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
在古代,葵是五菜之一,李時珍稱:「凡草木之可茹者謂之菜。韭、薤、葵、蔥、藿,五菜也。素問云:五穀為養,五菜為充。」
《古樂府詩》曰: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在《齊民要術》卷三中,種葵排在第一位,可見在古代,葵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蔬菜。又該書是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所著,是北方的農書,所以在古代,葵也應該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但是現在大家所知的只有「向日葵」「秋葵」等,對於「葵菜」卻所知甚少,甚至許多人沒有見過葵。「按今世葵有紫莖、白莖二種,種別復有大小之殊。又有鴨腳葵也。」北魏時,葵已經有多種之分,同時又有冬葵、秋葵之分,冬葵是農曆十月末地還未凍上之時下種,春天收,秋葵是農曆五六月種,從味道來說,冬葵味道比秋葵好,「柔軟至好」。
明末方以智認為:古人竟以葵為呼菘菜野菜之通稱耳。晉以後曰菘,今謂菜,古謂葵。昔楚相拔園葵,韓詩外傳:「馬踐園葵。」古歌井上生族:「採葵待作羹。」王維詩:「松下清齊折露葵。」直謂菜也。暉按:量知篇:「地種葵韭,山樹棗慄,名曰美園茂林。」此文云:「調和葵韭。」下文云:「舒戟採葵。」並謂葵為菜也。
「菘」便是白菜之類。但是按照《齊民要術》的記載來看,葵和菘還是有區別的,葵的植株有紫莖、白莖之分,而且在葵的生長過程中,還需要仔細照料,要掐去多餘的葉子,「掐秋菜,必留五六葉。不掐則莖孤;留葉多則科大。」還要剪掉一些主幹,留下分枝,「留其歧,歧多者則去地一二寸,獨莖者亦可去地四五寸。」不讓葵生長得太高大,這樣養分就不會用在長高上面,這樣等到收割的時候,高才不過與人膝蓋一樣高,而且「莖葉皆美,科雖不高,菜實倍多。」如果不剪主幹任其生長,「其不剪早生者,雖高數尺,柯葉堅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唯有菜心。附葉黃澀,至惡,煮亦不美。看雖似多,其實倍少。」
「葵」有兩個顯著特徵:一為葉大可隨日而傾,一為菜滑而味美。故蔬菜中以「葵」為名者,多取此二特徵。如常見的以「葵」命名之草本植物一般可分兩類,一類是因葉形似葵而名,如「莜」(又名「荊葵」、「錦葵」)、「蜀葵」(又名「戎葵」),等等。一類是因其葉手感或口感滑而似葵而得「葵」名,如「鳧葵」(又名「水葵」、「露葵」)、「落葵」,又如芹菜被稱為「楚葵」、「堇葵」為堇菜之美者等等。
葵在我國食用歷史非常悠久,在《詩經》中就有其記載。《詩經·豳風·七月》:「「七月烹葵及菽。」
上文提到《素問》將葵列為五菜之一,而在《靈樞經·五味》中則講「葵甘」列為五菜之首。在古代,因為葵非常常見,所以「葵」幾乎就是菜的通稱,《說文解字》就解釋:「葵,菜也。」
至元代時,「葵」還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蔬菜,元王禎《農書》云:「葵為百菜之主,備四時之饌,本豐而耐旱,味甘而無毒。供食之餘,可為菹臘;枯枋之遺,可為榜簇;子若根則能療疾:鹹無棄材,誠蔬茹之上品,民生之資助也。」
但因蔬菜品種後世逐漸增多以及其他原因,元以後葵的「百菜之主」的地位到,便不復保持。至明代,種葵者更少,故李時珍將「葵」由原來的「菜部」移至「草部」,並曰:「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甚至稱「而今人不復食之,亦無種者。」明代陸容所著《菽園雜記》記載:「又嘗見一士人家葵軒卷中記序題詠,皆形狀今蜀葵花。蓋不知傾陽衛足,自是冬葵可食者。詩七月『烹葵及菽』,公儀休拔園葵皆是也。古人文字中記載名物,必考核精詳,故少有此失。」到了明代,就有許多人已經不認識葵菜了。所以方以智才認為葵是菜的通稱,便是晉代以後的「菘」。
而現代的「葵」多是指「向日葵」,但是向日葵是在明代才傳入我國,而且向日葵的葉子也不能食用,並不是我國古代的葵。其得名大概是葉大如葵,而且具有向日性,所以才得名。
不錯,葵的向日性早在我國古代便被發現,而且有研究認為「葵」的名稱也與其向日性有關,「葵」從「癸」為象形字。《說文·癸部》:「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又《說文·手部》:「揆,葵也。」《爾雅·釋言》:「葵,揆也。揆,度也。」《詩經·小雅·採菽》:「樂只君子,天子葵之。」毛詩認為:「葵,揆也。」所以「葵」與「揆」通用,具有「揆度」之意。
王安石《字說》更進一步指明了「葵」的得名:「(葵)草也,能揆日向焉,故又訓『揆』。」宋代羅願《爾雅翼·釋草四·葵》:「夫天有十日,葵與之終始,故葵從癸。」進一步又說明:「葵者,揆也,葵葉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
所以,因為「葵」具有明顯的向日性,古人便以此比喻忠心誠意,《淮南子》稱:「聖人之一道,猶葵之與日也。雖不能與終始哉,其向之誠也。」
「葵」傾日又酷似護衛其根,故也有「衛足」之特徵。《左傳》載:「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杜預註:「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因此,葵也被稱作「衛足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