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沙漠中發現古大湖和古人類活動遺蹟—新聞—科學網

2020-12-19 科學網
科學家在沙漠中發現古大湖和古人類活動遺蹟
中國沙漠變遷地質記錄及人類活動遺址調查專項初步成果出爐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

 

 

 塔克拉瑪幹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殘留的古河道沉積

 

 

項目組對庫布奇沙漠一古城遺址考察後合影留念

 

 

項目組在野外自行打鑽

 

中國沙漠變遷的地質記錄及人類活動遺址調查專項中期進展學術研討會6月2日在京召開。會議總結了兩年來研究人員深入我國西部八大沙漠和東部四大沙地,在沙漠變遷的沉積地層、沙漠物源、古水文遺蹟、沙丘形態變化、沙漠文明遺址等方面的實地考察和研究成果。

 

浙江大學教授楊小平團隊在中國東部的渾善達克沙地發現了大規模古水文遺蹟的地質證據,並認為該沙地西部約8萬年前可能存在一個跨越中蒙兩國邊境的古大湖,其總面積約為我國青海湖面積的3至4倍。「今日茫茫大漠、飽經風塵肆虐;昔年碧波蕩漾、勝似江南水鄉。」楊小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對比說。

 

過去兩年裡,楊小平帶領團隊多次深入「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對該沙漠腹地沉積地層進行了系統採樣分析,希望從地質記錄中破解「沙漠天書」,了解沙漠環境變遷。該團隊還利用地貌學和地球化學等手段,對中國北方多個沙漠、沙地的沙漠沙來源進行探討,系統梳理了各個沙漠形成的地表過程和物質基礎。

 

為了突破自然沉積剖面露頭時間尺度短的限制,蘭州大學李再軍博士牽頭的研究組在2017年首次對準格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及南部邊緣進行了長序列的沙漠鑽探,累計採集巖芯超過500米,為人們透視沙丘下的奧秘提供了窗口。

 

除了自然記錄之外,沙漠中還保存著眾多散落的古文明遺址、遺蹟。蘭州大學教授安成邦負責的課題組從環境考古學、地質學角度,對我國北方沙漠及其毗鄰地區眾多散落的人類活動遺址、遺蹟進行了系統考察研究,發現前人尚未記錄的遺址,並對已有記錄的地點提出更明確的認識。

 

「我們發現毛烏素沙漠用火、陶器、鐵片等人類活動遺蹟。」安成邦在報告會上介紹,團隊還首次發現了烽燧,綜合推測毛烏素沙漠的人類活動以軍事相關佔絕大多數。該團隊還考察了騰格里沙漠邊緣的金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遺址。該遺址被認為起源於我國西周時代,此次研究發現其人類活動延續了很長時間,在秦漢時期和南北朝時期也曾有過修復。不過安成邦表示,出於保護需要,此次新發現的許多人類活動遺址不會公開精確坐標。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中心教授張曉虹牽頭的沙漠文獻記錄整理團隊則挖掘沙漠地區水系、交通、聚落等變遷的古文獻、外文文獻、民族語言文獻記錄,並佐以實地勘察,形成我國首個沙漠文獻記錄綜合資料庫。新疆大學副教授張峰負責的課題組基於最新遙感影像開展的現代沙漠風沙地貌類型及風沙物質組成調查也在有序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除了科學數據開放共享以外,還設計了超過5000張針對沙漠地層、人類活動遺址、沙丘形態、沙漠景觀的野外照片資料庫。這一資料庫建成並對公眾開放後,將有助於民眾了解我國沙漠全貌,探索沙漠世界。

 

此次會議由項目專家組組長陳發虎院士主持,傅伯傑、楊文採、葉大年、鄭度等院士、專家及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李加洪在聽取各課題匯報之後,對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專家一致認為我國乾旱區面積廣大,該項目的執行對我國乾旱區科學研究、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中國沙漠變遷的地質記錄及人類活動遺址調查於2017年獲批立項,此沙漠綜合考察項目由浙江大學領銜,分為四個課題組展開調查研究,來自9家高校和研究單位的40餘位骨幹科研人員和40多位青年學生參加。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沙漠中發現古大湖和古人類活動遺蹟
    會議總結了兩年來研究人員深入我國西部八大沙漠和東部四大沙地,在沙漠變遷的沉積地層、沙漠物源、古水文遺蹟、沙丘形態變化、沙漠文明遺址等方面的實地考察和研究成果。  浙江大學教授楊小平團隊在中國東部的渾善達克沙地發現了大規模古水文遺蹟的地質證據,並認為該沙地西部約8萬年前可能存在一個跨越中蒙兩國邊境的古大湖,其總面積約為我國青海湖面積的3至4倍。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 科學家重新修正古人類佔據丹尼索瓦洞歷史年表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同時發表兩項考古學最新測年結果稱,科學家對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這些遠古人類佔據丹尼索瓦洞的年表,做出了重新修正。丹尼索瓦人屬於古人類的一種,其唯一已知的化石來源是在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發現的一些骨骼和牙齒碎片。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雄性老鼠在打架時會發出一種尖銳的叫聲,在逃跑和追逐其他雌性時也會發出不同的叫聲。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的代表性石器(1-12,高緯度地區的小型工具;13-18,中低緯度地區的大型切割工具)(楊石霞供圖) 得益於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我國目前已積累豐富的舊石器和古人類研究材料和數據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材料較軟的特點形成了鮮明反差
  • 廣州廣雅實驗學校到廣州地化所開展研學活動
    科普基地安排了參觀科普展覽館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觀看科普視頻、聆聽科普報告等活動,為師生們獻上「科學知識盛宴」。  展覽館展示牆懸掛的地球科學知識及可動元素周期表引起了同學們對研學活動的熱情。老科學家講解員以「這個世界真奇妙——宇宙及元素的誕生」為開篇,帶領大家開啟了探索地球奧秘的旅程。
  • 地球秘境之十大神秘沙漠遺蹟
    2、塔裡木木乃伊古樓蘭發現的四千年前的木乃伊,鬚髮保存完好1899年,旅行家Sven Hedin發現了失落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樓蘭王國城市。大月氏及昭武九姓建立的文明。高加索人,但是為什麼他們會來到古代亞洲。
  • 把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希望研究小行星「龍宮」上的塵埃能幫助人們加深對太陽系形成的理解。圖為降落在南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近日降落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太空艙中,裝有小行星「龍宮」上的黑色顆粒。 JAXA太空系統專家津田雄一(Yuichi Tsuda)表示,這一操作對項目組和JAXA而言都具有裡程碑意義。據《自然》報導,這是科學家們第二次從小行星中帶回有關物質。JAXA公布的聲明中,提到了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收集室入口處的沙質物質,但目前還未向收集室內部查看。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疑似發現諾亞方舟遺蹟,科學家們怎麼說?
    《聖經》中記載著許多的故事,傳說有一位男子叫做諾亞,他在得到上帝的旨意後,製造出了一艘大輪船,這艘大輪船便是世人心心念念的諾亞方舟。正是憑藉著這艘大船,人類和世間的萬物才能夠躲過大洪水的衝擊,世界上也才能留下人類的生命種子。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卵巢衰老機制和幹預研究不盡人意 卵巢結構複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其中包含處於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還有其它為卵泡發育提供必要營養和支撐的多種細胞類型。「這就好比一個精密的機械鐘錶,裡面需有多種不同大小和用途的齒輪相互連接和相互協同,以確保其正常工作。」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之一、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王思說。
  • 安達古大湖冬捕文化節開幕
    勁彪新聞客戶端訊 1月12日10時,綏化安達市古大湖鎮首屆古大湖冬捕文化節在冰封的湖面上拉開帷幕。歡慶的人們敲著鑼鼓、吹響嗩吶,在高亢的號子聲中打出了今冬的第一網魚。出魚了。安達宣傳部供圖開幕式當天,首屆古大湖冬捕文化節開幕共收穫鮮魚2萬斤,重達30斤的頭魚更拍出了8.8萬元的高價。據悉,安達古大湖首屆冬捕文化節將持續到1月17日,古大湖將以其特有的冰雪美景、酣暢的冬捕狂歡,為冰雪愛好者們打造一場冰雪盛宴,充分展示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的特色旅遊品牌。冬捕文化節上舉行祭湖儀式。
  • 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最大亞洲足跡—新聞—科學網
    團隊發現了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最新的獸腳類恐龍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Asianopodus)。 汪筱林告訴《中國科學報》,從足跡的大小和形態特徵分析,兩種足跡類型均歸於亞洲足跡屬。由於大型足跡與已知亞洲足跡屬的兩個種相區別,因此建立亞洲足跡屬一個新種——牛氏亞洲足跡,種名贈予足跡的主要發現者牛春旺。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而在慢波睡眠階段,海馬腦電活動則表現為在慢波基礎上疊加出現短暫的100~250赫茲的高頻ripple節律,該高頻節律被認為與記憶的鞏固過程有關。 乙醯膽鹼是腦內與學習記憶功能密切相關的一種化學物質,已有研究發現,在清醒和快波睡眠階段,海馬內的乙醯膽鹼水平較高,而在慢波睡眠階段,乙醯膽鹼的含量卻很低。
  • 科學網—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馮東從事冷泉活動研究已近十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泉」是相對於海底另一流體活動「熱液」(熱液真「熱」,有時甚至比海水溫度高出二三百攝氏度)而言的,英文稱為「Cold Seep」。
  • 秦嶺尋根:大山中的人類文明演進遺蹟
    從那時起,王社江便與秦嶺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頭扎進秦嶺,尋覓中國古人類和舊石器起源與進展的歷程,一晃就是30多年。今年5月5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王社江主持發掘的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榜上有名。
  • 科學家發現控制長期記憶關鍵元素—新聞—科學網
    神經元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一個多機構合作研究團隊發現,在記憶鞏固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發生了兩個不同的過程——興奮性網絡和抑制性網絡。 為了確定哪些神經網絡在記憶鞏固中是必不可少的,研究人員使用轉基因小鼠在特定類型的神經元中操縱一種特殊的分子通路,eIF2α基因。這條通路在控制長期記憶的形成和調控神經元中蛋白質的合成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外,早期的研究已經確定eIF2α基因對於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