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想要孩子愛上學習,關鍵是做到這3件事,越早越好

2020-10-10 軍軍育兒雜談

強迫孩子學習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對於家長和孩子都是如此。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可以給到各位家長一些建議。

1917年,陶行知先生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畢業後歸國,在沒有離開過校園。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講中,就先從箱子中拿出了 一隻大公雞,以及一把米。然後拿起一把米,把米硬往公雞嘴裡喂,結果公雞拼命掙扎,就是不吃。最後,陶行知先生放開大公雞,自己推後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來了。

這個時候,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孩子就像是餵雞,強迫孩子去學習,硬把知識灌給他,這樣掌握的知識是不會牢固的。但是如果讓孩子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臺下掌聲雷動。

只有讓孩子愛上學習,孩子才能在學習當中獲得樂趣,並且孩子的學習成績才不會穩步提高,具有持續性。想要讓孩子孩子愛上學習,也是需要家長掌握一定的方法的。通過陶行知的教育方法總結了一下三點。

1、做到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裡;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裡。」

不要一說到學習就認為學習一定是枯燥嚴肅的。其實孩子天生就是愛學習的。孩子在玩玩具、模仿大人說話的時候都是在學習,而且孩子樂在其中,從來沒覺得枯燥。

比如家長和孩子玩積木,將積木按照顏色分開擺放,孩子就會學了「分類」的概念;在讓孩子看看哪個顏色的積木比較多,孩子就會了「數量」的概念。

或者是跑步的時候可以感覺到風,但是停下來就沒有,這就是物理的概念,南方永遠比北方熱,這就是物理經緯度的認識……

2、從小保護、培養好孩子的好奇心

想讓孩子愛上學習,那麼就要讓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情感興趣。而興趣自然就從好奇心當中來。

陶行知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朋友說剛才兒子把自己新買的表給拆了,就打了他一頓。陶行知聽完就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然後陶行知就得帶著這個小朋友去了鐘錶店,給了師傅修表的錢,然後就讓孩子站在旁旁邊那看師傅修、,孩子特別專注的看了一個多小時。臨走時,陶行知又給孩子買了一塊舊錶,讓孩子拆著玩。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這樣淘氣的時候,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陶行知先生這樣這樣懂得保護他的好奇心的人。

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而不是孩子做錯了就懲罰,制止他,孩子的求知慾往往就是這樣沒有的。

3、讓孩子愛閱讀、會閱讀

陶行知小時候家裡沒有錢,要每天砍一擔柴,挑到城裡賣掉後再去上學,每天往返20裡,即使是這樣,陶行知也依然堅持學完了四書五經。

尹建莉老師也說過,不愛閱讀的孩子基本上已經具備了差生的潛質了。愛讀書不一定能學習好,但是學習好的孩子都會熱愛閱讀。

董卿已經足夠有才華了,但是到現在為止,她依然有著睡前閱讀一小時的習慣。

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想像力、創造力、拓寬孩子的知識面、增長孩子詞彙量……總是對孩子是百利而無一害。

而好的學習習慣都是要從小培養的,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

今日提問:你是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的?

相關焦點

  • 教育大師陶行知說,要想孩子愛上學習,首先要做好這三件事
    作為我國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從事著教育事業,甚至是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現代化開創了先河,他是我國教育世界的偉大先驅,同時也將我國的現代教育領進了千家萬戶。在一次演講上,陶行知先生取出了一隻公雞和一把米。然後強行要給公雞餵米吃,但是公雞拒絕了。
  • 清華校長梅貽琦:想要孩子愛上學習,關鍵是做到這3點,越早越好
    那麼梅貽琦校長就說,想要養出優秀的孩子,關鍵是要做到這3點,而且越早越好。要讓孩子主動學習,而不是被迫記憶。這是無論多大年齡的孩子都適用的一種學習方式。被迫記憶的知識就像是扔進倉庫的雜物,雖然是自己的,但是永遠也用不到,只任由其蒙塵落灰。
  •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父母做到這三點,對教育好孩子很重要
    這句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陶行知先生是近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郭沫若曾這樣稱讚他:「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作為父母,從這個偉大的教育家的幾個教育小故事和教育名言中,也許能得到啟發和借鑑,以便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 陶行知: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陶行知先生有很多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也還是處於教育界的前沿,我覺得作為家長,真的要多學一學。陶行知一直提倡「生活教育」,他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 學習陶行知,追求教育家辦學
    我是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學生,畢業後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編輯《陶行知全集》,應出版社要求編輯了好幾年,其間逐漸對陶行知有了一些學習和研究,主要的體會有以下三點:由平凡到偉大的成長之路陶行知的故事是現代中國的經典故事,常說又常新。陶行知是中國農村的孩子、農民的兒子,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縣。
  • 孩子的3種能力培養,一定越早越好,比什麼都關鍵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全家人當成寶貝一樣供著。但是,想要把孩子培養得更加出色必須要從娃娃抓起。孩子的3種能力培養,一定越早越好,比什麼都關鍵!希望孩子學有所成,就需要讓閱讀學習成為習慣,讓孩子會讀書,愛上讀書,進而掌握良好的閱讀能力。小時候養成的閱讀習慣,往往會伴隨人一生。不要讓孩子長大後再發出這樣的感嘆,從今天開始,陪孩子好好讀書吧!
  • 教育家陶行知言論,和孩子相處應該把握的六個關鍵點
    教育家陶行知言論,和孩子相處應該把握的六個關鍵點教育家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孩子自有其看待世界的方式,傾聽意味著尊重,忽視意味著否定。用心傾聽,你就會發現,孩子其實什麼都懂!2.示愛陶行知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用自己的行動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關懷。3.參與陶行知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 陶行知:4塊糖果的教育,獎懲有度的巧妙應用
    可以說陶行知的逝世是教育界的損失。當時的陶行知推行了不少在大眾看來另類的教育方式。4塊糖果的故事在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拿磚頭砸同學,便把這個同學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事情到這還沒有結束,陶行知接著又給了這位同學一塊糖果,並告訴他:根據自己的了解,這位同學是為了幫助女同學才做這件事的,說明這位同學是一位非常有正義感的人,這個糖果是獎勵他的正義感。聽到這裡,這位同學再也忍不住心裡的愧疚感,哭著向陶行知承認了錯誤。
  •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辦好學校的關鍵,校長向陶行知學習這3招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學校;校園文化近年來,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如何營造出和諧活潑的校園文化環境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陶行知先生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德立教,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是萬世師表的楷模。
  • 培養孩子識字閱讀,這件事越早做越好
    所以,沒有讀過經典的家庭,建議你們和孩子讀一讀,而且你即使是裝模作樣讀兩三個月,兩三個月後孩子一定會到你身邊來,他就知道讀書一定可以用手指指著字,讀書一定可以大聲讀,讀書也一定像媽媽一樣原來可以讀的很開心。當他覺得讀書是件很開心的事,一定會是願意投入的。
  • 《二十不惑》再現家庭教育隱憂,大教育家陶行知說過這樣的話
    生活就是教育,和課本是不同的,課本是給予一個新生命體知識與內涵的建立,而生活上的觀點教育才是樹立一個人人格的關鍵因素。​沒有人生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每個父母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要看是否有心去學習。​孩子的問題大多數是家長沒有教育到位。陶行知老先生提倡不僅從書本中獲得知識,也要從行動中獲得知識,再用知識去指導行動。如此反覆,才能算是一個健全和優秀的教育。
  • 父母每天再累,也要督促孩子睡前做到這3件事!孩子會一生受益
    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最好的教育,都是從生活中的小事當中延伸出來的。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所以父母唯一能夠閒下來的時間就是晚上這段時間。在輔導孩子寫完作業之後,就想刷一會手機,好好休息一下。
  • 陶行知成為真正的教育家,一個字貫穿始終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痴」,那種痴,貫穿於他生命的始終,貫穿於他從事教育事業的始終。他對教育的痴、對平民教育的痴,堪稱極致。陶行知是一個有堅定信念的人,他有自己的教育主張,並且身體力行,真正做到了痴心痴情、痴行痴言。
  • 孩子屢教不改,父母憋出內傷,試試陶行知的「四塊糖」教育方法
    給大家推薦一個中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我學習並運用了陶行知先生的方法,覺得收效頗豐。1933年陶行知先生上海流浪兒工學團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在操場上看到一個男孩子和另一個學生發生爭執,隨後男孩撿起半塊磚頭想要打架,陶行知馬上跑出去制止,並告訴那個男孩,10分鐘後你來校長室。
  • 親子教育:關於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陶行知先生的一個學生在看到有個男生在欺負女同學之後,就準備拿石頭丟向這個男生,正好這一幕被陶行知先生看到了,並及時制止了他,說:「住手!」這名學生停下動作,沒有把石頭丟向那名男生。後來陶行知說道:「放學後請到我辦公室來一趟。」放學以後,這名同學按時來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辦公室。
  • 這3件事越早明白越好,以免影響未來發展
    所以,這件事情也說明了只要好好學習不管是學習什麼,到最後能夠取得成功,只不過每個人成功的方式專科學生照樣能夠做到優秀,對於自己的未來也能夠獲得更多。在這裡也要提醒那些專科同學們:雖然你們只考上了專科,但是只要努力學習未來還是一片光明的。不要覺得學歷不如本科,就覺得未來到了社會上就是低人一等的。專科同樣優秀,那我今天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關於專科同學的那些事吧!
  • 崔祖瑛:時代呼喚陶行知
    根據陶行知的理解,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是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二是,「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 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原標題: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思想風範,光照千秋、堪稱楷模。他只講付出不求索取,一生清貧;他公私分明,品格高潔,擁有寶貴的精神財富。「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 思享|肖峰:陶行知與新旅、新安小學
    我同其他的孩子一樣,正是在新旅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裡,得到了呵護,從生活中學習,經受戰爭洗禮,幸福成長,迎來新中國,今天受邀來這裡,談些體會,我想講三個意思:▌一、陶行知先生把新旅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陶校長當即寫信安慰並再次寄上幾塊大洋來。他在信中說——知道你們用一件大衣跑了三十裡路當不得兩元錢,又餓著肚子跑回學校,這件事是你們在長江北岸為鄉村教育史寫成的悲壯一頁,光榮的一頁,我們是何等的安慰何等的敬佩你們啊……他還專門為新安的師生寫了一個題詞,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鼓舞大家不怕困難堅持把學校辦下去。
  • 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長
    1924年,陶行知在一首《自勉並勉同志》的詩中表達了他對使命感的理解和重視:「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陶行知認為,這件大事即是改造社會、改造環境。「我們研究學問,非只為增加一點個人的幸福,目的總是要改造社會。」「學問之道無他,改造環境而已。不能把壞的環境變好,好的環境變得更好,即讀百萬卷書有何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