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擴招困局:導師搶學生,到底是導師多了還是博士生少了?
但印萍認為,這帶來了很大的弊端:一方面要和高校分享有限的生源,另一方面,博士生在研究所開展科研活動的差旅費、補助佔用研究所工資或勞務費總額,此外帶來了安全、住宿等方面的隱患、困難。在1999年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至2004年的五年時間裡,博士生教育也出現了短暫的高速增長現象。那個時期,各種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擁而上,一個導師帶三四個,甚至七八個博士生的情況屢見不鮮。但自2005年後,博士生招生規模受到了一定程度地控制,增長速度大大放緩,迄今年均增速尚不足4%。
-
招生| 開啟博士生涯:喬治亞理工、MIT等四所高校招收博士生
無論是即將開始,還是回顧過去,兩年時間裡機器之心發布過多篇「博士生涯」文章。博士的光環既令人羨慕,也令人望而卻步。但既然點開了這篇文章,就表示你的心底依然渴望人生經歷一段博士旅程。為了更好的服務讀者,機器之心整理了四所高校實驗室招收博士生、暑期訪問學生的信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招收博士生的實驗室聯繫我們,為大家提供更多信息。
-
博士畢業難度降低!清華大學博士生在校期間不發表論文也可畢業!
讀博士難,想要從博士畢業更難。因為按照我國現行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各個高校的培養方案,博士生培養的年限為三到四年,可延期到七年,不過很多人都不能按時畢業,讀博五年畢業算是常態。造成博士研究生延期畢業的「罪魁禍首」就是必須要發表不少於3篇的SCI,各個高校對發表SCI期刊的篇數要求不同。
-
為什麼一紙論文,就能讓年輕博士生走上絕路
博士生自殺事件頻發 陳同學今年30歲,在佛羅裡達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這是他讀博的第6個年頭。陳同學在自殺前設定了一封定時郵件,其家人、導師均已收到這封郵件,從郵件內容來看,導致這場悲劇的緣由,可能是「要求撤銷出錯論文,卻被導師拒絕」。
-
發論文才能授博士學位是否合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財經大學便率先實行碩士學位與發表學術論文「掛鈎」,我國不少科研單位和高校相繼效仿,要求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在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才能獲得學位。 多年來,關於「取消研究生必須發文章才能畢業」規定的呼聲一直很高。全國各大高校也根據自身情況放寬了發表論文的要求。
-
又一所大學明確: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
中,關於博士學位的評價規定有了三大改革突破,其中明確規定: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該評價規定改革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確了學位論文是進行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相關學術成果是學位論文評價的重要支撐和參考,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二是建立了創新成果評議、學位論文匿名評閱和答辯評定三級評價機制,並將通過導師評閱意見、答辯委員會專家名單和答辯決議書編入學位論文的方式,強化監督;三是完善了學位論文全過程質量保障機制
-
西南交通大學一博士論文第4章被指抄襲超90%[圖]
記者付真卿李逢春餘媛媛 業內反思 論文「數量」指標催生學術潛規則 「三年時間,要在核心刊物(CSSCI)上公開發表三篇論文,並完成一篇10到20萬字的博士論文,實在是時間比較緊。」在四川大學工作的陳老師是前幾年畢業的文科博士,對博士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等硬性指標有很深的理解。 數量是條生死線 「博士論文的數量指標是一個頭痛的問題。」陳老師說,「博士讀三年,一年半學習,一年半寫博士論文,還必須在學校指定的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三篇。」
-
我國40%的博士都不能按時畢業,博士生學制改革刻不容緩
3年學制的弊端:有專家認為,3年的全日制攻讀博士對培養真正有志於學術的研究者而言時間是不夠的,學生一般很難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術探討、撰寫論文和搜集材料,由於很多大學還是在沿用3年的學制,所以就導致了很多博士生延期畢業,讓他們的畢業壓力徒增。
-
我國40%的博士都不能按時畢業,博士生學制改革刻不容緩
3年學制的弊端:有專家認為,3年的全日制攻讀博士對培養真正有志於學術的研究者而言時間是不夠的,學生一般很難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術探討、撰寫論文和搜集材料,由於很多大學還是在沿用3年的學制,所以就導致了很多博士生延期畢業,讓他們的畢業壓力徒增。
-
張明| 如何撰寫博士論文以及準備論文答辯?
近年來參加了一些博士生論文開題與論文答辯,感覺不少博士生對如何撰寫合格的博士論文以及如何準備論文答辯存在非常模糊的認識。與會的不少老師,都深感有必要從博士生入學起,就給博士生做一個關於論文撰寫與答辯的講座。在本文中,筆者想就其中一些要點進行扼要闡述。
-
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來源:北京青年報清華大學4月22日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提出「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不再是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改為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的學術水平。
-
又一雙一流明確: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新制定的《研究生申請博士學位創新成果評價規定》中,關於博士學位的評價規定有了三大改革突破,其中明確規定: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該評價規定改革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確了學位論文是進行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相關學術成果是學位論文評價的重要支撐和參考,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二是建立了創新成果評議、學位論文匿名評閱和答辯評定三級評價機制,並將通過導師評閱意見、答辯委員會專家名單和答辯決議書編入學位論文的方式
-
博士按期畢業,對論文不作統一要求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召開了研究生教育大會,對於研究生培養,特別是博士的培養制定了新方案,比如擴大本科生直博的比例、鼓勵博士提前畢業,促進按期畢業、學校不對博士生科研發表作統一要求等。3、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方面,為破五唯,學校不對博士生科研發表作統一要求,根據雙一流建設所需,合理制定符合本學科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創新科研成果要求,同時鼓勵支持博士生在交叉、冷門、獨學、絕學領域選擇重大原創性論文選題。
-
博士生曾妮順利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2020年11月13日上午10:00——12:00,武漢大學中國語言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曾妮在武漢大學振華樓215會議室舉行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
-
博士論文的弊端:主動把學術與政治一鍋煮,也分不清事實評判與價值評判的界限
自從1996-1997年新聞媒體與學界相繼披露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生導師兼國家「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昔日博士論文的嚴重抄襲現象以來,全國為之譁然,博士生的培養質量與學風危機等話題得以在神州大地敲響警鐘。數年過去了,我國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整體培養質量未見明顯的提高。只要抽樣檢視那些白紙黑字明擺著的博士論文,問題存在的經緯便可一目了然。
-
淡化博士論文要求,破除功利教育觀
■ 社論 取消博士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強制要求,絕不只是一個單項改革措施,而是高等教育系統改革的第一步。 近日,清華大學公布了修訂後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 要求在讀博士生,甚至碩士生,必須撰寫並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世界一流大學也沒有這種規定,碩士生甚至連畢業論文也不要求。對於博士生,主要關注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對於碩士生則強調每門課程的質量把關。
-
清華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透露了什麼信息?
在清華大學發布的《規定》中,提到: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新的《規定》要求「完善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實施細則、考核要求和分流與退出制度」,推進質量控制要求的精細化、規範化,用客觀、剛性的依據嚴格執行博士生分流與退出。
-
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發論文?網友吵翻了!
日前,清華大學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修訂後的《規定》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價值和創新性。這不僅能夠促進博士生更加從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論文數量要求導致的科研浮躁和學術不端現象的滋生。
-
中國博士生數量增長遭遇質量「拷問」
編者按30年,我國從無到有創建了博士培養體系,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博士教育大國。開展博士生教育,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博士生教育,在數量增長的同時,也遭遇人們對其質量的「拷問」。博士生培養面臨什麼樣的轉型?培養博士生,如何真正體現學校辦學自主權?國外高校有何經驗可借鑑?
-
博士畢業必發「C刊」論文遭質疑
發兩篇C刊論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導師逼瘋了。」前段時間,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範軍在公開場合建議,取消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兩篇C刊論文的硬性要求。這番話惹得爭議四起。有人覺得說到心坎上,也有人直言,如果發不出論文,還讀什麼博士?實際上,對很多文科博士來說,C刊確實成了畢業的一道檻。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容量實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