺可能會發生衝突的時候,哪怕理性上明知沒有真實的危險,也會下意識擔心會不會得罪別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懲罰自己的孩子,討好別人。

學習就事論事,簡單、直接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在關係中不能捍衛自己的界限,不敢提出要求時,可以向內覺察一下:是不是在投射自己的敵意,想像對方是冷漠、嚴苛的?當我們覺察到這種敵意的投射時,就可以就事論事,簡單、直接、不帶劇情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帶著善意,敞開心胸,相信別人是願意響應自己的,那麼,我們的善意通常也能激發對方的善意。

當然,對方可能正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心情不好,無法以同樣的善意回應你,那也沒關係,我們自己做到表達界限、解決問題就好。

當我們走出劇情的束縛,會發現真實的世界或許比家裡還要溫暖。沒有敵意劇情的內心,會帶給我們一個舒服、溫暖、真實的外在世界。

(本文選自李雪《創傷發生得太早:放下愛無能、自責、敵意與絕望,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寶瓶文化)

����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終極安全感是什麼?
    傷痕、撕裂、恐懼、陰影、無法締結的親密關係,隨時爆發的情緒,仿佛都可以歸結於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究竟是什麼? 親密的伴侶,合適的工作,豐厚的財富,都被當作安全感,女人的安全感究竟來自哪裡? 沒有安全感一定是負面的嗎?一定是那麼可怕的嗎?
  • 內心的不安源自逃避恐懼,3個心理學定律助你快速提升安全感
    但越是逃避恐懼,隱藏自己的能力,艾莎就變得越不知所措,恐懼不安也變得越來越無法控制,恐懼成了艾莎的心魔。終於有一天,艾莎無法控制自己的恐懼,也無法控制自己的超能力。於是她獨自逃到雪山之巔峽谷深處,艾莎終於拋開恐懼的心魔,放下內心的負擔,做回自己,肆意盡情地釋放著自己的超能力,並打造出美奐美倫的冰雪宮殿!
  • 放下恐懼,快樂生活!——《極簡幸福》悅讀分享系列(三)
    放下並戰勝恐懼吧!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自己因失去而陷入困境的最好的方法。你已一無所有,沒有什麼理由不順心而為。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當你想像自己躺在病榻上,將要離開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我本可以更快樂。」 「我本可以做到這一切。」過去所有的恐懼、所有的疑慮,以及所有的不安全感,此刻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 因親密關係恐懼產生抑鬱症,找到引發恐懼背後的原因,減輕抑鬱症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種希望,每個人都需要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就是來自於對自身的要求。每一種要求都會被我們所看到,每一種要求都會被我們所感觸到。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人是需要一種親密關係的存在,這種親密關係是一種內心需求的被需要,也是自我內心安定的必需品。
  • 我們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恐懼的面具我們因為害怕感受到某種恐懼(每個人的恐懼可能不一樣),所以會試著隱藏它。我們會建立情感上的防護盾牌,以防止自己經歷恐懼。恐懼的面具以常見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對於另一個人的安全與生計的關心、害羞、憤怒、自私、貪婪、甚至虛張聲勢。恐懼最好的偽裝,就是恐懼本身(以一個「正常」的恐懼,代替社會上不可接受的恐懼,便是如此)。
  • 沒有安全感的媽媽,不在親子關係中爆發,靠的是這4點拯救自我
    時間久了,小雨感覺到越來越多的挫敗感,而家人還責怪小雨說孩子沒有教育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作者心心媽,本名項目,在《童年不缺愛》一書中說到:有研究表明,當媽媽缺乏安全感時,孩子更容易欠缺安全感。在親子關係教育中,媽媽也同樣需要安全感。
  • 人性需求公式:存在感+成就感=安全感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很大的毛病,明明需要別人,卻不好意思說,明明覺得人家很不錯,卻不好意思表揚,甚至在面對別人表揚的時候還很不習慣,這是因為人的心裡都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給予者、付出者的身份上,輕易不願求別人或者說給別人添麻煩,長此以往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沒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我們自己同樣也得不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大家都養成了這樣不好的習慣,這人際關係你說能和諧嗎?
  • 為什麼你總是缺乏安全感?該怎么正確樹立安全感!
    包文婧她沒有工作,存在感主要依附在和老公的關係上,而她老公包貝爾又是在充滿誘惑的娛樂圈生存,對此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隨著她老公包貝爾的事業越來越好,她感覺和老公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她想彌補這個差距,但又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
  • 豆瓣8.1《與內心的恐懼對話》:如何在壓抑的親密關係中生存
    我們在乎、關愛的人並不總是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有時他們也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壓抑。掌控欲極強的父母、情緒陰晴不定的伴侶、脾氣暴躁的孩子,可能讓我們終日如履薄冰、感覺生活在沒完沒了的矛盾中。《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豆瓣評分8.1,樊登讀書會推薦,播放量超過1193萬,目的是指導人們擺脫來自親人帶來的負能量。
  • 消弭敵意的力量非來自恐懼
    在這一嚴峻的時刻,不少國家都在民間或官方渠道伸出援手,也有不少機構與個體發信件呼籲: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要抗擊的是病毒,而不是中國人。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辦「團結晚宴」號召給予華裔公民支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生和校友譴責學校心理中心將「恐懼與亞洲人交往」列入面對疫情的「正常反應」。▲有人抗議澳洲媒體將病毒稱為「中國病毒」:「中國病毒?我不敢相信這種詞出現在媒體上。
  •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焦慮研究者——以弗洛伊德、戈爾德施泰因、霍爾奈三人為例——都同意,焦慮是一種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恐懼與焦慮的最大不同在於,恐懼是針對特定危險的反應,而焦慮則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和「無對象的」。焦慮的特性是面對危險時的不確定感與無助感。我們若問:在產生焦慮的經驗中,是什麼受到了威脅?我們便能了解焦慮的本質。
  •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他內心焦慮,害怕再次失去,所以乾脆完全迴避任何可能讓他受傷情景或者人,他讓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心和溫度的人,這樣可以被保護在這個冰冷的罩子裡,至少不會受傷。 卡倫認為,我們實際上擁有的焦慮可能比我們能意識到的更多;甚或,我們根本意識不到焦慮。這些焦慮可能隱藏在一些生理不適感之後,也可能隱藏在很多看似很正當的恐懼之後。
  • 安全感是我們的基本需求,這幾個技巧讓你輕鬆提升安全感
    其實只是因為我們內心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個人的內在精神需求,也就是每個人都有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馬斯洛說過:安全感是基本需求,但愛不是。擁有安全感,我們就會變得踏實、安心,失去安全感我們就會焦慮,甚至缺乏自信。由此可見,安全感對我們的重要性,那麼如何建立安全感呢?
  • 愛情中的親密關係恐懼
    ,拒絕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想法,也越來越恐懼親密的關係。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背景是會影響以後的生活的,包括會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以及以後跟伴侶的親密關係的維護。親密恐懼的朋友,並不是說不能進行人際關係的交往,親密關係在心理學上來講,是恐懼與他人產生身體上或者感情上的親近。
  • 我們內心的衝突:3個方法剖析衝突的根源,幫你化解焦慮解決衝突
    所以,到這裡我們可以說,內心的衝突本身只是面對選擇時的取捨,但程度會有不同。神經症患者面臨的衝突往往自相矛盾又無法調合。這樣的衝突來源於他童年時因外界的敵意所產生的基本焦慮。這種焦慮放大了他的無助感、敵對感和孤立感,讓他不能自如地應對外界,應對他人。
  • 心外無物,無時無刻都活在嶄新之中
    如果我們按照他的方法去實踐,放下「我」而全心地投入到每一個「當下」中去,我們就可以阻斷主觀分裂感的產生,那麼就再也不會有不安和焦慮的感受。瓦茲後來在《禪道》一書中又以西方符號學的語言談到了主觀分裂感產生的源頭:「我們的問題在於,思維的力量使得我們能夠在事物本身之外建立事物的符號。」
  • 「安全感哪裡有賣?」孩子的安全感,誰來買單?
    所以,接下來的兩期跳爸將和寶爸寶媽們一起聊聊:關於孩子安全感的那些事兒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但要具體說什麼是安全感,似乎又很難表達清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了一個不安全的人表現出來的特徵:"感覺世界是一個充滿威脅的叢林,大多數人是危險且自私的;感覺到被拒絕和被孤立,充滿焦慮和敵意;常常感到悲觀和不開心,有緊張和衝突的跡象
  • 測你的安全感,準
    A 選這間屋子說明你沒有太大的安全感,就像是失去了一個可以依賴的人,這可能與你小時候的經歷有關,也許是因為你經歷了一些改變,使你不再像以前那樣。人生做事總是畏縮不前,雖然力量很大,但是因為你不愛說話,所以在眾多的人中你並沒有什麼存在感。
  • 這才是你在戀愛中存在不安全感的原因
    男性朋友剛和女朋友分手,找我們出來打火鍋,問及為什麼分手,他說我感覺自己hold不住她,她讓我很沒安全感。-01-什麼是安全感?其中大部分不過是一場虛妄,因為到頭來你會發現所謂的安全感是最容易失去的,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處於一種無意識的焦灼狀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也是安全感,你若想和對方深交或者維持長擇關係,一定是要感覺到並給對方這種感覺。戀情是所有關係中最需要安全感的之一。
  • 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怎麼辦?
    這是一種去恐懼的感覺,一種不會被欺騙或背叛的自信。當我們把兩者放在一起的時候,安全感:它代表一種自信,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感覺是受到重視的。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大概都在關係中經歷過上述的場景;我們要麼變成擔心者,要麼成為被擔心者。更有可能,這兩者我們都經歷過。不安全感,大家都會說,它是一段親密關係的毒藥。它像個皮球一樣,在情侶之間彈來彈去,然而不安全感的原因及治療處方都藏著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