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大企業不一定有創新,有些企業保守、維護既得利益

2021-01-18 澎湃新聞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 東方IC 資料圖

主講人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會原副主任)

主題

:創新驅動和觀念轉變

時間

:2016年11月4日

主辦

: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

【編者按】

在第3屆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開幕式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做了題為「創新驅動和觀念轉變」的演講。厲以寧說,中國經濟的拐點還未來到,U型、V型都不是今後會出現的,更多的是L型。談到創新,他表示,信息化時代的創新和100年前熊彼特提出的創新是不一樣的,創新需要信息量的組合,而創意不是來自於企業家,而是無數正在投入市場的年輕人。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厲以寧演講內容的整理:

經濟拐點還未到,L型是趨勢

當前經濟形勢,根據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我們已經看得很清楚,的確經濟是保持在6.7%這個水平,但決不能以為經濟到了拐點,遠遠沒有到。什麼叫拐點?是從現在的下行,改為長期的平穩的上揚。最近我們在調查,煤的價格上漲,所以很多小煤礦都恢復了生產。鋼鐵的價格上升了,所以鋼鐵的銷量增加了。這一切怎麼來的?

第一,因為現在的企業,去庫存的卻是需要改革的地方,所以為了保證自己的持續前進,必須增加生產資料的儲備量。生產資料的儲備量本來在減少,物價只要一開始上漲,那就會上去,這就造成煤炭鋼材價格上漲,這是當前出現的正常現象。但並不意味著下行壓力已經減小,經濟轉型絕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很多工作你需要做。所以這樣一來我們說,不要輕易講拐點。明年我們仍是在穩中求進,U型、V型都不是今後會出現的,更多的情況還是L型。

生產要素的組合不足以創新 需要信息量的組合

20世紀過去了,20世紀流行的經濟學術語中,哪一個術語最流行,而且是一直在使用的?

創新。熊彼特在100年前提出創新的概念,思路是對的,但是很多情況變了。因為當時是工業化剛開始不久的時期,所以熊皮特在那個時候提出這個看法。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熊彼特說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在當時是對的,因為當時是工業化時期,製造業起了重要作用,但沒料到以後變成了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是後工業化時代必然要經歷的,所以在目前不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才是創新,信息量的組合、信息的組合才是創新。再舉個例子,熊彼特認為企業家是創新者,主要因為企業能把發明家的成果用到經濟中去。這個觀點在當時是對的,也沒有問題,但信息化時代這個觀點是落後的。現在主要是創意、創新、創業這三個連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是僅僅能創新的話,必須現有創意,先有創意的人不一定是企業家,而是無數正在投入市場的年輕人。別小看那些咖啡館、俱樂部,經常有人在討論創意何在,一旦有了創意,這時候能夠發現機會進行投資的就是企業家。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先有創意,才有創新。不是先有企業家,才有創新,有些企業是保守的,維護既得利益,不一定每個大企業都有創新。

第三個例子,熊彼特的觀點是「你要創新創業必須要有資本,先籌資、融資,然後組成一個計劃,然後把發明家的發明移到新的領域來。這個觀點不完全錯,但是不夠的,因為不了解網絡時代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網絡時代使整個經濟運轉的速度加快了,網絡一旦你有新的創意出來,得到這個消息馬上有人自動向你投資,不是過去求別人投資,不是的。這個應該重視到信息化時代應該跟過去是不一樣的。

失敗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需要改變思路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的古話講過「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觀念對嗎?越來越不靈驗,假定思路不改你要失敗永遠失敗,你要成功必須轉變思路。成功是成功之母,不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一個新的觀念。這個過程中會出現無數的新的一些投資人,會出現新的組織者。有了成功就會有下一個成功,一直到另外新的創意出來了,這也是一種新的看法。

要知道今天的情況跟一百年前熊彼特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那時候大量的年輕人都是體力勞動者,他們的知識就少,今天不一樣,儘管大量湧入創新市場的、創意者俱樂部、咖啡館的是年輕人,可都是有知識的人,他們在這當中會發現許多新的問題,也有失敗者,但更多的是成功者。

今天可以這麼說,整個經濟運轉的速度比過去不知道快了多少,我們正處在一個加速變革的時期,包括人的觀念要改變,我們曾經這樣想,你能夠知道五十年以後中國的經濟是什麼樣子嗎?總的方向可以講,看準了,對了。但具體的問題不能解決,因為變化太快了,五十年以後的消費是現在的消費模式嗎?五十年以後的投資是現在的投資模式嗎?五十年以後的就業是現在這種就業嗎?那個時候就業者就在家裡面,他跟企業是定合同的,他自己有計算機就夠了,能夠跟你聯網就夠了,你要軟體我就給你研發出來。到那個時候,人們還會像現在一樣身上都帶了現金嗎?那個時候人們出來還一定要自己購買汽車嗎?好多東西都在變。失敗者跟成功者同樣在湧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新的思維。

我們可以這麼說,在未來的時代中,「企業家」這個名詞可能都不存在了,不需要企業家了,需要的是領頭者,領跑人。一旦新的發現就會出現新的領跑者、新的帶頭人,這樣就行了。所以創新是中國的大勢、創業是中國的大勢,我們的觀念需要改變,要深入到下面去看看,下面是一個什麼情況,不是一百年前熊彼特所談的情況。

未來不僅是經濟人心理 ,更多是社會人心理

第三個問題,我們講一下社會人和經濟人。古典經濟學重視的是經濟人,經濟人又被稱為是理性的人,他都是從自己經濟的利益考慮的。成本要最低成本,收益要最大收益,如果消費者也是最低的價格能夠買到最大的滿足,這就是經濟人的觀念,所以經濟人又被稱為理性人,被奉為古典經濟學的一個慣例。

但是現在來看遠遠不夠了,而且這個觀點並不錯,但是範圍是窄了,不斷地有經濟學家對這個提出挑戰。凱恩他就是一個,他認為在投資方面人們往往有動物的本能,衝動性的投資。投資有衝動性這是凱恩斯認為經濟人的假設是不夠的。

凡勃倫的觀點是,人們的消費他不完全是為了自己物質上的滿足,他有很多原因,他為了自己精神上的滿足,而精神上的滿足是新的炫耀性的消費。炫耀性的消費他明明沒那麼多家產,他一定要坐最好的馬車,在街上走過大家看到「這是一個有錢的人」,他就感到滿足。他的滿足是花錢能夠帶來一種愉快的感知。常言道「吃是百分之百為自己,穿是百分之八十為別人」,你是為了讓別人看到你感到快樂和羨慕你,是這種觀點。

西蒙認為最優的選擇是達不到的,因為變量太多了,目標又不單一,你怎麼能夠幾個目標同時做到最優呢?所以人們只能夠次優選擇。人們買東西,特別是女同志,比如她們買一件披肩或者是一件外衣,別人問她怎麼樣?她說「湊合」,她不會特別滿意的,因為她沒有走那麼多家企業,她不知道還有沒有比她好的,真要走到那麼多家沒有時間。你買一個縫衣服的針,你要買最尖的針,你到百貨公司去看了有賣針的,挑一個最尖的針,你自己挑吧,沒有哪個傻瓜自己帶放大鏡來比較,在這麼多針當中挑一個最尖的,還要記筆記。看到第一個針不行不太尖,換第二個針有點彎,第三個針「行了,不看了」,次優選擇。消費者在進行次優選擇,還有什麼理性人呢?所以他提出了「優先理性」。這個觀點現在越來越廣了。

實際上在經濟學裡面除了有經濟人以外還有社會人,社會人他考慮的是社會問題,比如說有兩個地方可以投資:A、B。A成本低效益高,B成本高效益低。一般按經濟人的假設全部在A投資,因為成本低。為什麼偏偏有些人願意到B投資?這就要分析了,一個原因是我之所以到B投資,因為那是我的故鄉,我對故鄉感到留戀,所以說在我有錢的時候回到故鄉去建一個醫院、建一個學校、辦一個工廠,增加當地的GDP。這是一種考慮。

還有第二種考慮,我之所以在B投資,因為我從小在那裡學習過、生活過,當時的人們瞧不起我,認為這傢伙沒出息。今天我發達起來了,我就在那裡投一個工廠,投一個圖書館給你們看看。這是一種心理,也是社會人。

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我之所以要到那裡去投資,因為我在那裡曾經做過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比如當初我離開的時候欠了很多人的債沒有還,我欺騙過一些人,找人家借錢就走了,有內疚,今天我回來了。我回想起過去內疚的話,於是我就一定在那裡投資來彌補我過去的錯誤,這也是社會人。

現在我們經常講的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一定是企業文化搞得好,而企業文化中的最核心問題是培育職工的認同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同甘共苦不是一個概念,「同甘」是「同甘」,「共苦」是「共苦」。「同甘」是企業走上坡路、形勢好、紅利多,怎麼樣分配這些紅利必須有制度,沒有制度就亂了。這是企業可以做到「同甘」,可以靠制度。「共苦」靠精神,必須一種精神在支持他,這是「共苦」,制度是不管用的,是不夠的。工廠老虧損,工資兩個月、三個月都沒發出來,這種情況下我走了,你怎麼樣跟他談制度不管用,但是如果企業文化做得好,整個企業有一種共苦的精神,共渡難關,大家抱團取暖就行了。所以「同甘」是「同甘」,「共苦」是「共苦」,這就更證明了認同和社會責任感的發展。今後我們的發展不僅僅要在經濟上發展,經濟人假設仍然在某些上面是有用的但是不夠的。社會人的假設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大家都有一種社會公益感、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話我們的經濟必定能夠走向新的階段。

(本文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速記整理,未經主講人審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厲以寧呼籲通信企業要抓住機會改革而非「過冬」(全文)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厲以寧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受世界金融風暴的衝擊、中國本身的經濟增長到了一個拐點、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及自主創新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厲以寧指出,當前形勢下企業最佳的出路是堅定信心並抓住機會改革,面對金融危機不應「過冬」而應「休整」,「休整的目的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衝擊,對於企業來說,也應看作是對自身的一個休整的好機會。」
  • 專訪|厲以寧:供給側改革不能圖快,結構問題只能慢調整
    而這個要成功是很困難的,必須投入比較大的力量。舉一個例子,改革怎樣補短板,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補短板是以產業做對象的,而不是以企業做對象的。假設一個行業有三個大企業,補短板就是通過產業政策幫助整個產業創新、升級,而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否則一個企業改好了另兩個企業的短板可能更嚴重了。改革應是全局的。
  • 厲以寧解釋負效率三大原因:企業個人目標不一致
    厲以寧 主題講話網易財經12月14日訊  2017年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今日在北京舉行,在「展望2020」主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解釋了負效率是怎麼來的,他認為第一個原因因為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不一致
  • 厲以寧談供給側:政府要知進知退 宏觀調控要精準扶貧
    首先,政府有規劃、引領作用,還可能有微調作用,是在供給側改革中需要的;第二,在市場還沒有發育、企業作為獨立經營者還沒有成長的時候,政府可能在一段時期內有代替市場主體的作用,這在許多國家都有,比如俄羅斯彼得大帝時期、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等。 但厲以寧同時強調,政府要及時退出。「政府不能老待在這個位置上,政府代替市場的主體起作用,只是短期的,否則對經濟是有害的,歷史已經證明了。」
  • 侯若石:與張維迎、厲以寧和吳敬璉商榷
    從嫌貧愛富出發提出的現代企業制度理論絕不是制度創新  近年來,中國經濟學界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某些主張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經濟學家不斷發表維護富人利益和歧視窮人的觀點。  一些企業家不依法納稅,但用張維迎的話來說是犯錯誤而不是犯法,而且不能追繳逃稅。
  • 這可能最溫馨、最特別的新書發布——北大光華厲以寧教授九十周歲...
    需要解決國內國際雙循環仍存在的不暢通的問題;其次,雙循環的關鍵在互動。要以國內循環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加強創新能力,以外循環來推動內循環,形成良性互動;第三,雙循環的方向在提升。需通過深化改革,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來促進雙循環。
  • 厲以寧:需加快發展職業經理人市場 不搞平均主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出席並演講。厲以寧指出,中國需要加快發展職業經理人市場,產權、股權激勵不能搞平均主義。  厲以寧表示,企業的主要經營管理人是總經理,而不是董事長。因為董事長和董事會作為股東的代理人,負責企業的戰略決策和對經理層的監督。董事長只是董事會的召集人,董事長是企業的監督者,而不是幹預者。企業應該給總經理獨立權力和獨立的承擔責任。
  • 專家解讀三中全會:衝破既得利益的藩籬
    這說明改革的難度大,風險也大。二是高層對既得利益的認知與判斷。李克強總理強調「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都難」,習近平總書記講「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衝破既得利益的藩籬」。這說明既得利益成為改革的最大阻力和風險。  那麼現階段我國既得利益的基本形態如何呢?
  • 厲以寧教授獲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稱號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厲以寧教授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在經濟體制改革、宏觀經濟分析、教育和經濟增長、就業問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企業管理等方面都有開拓創新的研究和論述,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學的創新發展,為中國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思想和理論對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表示,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的授予充分肯定了厲以寧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學術上的貢獻。
  • 子 午:為什麼入選的是厲以寧、林毅夫,而不是吳敬璉、張維迎
    有人說「政左經右」,這個詞很貼切、但很不準確。這裡的左並非真左,只是權力的集中而已(在西方資本主義語境裡這反而叫「保守」、「右」)。如此大背景下,吳、張落選其實是在情理之中的。吳敬璉與厲以寧,兩人同齡,又是同鄉、同事。兩人的歷史都不是特別的「光彩」。吳敬璉女兒寫《我和爸爸吳敬璉》,披露了吳敬璉「大義滅親」,跟當了「右派」的父母堅決「劃清界限」的歷史。
  • 厲以寧:如何成為中國經濟學泰鬥
    顯然,厲以寧在文學方面發展下去是有大前途、大希望、大造化的。他的文學素養和功力完全可與某些少年天才作家媲美。他在不斷加強文學素養的同時,背誦了不少唐詩、宋詞,他也寫過小說,連續刊登在學校的牆報上。以寧把他自幼所感受到的一切凝聚在他所塑造的主人翁形象中,傾注在主人翁的言行上,引起了師生們的強烈共鳴。由於厲以寧少年時生活、學習在湘西,因此沈從文的作品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 「既得利益者」何罪之有?
    也有些朋友說我不夠理性,因為我的文章有偏向性,不夠中立。在他們看起來,一個理性的人必須是中立的,兩者是一個意思。如果你說傳道授業解惑不需要也不能夠中立,他們就會說你咬文嚼字。我一直以為哲學和邏輯的基礎是數學,現在看來,語文也是相當重要的一課,而且我們在這方面的缺失可能更嚴重些。但我最想吐槽的,是另一個詞:既得利益者。
  • 談企業創新「費效比」——從金和做大談起
    「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不僅說明了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企業對創新的又愛又恨的複雜心情。企業需要創新這點毋庸置疑,但創新是把雙刃劍,企業一定要考慮一下創新的 「費效比」。任何一個市場都有這麼三個階段——賣方市場、買方市場、藍海市場。
  • 以誠信和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
    原標題:以誠信和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   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
  • 厲以寧為什麼非要有良心
    洪可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不排除部分委員本身就是莊家,是炒股內線。此外,他指名道姓痛批厲以寧等經濟學家「圈錢」。  由此,厲以寧家族的財富積累成為兩會期間的一個熱點話題,根本原因是厲以寧的亦學亦官的身份:他不但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博導,北京大學管理科學中心主任,而且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照明企業創新OR不創新都只有死路一條?
    同時,面對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企業應重點發展「技術紅利」,逐步完成從勞動密集到技術密集的轉型,用技術紅利為企業可持續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具體到每個企業,初期應重點審視自身在整個產業鏈中的環節和位置,著力尋求在該環節上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形成壁壘,打造核心競爭優勢。長篇累牘引用無非想一言蔽之:請重視產品的技術含量,找到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阻礙我們發展的往往是我們的既得利益
    既得利益集團是不願意看到自身利益受到傷害的。好在中央政府及時出手,中央出錢,對香港人民進行全員新冠檢測。中央政府以香港人民的利益為行動的準則,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在疫情面前不值一提。其實,在人的意識中也存在既得利益。有時候,我們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考慮到自己的某些既得利益需要維護,就有可能缺乏理性地維護既得利益。
  • 論文功利化引弊端 厲以寧:大學應該寬容失敗
    「大學裡對失敗不寬容的態度造成了學術上的浮躁心理,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在近日北京海澱區學習型組織建設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這樣說。    厲以寧指出,現在大學裡要求每個博士生在校期間都要在學術雜誌上發表文章,青年教師晉級也要求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這麼多博士等著答辯,這麼多教師等著晉級,可是哪有那麼多雜誌呀?!」厲以寧認為對於博士生來說,博士論文就是他學術成果和學術水平的代表。過分地要求他們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是造成目前論文剽竊、造假等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 86歲厲以寧,以萬字手稿道出中國經濟改革解藥
    「老字號」有它觀念的問題,觀念上我是「老字號」,現在看看,死守這個觀念,「老字號」有幾家現在還能夠流行的。我們講同仁堂,同仁堂人家改了,人家已經改成股份制企業了。全聚德烤鴨,人家也在改了,不斷適應,外賣什麼都有。「老字號」還有很多問題。所以這裡講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觀念的轉變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們今天談結構性改革,很多重要的觀念是不是轉過來了?不一定轉過來。
  • 維護企業正當權益支持健康發展 重慶市維護企業權益協會召開代表大會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攝影報導維護企業的正當權益,支持企業健康發展,12月9日,重慶市維護企業權益協會召開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該大會的召開,旨在依法平等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為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重慶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德寬出席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