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摯舍南禪觀水酒店
清名橋古運河之濱,故取名為「南禪觀水」。隨著時代變遷和城市更新,本哲在解構民宿建築新含義的同時,又傳承了歷史文化遺產的精髓。原址是典型的傳統三進式院落,前低後高,較為保守。舊建築四周封閉,室內光感不強,樓道狹窄,藏匿了許多安全隱患。
改造後的建築,依舊白牆黛瓦,小橋流水,保留了這座江南小院古樸典雅的氣息,增加了更多的開放空間。鐵鏽板、簡約的落地玻璃及獨特的導向系統等現代設計元素,賦予了老宅新的活力。
正門拆除了舊址厚重的土牆,往後退出左右兩處空間,往前探出方形盒子般的落地窗,使原本扁平的入口處更富有層次。細木格柵窗替代了封閉陰暗的舊窗,改造後的正立面與舊民居群形成對立統一。前臺入口處整體新澆的混凝土三通盒子,貫通了前臺、餐廳及庭院。餐廳由榻榻米、散座和水吧組成,視野通透,高低錯落。
項目在打造前臺到房間的通道時,巧妙地設計了內外兩條相互獨立的路徑。內路徑由前臺通向餐廳,再由餐廳繞道至房間,曲徑通幽。
外路徑由前臺直達二進房間,路徑下沉於水面,仿佛人在水中走。漂浮在水面的茶室,別有一番「大隱隱於世」的低調與沉靜。
二進開始便進入了酒店的房間區,院中保留了舊宅原有的荷花池,走道被拓寬,池邊有足夠空間嬉戲觀魚。民宿共有十六間房,風格各異,像十六顆璀璨的珍珠,環繞鑲嵌在這片迷人的水上庭院。
房間「溯、泛、泊、澤、瀚、澔、潤、漾、湛、泓、渡、湉、漪、澹、澈、澄」,皆以水字旁的字命名,「水」有靈性,亦是生命之源;觀水,亦觀心。
房間「溯」與「渡」復古懷舊,素淨的白巖牆,深棕色的原木,基克拉迪風格的拱門,為空間賦予了獨特的印記。
房間「潤」和「漾」是酒店打造的兩間loft大躍層,磨砂不鏽鋼及原木與原始的裸露牆面相碰撞,節奏性的空間排序,體現出解構主義的秩序感。
房間「漾」別具匠心地打造了一張懸空的網狀休息區,標新立異,住宿體驗更有趣味。
房間「泛」和「泓」以工業風為基底,乾淨利落的線條,裸露的原色牆面和金屬,傳達克製冷豔的美感,幾何性和構成性創造出中性、純粹的空間體驗,粗獷別致之中不乏細膩的筆觸。
改造後的後院別有意趣,枯山水的禪意淡泊寧靜。
新造混凝土牆體及樓梯與原有山牆相銜接,赤裸冷冽。拾級而上,陽光透過圓孔,將光與影的虛實之美發揮到極致。
摯舍·南禪觀水,源於歷史,歸於自然,讓建築、人與自然之間達到和諧共通的境界。
項目圖紙: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正面立面圖
△測面立面圖
△後院立面圖
02
d-u 渡咖文集
在滿足保持整體風格一致的需求下,又要體現其作為獨立美學空間的多樣性。
老街南下塘仍舊保留著當初枕河人家、小橋流水的古鎮風貌。更新後的入口處,細木格柵窗替代了原有的密閉花格窗,更加輕簡有溫度;外凸原木落地玻璃窗的運用讓室內外空間更加敞亮通透。
咖啡廳側面開闢出進入室內的通道,褐色砂石中青石板路曲折迂迴,營造出溫婉江南的意境。
推開主入口實木大門,是一個藝術展示區,兼具接待、藝術沙龍、展廳的功能。
作為展廳時,空間內部的接待臺和休閒長椅可瞬間變為吧檯和展臺。
藝術空間和咖啡區由落地大玻璃窗隔開,兩個空間縱深相互延展。
半開放式的水吧便於咖啡師與客人對話交流,咖啡的研磨、萃取等全過程一目了然。重構頂部空間,讓線條交錯中又有著獨特的幾何秩序的美。
用餐區中央整體被抬高,形成頗具日式風格的榻榻米區,帶有多格書架的實木吧檯、水吧及下沉式休閒區域,讓室內空間錯落有致,形成一個有趣的視覺體系。
鄰窗水流聲不絕於耳,樹影婆娑,內院景色一覽無餘。
藝術空間和咖啡區的交接處,有一個狹長的新澆混凝土通道,內外切換給人強烈的「穿越」感。下沉式的江南庭院風雅別致,置身其中,偷得浮生半日閒。
△家具細節
江南老街,古運河之濱,咖啡飄香。渡咖文集,演繹一段中西交響曲。
項目圖紙:
△平面布置圖
03
陳家鋪-平民書局
項目位於中國東南內陸的丘陵山地,獨特的文化與地理條件,孕育了項目所在「陳家鋪」的崖居聚落形態。
改造項目的起點,是村民禮堂舊址,其在整個聚落中已經是體量龐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個世紀之前建造的新建築,一個11X18米見方的二層高空間,將改造成為村裡的圖書館。
少量的玻璃、陽光板這些純淨透明半透的材料,作為傳統木結構的背景存在,空間的劃分組織依然附著並強化了原有傳統材料的形式秩序。
04
計家墩-村民中心改造
設計任務是位於村口的村委大樓的改造和加建,讓它成為未來「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
入口處通過院牆的開口與鋪裝的邊線界定出既屬於院內,同時屬於院外的空間。這樣一個是廊,是門,是橋,又是窗的構築容納了坐、窺、行等幾組行為,為兩個院子之間的連通提供了不同方式。
通過結構改造和加固,把舊建築一層的梁和樓板鋸掉,讓舊建築呈現出最大的空間潛力,成為村子公共空間的一部分,身在大廳之中,像是同時在建築內外。
05
成都-川西林盤
「天府新興·和盛田園東方」是一次基于田園場景中的新田園主義哲學的空間實驗。
川西林盤是我國最具特色的鄉村人居聚落,現在,這裡既有原住民,新住民,還會有常常想要造訪的人。
和盛書院中間是一個類似四合院一樣四面圍合的院落,設計師通過改造將它變成一個中心講堂。
06
三河村-村民活動中心
該村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關中」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陝西人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家園之一。滿足農村居民群眾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雙重需求,同時加強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包含了眾多空間,旨在大力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滿足農村居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這裡面包含三個重要方面:第一,場所精神與鄉土環境的再認識;第二,傳統空間與現代鄉村生活的再定義;第三,鄉村地域材料的建構表達與當代呈現。
07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瀘定縣蒲麥地村牛背山志願者之家
牛背山志願者之家緣起於成都的資深義工大雁和他的一群90後小夥伴們在牛背山的一次旅行。改造策略是在完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讓這個建築更具有開放性與公共性,可為更多的人群服務,從建築空間與結構上,創新的同時,又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的記憶與靈魂,使其與村落、與環境相協調,融為一體。
設計師在一層保留並加固了內部的木結構,拆除了面向壩子的厚重牆體,以及內部隔牆,使一層完全開放,作為最重要的公共空間,可作為讀書閱覽、酒吧、會議等多種功能。重新設計的鋼網架玻璃門,可以存儲木柴,在完全打開的時候,將室內外融為一體。
08
油坊坪村
油坊坪村地處秦嶺北麓,村落地處山區,每年盛夏時節,在此聚集了大量周邊市縣前來避暑的人群,常日卻鮮有問津。
新建亭廊,為村民嘮嗑的舊習提供更為舒適的空間。另外,保留部分原場地的記憶,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可能性。
09
徽派古村-奇峰村史館
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的奇峰村,位於牯牛降風景區的山腰。白牆黑瓦的農宅依山而建,奇峰村便逐漸隱退至山間竹林裡。
隊屋曾經是奇峰村生產大隊的公共用房。現如今隨著農村的凋敝, 一層存放的農具顯然已久未使用, 二層也因年久失修漏雨而空置。梁柱和牆上滿是毛筆或粉筆留下的木工草稿,還有政治標語,成為一套寫在房子裡的村史資料。
這樣的房子,對村民或許是雞肋,但對於設計師卻是可打磨的璞玉。設計師嘗試將留存的隊屋,通過整修和適度的改造,重新服務於村裡的現代生活。而不再是封塵於歷史、只能遠觀的老古董。此為「無建斯建」。
隊屋的外牆面,簡直就是一本微縮歷史筆記,為了保留這些信息,抹灰的部位儘量避讓了「歷史遺蹟」區,讓時間的痕跡能從建築的外皮,一層層的讀取。
最後呈現的,村裡看似沒有新房子的痕跡,但無論是入村的場地景觀,還是隊屋周邊的小巷,以及建築內外的空間,都更能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給外來遊客更親切自然的體驗。
10
田坊三變-嘉興喜悅公社
這是一處佔地2000方的農業玻璃大棚,多年失修,急待改造。嘉興的喜悅公社註定不是一場實驗建築的即興表演,而是針對中國農村腳踏實地的現代空間升級範例。
所以本案設計的「第一變」,在於將簡陋的農作物大棚「變身」為現代農業的加工和體驗場所,是為「食集」。
建築頂部天窗設有活動遮陽系統,白天可為活動場地遮陽隔熱,冬季增加日照,起到保溫作用。
在嘉興喜悅公社的「藝集」設計中,打開未來的鑰匙並非造景。
--THE END--
原標題:《10個鄉村改造落地案例,讓你驚豔收藏的作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