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
杜甫。
南宋《春宴圖》。
□朱文建
歷代文人學士不乏著名的美食家好吃嘴,他們對蜀味的愛,對川菜的追求孜孜不倦,達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們不僅僅會吃會評,而且會做會創,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不忘了將蜀味發揚光大。
唐代流行吃生魚片,唐人稱之為魚膾。想那日本人吃生魚片的習俗,多半也是從唐代傳入的了。
杜甫喜歡吃魚,從詩句裡就可以看得出來,「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杜甫還喜歡吃生魚片,758年,在去往東都的途中,在河南的虢州,一個做官的朋友姜小七招待他吃魚。杜甫觀看了現場切魚片的技法,《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說:「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凍未魚不得易,鑿冰恐侵河伯宮。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
大廚的快刀將魚切成雪花狀薄片,魚骨剁下來,配以姜蔥蘸料擺盤,那是十分的精緻誘人。而杜甫在蜀地吃的一次生魚片則比之更勝。762年,老友嚴武還朝,杜甫依依不捨,從成都直送到綿陽,地方官設宴款待,《觀打魚歌》將打魚切魚的情景刻畫得淋漓盡致:「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吃了這次魚片,方知其他地方的都要遜色得多,川中美味可見一斑。像這種出神入化的刀功技法,恐怕現在的人也是望塵莫及。
杜甫在草堂時,經常有三朋四友來看望,大多數都是人家帶著酒菜,有時候也是兩手空空,杜甫就只有將就菜園裡的蔬菜簡單待客了,「盤饗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一是離市遠,一是自己沒錢,唐人待客喝的都是當年的新酒,而杜甫只能拿出低劣的陳酒。西川最高行政長官嚴武提著酒菜來,正是夏天,杜甫也不講究,就在竹林邊搭起簡單的桌椅吃起來,「竹林行廚洗玉盤」,倒是很有一番野趣。
據《四川省志·川菜志》載,杜甫還創出了五柳魚。一次幾個詩友空手而來,說得興起,眼看中午了還沒飯食,正巧小兒子杜武釣了一條肥大的草魚提回來,杜甫眼前一亮,就要在朋友面前露一手。喊家人去打酒,拿過魚就進了廚房,把魚打整出來,像往常一樣下作料蒸了。但杜甫總覺只是蒸魚太單調,他又獨出心裁將泡姜、蔥、筍子切成細條,如柳絲一樣,茱萸剁細了,下鍋燒成汁後均勻勾在魚面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魚就出來了。客人吃了叫好不絕,紛紛問這叫什麼魚?杜甫看著魚沉思片刻說,乾脆就叫五柳魚吧。眾人誇讚這菜名好,有詩意。
比杜甫大十幾歲的詩仙李白也很喜歡吃魚,一次在山東做客吃了魚片,《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說:「雙腮呀呷鰭鬣張,蹳剌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李白所吃的美食肯定比杜甫多,據說李白還自創了流傳後世的太白鴨。李白一度在朝中受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擠,唐玄宗也漸漸疏遠了他。李白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想到在老家四川吃到過的一種美味鴨子,皇帝也是個好吃嘴。於是選了一隻肥鴨子,模仿著老家的做法,用枸杞三七料酒等烹製出來,獻給皇上吃。玄宗吃了鴨子讚不絕口,問這是什麼菜,如何做的?李白照實說了,玄宗金口玉言,難為他一片誠心,這道菜就叫太白鴨吧。太白鴨至此經久不衰。《家山清供》說,李白還創出了黃金雞,「堂上十分綠醑酒,盤中一味黃金雞。」
五代的前後蜀時期,中原各地打仗爭南北,刀光劍影,殺得天昏地暗,蜀地倚仗北有劍門險關,東有長江三峽為屏障,儼然成為一方世外桃源,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成都有名的十二月月市是大型貿易展銷會,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客商和遊人,給蜀中的餐飲業帶來很大的繁榮。
「唐御膳以紅綾餅餤為重……至今蜀人為餅餤,而紅羅裹其外,公廚大宴設第一。」唐時宮廷的紅綾餅餤被蜀人改良成了一道大菜,每到官宴時都會端上筵席。前後蜀的麵食多,光是面就有好多種,有精澆面膘澆面,如同當今的臊子麵,還有插肉麵大燠面等。唐代出現了湯餅,用麵皮包了餡下鍋煮,成為後來水餃的前身。
據曹學佺《蜀中廣記·蜀中方物記》載,前蜀有一個叫趙雄武的人,「眾號趙大餅」。趙雄武是個名廚師,開了十五年的大酒樓,「累典名郡,為一時之富豪,嚴潔奉身,精於飲饌」。常年穿著窄袖鮮衣,窄袖就是為了操刀提鍋方便。因其廚藝高超,賺了不少錢,成為一方富豪。趙雄武尤其擅長做大餅,每次用三鬥面擀一個餅,「大於數間屋」,這雖不失誇張,但也可看出這個餅非同一般。所以有許多王宮貴族設宴都請他去主廚,有的就專為做個大餅,眾多賓客中切成小塊吃,一個大餅還沒分完。這也可見前後蜀時成都流行麵食和餅,燒餅煎餅湯餅不一而足。
《清異錄》載,後蜀孟昶時還編印了《食典》,多達一百卷,具體記載了哪些川菜已無從可考,但可以想像,如此厚重的食譜應當包含了之前絕大多數的川菜。前後蜀的船宴十分普遍,這個特點也延續到宋代,花蕊夫人說:「廚船進食簇時新,侍坐無非列近臣。日午殿頭宣索鱠,隔花催喚打魚人。」船遊宣華池(摩訶池)上,喊打魚人魚拿來沒有?看得出孟昶也很喜歡吃生魚片。
宋代的川菜在前後蜀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手藝人走出蜀地,在各處開店做餐飲,享譽南北。唐代的長安洛陽城,宋時的開封,江南的臨安杭州等城市遍布川菜館。據《東京夢華錄》載,川菜館都掛出川食府的招牌,把握基本的辛香,做法靈活多變,深受食客喜愛。
這裡不得不提到世所公認的兩個大詩人美食家蘇東坡和陸遊。蘇東坡雖出蜀地,但他是個雜食家,並不局限於一地一方的味道,被貶全國各地,吃遍了南北菜。蘇東坡也很喜歡吃魚片,「運肘風生看斫膾,隨刀雪落驚飛縷。」生魚片蘸料吃起來脆嫩爽口,蘇東坡禁不住手舞足蹈,眉飛色舞。「舉網驚呼得巨魚,饞涎不易忍流酥。」看到打魚想到魚片,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蘇東坡把川味帶到各處發揚光大,以他命名的菜就有東坡肘子、東坡墨魚、東坡丸子、東坡肉等比比皆是,有些是他自創,有些是他改進的。蘇東坡很喜歡吃筍子,蜀地遍布竹筍。文與可在臨川做太守時,一天就在野地竹林邊挖了竹筍燒起吃,稱之為傍林鮮。正吃著就有人送來蘇東坡的書信,「想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文與可不禁噴飯,這蘇東坡怎麼就曉得他一副餓相地吃著竹筍子呢,簡直跟親眼見到一樣。
《初到黃州》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但蘇東坡初到黃州的第一件事不是覺得筍子香,而是遍地的豬跑。黃州地方豬肉賤,有錢人不屑於吃豬肉,而貧民百姓想吃又不會做。蘇東坡為民著想,買了豬肉親自下廚,蘇東坡還改造了豬大臉的吃法,把豬臉包打整出來碼上料用芭蕉葉裹了蒸熟軟,淋上杏汁,就是一道美味。
蘇東坡出川,陸遊入川,從1170年到1178年,在蜀中工作生活了八年。在《劍南詩抄》中,直接寫川菜的就達五十多首,《思蜀》說:「玉食峨嵋栮,金齏丙穴魚。」陸遊經常到昭覺寺青羊宮等寺廟去尋找美食。「唐安薏米白如玉,漢嘉栮脯美勝肉……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崇州的薏米雪白好吃,嘉州的木耳肥厚,還有餅、飯,新釀的甜醪糟,都是可口的美味。這是在一個冬夜裡,他與溥庵主談起川菜時的如數家珍。
陸遊不但會吃會做,還會食材搭配,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常常親自操刀下廚,就地取材,捉只雞來同竹筍、芋兒等燒了,吃得客人捧腹叫好。吃雞要吃嫩黃雞,螃蟹是起霜時的好,《秋來益覺頑健時出遊意中甚適雜賦五字》說:「啄黍黃雞嫩,迎霜紫蟹新。」這都是他多年吃出來的經驗。蒸雞時,陸遊把雞修理乾淨後,在腰部劃開條口子,將香菌大蔥等作料塞進雞肚子裡慢火蒸製,香氣撲鼻,湯色肉質俱佳。
《飯罷戲作》說:「南市沽濁醪,浮蟻甘不壞。東門買彘骨,醯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蟹。輪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犀浦的芋頭軟糯好吃,新都的菜吃起來口感不錯,而新津的韭黃色如鵝黃,天下獨有,《蔬菜戲書》說:「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餘。」
有趣的是,蘇東坡和陸遊都愛吃巢菜,川人俗稱苕子,也就是秋季撒在田裡,來年開春漚肥之用的一種植物,同時也是一種美味。蘇東坡說:「蒸之復香之,香色蔚其。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春盡苗葉老,耕翻煙雨叢。」陸遊回到浙江故裡還想著巢菜,「蜀中雜彘肉為巢饅頭,佳甚。」《巢》詩說:「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豆巢。」雨霧昏暗的茅屋裡,看到兒女準備酒食的身影,不覺又想到了蜀中的巢菜……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早已成為一句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