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扭傷的康復治療

2020-12-18 愛笑的沙皮狗

一. 認識踝關節

踝關節在下肢的三個主要關節中(髖、膝、踝),是單位面積上承受壓力最大的關節。

踝關節由3塊主骨組成:脛骨(下肢的基本負重骨)、腓骨(肌肉的附著區)、距骨(足的第二大骨)。在脛骨的遠端內側有一個向下的突起被稱為內踝,與距骨相互形成關節。腓骨遠端的突起被稱為外踝,同樣與距骨相互形成關節。

踝關節的力量和穩定性與韌帶、肌肉以及肌腱結構的條件和特點相關。關節在負重時的位置也是關節總體穩定性的一個因素。韌帶的損傷可能對負重產生較小的影響,但也可能造成不穩定和關節的脫位。踝關節有4個最重要的韌帶:三角韌帶、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和距腓後韌帶。三角韌帶位於內踝,比外踝的韌帶更加堅強,相對不易損傷。

大多數涉及:

● 距腓前韌帶(ATFL)

● 跟腓韌帶(CFL)

● 距腓後韌帶(PTFL)

典型的損傷機制發生在踝關節蹠屈和內翻組合動作時,在跑跳以及急轉向動作中也容易產生。

二. 以下人群急性踝扭傷風險更高

●有腳踝扭傷史

●沒有使用外部支撐

●活動之前沒有通過靜態拉伸和動態活動進行熱身

●腳踝蹠屈活動度缺乏

●有損傷史但沒有參加平衡/本體感覺預防訓練

三. 嚴重程度分型

四. 檢 查

在懷疑踝關節存在Ⅱ型和Ⅲ型扭傷時應當進行X線片檢查,排除骨折。

Ottawa法則和Bernese踝關節規則專門幫助臨床醫生決定是否對踝關節進行X線片檢查的標準。

在急診檢查中,即使體格檢査是I型扭傷,有時也應當進行X線片檢查,這對於避免骨折的漏診非常重要。由於應力骨折在普通X線片中常常無法觀察到,通過急診室的檢查後,臨床醫生應當進行骨掃描檢查。MRI和CT有時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應用來評佔韌帶結構和軟組織撕裂的範圍。

1、Ottawa法則 --

足踝關節X線片檢查的指導原則

對於足、踝的鈍性損傷,為減少病人等候的時間,以及不必要的射線暴露,在

1990年加拿大Ottawa的學者們提出了適用於18歲或以上病人的Ottawa法則。

如果踝關節區域存在任何疼痛和任何以下發現時需要進行踝關節Ⅹ線片檢查:

A區存在骨的壓痛或B區存在骨的壓痛,和在急診室負重時立即出現不穩定;如果中足區域存在任何疼痛和任何以下發現時需要進行足部Ⅹ線片檢查;C區存在骨的壓痛或D區存在骨的壓痛,和在急診室負重時立即出現不穩定。

2、Bernese 踝關節準則

Bernese 踝關節準則,若出現以下操作引起疼痛則應行 X 線檢查:

(1)間接腓骨按壓,在腓骨尖近端約 10 cm 擠壓;

(2)直接內踝擠壓,大拇指按壓內踝;

(3)直接擠壓中足和後足,一隻手握住跟骨使踝關節處於中立位,另一隻手在矢狀位施力(如箭頭所示),擠壓中足和後足。

3、療效測量

應綜合使用經過驗證的功能療效測量方法,比如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和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作為標準臨床檢查的一部分。應在旨在減輕踝關節扭傷和不穩定導致身體功能結構受損、活動受限和運動參與限制的幹預前後使用這些測量方法。

活動受限和參與受限測量

在對處於急性後期的最近或者二次外踝損傷的患者進行活動受限、運動限制症狀重現時,需要使用客觀可重複的測試方法,比如單腳跳,能夠評估側向運動,對角線運動和變向運動。

身體損傷測試

應包括踝關節腫脹,踝關節活動度,距骨平移和內翻,以及單腿平衡的客觀和可重複性測試。

五. 踝關節扭傷的康復治療

1、急性踝關節扭傷的復原訓練目標應注重的是縮短發炎過程、減少疼痛、促進修復和重塑膠原纖維。建議傷後24小時內(組織出血停止),使用POLICE原則:

(Protect):使用踝關節固定器或輔助裝置減輕壓力和疼痛,以防二次損傷。

(Optimal loading):踝關節中立位制動休息,但休息不等於完全制動。長期局部不活動,很容易降低神經控制能力導致二次損傷,應該進行一些有意識的踝關節活動,給予下肢適當的負荷和被動活動,不僅有利於減輕腫脹,還得以維持下肢的神經肌肉功能。

(Ice):減少疼痛和血流,減少挫傷。將冰或冰袋敷在受傷處(使用輕薄毛巾或紗布覆蓋皮膚),並定時檢查傷處,避免凍傷。大多數研究採用的是每兩小時20分鐘冷療,或清醒時每兩小時10分鐘冷療、10分鐘休息、10分鐘冷療的間歇性冷療方案。

(Compression):使用護具或繃帶向心性加壓包紮踝關節,可減少關節活動,加速水腫和出血吸收。對於嚴重的二度或三度扭傷,使用固定夾板進行5-10天的固定,之後改為功能性護具,並使用2至3周拐杖進行訓練,配合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口服對乙醯氨基酚或阿片類藥物以減輕疼痛。

(Elevation):抬高患側下肢,儘可能高於心臟水平,減輕腫脹,幫助靜脈和淋巴回流。

2、早期支持承重

建議患者使用外部支具,並用患肢漸進承重。外部支具和助行器的種類應當根據損傷的嚴重度、組織癒合的階段、需要保護的水平、疼痛程度和患者偏好來選擇。在更嚴重的損傷中,推薦使用半剛性護踝或者膝蓋下石膏來固定。

3、物理治療

冷凍療法:應用反覆間歇性使用冰來減輕疼痛,減少止痛藥物的需求,提高急性踝關節扭傷後承重。

透熱療法:使用脈衝短波療法來減輕水腫和急性踝關節扭傷相關的步態變化。

電療法(同時有中等強度的證據支持和反對)

低強度雷射療法(同時有中等強度的證據支持和反對)

超聲:不應使用超聲波來進行急性踝扭傷的處理。

4、手法治療

應對急性外踝扭傷患者使用手法治療,例如淋巴導流、主動與被動軟組織和關節鬆動術和前-後距骨鬆動術在無痛範圍內減輕腫脹,恢復踝關節ROM,幫助步態參數恢復正常。

踝關節背屈(DF)和蹠屈(PF)可積極地治療;但是,踝關節內翻(IV)和外翻(EV)應在能忍受的程度下治療。踝關節ROM可通過拉伸(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複合體)和按摩肌群(腓腸肌、比目魚肌、腓骨肌、脛骨後肌、趾長屈肌等)周圍的軟組織來恢復。

可應用分級關節鬆動術、推拿,負重和無負重下活動鬆動,以改善患者的踝關節背屈角度、本體感覺和負重忍受度。

5、治療性運動

ROM正常化後,應繼續進行腳踝拉伸。在初步癒合之後,I型扭傷可以用彈力繃帶進行鍛鍊,將它纏繞在足上,末端固定在穩定的物體上,比如桌子腳,對抗彈力來完成內翻、外翻、背屈、蹠屈等動作。在能很好地忍受承重後,開鏈練習將進階為閉鏈練習。

踝扭傷痊癒後通常會變得薄弱,若不糾正薄弱問題,可能會發展處復發性踝關節扭傷,診斷為踝關節不穩。踝關節扭傷的反覆性問題的常見原因是不完全康復和殘留的、未意識到的虛弱。久治不愈的腳踝扭傷通常涉及下列病症之一:

● 腓骨肌腱薄弱。

● 跗骨竇症候群。

踝關節側面有一個凹陷區域,而癒合產生的疤痕組織可能引起該區域疼痛。

● 腓骨肌腱受傷。

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可發展出腓骨肌腱部分撕裂,這會引起疼痛和功能失常。

06. 恢復訓練

1、關節穩定支持

復發性踝關節扭傷需要長期使用外部支撐,比如運動訓練膠帶貼扎或固定器。

2、平衡訓練

存在慢性踝關節功能紊亂的患者,需要漸進地進行平衡或本體感覺能力和力量訓練。平衡和本體感覺能力的恢復,對預防未來踝關節扭傷必不可少,是高級運動的基礎。掌握平衡和本體感覺後,可將動力性熱身、敏捷性、慢跑、矢狀面跑、跳躍、急轉向和改變方向,以及減速訓練合併到治療程序中。

3、踝關節平衡

單腳站立

平衡板

4、踝關節本體感覺

坐姿物理治療球本體感覺

跳躍

側踢腿

5、踝關節加強

抵抗性踝關節運動

踮腳尖

藉助帶子的橫向走

07. 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恢復慢跑時,每次跑的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為宜,如果沒有感覺到疼痛(或者只有一點輕微的酸痛感),那說明運動還是安全的,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如果感到明顯的、加重的疼痛,越跑越痛,並無法維持正常的跑姿,說明傷痛還沒有徹底恢復,這時要及時停下來(並及時冰敷)。最好再休息幾天,不要再去反覆刺激它,讓傷痛徹底恢復。

當腳踝痊癒後,恢復跑步的初期,建議帶上彈性護踝,因為在受傷後肌腱和神經的反應速度都不如從前,再一次發生扭傷的概率也非常大。腳踝處的護具會額外提供支撐和保護,降低再次受傷的可能。

相關焦點

  • 踝關節扭傷康復學問大
    踝關節扭傷康復學問大文/羅維絲踝關節扭傷是一種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也是關節扭傷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任何原因使足外緣著地、足部突然內收,都可引起踝關節扭傷。功能鍛鍊是後期治療中很關鍵的一環,傷病未痊癒時,切忌匆忙中斷,因為這樣很容易轉為陳舊性韌帶損傷,長期積累後還會出現粘連、增生、鈣化、關節韌帶鬆弛等併發症,給患者帶來長期的痛苦。踝關節扭傷,需注意非結構性損傷的恢復踝關節扭傷後,許多人往往關心的是結構性損傷的恢復,也就是韌帶、滑膜、軟骨面的恢復情況。例如,腫何時消,疼何時減輕,從而忽視了非結構性損傷的恢復。
  • 踝關節扭傷治療策略:POLICE 還是 RICE ?
    臨床上踝關節扭傷或拉傷後需要遵循 RICE 原則(休息 rest,冰敷 ice,加壓包紮 compression,抬高患肢 elevation)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但是美國康復醫師協會的發言人 Robertson 近期提出一個驚人觀點:踝關節扭傷或拉傷後 RICE 治療策略並不是一個合理的措施,這類患者傷後早期應該儘早開始損傷關節的運動鍛鍊。
  • 踝關節扭傷後的正確處理與康復,趕快收藏!
    踝關節扭傷不僅是運動員最常見的損傷,在普通人群中也是發生率較高的損傷,其中85%為外側損傷,多見於患者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下樓梯、跑步、運動中跳躍落地時,踝關節蹠屈位,足突然內側翻轉,導致踝關節外側韌帶受到強烈的牽拉作用所致。
  • 踝關節扭傷常見問題
    擅長嚴重骨折微創治療、骨科疼痛現代治療、骨質疏鬆症及老年性關節炎綜合管理、難癒合創面綜合治療、足踝疾病及運動損傷關節鏡微創治療、踇外翻微創治療、複雜肢體畸形現代治療等。 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醫學上稱為「踝關節外側韌帶撕裂」,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 【醫說】踝關節扭傷如何恢復?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王彤彤 溫鑫 濟寧報導  踝關節內翻扭傷,是日常生活中腳踝扭傷最常見的情況;那麼,踝關節內翻扭傷究竟是怎麼回事,又該如何有效恢復呢?
  •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有研究顯示,在骨科急診、足踝外科專病門診的患者中,踝關節扭傷的病人可能高達20%。老百姓通常把踝關節扭傷叫做「崴腳」。「崴」的這一動作通常指的是醫學上講的踝關節內翻(如圖所示),因此大多數人「崴腳」後都出現外側的腫脹和疼痛, 部分可能合併內側的腫脹和疼痛。01踝關節扭傷後是否要就醫?
  • 值得收藏,膝、踝關節損傷幾個動作實現早期康復
    根據研究統計數據顯示,踝扭傷最常見的是外側副韌帶中的距腓前韌帶,佔約85%,且約40%的扭傷人群造成踝關節不穩,再次扭傷,外側副韌帶主要作用是限制踝關節極度內翻、旋後。注意力不集中情況下的踏空、踩踏不穩定支撐面都是踝扭傷的常見場景。
  •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這樣處理很重要!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這樣處理很重要!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損傷,佔所有踝關節損傷的75%左右,多發於運動、爬山、行走於不平坦道路的時候,穿著高跟鞋也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扭傷會出現紅腫熱痛和壓痛等情況。然而,很多人認為崴腳是小事,不需要處理,忍一忍就好,往往錯過了最佳的處理時機,甚至導致韌帶鬆弛,出現習慣性崴腳、慢性疼痛等後遺症。
  • 「功能訓練」預防踝關節扭傷的功能訓練方法
    前言踝關節扭傷是一種常見傷病,無論運動員還是普通人,可能都有過崴腳的經歷,而且通常受過傷之後的腳踝還會反覆扭傷,形成習慣性崴腳,這文章會跟大家聊聊踝關節扭傷的發生跟哪些因素有關,以及怎樣通過訓練預防扭傷。
  • 海慈專家:崴腳(踝關節扭傷)的幾個誤區和正確處理方法
    踝關節扭傷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在關節及韌帶損傷中是發病率最高的疾病。踝關節是人體距離地面最近的負重關節,也就是說踝關節是全身負重最多的關節。運動中崴了腳(踝關節扭傷)怎麼辦?比如有些撕脫骨折患者耽誤了早期治療,給踝關節功能恢復埋下隱患。崴腳後腳踝腫痛者應立即到醫院創傷骨科就診,拍片排除踝關節骨折。如果是韌帶損傷,要給予適當的固定,如選用彈力繃帶、硬紙板、支具或高分子石膏固定;如果檢查有骨折,還需要根據情況進一步內固定或外固定治療。
  • 踝關節扭傷,只要能走路就沒事?醫生闢謠,一步步教您判斷傷情!
    在門診的時候,踝關節扭傷的患者是關節扭傷當中最常見的,因為踝關節扭傷以後處理不當,導致關節長期疼痛的也是最常見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咱們來聊一聊!踝關節扭傷,我們都習慣地稱之為崴腳脖子,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太常見了,尤其是女性朋友經常穿高跟鞋,誰又沒有崴過幾次腳脖子呢?
  • 踝關節為何如此容易受傷?受傷後應該怎麼辦?
    踝關節臨床表現在踝關節扭傷產生後,傷者通常會描述為腳踝產生「滾動」(見下圖):根據扭傷的程度不同,臨床表現可能有:腫脹、疼痛、淤青、感受神經受損、無法正常負重、關節不穩定等症狀。對於距骨傾斜測試,操作者仍舊需要穩定住腓骨和脛骨,但這時將踝關節置於內翻的位置,對踝關節側向結構施加外力,如果病患表現出過度的鬆弛或疼痛,則測試結果為陽性。踝關節保守治療通常對於踝關節扭傷的患者來說,傳統的方法多為保守治療。
  • 腳踝扭傷後為什麼一直沒好
    第二部分為關節扭傷機理說明,第三部分為最新關節扭傷指南,第四部分為踝關節康復訓練圖文解說,希望踝關節扭傷的朋友們儘早康復。【案例1】王某,男,16歲。在臨床上曾見過扭傷1-2年踝關節仍然局部疼痛,無法正常活動,皮膚顏色改變等問題的患者。這類問題通常需要綜合治療。
  • 踝關節扭傷應該怎麼辦?不同的時期處理方法也不同
    踝關節扭傷可以說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有些人可能偶爾會發生踝關節扭傷,但是有部分人是經常扭傷的。這些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的人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腳踝關節如此不同。那麼,為什麼有的人的踝關節容易扭傷?踝關節扭傷是關節、韌帶損傷中發病率比較高的。
  • 為什麼足內翻時更愛崴腳,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該如何應對?
    圖片來源:Pixabay崴腳,也就是急性踝關節扭傷是日常生活中最易發生的外傷。國外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在所有的運動受傷中,踝關節扭傷約佔30%。並且踝關節扭傷中高達74%的患者會出現持續的殘餘症狀:包括踝關節「打軟」、踝關節不穩和功能障礙以及踝關節反覆扭傷。關於踝關節穩定性
  • 跑步踝關節扭傷,怎麼判斷該看醫生還是靜養幾天?
    1、腳踝扭傷  如果疼痛在腳踝骨頭上側,第二天更疼,很可能是腳踝扭傷。需注意受傷後的1~2天,採用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抬高受傷的腳踝)。這些都是有效減輕炎症的手段。  3、應力性骨折  如果因為疼痛難以繼續跑步,而且踝關節有腫脹和壓痛點。這時就要馬上看醫生,拍x光片、休息、拉伸和肌肉力量訓練是建議的康複流程,通常需要一個半月左右的恢復才可以再跑步。  第二:4招鍛鍊踝關節周圍肌群的方法
  • 腳踝習慣性扭傷怎麼辦?及時治療及預防是重點
    很多人在發生踝關節扭傷後,會感覺到發生扭傷的可能性增大了,即更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了。對於腳踝的習慣性扭傷,應該採取一些方法來改善這種情況,否則,腳踝會更加脆弱。那麼,如何解決腳踝習慣性的扭傷?腳踝習慣性扭傷者需要進行治療。習慣性扭傷是比較難治癒的。在扭傷後,受傷部位會有疼痛、腫脹的症狀。此時需要對這些部位進行相關的處理,比如:免除負重、冰敷、加壓包紮、抬高患肢。在處理後,馬上送往醫院拍X光檢查。根據X光檢查結果,確定是否骨折。但是該檢查方法無法確定韌帶等軟組織的受傷情況,這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才可以知道。
  • 腳踝扭傷千萬不能小覷
    腳踝扭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太常見了,走路時路面不平,玩手機不注意腳下臺階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導致踝關節扭傷,很多人認為腳扭傷後很熱,只要沒有骨折,不用特殊處理,照樣走路,認為養幾天就好了,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踝關節扭傷後一般會伴有韌帶軟組織損傷,如果得不到正確處理,很容易導致踝關節不穩定
  • 白領崴腳後沒有及時處置 導致踝關節位置韌帶鬆弛
    前幾年,在一次籃球比賽中,他不慎崴腳,扭傷了右踝關節,當時就出現了腫脹和疼痛。他沒到醫院做任何處理,僅在家休息了兩天,疼痛稍微有所緩解就去上班了。之後,他經常崴腳,僅最近兩年時間,就先後崴了八九次。前幾天,劉軍打籃球時一不小心又崴腳了,當時就痛得走不了路,第二天踝關節水腫得更嚴重,被人架著才來到前埔醫院就診,經檢查是踝關節嚴重損傷。
  • 踝關節骨折術後多長時間能鍛鍊?康復訓練應該這麼做
    走、跑、跳等基本活動均需要踝關節的輔助,但由於踝關節特殊的解剖生理結構特點,當關節作蹠屈運動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關節窩內,踝關節鬆動且易做側方運動,關節損傷極易出現,輕者多為扭傷,重者可能骨折。無論是何種損傷,一定的康復鍛鍊有利於患處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