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 主題講話
網易財經12月14日訊 2017年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今日在北京舉行,在「展望2020」主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解釋了負效率是怎麼來的,他認為第一個原因因為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不一致,這種情況下效率就喪失了,產生了X負效率;第二個原因是職工之間不和諧,互相爭鬥,窩裡鬥,這種情況下效率自然就減少了;第三個原因是個人的惰性,比如冬天不願意起床,個人上班以後打瞌睡等等,這些都是由個人的惰性產生了X效率。但他們的理論中始終沒有解決「正X效率」,超常規的效率從哪裡產生的?這裡告訴你,來自道德理念,所以完全有可能在調動大家積極性的情況下來增加正效率。
以下為文字實錄:
厲以寧: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道德在經濟中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市場調節被認為是第一種調節,它是靠市場規律起作用的,但是還有第二種調節,政府調節是依靠法律法規、制度政策來實現,難道就這兩種調節嗎?有沒有第三種調節?應該說有,而且它的時間比市場調節、政府調節要早得多。
市場什麼時候有的?幾千年前的事情,在原始部落之間開始進行了交換,這是最早的市場。政府調節比這更晚,只有有了國家、有了政府,才有了調節,人類社會存在了多久?少說有幾萬年了,在漫長的歲月中,沒有市場就沒有市場的調節,沒有政府就沒有政府調節,但人類社會存活下來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習慣,慣例,道德理念。
市場是一個無形的手,是靠市場規律作用調節的,政府有形的手靠法律法規在起作用,道德力量的調節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為什麼說是無形的呢?因為它是靠自律形成的,怎麼會是有形的呢?道是無形卻有形,道是有形又無形。道德力量調節在沒有市場調節、沒有政府調節的情況下它是唯一的調節,人類社會存活下來,有了市場、有了政府以後,道德力量仍繼續存在,沒有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時它是唯一的調節,有了市場調節、有了政府調節而仍然存在,起著作用。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整個社會是個大領域,其中只有一部分是交易領域,是交易領域市場規則起作用,沒有交易領域,那就是非交易領域,非交易領域靠什麼?因為是非交易領域,市場規則不起作用了,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街坊鄰居的關係,朋友之間的關係,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在非交易領域裡。
政府調節是管理違背法律界限的事,不違背法律界限的不管,家庭生活正常的不管,但如果家庭中有人虐待兒童、毒打配偶、虐待老人,那政府就要管,不然政府是不管的,這裡靠的是什麼交易?靠的是道德,我們經常講一句話,中國的老話,小亂居城,大亂居鄉。小亂為什麼居城?鄉下人往城裡跑,因為城裡有城牆,有兵駐守;大亂為什麼居鄉?因為大亂期間,城市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可能在城市打得很激烈,火攻、水攻、斷糧、斷水,城裡都怕,所以有大動亂時,城裡人往鄉下跑,跑得越偏僻越好,在大動亂時期,市場是癱瘓的,政府是失靈的,但人類社會存活下來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道德力量的調節。
經濟學經常是談效率的,經濟學始終認為效率重要,但一定要認為效率是兩個基礎,一個基礎是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另一個基礎是效率的道德基礎。
重要問題在哪裡?重要問題在於僅僅有經濟中的物質技術基礎,只能產生常規效率,多少廠房、多少設備、多少勞動力、多數原料、質量如何等等,決定了常規效率。
超常規效率從哪裡來?它來自於效率的道德基礎,舉個例子,在抗侵略戰爭時為什麼國民有這麼大的凝聚力和工作熱情?它是道德因素起的作用,在大自然災害來的時候,為什麼同志們搶險救災,互相幫助,為了什麼?它是一種友愛的精神、互助的精神,是道德基礎起的作用。再看第三個,移民社會的效率為什麼這麼高?比如今年廣東福建一帶住了很多客家人,客家人從哪裡來,是中原動亂以後從河南等地南遷,來到了今天的廣東、福建、江西。
我專門在江西做了調查,江西鄱陽湖東面有一個縣叫鄱陽縣,鄱陽縣有一個鎮叫瓦屑壩鎮,北方的移民過長江了,進入到鄱陽湖,在鄱陽縣登陸,登陸以後集中在瓦屑壩這個地區,幹兩件事,第一件在那裡幹的是到了新的移民區該做什麼,換句話說就是辦學習班,要友好待人,不要以強凌弱,要友善對待當地的土著居民。
學完以後第二個,這支人到廣東、這支人到湖南,這支人到福建,這支人留在江西,用文化把他們凝聚在一起,所以效率高。
不只客家人如此,清朝後期到民國初期闖關東,幾十年時間裡山東、河北到東北的移民都出來,城市也漸漸初具規模,山西人、陝西人、甘肅人到內蒙叫「走西口」,它也是一樣的,福建廣東人下南洋,所有這些都是,一個移民社會是有效率的,而效率主要來自道德基礎。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一定要想法子在現在的社會中把道德力量調節放在重要的地位。
常言說得好,同甘共苦,很多人都說,同甘共苦不是一回事,是兩件事,同甘是同甘,共苦是共苦,同感靠什麼?靠制度、靠規矩,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想像一下,當一個企業賺錢的時候,怎麼分獎金、怎麼給職工獎勵,這要靠制度,沒有制度就亂了,要靠規矩。
共苦就不同了,共苦靠制度是不夠的,共苦靠精神,靠認同。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一個企業如果連年虧損怎麼辦?職工就不安心了,不要走,有制度在必須按制度在,合同期未滿不能走,該罰多少錢我認罰,我還是要走。同甘靠的是什麼?同甘靠的是怎麼樣在制度之下不亂來,很好地相處,大家遵守制度、遵守規矩,但遇到困難啊時就要靠精神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從共苦我們能看到,道德力量的作用很大,社會責任感是怎麼產生的?是在精神思想之下產生的,如果大家都認同了、共命運了,企業就能夠改變現在的面貌,這就是道德力量。
道德力量怎麼形成的,道德力量的形成是靠大家共同努力,通過文化、通過教育形成,文化的作用表決在這個地方,我們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以後,對我們下一步的改革,對中國的前途就應該了解了,兩條底線是不能突破的,任何人都不能突破這向條底線,一條是法律底線,一條是道德底線,光遵守法律底線,忘記了道德底線不行,只記得道德底線又忘記了法律底線又不行,這樣社會就沒有法治了,所以我們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了以後,一定要發揮法治的力量,一定要發揮道德的力量。
最近教育界又討論起幾年前的一件事情,藥家鑫的慘案,西安音樂學院的一個學生,這個事情已經解決了,是好幾年前的,但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騎自行車把一個老人撞倒,一看周圍沒人,他拿刀子捅了老人好幾刀,「你快死吧」,人的道德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喪失了,我們培養這樣的人有什麼用?假如我們培養的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的社會能前進嗎?在討論這個案件時有幾個學生說,如果是我,我也可能這麼做。撞倒人就要救啊,你要喊啊,打電話,叫急救車,但他反而把人捅死了,省得你以後再找麻煩,這就是道德的淪喪,如果我們的經濟上去了,結果道德是這樣的,怎麼行?
道德是什麼?道德是文化,所以現在除了經濟方面,兩條底線一定不能突破,我們要有新的認識。
再做進一步分析,在經濟學裡我們經常講效率,既然效率有它的道德基礎,那效率的意義就更深遠,它不僅是物質基礎的保障,西方曾經提出「第三種效率」,經濟學裡提的第一種效率是生產效率,它是經濟學裡提的多少投入會有多少產出,這個是有用的,用途在什麼地方呢?它能夠激勵每一個微觀經濟單位,也就是每一個企業,能夠更好地把資源用好,能夠以更少的投入產生更多的收益,那社會就在前進。
到了20世紀30年代,或者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第二種效率,第二種效率是資源配置效率,它的意思就是,假定資源總量不變,以X方式配置資源可以產生N的效果,以Y方式配置資源可以產生N+1的效果,以X+Y的方式配置資源可以產生N+2的效果,各有分工,微觀經濟單位以生產效率為主,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著眼應該是資源配置效率,讓更多資源合理配置。
第三種效率由西方在70年代時提出,「X效率」,從理論上說這麼多投入就會有這麼多收入,但為什麼沒有這麼多?那就是負效率,負效率怎麼來的?X效率負效率,最後他們研究主要是這樣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個原因因為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不一致,這種情況下效率就喪失了,產生了X負效率;第二個原因是職工之間不和諧,互相爭鬥,窩裡鬥,這種情況下效率自然就減少了;第三個原因是個人的惰性,比如冬天不願意起床,個人上班以後打瞌睡等等,這些都是由個人的惰性產生了X效率。但他們的理論中始終沒有解決「正X效率」,超常規的效率從哪裡產生的?這裡告訴你,來自道德理念,所以完全有可能在調動大家積極性的情況下來增加正效率。
好,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精彩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