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功利化引弊端 厲以寧:大學應該寬容失敗

2020-12-17 中國網教育

   「大學裡對失敗不寬容的態度造成了學術上的浮躁心理,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在近日北京海澱區學習型組織建設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這樣說。

    厲以寧指出,現在大學裡要求每個博士生在校期間都要在學術雜誌上發表文章,青年教師晉級也要求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這麼多博士等著答辯,這麼多教師等著晉級,可是哪有那麼多雜誌呀?!」厲以寧認為對於博士生來說,博士論文就是他學術成果和學術水平的代表。過分地要求他們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是造成目前論文剽竊、造假等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厲以寧介紹,由於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有一定的難度,不少學生在這件事情上花費了不少精力,託人、找關係,影響了博士論文的質量,而且有些學生為了論文更容易發表,不得不把導師的名字也署上。「我們的大學裡要形成一種對失敗寬容的氣氛」,厲以寧說,正是因為有了那麼多人的失敗經驗才會有後來的成功,「現行的規定不利於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的培養」。(記者樊未晨)

    

相關焦點

  • 程小帥:「論文買賣」是學術功利化結的惡果
    原標題:程小帥:「論文買賣」是學術功利化結的惡果  僅大多數高校獎學金評定與發論文掛鈎,而且,準畢業生們跨越保研、出國等「門檻」時,論文被「異化」為資格準入的敲門磚。本為鼓勵學生科研的這些政策,卻成為中介圈錢的工具。一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不問優劣,中介張口要價幾百元到上千元的版面費,而一份有影響力的核心期刊起步價竟達2萬元。
  • 破除功利化 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直面教育功利化的現實,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找到破解之道,其中,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是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的重要目標任務。與此同時,面向未來以新思維新技術推動教育評價的變革,則影響著立德樹人的導向和質量。為此,本版刊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9年重點研究課題的部分成果,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 李克強與妻女常用英語交流 厲以寧稱其論文經得起考驗
    博士論文「經得起各種檢驗」  後來在擔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期間,李克強又先後攻讀了北大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按照規定,博士論文答辯只要有十幾位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加評審即可。但李克強的導師厲以寧開出的評審名單,都是國內經濟學界大家。
  • 子 午:為什麼入選的是厲以寧、林毅夫,而不是吳敬璉、張維迎
    ,而華西村、南街村走集體化道路、自力更生,都是全國百強村;私營企業家裡馬雲、馬化騰、柳傳志都入選了,卻沒有選華為的任正非,原因就不說了,幾個月前聯想投票門還吵得沸沸揚揚……入選的經濟學家裡,有學者建議應該選劉國光,而非厲以寧,要筆者說,這個建議並不好,劉國光老先生沒入選是好事,劉老先生有自知之明的話,大約也不願跟那些人攪在一起吧。
  • 淡化博士論文要求,破除功利教育觀
    近年來,很多高校師生發表的論文數快速增加,有些大學也因論文成就突出,而在各世界大學排行榜上表現優異,但是,這卻沒贏得輿論的一致喝彩,反而有不少質疑,包括過分追求論文發表(數量與期刊檔次),而忽視人才培養,並讓學術研究變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校接連發生的學術不端,都被指與過於強調數量的、不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有關。
  • 陳力丹講解學術論文寫作 勸勉北大學子「去功利化學習」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新聞核心期刊《國際新聞界》主編陳力丹教授應邀為北大學生們講解「學術論文與寫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程曼麗教授主持講座。講座一開始,陳力丹教授並沒有直接介紹學術論文寫什麼、怎麼寫,而是列出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推免生的面試和筆試題。
  • 教育部:SCI論文不要功利化鍾南山:要重視論文轉化高福500多篇
    當前,我國的科研評價中,存在對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扭曲使用、急功近利的一些情況。為了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推動高校回歸學術初心。
  • 厲以寧教授獲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稱號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2017年12月8日,英國愛丁堡大學在校長SirTimothyO'Shea教授的帶領下,率團訪問北京大學,並且在光華管理學院舉行厲以寧先生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授予儀式。授予儀式由滕飛主持,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教授出席並致辭。
  • 厲以寧:如何成為中國經濟學泰鬥
    更多的人說,沒有厲以寧的股份制理論,就沒有今天的中國股份制改革;還有人說,厲以寧一席話,可以震動中國證券市場,影響「熊」、「牛」的大決鬥,動搖股市漲跌。  我們從新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股份制巨擘厲以寧》(川木著)一書中能進一步全面地認識厲以寧。下文是該書的節選。
  • 寫作示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請聯繫現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於700字。隨著時代發展,它成為深圳最有影響力的觀念之一」中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強調在面對創新的前提下失敗也是一種成功。第二層次「2020年2月26日,第一批『重組新冠疫苗』從生產線下線。人民英雄陳薇說了八個字:『除了勝利,別無選擇。』」關鍵句子為「除了勝利,別無選擇」,強調為了人民利益,為了生命安全只求成功不許失敗。
  • 村官考試申論範文:創新需要寬容失敗
    下面,中公大學生村官考試網為方便大家備考,結合時下兩會熱點,為大家提供申論範文:創新需要寬容失敗。錢學森在論述科學發展規律時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峰。」錢老的話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創新需要有包容的制度、文化和環境作保障。創新,需要寬容失敗。通俗地講,創新就是要跟過去不一樣,想前人所未想,創前人所未創。
  • 「拔苗助長」啟示錄:功利的培養孩子最終依然是失敗
    而最近的朋友圈裡,家長們都在議論另一件關於「拔苗助長」的事件:雲南昆明某稚氣未脫的六年級小學生,已能研究突變基因,有網友經研究,得出驚人結論,其相關獲獎論文已達到醫學碩士乃至博士的專業水平;浙江慈谿則有一位能一天作詩2000首的花季少女,她還能一天寫出300首詞牌,15000字小說,則創作速度堪比詩仙。以上少年都宛若神樣般的存在。
  • 論文引用數多高才叫高被引論文?
    論文引用數多高才叫高被引論文?研究人員的成就與價值是很難被衡量的,因此學術界行之有年的方法是依據發表的論文引用數來判斷。一篇優秀的學術研究發表有可能會因為傑出的實驗設計、嚴謹的邏輯推導或是突破性的發現而被大眾所熟知,而有很大的機會成為高被引論文。高被引論文越多代表這位研究人員的能力被肯定,因此可以為他帶來升等或加薪與受人景仰的好處。因此研究學者們都是在為了能夠發表高論文引用數的文章而兢兢業業地努力。
  • 2015中國大學ESI高被引論文排行榜(最新)
    值得關注的是,最新2015中國大學ESI高被引論文排行榜顯示,2004-2014年中國高校被ESI收錄第一作者的TOP論文中,清華大學被引頻次最多,雄居全國高校首位,北京大學名列第二,復旦大學列第三,浙江大學居第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列第五。
  • 厲以寧先生對中國經濟學的探索和展望
    厲先生的著作有助於「把中國介紹給世界」  2005年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時,非常希望推動北外的人文與社會學科的發展,我常常向先生請教,他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200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準備建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希望為外語人才培養打下厚重的人文基礎。
  • 論文與獎勵「脫鉤」是一大步
    來源:南方日報科技部、自然基金委日前在官網發布通知: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要科學、理性看待學術論文,注重論文質量和水平,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不使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曾將我國科技發展問題總結為「一對矛盾」「兩個軟肋」。
  • 取消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早該這樣了
    ●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白毅鵬(北京)8月3日,中國傳媒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全面拉開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涉及招生考試、培養與學位、導師評聘、質量監控、學科專業設置等關鍵環節,其中提出取消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陳規。
  • 西安石油大學論文查收查引自助服務系統
    一、引言   論文查收查引是圖書館參考諮詢服務(學科服務)的一項日常服務項目。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須做。而且隨著科技人員評價的定量化,圖書館查收查引的工作量越來越大,而這些事務性勞動可以通過技術來實現   二、背景   西安石油大學肇始於1951年,簡稱「西石油」,位於世界歷史名城古都西安。
  • 博導痛陳博士論文五大弊端 建議控制博士生數量
    信報訊(記者鄭超)「有一部分人至今不知道怎樣寫論文。」昨天,中國政法大學博導郭世佑教授痛陳博士論文五大弊端。  「衡量博士生的培養質量,論文是最關鍵的,但博士生在讀期間沒有必要對博士生的論文作出量化的規定。」昨天,中國政法大學博導郭世佑教授告訴記者,在一些學校,要求博士生畢業必須要有至少兩篇論文,而且這些論文必須在A類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這些規定是沒有必要的。
  • 厲以寧為什麼非要有良心
    由此,厲以寧家族的財富積累成為兩會期間的一個熱點話題,根本原因是厲以寧的亦學亦官的身份:他不但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博導,北京大學管理科學中心主任,而且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我感興趣的是,有多家媒體就此發表評論,呼籲一些學者不要做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而要做「社會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