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科學家從沙漠空氣中「擠」水

2020-12-23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空氣中取水,讓水資源匱乏的地區擁有屬於自己的「小水庫」!據西班牙5號電視臺19日報導,捷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們宣布研發出一種可以在空氣中吸取水分的機器。技術原理並不複雜,機器將周圍空氣過濾後吸入機器內部,並將溫度降至冷凝點,收集水分,之後經過提純、礦化,水就可以安全飲用了。報導稱,機器依靠太陽能發電產生動力,一天可以生產100升的飲用水,如遇溼度高的天氣可以加倍出水。機器的造價略高,一臺機器的成本高達36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82萬元)。

報導稱,空氣制水並不是新技術,在以色列等國已投入使用。目前,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沙漠較多的中東國家已經開始使用這款「空氣取水器」。捷克科學家稱,另一款中小型空氣取水機也已投入研發,用於溼度高的室內,機器一邊除溼一邊產生飲用水,一舉兩得。 (王方)

相關焦點

  • 新型仿生「沙漠集水器」!太陽能動力,一天從空氣中吸水1公升!
    沙漠是地球上最嚴苛的一種自然環境,幾千年來沙漠就在不斷的吞噬著土地,乾熱的沙漠別說是人類就連動植物也都很難生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沙漠沒有水。雖然近些年咱們國家在治理沙漠方面成就斐然,不少沙漠都已經變成綠洲,可是這種動輒需要幾十年幾代人不懈努力的工程,對於老外來說簡直太艱苦了。於是老外們就發明了一些幹奇百怪的集水裝置,有一種叫做 air drope的集水器就是其中的一種。集水器的靈感來自於一種沙漠納米布甲蟲。
  • 英文早點 | 2019年4月11日:從沙漠空氣中擠出水
    長按右側二維碼,識別→關注從沙漠空氣中擠出水This is Scientific American — 60-Second Science. I'm Christopher Intagliata.這裡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我是克里斯多福·因塔利亞塔。
  • 經濟學人 | 「憑空」取水:沙漠中的天然水庫
    沙漠中缺水,但空氣比比皆是。科學家發現,利用水蒸氣夜間液化原理,結合一些特定的吸附材料和化學反應,可以實現從空氣中取水。「憑空」取水為生活在沙漠中的人找到一種取之不盡的「天然水庫」,若能實現規模化,沙漠就不再聞沙喪膽。
  • 如何從空氣中提取水?
    這個名為「Airdrop」的集水器,靈感來自於納米比沙漠甲蟲的仿生設計,不僅能為撒哈拉這樣極度乾旱地區的人們帶來福音,甚至能應用於醫療、軍事等領域。Airdrop能從最乾澀的空氣中汲取到實實在在的水,這種「無中生有」的技術是之前的澆灌方法所不具備的。那麼,這種從空氣中提取水分的技術是如何實現的?空氣中到底有沒有水?
  • 如何從乾燥的空氣中捕捉水?技術難題已被攻關
    那就是大氣中的水蒸氣。  大氣中大約有1.3萬萬億升(1.3萬兆升)水,相當於地球上所有淡水湖泊總水量的十分之一。搜集露水或者從霧氣中捕獲水分都是利用大氣水分的例子,乾旱地區的生物甚至深諳此道,比如在納米布沙漠中的一種甲蟲每天早上爬到沙丘頂部利用自己的身體搜集露水。南美洲的人們會利用帆布來搜集霧氣。
  • 利比亞隕石和捷克隕石哪個好?
    1,先看利比亞隕石在1932年12月29日派屈克克萊頓,一名英國探險家在地球上最偏遠和荒涼的地區之一,靠近埃及西部的利比亞沙漠發現了一個神秘的黃金色玻璃。從那時起,利比亞沙漠玻璃便讓所有的科學家為其成因著迷。此外,研究了圖坦卡門國王陵墓的無數財寶的考古學家們都對年輕國王寶石飾物中的甲蟲雕刻深感困惑。
  • 非洲沙漠中的「超級大章魚」哪裡有水它就往哪走,已存活1000多年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眾所周知,章魚是在水裡生活的,那在沙漠生活的章魚,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種章魚是沙漠中的一種植物,幾乎是哪裡有水它就去哪裡,因為它會移動,故而稱為「沙漠中的大章魚」。
  • 如果地球上的沙漠都變成森林,會發生什麼後果?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如果地球上的沙漠都變成森林,會發生什麼後果?聽聽科學家怎麼說地球有70%的面積都被海洋所覆蓋,雖說陸地面積只有30%,但陸地面積卻是非常廣闊的,雖說這片廣闊的陸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在這片陸地上也有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導致我國部分地區都出現了土地沙漠化,這自然和我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於是近年來我們也一直在與沙漠環境作鬥爭,但在陸地上有一部分沙漠卻是自然形成的,但沙漠環境是我們難以生存的。只有將其變成一片綠色,才有可能適宜人類生存,對此也有人猜測,如果地球上的沙漠都變成森林,會發生什麼後果?
  • 瘋狂科學家在氣候模型中顛覆地球的旋轉,看著水瘋狂
    熱愛科技的原創作者:熱門快資訊氣候模型 - 地球氣候系統的計算機模擬 - 對科學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工具,因為它不可能在整個地球上進行實驗。進入這些數字實驗室也讓人們可以選擇偶爾扮演「瘋狂的科學家」並且與地球混亂。
  • 沙漠中迷路將水喝光了,該怎麼辦?有三種方法或許可以救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需要一定量的水攝入,尤其是在高溫的環境中,更是時刻離不開水。我們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喝水,滿足人體對水的需求。可如果我們走進沙漠,那水可能就不是想什麼時候喝都可以。對於沙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地球陸地三分之一的面積都是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佔地面積達900萬平公公裡,幾乎可以比擬我國的國土面積了。
  • 世界最乾旱沙漠突逢大雨,沙漠開出一片花海,科學家卻憂心忡忡
    沙漠對於我們的生活而言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所以許多國家現在都致力於治理沙漠,如果沙漠不得已制止那麼每年的沙漠面積都會持續增長,這樣也會讓我們的居住環境在大大減少,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世界上最乾旱的一片沙漠——阿塔卡瑪沙漠。
  • 量子力學為您揭秘:你的頭髮正在與空氣中的水「交換」氫
    圖七、氫核的量子效應對氫鍵的影響二、毛髮與環境之間的氫交換在我們賴以維持呼吸的空氣中有著「大量」的水分子,即使是在沙漠那樣的乾燥環境中,水分子也會佔到千分之一的比例,而在梅雨季節,空氣中水分子的比例會達到百分之四。
  • 它是「沙漠大章魚」:平均壽命可達500年,哪裡有水就往哪裡遷移
    當然,只能說在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偶然中摻雜著必然,這從自然選擇中脫穎而出的千歲蘭,說不定也是當年的造物主,隨手放置在沙漠中的一株靈草,給世人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沙漠大章魚」顧名思義,是一種生活在沙漠中、長得又很像鯊魚的事物,它並不是一種動物,事實上是一種擁有很多觸角、看上去很像觸手類動物的植物,它就是千歲蘭。
  • 科學家在沙漠中發現古大湖和古人類活動遺蹟—新聞—科學網
  • 品味║捷克:卡羅維瓦利,有點鹹的溫泉水
    到此先買溫泉杯在歷史上,卡羅維瓦利便是以溫泉水飲用而著稱。溫泉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達35種之多,水溫從41.2-72.2℃不等,以飲用為主。小鹿神奇傳說據說,800多年前,查理四世國王到卡羅維瓦利狩獵時,一隻小鹿被他射傷,跛著腿逃去。國王立即策馬緊追,眼看小鹿跑入山下泉中,泉水冒出一縷白煙。
  •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我國存在大名鼎鼎的地火村,亞洲中部有一片名叫卡拉庫姆的大沙漠,這片沙漠中也有一處比較大的火焰。這片沙漠的佔地面積特別大,它的佔地總面積高達35萬平方公裡,它憑藉著巨大的佔地面積順利成為世界第四大沙漠。雖然沙漠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並不代表著沙漠地區的所有資源匱乏。除了沙卡拉庫姆沙漠缺乏水資源之外,還隱藏著許多石油資源和天然氣資源。除此之外,卡拉庫姆沙漠的中心位置還有一個已經燃燒了49年的火坑。
  • 非洲沙漠中的「大章魚」,哪裡有水走到哪,壽命在千年以上
    筆者-菲君說起在沙漠中非常耐旱的生物,人們多數時候會想起胡楊林,胡楊林素有「胡楊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爛」的美名,但其實除了胡楊林以外,沙漠中還有一種名為千歲蘭的裸子植物,它們的外形非常奇葩,遠看就像一隻張牙舞爪的章魚。
  • 沙漠中發現500年前水管,裡面裝的不是水,倒出的東西讓他們興奮
    平時我們說起沙漠,總會想到一望無際的茫茫黃沙,看起來很是荒涼,然後就是仙人掌,或者很多沙漠裡面也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或許幾百年前、幾千年之前那裡有著一段繁華的歷史人文。沙漠是一個令很多人望而生畏的特殊地方,沙漠氣候乾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但是卻也因為未知,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旅遊和探險。這不國外一位考古學家在納米比亞沙漠找到了一艘500年的沉船。
  • 地下水提供證據 撒哈拉沙漠百萬年前是青蔥原野
    東方網3月3日消息:在數百萬年前,地中海是一片沙漠;與之相反,撒哈拉沙漠曾經是點綴著湖泊和池塘的青蔥原野。有關這一過去情形的證據深藏在埃及和賴比瑞亞的沙漠深處,以巨大的地下淡水含水土層的形式存在。一個由地質學家和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組近日發現這些地下水在過去的幾百萬年裡正慢慢地流動。他們的報告發表在由美國地球物理學聯盟3月份出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通訊》中。
  • 沙漠中為什麼會有綠洲?沙漠綠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沙漠的色調並非一成不變,它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像在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有一片廣闊的紅色沙漠,景色十分美麗;在美國南部的路索盆地地分布著白色的沙漠,是一片銀色世界;中亞的卡拉庫沙漠是黑色的;美國的亞利桑那沙漠更奇妙,擁有紅、黃、紫、藍、白等多種顏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在陽光的照耀下,空中也會折射會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