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物生心,隨芬蘭藝術家思考與世界的關係

2020-12-23 澎湃新聞

隨物生心,隨芬蘭藝術家思考與世界的關係

2020-07-31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一不小心進了藝術圈兒

CRASHING THE 'ARTY

「物之於我們不是對象化的客體之物,而是具體實在的本質之物,物以象的方式顯現,在運動變化中與人的認知與情感呼應激蕩,契合中散發出內在的光亮。」

2020年5月,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裡·尼蘇南(Petteri Nisunen)在國內的首個個展「隨物生心」於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涵蓋了藝術家運用不同媒介材料創作的21組件作品,包括裝置藝術、影像新媒體、攝影、繪畫,全面呈現了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實踐。

自展覽開幕以來,觀眾絡繹不絕。藝術家作品簡潔直觀的裝置語言和充滿神秘感與未來感的創作媒介,與美術館理性浪漫的空間融為一體,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震顫。無論吸引人們前去觀展的是什麼,關注和感受藝術作品本身永遠是策展方最希望強調的。

觀展不止於「打卡」,更要打開感官、引發思考。

《音樂盒》,聲音裝置,尺寸可變,2004

8月1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將舉辦一場特別的藝術午宴,盛夏再開幕,由策展人引領媒體及嘉賓再一次欣賞兩位藝術家別有深意的藝術作品。

藝高高的直播小分隊也將出動,為諸位藝術愛好者們實時直播現場盛況,並特邀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導覽人員為線上觀眾深入介紹這個展覽~8月1日周六午間11:30,感興趣的你,趕緊掃碼入群,不要錯過直播~

突然爆發的疫情,緊急限制的社交活動,被迫打亂的生活節奏,臨時改期的工作計劃…… 2020年伊始至今,我們被不斷地捲入各種例外狀態。「危機」對「共識」的強調造就了一個只提供唯一答案的世界,我們隨之進入被動和失語的境地。個體與世界的聯結逐漸瓦解,對立隔閡所帶來的或迷茫、或苦痛、或不安的情緒一觸即發。當我們對「如何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如何重建世界與個體的聯結?」發問時,我們更是在思考: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安撫我們惶恐不安的內心?與其說這是世界向人類拋出的難題,更是人類對自己提出的迫切追問。

《線與圈》,繪畫,120x120cmx5,2009

展覽標題「隨物生心」取自榮格的《金花的秘密》一書,指涉古人體感世界的第一步,從對萬物的細緻觀察中把握物行的規律,推究事物的原理是為「格物致知」。物之於我們不是對象化的客體之物(object),而是具體實在的本質之物(matter),物以象的方式顯現,在運動變化中與人的認知與情感呼應激蕩,契合中散發出內在的光亮。這是藝術家對瞬息萬變的生活世界的駐足思考,也是一次對自我內心的審視。

《高頻裝置》,聲音裝置,2000x200x200cmx2,2020

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這對芬蘭藝術家以建築出身並長期在當代藝術領域展開跨界創作。以自然科學和建築的結合為核心基礎,他們將圖形、雕塑、建築、運動和聲音融入數學、光學、物理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通過獨特的藝術方式,將日常而無形的「現象」轉譯為可視、可感之物。

《液態圖表》,動態裝置,880x250x100cmx12,2009

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藝術家調動著觀者的感官世界,將其從事物表象的「牢籠」中解放,進入事物的內部,觀看事物內在的結構和關係。其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準確而鋒利的理性精神,以「隱」的方式引導著觀眾主動發現,進入沉思,並不懼孤獨地與世界的運行法則相處。

關於藝術家

湯米·格倫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裡·尼蘇南(Petteri Nisunen)是芬蘭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組合,現居赫爾辛基。他們兩人都具有建築專業背景,自90年代開始合作至今,長期在當代藝術、建築、聲音藝術等領域間進行跨界創作。曾獲萊昂納多·達文西世界文化獎(2013)、瑞典 Edstrand 基金會藝術獎(2003)、芬蘭國家藝術獎(2001)等。參加過的大展包括第1屆歐洲宣言展、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北歐館、第3屆莫斯科雙年展、第5屆馬拉喀什雙年展、第27屆聖保羅雙年展、第1屆橫濱三年展等。作品被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KIASMA)、盧森堡現代藝術博物館(MUDAM)、Espoo 當代藝術館(EMMA)等國際美術館收藏。

關於策展人

馬楠,現居杭州,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博士。從事研究、策劃和譯介等工作,關注展示文化的社會歷史機制和感知力的媒介生成現場。2010開始從事策展實踐,曾參與並策划過「書非書:杭州國際現代書法藝術節」(杭州)、「致敬2018:未來媒體藝術宣言」(法國)、「被佔有和遺忘的光:集美阿爾勒攝影節」(廈門)、「迷因城市:首屆跨媒體藝術節」(杭州)、「上海奧德賽:西岸建築與當代藝術雙年展」(上海)、「博物館地下室:央美美術館雙年展」(北京)等。

隨物生心

展期:2020.5.31 - 2020.10.11(每周一閉館)

主辦: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靜安區汶水路210號靜安新業坊 3號樓

展覽現場

原標題:《隨物生心,隨芬蘭藝術家思考與世界的關係》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帶你看展|隨物生心,感受來自北歐的「硬核」心跳
    展出的是芬蘭藝術家組合 Tommi Grnlund 與 Petteri Nisunen 的個展——《隨物生心》。現在不妨和優畫君一起靜下心來看看這些「會說話」的作品,看它們能不能引起你的興趣,觸動你的心弦,啟發你的思考。流動的風景一樓大廳裡展出的是全場最大的作品—《流動的風景》。
  • 對話|「隨物生心」北歐當代藝術展,介於建築、藝術和音樂間
    北歐當代藝術家組合展「隨物生心」近日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展出,呈現了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Tommi Grnlund)和佩特裡·尼蘇南(Petteri Nisunen)的作品。兩位藝術家出身建築專業,並長期在當代藝術領域展開跨界創作,將圖形、雕塑、建築、運動和聲音融入數學、光學、物理學等,通過獨特的藝術方式,將日常而無形的「現象」轉譯為可視、可感之物。
  • 從「科學怪人」到「西部世界」藝術家如何思考?
    在展覽中,獨角獸空間邀請到的兩位藝術家通過長期交流用不同的視角去解讀現代的「弗蘭肯斯坦」。通過圍繞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的主題,對當下「進步的科學」和「未知的探索」提供不同角度再次思考人類的冒險精神。用作品和對話,將「獨角獸空間」變成一個隱喻的場所。
  • 從巨型「方舟」到孤島星球:美國藝術家以地圖思考社會與生態
    這件被理解為「諾亞方舟」的大型雕塑名為《密特拉》,是2008年藝術家為紐奧良國際雙年展「前景1」(Prospect.1)所創作的。《密特拉》與《漂浮》兩件大裝置作品展覽現場與建築形成一種特別的關係。胡怡嘉 圖2005年8月底,卡特裡娜颶風襲擊美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 給女兒講藝術家的故事,他卻開始思考別的,沒錢,怎麼養孩子
    最近我在家裡啊看《西方藝術史》,有的時候孩子會好奇,就跑過來問我看的什麼,於是我給他講了倫勃朗的故事,我和家孩子的關係很好,他有什麼事情都會來和我說,比如班級裡誰穿了嗎很貴的衣服,或者是有那個男生喜歡班裡的小女生。我也會耐心的聽他講話,所以有的時候我跟孩子講話的時候,孩子也會認真聽我講話。
  • 晝夜文化張娟娟:獨立思考對藝術家來說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
    正如足球起源於中國一樣,油畫在西方世界已成主流,不僅分化出了許多流派,誕生了成千上萬的油畫名家,更有數之不盡的名畫流傳於世,而在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卻出現了斷層。當然,即使落後了西方世界幾千年,中國人的天賦依然存在,如今中國的油畫藝術已經成為一股清流,重新在世界油畫界站穩了腳跟,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具有個人獨特魅力的油畫藝術家,張娟娟就是其中一位,她以現當代抽象幾何主義油畫著稱,極擅長人物寫實
  • 感受黑水的淨化—藝術家吉麟個展《Black Water》在亞特蘭大開幕
    美國東部時間4月12日下午兩點,青年藝術家吉麟個展《Black Water》(黑水)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Besharat Museum Gallery開幕。主題「黑水」源於藝術家對自身身份認識的反思和美國文化衝突之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 給女兒講藝術家的故事,他卻開始思考別的,沒錢,怎麼養孩子
    最近我在家裡啊看《西方藝術史》,有的時候孩子會好奇,就跑過來問我看的什麼,於是我給他講了倫勃朗的故事,我和家孩子的關係很好,他有什麼事情都會來和我說,比如班級裡誰穿了嗎很貴的衣服,或者是有那個男生喜歡班裡的小女生。我也會耐心的聽他講話,所以有的時候我跟孩子講話的時候,孩子也會認真聽我講話。
  • 中國藝術家吳瓊新加坡個展開幕 展現80後卡通時代新思考
    藝術家吳瓊     2015年11月8日,中國藝術家吳瓊個展「在這裡」於新加坡Ode To Art畫廊開幕。     本次展出的作品多以一個人或是兩個人的卡通形象出現:有男孩與女孩攜手漫步於夕陽之下,也有二人飛翔於雲海之間,有端坐樹梢上的吸血鬼,也有沉浸於一片汪洋的男主角,時而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時而是二人世界的靜謐出遊......然而無論故事怎樣敘述,都離不開畫面人物「吳瓊式」的典型書寫:兒童化的卡通形象,雙目閉合,微微上仰的面龐
  • 不拘一格的美育課,跳出左腦符號思維,孩子像藝術家一樣右腦思考
    這個時候,孩子在慢慢形成自己的符號體系,這也是他解讀世界、投射世界的方式。畫畫的這個孩子,在作畫的過程中,用高度概念化的符號體系去記錄,這種方式會阻礙孩子去觀察真實事物的特性樣貌,也會磨滅他的觀察能力。符號思維更像是人為設計了一個障礙,把他和真實的世界剝離分裂開了。
  • 美國街頭藝術家回應疫情:焦慮與恐慌,呼籲與思考
    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新冠病毒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隨著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全線關閉,一批美國藝術家們走上如今已變得人煙稀少的街頭,用一幅幅作品表達他們對於疫情的思考。他們或是以直觀的圖像呼籲公眾對於病毒的正確認識和防範,或是表達群眾普遍感受到的焦慮與恐慌,或是批判人們忙於囤積或猜測的現象。
  • 藝術家的「精神品格」無疑向世人昭示著藝術家世界中最動人的一面
    元揭侯斯《哭王十良仲》中「精神與時息,形質隨日化」則強調了「精神」的時間性、延續性與悲愴感,這旬詩不由令人想起紅衣主教本博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撰寫的墓志銘:「此乃拉斐爾之墓,自然之母當其在世時,深恐被其徵服:當其謝世後,又恐隨之雲亡。」(一)「精神品格」唐李中《庭葦》詩:「品格清於竹,詩家景最幽」,「品格」乃品性與性格者也。
  • 世界知名華人藝術家蔡國強
    華人藝術家對話臺灣青年 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創作源泉孫 虹  數十年來,不斷行走在世界不同國度,穿梭在多元文化之間,今年回老家福建泉州過年的華人藝術家蔡國強感慨萬千。「泉州一直影響著我。《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2月22日  第 04 版)(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華人藝術家蔡國強故鄉過年談藝術  中新網泉州2月20日電 (記者 孫虹)20日,世界知名華人藝術家蔡國強在故鄉福建泉州暢談「藝術怎麼樣」,並與20
  • 藝術家邱志傑:智力和創造力關係不大丨文化雲客廳
    4月18日下午,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直播了當代藝術家邱志傑的新書沙龍。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世界·觀與新京報文化雲客廳聯合主辦的「別來無恙」邱志傑新書線上沙龍在北京虛苑美術館舉行,當代藝術家邱志傑的四本新書《劇透》《無知者》《失敗者》《實驗主義者》首次與讀者見面。
  • 德國藝術家克裡斯託夫·尼曼擅於打開腦洞,跨界思考畫插畫
    克裡斯託夫·尼曼(Christoph Niemann)1970年出生在德國魏布林根,是一位插畫藝術家、平面設計師及作家。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國立美術學院,1997年舉家搬到美國紐約市。思考完美的創意會帶來困擾,總想超越過去。思考出一個好點子的機率就像中彩票一樣渺茫,想要創造第二次奇蹟,就會陷入極度的痛苦和恐懼之中。尼曼鼓勵藝術家學會放鬆下來,學會分解壓力,堅持每天創意練習,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就會有好的收穫。好創意不設終點,持續探索終得最佳。
  • 墨水瓶變相機,插座變美女…這位藝術家筆下的世界讓人嘆為觀止!
    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柏林,重新給予這位藝術家充足的思考空間,以及大量的創作靈感。創作的靈感,需要不斷地練習和思考。克裡斯多夫深知這一點。這本曾經被他視為插畫師靈感之源的世界一流雜誌,終於向他投來了橄欖枝。當我們在觀賞克裡斯多夫的作品時,似乎總是能夠身臨其境,能夠站在一個單純,美好的視角去看待世界
  • 微觀世界:日本藝術家在牙刷上建高架塔
    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巖崎貴宏用一艘「忒修斯之船」,讓人們換個角度思考這個世界。他做木質的神社倒影,呈現幻象般的日本自然從提議「全世界的未來」到呼告「藝術萬歲」,在威尼斯雙年展上,無論是世界級大藝術家,還是嶄露頭角的藝壇新面孔,他們眼中藝術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想像的未來在哪裡?
  • 全球「共境」、無界傳播,藝術家高孝午新作長城公益雲首發
    本次《共境》新系列作品是高孝午在《再生》系列的基礎上的升級版,他想從鴿子、龜、鶴的寓意中「喚醒最初的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探索生命的再生,進而思考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本質關係,在動態的語境中重新賦予了生物「共生」的含義。本次《共境》系列三件作品在長城的AR發布,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同時,高孝午為眾人而藝術的實踐和其藝術創作被全球多元人群的廣泛、持續喜愛是「國潮」藝術家的典型代表。
  • 「抽離與掙脫——2020藝術家日常的觀看」在線上開幕
    「抽離與掙脫--2020藝術家日常的觀看」於5月20日在線上開幕。本次展覽由廣州疊石文化主辦,鄧渭亮博士策展,展出韓建宇、黃偉鴻、黃一山、劉聲、孟濱、沈瑞筠、謝莉斯、許東生、喻旭東九位藝術家作品約40件(套),作品以繪畫為主要創作媒介,推出的視頻是藝術家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呈現,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8月20日。2020年伊始,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擾動了世間的平靜。人們在驚恐和疏離中產生了對日常的不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