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咕嚕肉
咕嚕肉,又名古老肉。是一道廣東的特色名菜。此菜始於清代。當時在廣州市的許多外國人都非常喜歡食用中國菜,尤其喜歡吃糖醋排骨,但吃時不習慣吐骨。廣東廚師即以出骨的精肉加調味與澱粉拌和製成一隻只大肉圓,入油鍋炸,至酥脆,粘上糖醋滷汁,其味酸甜可口,受到中外賓客的歡迎。糖醋排骨的歷史較老,現經改制後,便改稱為「古老肉」。外國人發音不準,常把「古老肉」叫做「咕嚕肉」,因為吃時有彈性,嚼肉時有格格聲,故長期以來這兩種稱法並存。此菜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市面上常見的是罐頭菠蘿搭配的咕嚕肉。
製作方法:五花肉洗淨,用廚房紙抹乾水分,切成小方塊,用少許鹽拌勻,醃製半小時以上使其略入味.在醃好的五花肉上加入澱粉,拌勻,使肉全身都裹上薄薄的一層粉..鍋放較大量的油,燒熱.把全身裹粉的肉放入,小火慢慢炸.炸至金黃的時候把肉撈起,加大火把油燒高溫,再把肉重新放入,炸一會兒顏色更深了即可撈起.炸肉之前可以先將菠蘿去皮後對半切,放淡鹽水裡泡一會兒,炸肉後就可以接著把泡過鹽水的菠蘿切成小方塊.重新燒熱鍋,放一點點油,加入大量的白糖和米醋,用鍋鏟輕輕的翻動,小火熬成糖醋汁,這個時候用筷子沾一點嘗嘗,根據自己的口味增加糖量或醋量.用碗裝小半碗水,加入小半匙澱粉(一點就好),調成薄欠,加入糖醋汁中,用鍋鏟翻勻煮開.同時把炸過的肉和菠蘿塊一起放到汁中,熄火,慢慢兜勻使肉裹上糖漿即可.
廣式蝦餃
廣式蝦餃是廣東省傳統的小吃,屬於粵菜系,起源於廣州,以一層澄麵皮包著一至兩隻蝦為主餡,份量大小多以一口為限,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有筍,現在流行的是獨蝦蝦餃,優質美味的蝦餃一定要皮薄而軟,如果餃皮是半透明則更佳。
網球名將羅布森在聽說廣州是中國著名的美食之都後,羅布森連忙跟記者們打聽都有哪些好吃的值得一試,大家向她推薦了廣式早茶的各種點心,她對蝦餃尤其感興趣,「哪兒可以吃到這種蝦餃呢?」羅布森問,翻譯告訴她她住的酒店應該就會有,小姑娘很是興奮,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去嘗一嘗.
做法:鮮蝦去頭尾,去皮挑出蝦線,切段備用。肥肉和筍切丁,煮熟備用。蝦肉加鹽,用手揉搓,使勁攪拌幾分鐘,加入澱粉繼續揉搓,摔打攪拌上勁,加入肥肉丁和筍丁,在加入糖和味精,胡椒粉和豬油,攪拌均勻,在加入麻油,繼續攪拌均勻.放入冰箱半個小時,這樣餡料凝固,包的時候容易些.澄面和土豆澱粉混合.加入適量沸水,攪拌均勻,面要軟些。揉好後,蓋上保鮮膜醒十分鐘。在揉勻揉成細長條,表面抹些豬油,用切切成小份量。揉圓壓扁.在用刀或什麼的,在壓成餅。胡蘿蔔去皮切片,擺上鍋.把包好的蝦餃擺在上面.水開後上鍋蒸5分鐘即可.
廣州文昌雞
廣東文昌雞是廣東省傳統的漢族名菜,屬於粵菜系。以海南島文昌雞為主料,配以火腿 、雞肝、郊菜,經煮、蒸、炒而成。此菜造型美觀,芡汁明亮,肉質滑嫩,香味甚濃,肥而不膩。三樣配料顏色不同,滋味各異,為廣州八大名雞之一。
歷史起源: 相傳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廷為官,有一年返鄉回家鄉過年,回朝時帶上文昌雞至宮廷款待皇室成員,皇家成員邊品嘗邊稱讚,當知道此雞產自文昌後不覺感嘆:雞來自文化之鄉,人傑地靈、文化昌盛、雞亦香甜,真乃文昌雞也!文昌雞聲譽日隆。
另外一種說法:傳說清朝海南錦山地區一人在江浙做大官,某年春節回家探親,將要離家時,到文昌潭牛鎮天賜村拜訪老學友。這位學友用正宗的文昌雞款待他,還選幾隻較好的文昌雞讓其帶回江浙,款待親朋好友,文昌雞從此出名.文昌雞的祖先,據說發源於海南島文昌縣的潭牛鎮天賜村。村裡有幾棵大榕樹,樹籽滿落地上,雞隻吃進肚裡,從光緒年間開始,一代代的生化作用之下,就逐漸養成了今天這身材嬌小,毛色光澤,皮薄肉嫩,骨酥皮脆的優質雞種。現代的集約化養殖,雖然沒有那麼多榕樹籽可喂,卻也是十分講究。須於山場樹林之中放養,給它一個空間,讓它自由活動,令其採食到充足的野果以及螺、蟲、蜢等動物蛋白,一早一晚,還得餵養小量大米,糠和番薯之類的農作物。放養月6個月後,雞以可食--不過且慢,宰殺之前,還需將雞置於安靜避光處,不宜讓其隨便走動,連續育肥30天以上.
文昌雞造型美觀,其肉質滑嫩,皮薄骨酥,香味甚濃,肥而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