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美國最著名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建議: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八九歲就可以開始。
現在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特別重視孩子得閱讀,卻很少有也家長給孩子買科幻類的書籍。
孩子爸爸說,他上學那會兒都是偷偷地看這種類型的書,讓大人看到就會被狠狠批評:整天就知道看這些沒用的,能當飯吃嗎?考試考你這些嗎?
結果就是,所有的武俠類、科幻類、小說類的書全部被沒收,有的甚至直接當破爛給賣掉了,哈哈。
每一位家長也都是
1:認為對學習沒有用
作為家長們來說,只要不和學習成績掛鈎的書,他們都覺得是沒有用的。
2:認為對以後工作沒有用
沒有哪個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一份體體面面、輕輕鬆鬆的工作的。所以他們有一萬個理由告訴你:讀這些科幻作品就是浪費時間,以後工作也找不到。
3:不「健康」
現在網絡發達了,很多孩子喜歡讀電子書,於是,各種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網絡文章「迷惑」了孩子們的眼睛。
很多網絡科幻小說讀起來挺「上癮」,內容卻沒有一點「營養」,甚至有些孩子覺得,自己也可以通過寫小說自力更生,於是腦子一熱,把學業給荒廢了。
很多家長表示:自己也是從孩子時期走過來的,讀科幻作品好玩兒是好玩兒,但用處不大。
國外專家和學者早在多年前就開始重視科幻閱讀,他們普遍認為:「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在9歲和10歲,不能晚於15歲。」
其實,科幻作品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對世界的遼闊想像,還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也更容易幫助孩子提升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擴充孩子的眼界和認知能力,這些都是奠定孩子未來成功得基石。
記得之前好像看過一篇文章,說許多國際著名的企業創始人,比如微軟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特斯拉CEO馬斯克,他們從小就是不折不扣的科幻迷。
成年後,他們開創了一番極具想像空間的事業,與他們在科幻小說中培養的開放性思維不無關係。
科幻小說進入中高考試卷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要求孩子知識面要越來越廣,不僅要了解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熟背古詩詞,還要有一些想像力、創造力。
2017年,韓松的小說《收音機時代》被收錄進北京的中考語文試卷;2018年,劉慈欣的《微紀元》入選高考閱讀題;2019年,高考全國綜合卷一的作文題目更是讓許多同學摸不著頭腦——《寫給2035的一封信》。
這樣的趨勢,也足足讓我們看出教育界對科幻作品的重視和關注。
如何為孩子選一部好的科幻文學作品呢?
有人曾經問特斯拉CEO馬斯克:「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哪本書對你的影響最大?」
馬斯克說:「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
《三體》、《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劉慈欣坦言:自己走上科幻創作的道路,就是因為小時候看了一本《海底兩萬裡》,從而萌發了對科學的好奇心。
好的科幻作品不僅塑造人類的精神世界,激發想像力,在更好緯度、宇宙層面的哲學思辨也會給人類帶來新的思考。
之前總覺得這種科幻書籍最起碼也要等孩子上課初高中才能讀的懂,可自從看了《喬治的宇宙》,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原來那些看似深奧的「宇宙大探秘」,五歲孩子也能理解並且超級感興趣。
1:專業度、含金量爆表
這套《喬治的宇宙》是由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和他的女兒——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露西.霍金強強聯手,傾力創作的。
並結合了霍金和許多專科學家的智慧,專業度以及裡面的知識含金量爆表。
2:「科盲父母的及時雨」
讓晦澀難懂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這套書一經出版,就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極力推薦,國際科學領域大咖一直認為:這是一套大人小孩「通吃」,內容淺顯易懂的科幻巨作。
3:趣味兒性強
永遠記得仰望星空,不要只顧得看腳下
——霍金
有一位小男孩兒問霍金:「如果我掉進黑洞會發生什麼呢?」
霍金幽默地比喻道:「你會變成一條義大利麵,引力非常大,會把你拉扯開。」
這些很深奧的前沿科學理論,在大科學家們深入淺出的講解下,不僅有趣的,而且讓孩子們一看就懂了。
這套《喬治的宇宙》總共包括6本:《秘密鑰匙》、《尋寶記》、《大baozha》、《不可破裂的密碼》、《藍月》和《時間飛船》。
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故事,從認識地球周邊的星球,過渡到對地球現狀的思考,情節跌宕,邏輯縝密。
每一個精彩故事,都連結了很多讓孩子探索欲爆棚的科學理論知識:黑洞、宇宙膨脹、相對論、蟲洞和時間旅行、量子計算機、人工智慧、宇宙生命、未來之城等等,可讀性非常強。
平均每本都有250頁,可以陪孩子很久很久。
一本本疊在一起便能感受到知識的重量,讓孩子不要被眼前的生活所困,抬頭仰望星空,把目光放得長遠。
這套書原價288元,現在 活動價格只要178元,真的特別划算。
點擊下面連結就可以直接購買了。⏬
現在,每本書還配有一個喬治身穿太空衣的果凍貼奧,可以貼在封面上、冰箱上、筆記本上,童心滿滿!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