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首鄭氏之源流
據寧德各地的福首鄭氏分支的遺留譜牒,無不記載其入閩始祖是鄭昭且比較詳細。因此,依據現有的資料看,寧德福首鄭氏屬昭公系無疑。鄭姓始祖鄭桓公的第40代裔孫鄭昭,據《閩書》記載:「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
鄭昭之父鄭庠,是鄭氏的「渡江始祖」。《譜》:「庠公,字公序(又作「名文庠,字文序」)。晉懷帝時為御史,授丹陽郡(今江蘇江寧)信安侯,卒於任。塟信安(今南京)之西門泉南坊。妣徐氏夫人。生子二:長平公、次昭公。(平公)當時居衢州,為晉大將軍,別自分派其地,生子五,多顯榮。昭公乃自入閩矣!」
鄭昭,諱元質,妣徐、孫、錢氏,生子三:長恆、次衡、三慮(即兗州泰山第九房鄭)。昭公官居都督,平南將軍,舊任泉州刺史。這在福建各地昭公系譜牒都能找到相同的記載。
寧德福首鄭氏具體屬於昭公系下的哪一個分支,據現有資料,最靠近「理學三公」系。
鄭莊(744~822年),饒公長子,字端叟,行七。初名逢,又名邵,官左鎮軍定武中郎將。由南湖遷興化縣之潯陽遂為潯陽始祖公。至代宗廣德元年(763)癸卯舉明經,二年(764)甲辰擢進士第,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官中郎將,於貞元十六年(800)庚辰遷居潯陽,後貞元十八年(802)誥封為侯。夫人張氏,子一積。
鄭積,官至侍御史。妣楊氏,生子七:方道(分汾溪房)、方遽、方述、方迥(遷福州大田)、方遷、方遜(遷福州竹演)、方迓(遷永嘉德化)。
光緒十年版《福安縣誌·卷終·氏族》之《鄭氏志》則記載:
甘棠裡街鄭氏(福首鄭氏分支):陳太府卿鄭露,字恩叟。祖昭,自滎陽入閩,居永泰。露與其弟中郎將莊、別駕淑,徙莆田,開莆來學,世稱「南湖三先生」。迨唐季,由莆卜居會城,遷寧德谷口。傳五世,徙邑之碧州,歷奎聚,再遷外塘。至今有上、下鄭之稱。明隆慶(1567~1572年)間,鄉賓慈九因甘棠築堡,聚族裡街以居,建祠宇於東北垣隅。
寧德福首鄭氏系「福寧始祖」鄭初的後裔,而依據譜牒記述,鄭初乃「連江始祖」鄭滿之子,所以譜牒均有記載:「初公,諱永,字有初。授武功郎。妣謝氏,生三男三女。公卒連江。妣聞長溪霍童山川幽閒,遂遷居焉。」在保存比較完備的甘堂裡街《譜·本宗前代列祖分遷備志》查到:
寧德縣霍童始祖初公,娶謝氏,生三男三女,居霍童山下。霍童原屬長溪,後移寧德縣。(汾溪分支)
弗口始祖系可封公,娶黃氏,生六子,居郭村。其長子唐,與諸弟於梁太祖乾化間移居弗口,後改名弗首,今改名福首。(汾溪分支,一雲鄭衡房分支)
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戊辰科進士,擢朝請大夫廣東鹽運使鄭鬲(字才仲)撰有《鄭氏滎陽郡受姓源流序》,內載:「由初公更歷四世至可封公,娶黃氏,生六子,公與二子居郭村,更四子於梁太祖乾化間(911~914年)移谷口,後改弗首,今為福首,原系莊所。長子唐,娶馬氏,生二子:長曰慎、次曰丕,列為二房。」考證眾家譜得出,鄭可封,諱壽,行一,授內廷博士。而真正定居在福首的是鄭可封之長子鄭唐。鄭唐詳細資料已難查,據甘棠裡街《譜》載:「唐公,行鄭二。」在壽寧鳳陽鄉後壠村的《譜》載:「唐公,官僉判。於後周廣順間自連江東導村遷居福首。」
據上述資料,我們已經可以大概寧德福首鄭氏屬最早入閩的昭公系,其福首的真正開基始祖是鄭唐。鄭唐娶妻馬氏,生二子,鄭慎和鄭丕,福首鄭氏並分列二房。
二、福首鄭氏之興盛
無獨有偶,福首鄭氏的興衰關係整個宋王朝,據《寧德縣誌》可查:
鄭罕,字言仁,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安守亮榜進士,授大理寺判,遷儋州守。二十二都人。」
鄭浮,字升之。太平興國二年(977)呂蒙正榜進士,官代州通判改陳州。罕公子。
鄭順,公字泰之。宋太祖乾德五年舉明經薦為鄱陽縣令。罕公子。
鄭褒,字寵之。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舉明經,授江州司法。用刑明允,獄無冤滯。有疑數年,不決一日,焚香祝天,必求其實。吏誤,以他牘進閱之,偶得其實。人謂至誠感神所致。
鄭稀,字密之。太平興國七年(982),恩授崇安教諭。
鄭寬,字仲廣。宋仁宗(1010~1063年)進士及第。」
這只是福首鄭氏的親支,而福首進士真正開始於鄭崈。據《寧德縣誌》:
鄭崈,字志天,一作字志夫。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丁丑科何昌言榜進士,四川提舉學士,朝奉大夫。」續後志書或譜牒可考的宋進士有:
鄭楫,字渙之。宋哲宗元符二年(1100)庚辰科進士。
鄭寧,字至道。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癸未科進士,官拜朝散大夫。
鄭南,字明仲。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甲申科太學釋褐。宋駙馬。
鄭鬲,字才卿(志書作「才仲」),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戊辰科進士,官朝請大夫。
鄭昭叔,字顯仲。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庚戌科太學舍選。
鄭昌齡,字夢錫。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
鄭惇,進士,紹興十四年(1144)轉本貫福州府寧德縣官武副尉。
鄭嗣誠,字明叔。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甲申科進士。
鄭穎,字仲實。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進士。
鄭搏,字子萬。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武舉正奏名,官至殿前幹辦。
鄭肇,字端父。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王容榜進士,官廣西管軍。
鄭日學,字可久。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己未科文舉特奏名,官至江平檢判。
鄭懷,字國珍。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文舉特奏,官朝奉大夫。
鄭洛,進士及第,皇太子少卿。
鄭仕懿,字從之,號定齋。理宗端平二年(1235)進士。授始興教授。淳祐中通判婺州。遷大學博士,知武岡翠。有《定齋集》,已佚。明嘉靖《寧德縣誌》卷四有傳。宋駙馬。
鄭同翁,字景壽。宋度宗鹹淳四年(即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戊辰科陳文龍榜進士,潮州通判升兩浙都運使。
由於入元之後,舊譜牒因兵荒馬亂或自然災害等原因,大多已蕩然無存,福首鄭氏在整個宋王朝具體出仕多少難以詳考,正途與恩蔭入仕者合計起來,大概是自署「明萬曆十九年歲次辛卯孟冬知寧德縣事舒應元頓首拜撰」之《谷口原序》記載的「……倘遇害,賢才子孫可以相示其遠官墳三百六十處,所開列名條厥後應莫忘本,是所望矣!……」。所謂的「遠官墳三百六十處」正是指福首鄭氏全族宋時任仕的。
福首鄭氏居福首當屬鄭南最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了。寧德縣事舒應元《谷口原序》云:「祖南公,宋崇寧三年釋褐第一名,進士國子司業,知泉州移福建兩浙提刑擢朝散大夫。娶婆陳氏夫人。生子一,諱碩。欽宗寵愛趙王諱佶,招為駙馬。配合公主趙氏諱玉,字璽。……公主下白鶴嶺,詩曰:『萬裡聞名白鶴山,猿啼鳥語水潺潺。國中多少繁華地,誰想姻緣到此間。』……名揚四海之內,威鎮八閩之中。門迎珠履三千客,戶納貔貅百萬兵。府官提督夫人,匠找辦木石營築宮室,整造墳塋,立祠堂於羅山,架提學於工部衙門,樓閣不日而成。谷口為真福地,始寧邑者霍童之勝境,為官爵者谷口之名尊。富貴榮華皆風水之所鍾,嗣續繁衍悉天地之所佑。祖屋先名谷口,後為福首。……」據《寧德縣誌》載,「舒應元,江西南昌人,舉人,萬曆十七年至二十年(1589~1592)為寧德知縣。」
關於鄭南,今已有被整理些資料。「鄭南(1064~1161年),宋徽宗崇寧三年太上釋褐第一名。大觀元年(1107)為符寶郎(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之二二》),四年知仙居縣(見《嘉定赤城志》卷一一)。 政和初為國子司業。四年(1114),權發遣泉州(見《宋會要輯稿·崇儒二之二五》),遷福建、兩浙路提刑。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九十三歲時贈秘閣修撰(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七零》)。壽九十七。事見《淳熙三山志》卷二七。」
另外,在志書尚查閱到:如《三山志·地理類四》之福州《羅、夾城坊巷·西》——西儒宗坊:「地名山兜,鄭司業南所居,舊名延平。」
《八閩通志》——雙廌峰:「在九都。兩峰並立,秀拔千仞,宋提刑鄭南家於峰下。其後一門多中科甲,因名。(已上三峰俱縣北)」
鄭南現遺留的詩作品有二首:其一,《八閩通志》——鐵仙障:「在縣西北十三都。三峰峙秀,石林陰森,俗傳舊有仙人舍於其上。宋鄭南詩:『瘦節扶我雲中去,有懷欲共山靈語。南陽催起臥龍人,早為蒼生作霖雨』。」其二,《閩詩錄》——《錦屏賦》:「霍童佳境本天成,十裡蓮花遍處生。山色依然仙不至,月明徒自憶吹笙。(寧德志)」
鄭南不僅自己青史留名,其身邊的人也被神鬼化,如《夷堅丙志》卷二十《鄭司業庖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之十三《剡溪裡舊鬼借新屍》,從而補充了譜牒的遺漏,南公一女適福州黃閭人劉監稅之子四九秀才。
福首鄭氏不單鄭南在歷史有這樣的記載,如鄭昭叔,字顯仲,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庚戌科太學舍選。《八閩通志·福寧州·名臣(宋)》載:朱文公守漳州,朝廷欲行經界之法,乃取昭叔知仙遊,曰:「經界次第申諸司,乞上之朝省,下之屬部,使按差官吏有所取法。」且曰:「昭叔致仕家居,老壽康寧,九十六歲而終。亦其誠心愛民之報也。」
又如鄭昌齡,字夢錫,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為李綱門人(《宋元學案補遺》卷二五)。初為教官,高宗紹興十年(1140)召為太常寺主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七),未赴,調福建路機宜文字。終承議郎。事見清乾隆《福寧府志》卷二五。又,《八閩通志·福寧州·士行(宋)》載,公性耿介不苟合。時秦檜當國,聞其才名,欲處以美官,嘗命其客李姓者先以書諭意,昌齡為詩謝之,有曰:「先生傲睨醉客旁,不覺滂沱入醉鄉。來書恐是醉中語,使我大笑譏荒唐。」後以太常寺簿召,不起。官終承議郎。
此外,還有理學鄭師孟,字齊卿。家貧力學,《六經註疏》手自抄集,受業於朱文公之門。勉齋黃幹嘉其志,遂妻以女。嘗著《洪範講義》以發明文公皇極辨之蘊。號存齋。參見《八閩通志·福寧州·名臣(宋)》。《建寧府·寓賢》載:「黃幹(1152~1221),字直卿。三山人。從朱熹遊,熹妻以女。慶元中卜築建陽之考亭,熹嘗作竹林精舍成,有『他時便可請直卿代即講席』之語。幹寓居卒業,幾二十年。熹歿,幹為主喪禮。嘉定丙於,罷漢陽守,奉祠歸考亭,是冬還三山。」
圖:福首——即今寧德市九都鎮福口村
三、福首鄭氏之散徙
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進士鄭廷實撰《裡街鄭氏世系》云:「……其時分居在常洋、紫雲、楊梅、鄭源等處者不一,而仁儲與第四男槩公仍居「雙廌峰」下谷口,創建祖祠、書館,廣置田園、室盧。……」明萬曆《福州府志·國朝鄉舉》載:「鄭廷實,字禮賢,辛亥進士。永福。」永福,地名誤。
仁儲,即鄭仁儲,字富年,行七,配楊氏夫人,生四子:栢、桐、楝、槩。鄭仁儲之父鄭筠,祖鄭慎,曾祖鄭唐。鄭仁儲因孫(鄭南)貴,與鄭南之父鄭槩宋徽宗年間,同被贈金紫光祿大夫。
鄭南之孫鄭懷,字國珍,行廿八。配呂氏,生子三:廷璋、廷玉、廷珪。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進士,官朝奉大夫。建墳東洋鄉埔源鄭家莊,立庵一所,四至俱田。大元至正丙戌六年(1346)葬,即今麻嶺尾路上。公遷矽嶼。其裔孫鄭廷實《裡街鄭氏世系》載:「……時遭紅軍(史稱香軍)擾攘,各房分居散徙於先人之海塘者——奎嶼則懷公也,碧洲則廷璋公也,外塘上鄭則志文公,下鄭則志斌公也;其餘則居埔兜、松巖、貴村、坑源、下浦、前廊各處抑又不少焉。」埔兜,舊隸屬寧德縣東洋鄉故統稱「東洋之鄉」,明初已俗稱為「孵兜」,寫作「埔兜」為諧音雅觀,一直延用至清初方更名為「峬源」,今寫作「浦源」,即中華文明世界獨一無二的魚葬文化的周寧鯉魚區魚塚。
各家譜牒皆以「仕籍之紀,所以志先人出身之階也;仕籍不紀,則後人無由稽考矣。固凡祖宗科第出身者必書錄,俾後之子孫知所奮興,纘前徽以振家聲。」而浦源鄭氏始祖朝奉公則立下「子孫不為仕」之遺訓,表面上無非是官場險惡,失意退隱後的忠告,若不深究歷史,今日又有幾人知道其原由呢?
福首鄭氏的散居,一方面是遭受宋末起義軍的衝散,「……時遭紅軍(史稱香軍)擾攘,各房分居散徙於先人之海塘……」,所以族人散往更偏僻的地方安居。另一方面,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腐敗加劇,權相當道,打擊異己,福首鄭氏為仕則多不依附,如《東越文苑·宋東越文苑列傳第四》載:
鄭昌齡,寧德人,字夢錫。宣和進士。家居,當秦檜柄用時,檜雅聞昌齡才名,欲要以美官致之門下。令其客以書諭意,齡謝以詩,曰:「先生傲睨醉官旁,不覺澇沱入醉鄉。來書恐是醉中語,使我大笑譏荒唐。」檜得詩終。欲致之以太常簿,召昌齡,昌齡不赴。後調本路械宜文字,終承議郎,竟未嘗曳裾於檜之門。
到了南宋末,中傷、打壓朝中鄭氏更是到明目張胆的地步,如元蔣正子《山房隨筆》載:「秋壑在朝,有術者言:『平章不利姓鄭人。』因此每有此姓為官者,多困抑之。」同樣的記載在請光緒《龍溪縣誌》卷Ⅱ也可見。秋壑,即賈似道(1213~1275年),字師憲,號悅生、秋壑 ,天台人。賈涉之子,南宋宋理宗時權臣,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奸臣之一。德佑元年(1275年)遭罷官、貶逐,為監送官鄭虎臣(福安人)擅殺於漳州。
官場不得意不至於別居故裡,可見福首鄭氏分散的直接因素還是遭受起義軍的擾攘。此後,與先前相對比大相逕庭,如寧德縣事舒應元《谷口原序》云:夫人馬氏同御史公往童鏡街尾外家水,父馬大郎,兄馬平使遇紅軍,趕散子孫移居別村傍住,記有語錄云:
童鏡街頭生金龍,還見街尾出金雞。
雞雞飛唱三聲曉,人家雞唱報天明。
千萬人家居一處,兩房子孫共鄉村。
架立壽春亭一座,又造迎春亭一坊,
上下親房來透馬,百花亭上看花新。
廊房租人開米鋪,三溪通透甚分明。
世人都道金童鏡,仙人指出銀鋪村。
街頭只有蔡家府,街尾也有李家莊,
更有曾柯梅是實,其餘雜姓後來人。
那時人民多快樂,比似唐虞堯舜天。
金龍回回辨得去,大溪流過霍童村。
后街齋堂檀越是,中街一所天心宮。
一房基業滎陽地,譜書留記後人知。
西岸立為右穆之黃堂,一十三軍將使立住西岸,編為右房,子孫分計田裡,陰受官爵,當時處守墳塋,俾無廢弛,承祖業掌管。大元以來,不求逆子達徒,事詩書,鬲公十世孫益謀於西岸。
「鬲公十世孫益謀於西岸。」由此判定,今寧德霍桐鄭氏多半是返遷的宋進士擢朝請大夫廣東鹽運使鄭鬲公的後裔。
傳承文脈★延承血脈
因修撰者的水平差別,多數修譜只是延承血脈,並未把家族文化傳承,甚或進行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使得原初的祖先崇拜信仰越來越衍化為宗教迷信。
一.章龍譜局的編撰風格
①完整體例;②規範書寫;
③統一格式;④追溯祖源;
⑤考證人文;⑥一對一核對。
二.電子家譜與傳統家譜的對比優點
①利於保存;②方便查看;
③隨時糾錯;④隨時上譜;
⑤照片留傳;⑥一次性花費。
三.章龍譜局的業務風格
①拒絕史實編造;
②不接低級編撰;
③樹立正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