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志:《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論思考》

2021-02-18 張承志

人文地理這個概念方興未艾。當我們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想到了另一些與它的概念界限並不清晰的學科。做些梳理和檢討是必要的,因為流行的概念裡最易存在方法和道路的迷亂。很久以來,紮實的體驗和席捲的思潮之間,一種模糊的矛盾已經存在了很久。沿著感性的思路會議論到一些學科,它們都與人文地理的標籤多少有關。它們都以人群、以人正存活其中的環境為對象,如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等。但我們不求全面探討,我們只想琢磨從學院,以及從社會所獲感受的差別。眼下尚未起步,道路的思考,無論如何是必要的。

這些學科大多不打實證主義的基礎。它們立論很大膽,概括、理論、甚至對社會或人群的體系構建都成立得相當迅速。不用說與考據學相比,它們和一切求實派都區別巨大。因為那些學科只確認具體或個別的點滴,只根據已有的殘存儘可能復原歷史的一隅,而我們議及的這些與人文地理近鄰的門戶,要的就是解釋和體系。在探究社會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主觀是必然的。問題在於主觀的研究有兩種。或是以一己的生命感受徹悟了問題的本質;或是盲人說象,粗製濫造可疑的描述和結論。令人擔心的現象至少部分地存在:文明的闡釋者,不是民間、民族、山野農村的文明主人和生活者,而是高奧的學科原理和教授訓練。體驗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豐富繁雜,幾近不可測知。它不僅源流交錯,缺乏記載,而且類型繁多而差異微妙。它們隱約有著規律,但更有難以想像的、蕪雜的特殊性。它有時色彩濃烈表露於外,但更多的是深埋自己。不用說心情,人們掩飾真實和心情的能力,簡直就和他們的文明本身一樣奧妙。巨大的悖論就在其間:一方面,探究它們是人類智力發展無可非議的必然;另一方面,舊有學科的方法論不儘自然。它們基於結構主義哲學的主觀特點,易於使偽學得以藏身。它們的一系列技術手段,同樣也不是沒有可指摘之處。至少,當我們企圖以人文地理的角度,認識我們命途多艱的世界時,我們願意提出這些疑點,供自己警醒。

語言是一個首先可以提出的質疑點。民間話語系統的豐富層層無盡。何止少數民族的語言, 民間的方言、俚語、特定情境下的語意傳遞、甚至還有黑話,都是社會組織和文化真實,為了自衛設置的防線。

而從另一面,常見的則是會話能力的低下。刻薄些說,有些學者的語言基礎不過是幾個英語概念。按照調查表誘供式的交談,不知能聽來什麼。難怪傳播媒介特別喜歡模仿這一套,主持人面對攝像機搔首弄姿的採訪,已經不知鬧出過多少文化笑話。一個叫做「調查」的詞正在流行。是的,這個詞彙已是天經地義的科學術語,無論它怎樣與文化的主體,即民眾,從地位到態度地保持著傲慢的界限。與之孿生的另一個詞是「田野」 。把人、文化主體、人間社會視為「田野」,是令人震驚的。因為對這個術語更熟悉的考古學界,還有地質隊員並非如此使用這個詞彙。在我們守舊的觀念裡,只把地層、探方、發掘工地,把相對於室內整理的那一部分工作稱之田野。我們從不敢對工地附近的百姓村落,用這個術語來表述。表述者與文化主人的「地位關係」,是一個巨大的命題。我們都知道,事實上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及國家的起源》啟蒙的民族學大師摩爾根(L.H.Morgan),曾被美洲原住民的部落接納為養子。必須指出,養子,這個概念的含義絕非僅僅是形式而已。這是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對自己「地位」的糾正。這是一個解決代言人資格問題的動人例證。不幸更多見的,卻是書齋三五年中,時做兩旬採風,歸來炮製20萬言的例子。而且繼以上獻國策,下為人師。要麼粉墨登場,莊嚴地宣讀於外國大學的答辯會。而洋人有幾個知道中國的彎彎繞繞歸來都是「博士」,從此語言膨脹,步步壓迫來源於底層中國的話語。我們的人文地理,企盼在摩爾根的意味深長的道路上,回歸求知的本來意義。首先成為社會和民眾的真實成員,然後,再從社會和民眾中獲得真知灼見。

難以面對學問良心的還有,諸學的奠基,大都與列強的帝國主義擴張和殖民過程同步。比如日本民族學界在侵略的30年代,曾經同人相告:「如今滿洲正流行這種學習,到滿洲去研究吧!」還豪邁地提出「不是書桌之學,是做有用於現實的研究的民族學」、「響應國家目的之科學研究」等民族學定義。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的研究,則直接與德國奪取中國山東有關。更不用說大英皇家地理學會,它幾乎是一塊諸學的總招牌。若是他日餘裕,我們有力細緻重究它的各項專題的話,我們堅信會看到令人心悸的發現。可以說,在大半個世界淪為殖民地 、而人民也再難恢復民族自信的代價下,它的發展史有多悠久,英帝國的世界殖民史就有多漫長;它的研究有多細緻,英帝國的殖民統治就有多圓熟。而中國諸學,則大都在那個母胎中破啼落地。難道學術血統就不會帶有一丁點兒的胎記麼? 至少我們自己要清理這種瓜葛粘連,我們要朝著一種第三世界文明的傾向努力。我們更留心的是:關於現實世界的研究,與現實世界本身之間,存在著的先後主次的關係。我們質疑的,是專家手裡的那些事先準備好的調查表格,因為在他們離開賓館姍姍來到「田野」時,皮包裡表格的背後有一個舶來的方法論體系。諸學來自西方並不是懷疑的基礎。與殖民主義的宿仇,也許更使窮國的學術追求客觀。西方從來是人類思想的偉大來源之一。我們只是以更高的方法論探討提醒自己。我們抱著幻想,我們直覺地相信:鮮活的民眾生活中藏著正確的解釋。我們預感:樸素的學術,明天將刷新權威們舶來的體系。我們把剖析的矛,首先對準自己。我們給自己設置了禁忌與原則。如果說與殖民主義孿生的西方學術的癌症在於,它曲解和壓制了文明的創造者對自己文明的闡釋權,那麼時光在百年之後,地點在國門之內,我們自己對不發達的窮鄉僻壤、少數民族、文明主體的發言,是否就不存在話語的霸道、文化的歧視和片面的胡說呢?

從文明母親的胎液裡爬出來的孩子,在高等學府或上層社會,在思潮、教科書和恩師論文的煙海裡被改造。無疑,書本的知識,尤其是必要的基本知識是絕對必要的。但是已經到了指出的時候:求學有時也如斷奶,「學者」好像特別容易發生異化。不能否認,一部分人在認知的路上南轅北轍,他們傲慢地掙脫著健康的母體,從不回頭,愈來愈遠。諷刺其實早就存在:在我們刻苦攻讀的學問中,有些是生活的常識。而常識一直在被可能毫無常識的人描繪和猜測,並日益將其複雜化。被畫得逼真的大象、被猜中的掌中物當然值得尊敬。然而假若一切只是「純粹的智慧演習」、若這些「應用研究」只是錯誤的遊戲,那麼如此學問,對於苦難的文明又究竟算是什麼呢?知識分子在這樣一個國度裡命運坎坷。這種往往是政治造成的坎坷,遮蔽了科學的駁難。雖然背靠著罕見的文明和社會真實,原初的檢討還是久違了。在諸學中由知識分子建造的體系 ,並沒有受到過嚴謹的、或者是直覺的質疑。數十年寒窗再加上「田野」體驗,使得諸學裡形成的泰鬥們充滿了自信。農民或生活場景中主角的沉默,使得他們一直沒有遇到學理的批判。他們可能不知道——盛名之下,關於文明解說與代言資格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但是應當尊重他們的填充開拓,以及他們對世界解釋的努力。因為他們的願望,也是朝真理跋涉。並不存在對知識積累的無端蔑視。可能我們最用心攻讀的,就是舊有諸學的內容。換言之,恰恰因為我們感到了以民眾山河挑戰書齋學院的可能,我們讀書的渴望才最迫切。書在被讀懂的時候最為有趣。我們只是追求接近真知的方法,我們只是在另一個方向眺望。舊的時代該結束了,泥巴汗水的學問剛剛登場。我們只是呼喚真知實學,我們只是呼籲,一種不同的知識分子的出現。

真實的知情者是生活者。對每天迎送的生活,對生長於斯的家鄉,知道得最細緻的是老農,是牧民,是社會底層的大眾。對社會的真相,天下萬民,生而知之。但是民眾知而不言。他們不習慣發言,羞於解釋常識。沒有頭頭是道的口才,尤其是沒有書寫的能力。他們還沒有對文化的主權意識;對知識分子的洋洋灑灑,以及已經離譜的解釋,他們的態度畢恭畢敬。也許學問的方法第一義,就是學會和底層、和百姓、和謙恭抑或沉默的普通人對話。一旦他們開口,一旦他們開始了指教,求學者找到的,就可能是真知,是謎底,包括自己人生的激動。大地就如同礦藏。年輕人在投身進入時,用不著帶調查表格,只需用心記取原樣的生活。在目的在於追求自己生存價值的旅程中,源源的學問和規律,就像生活一樣活潑。它多變,生動,並沒有經過權威總結,沒有哪一個現成的學科可以駕馭它。這時是讀書的好時光,在心底已經出現感觸的時候,讀書開卷有益。前人的得失局限,此刻讀來句句有用。所謂人文地理概念也是一樣,它正在孕育,並未降生,它正在等著你的描述和參悟,等著它養育的兒女為自己發言。它就是你習以為常的故鄉,你飽嘗艱辛的親人,你對之感情深重的大地山河,你的祖國和世界。

不用說,我們這本小小的雜誌,並沒能做到充滿這樣優秀的內容。但是我們企圖呼喚。從人文地理的角度,我們熱望著新的文章,新的人。我們凝神等待著,對於文明的合格發言。雜誌已經試刊,我們還在和作者、讀者苦苦思索。我們決定了一個「文明內部的發言」的原則 ,盡力把對文明的描寫和闡釋權,交給本地、本族、本國的著述者。我們更選擇了第三世界的文化立場,對地域的歷史過程和未來判斷,實行批判的、有利於世界上大多數人利益的描述。出於種種限制,我們慚愧自己只是做出了一個姿態而已。不過或許這也並非毫無意義。微弱的呼喚會匯集得響亮,走的人多了,地上也就會出現路。在步步努力的流程裡,後來人會把這種希望變成可能,再蔚為新世紀學問的風氣,讓文明的發言和文明的創造,成為一個聲音。

張承志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論思考》讀者留言精選
    這是西海固民間立場的表達這是中國底層的正義回聲這是對一名戰士籲求人道的聲援*關於我們*來源:張承志公眾號《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論思考》風草夜居當今的社會,尤愛您的文字。 Fatumai所謂人文地理概念「它正在孕育,並未降生,它正在等著你的描述和參悟,等著它養育的兒女為自己發言。它就是你習以為常的故鄉,你飽嘗艱辛的親人,你對之感情深重的大地山河,你的祖國和世界。」重讀這些超越了人文地理本身意義的深刻詮釋,感受著一個赤子的拳拳之情,熱淚仍禁不住奪眶而出。
  • 方法論的一般概念
    方法論是原則系統、組織構建、理論和實踐活動的一般方法,也是該系統的理論。遺傳方法可以追溯到過去,是我們的遠古祖先向新一代傳授他們影響自然的技能和手段,組織勞動和溝通的形式。隨著哲學的出現,方法論成為認知的特殊目標,可以被定義為社會認可的知識、實踐活動規則和標準體系。這些規則和標準必須與事件的客觀邏輯、現象的屬性和規律保持一致。
  • 人文地理學概念
    2、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以人地關係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展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地域結構形成的科學。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狹義的則不包括。 3、三分法:自然地理學 —— 研究自然環境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科學。
  • 張承志:緊握手中筆
    張承志,回族,著名作家,1948年9月生於北京。中篇小說《黑駿馬》和《北方的河》、長篇小說《金牧場》和《心靈史》、散文集《一冊山河》和《敬重與惜別》等影響廣泛。   張承志近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就文本的修改、文學批評的作用、怎樣保持創作的生命力等話題暢談了自己的思考。
  • 方法論尤其策略思考的邏輯脈絡
    邏輯思考是重要的,行成於思毀於隨,諸事首先就是三思而後行,說什麼做什麼想好了再去說再去做,不可忘帶腦子,思先於行。方法論是重要的,思考什麼?
  • 【地理概念】風化作用的相關概念
    【樊勇地理工作室】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地理組教師樊勇創辦的公眾平臺,面向全體地理愛好者和地理教師提供優質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和新高考資訊的平臺
  • 人文地理學前幾章的重難點
    1、地理學geographe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2、人文地理學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研究對象是人文環境、人文現象和文化景觀。
  • 2019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術年會在重慶·西南大學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承辦,重慶工商大學旅遊與國土資源學院、重慶交通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重慶地理學學會、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學會協辦。
  • 話語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系統梳理和介紹,有助於話語研究者釐清方法論與研究方法兩個概念,並在優選話語研究方法時更為得法恰當,以奏事半功倍之效。  2.方法論  本節主要討論三方面的內容:對方法論這一概念的看法,回顧方法論的歷史演變,介紹話語研究的方法論。
  • 胡大平 | 哈維的空間概念與歷史地理唯物主義
    胡大平 | 哈維的空間概念與歷史地理唯物主義
  • 《人文地理學》趙榮第二版書應該這樣做筆記
    ,被認為是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的引入者《人類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維達爾·白蘭士(法)建立的法國學派主要特色是在人地關係理論與區域人文地理研究兩方面,白蘭士反對拉採爾的環境決定論,強調人類對外界環境的適應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森普爾(美)拉採爾的學生,宣揚地理環境對人類體質、民族發展與國家歷史有決定性的影響
  • 居家悅讀——重讀地理 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
    重讀地理,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作者/孫庚辰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地理後,對人文地理的興趣使然,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便是第一本。這本書共分十章,主要介紹了疆域形成過程、行政區劃和結構職能的變遷、政治中心的分布與變化、人口分布與變遷、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徵、工農業的開發及其意義、城市與交通、商業的發展和布局演變以及歷史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與歷史背景等。該書「是我國歷史人文地理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專著,是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的學術著作」。
  • 靠譜PM的方法論:全面&深入思考
    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我們如何評價一個PM是靠譜的?可以如下三點看:做事結果是符合預期的。(結果導向)做事進程可控。(控場能力強)做事細節經得起推敲。靠譜PM的方法論是什麼樣的?首先普及一個方法論的定義。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以前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人與人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我心裡的答案是認知。現實世界中的行為,其實都是我們認知的產物。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此次採訪,就請唐教授談談他是如何理解段先生寫作《神州》的初衷,他對於人文地理研究、地理學史的書寫又有何思考。澎湃新聞:近期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段義孚先生的《神州》,這本書出版時間較早,內容也比較宏觀,著眼於「景觀」。之前您問我:這是一本歷史書還是一本地理書?
  • 張承志硬精裝作品珍藏本展現「清潔的精神」
    本報訊當代著名作家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駿馬》、《金牧場》、《敬重與惜別》、《把黑夜點燃》硬精裝版由盛大文學華文天下策劃出版,此4本書為套系,封面簡潔、乾淨,遵從張承志本人及他的作品本身「清潔的精神」。
  •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最犀利的思維方法論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強調,在我已經看到的諸多材料中,李天命所架構的思考方法論系統,不說是最好的,也至少是最好的之一。經過冗長的鋪墊,下面終於要進入正題了。李天命將其思考方法論系統分為五個部分,就是下面的五環系統:1.語理分析;2.謬誤剖析;3.邏輯技巧;4.科學法度;5.創意策略。其中前兩者最受用。
  • 人文計算與數字人文:概念、問題、範式及關鍵環節
    人文計算為人文科學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範式。傳統的人文科學研究,大多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模式,方法論上雖有效,但也存在種種缺陷。如,推理過程容易為人詬病,論據、論點乃至結論可驗證性差,甚至淪為只有觀點沒有證據的一家之言。
  • 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與思考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理系高松助理教授多年來致力於GeoAI的相關研究,他在學術論文《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與思考》中簡要回顧了GeoAI發展的歷史淵源,介紹空間顯式與隱式的人工智慧模型,總結近期研究熱點話題和應用方向(包括空間表徵學習、時空預測和空間插值、對地資源環境監測、地圖學、地理文本語義分析),思考並提出地理空間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幾個重要挑戰和研究方向
  • 高三地理學習之區域地理的複習方法
    高三地理的複習正進入基礎知識的紮實、準確、熟練階段,其中區域地理的複習佔有重要地位。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許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離不開區域地理的具體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它們的分布、特徵、成因、變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註解」或「說明」;而系統地理的原理、規律、結構、聯繫等又需要在區域地理中去落實、驗證。因此,區域地理的內容是複習地理知識的基礎,許多圖像判讀技能的訓練、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間的聯繫、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間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觀點的建立等,都應在區域地理學習中完成。
  • 地圖世界 人文窗口——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一覽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是「十三五」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地圖是該叢書的重要載體,也是它的靈魂。   該叢書以我國地級城市為地理單元,以傳承歷史文化、展示地理國情、宣傳發展成就、描繪城市藍圖為圖書定位,立足地圖,通過獨特的視角、豐富的內容和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展示了中國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資源、地理信息、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