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發每分鐘,冷戰時期的芬蘭輕機槍—KK62

2021-01-21 瘋狗的輕武

前兩天狗子在一篇文章中和大家聊到了芬蘭在二戰後與蘇聯籤訂了合作協議,並基於AK47第三型開發了RK62突擊步槍作為制式武器。而RK62核心部件基本照抄AK,只是在一些細節上針對AK進行了優化。

RK62的原型在1958年定型,新的突擊步槍是有了,輕機槍自然也得跟上。尤其是芬蘭在50年代還裝備著拉蒂M/26輕機槍,而這批機槍用的還是僅此一家的7.62x53mmR全威力步槍彈。因此芬蘭琢磨著肯定得搞一款和RK62彈藥通用的班級輕機槍。

早在1954年,芬蘭在進口AK47第三型的時候也進口過一批RPD機槍,但芬蘭人似乎並不喜歡RPD,而且在逆向仿製時出現過不少供彈上的問題,因此芬蘭人打算自個重新設計,而這次他們把參考對象放到了捷克Vz.52上(ZB.26的直系後代)

Vz.52↓

Vz.52是一種雙模供彈的機槍,可以使用上置彈匣,也可以通過彈鏈供彈,而且也使用7.62x39mm中間威力彈,芬蘭的KK62可以說有很多元素都借鑑了捷克這批機槍,但在細節上又有相當程度的簡化。

比方說Vz.52有兩個扳機,一個半自動,一個全自動,而KK62則只有全自動一個選項。VZ的雙模供彈也被芬蘭人砍的只剩下彈鏈供彈,而彈鏈供彈的方式則是用RPD那種,但撥彈系統依舊是VZ的,畢竟RPD那套撥彈杆太大了。

講道理,作為一款打中間威力彈的班用機槍,採用蘇式的不可散彈鏈對戰術機動是不利好的,畢竟提起槍跑路的時候,誰都不希望拋彈口那邊還拖著一條「腸子」,而且芬軍也確實吐槽這個設計很沙雕(芬蘭人為啥不用半可散彈鏈?)

Vz.52可以快換槍管,但KK62沒這功能。或許是芬蘭人在這上面吸收了一些PRD的理念,畢竟二戰之後的戰爭邏輯完全機動化,班用機槍在作戰中基本沒啥機會換管子。

而Vz.52之所以保有這個功能,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全家能都快換槍管。二方面是Vz.52原本設計用於打7.62x45mm步槍彈(介於中間威力彈和全威力彈之間),而且可以架在三腳架上射擊,屬於通用機槍概念,因此換槍管有必要。

其他方面,KK62基本和Vz.52一致。同樣的長活塞導氣杆、同樣的偏移式槍機閉鎖,甚至連拆卸方式都一樣——先按下,擰開槍託後面的復進簧,然後就能把機匣帶著槍管全部卸下來了。另外這兩貨都用握把充當拉機柄,芬蘭人也真是不喜歡整活...

最後談一下這把槍鬼畜的射速,KK62理論射速1000-1100發/分鐘,這趕得上當年的MG42了。但實際上班用武器一般也沒必要這個射速,你就看冷戰時期那些班機絕大多數也就600-800r/m。這一方面是二戰後自動武器普及化,機槍的核心作用下降。二方面是過高的射速本身就會帶來後坐力的飆升,一個短點射過去的散布非常誇張。德國MG42當年玩的也不過是用高射速打出一個子彈風暴,用面代替點來提高命中概率。

而KK62的研發已經是50年代末了...這個時候還講超高射速真是讓人摸不到頭腦啊。

所以,德意志正統在芬蘭???

不...芬蘭人現在一般是拿PKM當輕機槍用,KK62已經沒市場了,所以依舊是戰鬥民族正統在芬蘭!

相關焦點

  • 比利時推出7.62毫米米尼米輕型機槍(圖)
    美軍機槍手使用M249機槍(比利時FN赫斯塔爾公司「米尼米」5.56毫米輕機槍)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6年7月5日刊報導比利時FN赫斯塔爾公司推出了7.62毫米「米尼米」輕機槍,用以競爭MAG58式機槍和美國M60式通用機槍。
  • 號稱世界最輕機槍:新加坡Ultimax 100MK8輕機槍如此苗條的秘密
    Ultimax100 MK8型機槍的整體重量較輕,同時非常易於射擊。新加坡科技工程公司宣稱Ultimax100 MK8型機槍是「世界上最輕的機槍,可以使用彈鼓供彈並且在移動射擊中快速裝彈」,這可能是對的,因為這種武器十分輕巧,僅重11磅。
  • 最瘋狂的機槍原來是它?3000發/分鐘,戰鬥民族的粗暴腦迴路
    話說前兩天狗子我寫了一片關於美軍陸戰隊在二戰硫磺島時,拆了自家墜毀飛機上的.30(7.62mm)ANM2機槍,並且改成輕機槍的事兒,射速高達1300發/分鐘,比元首的褲拉鏈MG42還高。因為航空機槍對於過熱問題不敏感,所以往往會比同款的地面型機槍的射速要兇的多,而今天狗子直接介紹一款極端粗暴的毛子機槍——施卡斯ShKAS,他同樣是航空機槍,但是射速到了恐怖的3000發/分鐘。施卡斯是一挺中口徑的航空機槍,但他和德國MG15/17、美國ANM2、英國維克斯K這些基於陸軍機槍改成航空機槍的不一樣,施卡斯就是專門為航空而生的。
  • 十大全球殺傷力最強的機槍
    1.加特林M134加特林M134美國陸軍型號稱為M134型加特林(Gatling)速射機槍,7.62毫米彈藥速射機槍(minigun)用途廣泛,美國空軍型號稱為GAU-2B/A型,美國海軍型號稱為GAU-17/A型。這種速射機槍最高射速高達6,000發/每分鐘,被稱為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機槍,人稱"火神炮"。
  • 答疑向,ZB26輕機槍在當年算什麼水準?
    而一個看完了八佰的兄弟跑來問我,抗日戰爭時期,我軍裝備的ZB26到底在當年算是個什麼水準的輕機槍。所以單獨開篇和大家聊聊這個首先得說,這部電影的道具還是用心的,因為我在海報上看到他們的ZB26採用的就是標準的7.92x57mm直排20發彈匣,這個細節不錯。因為在國內其他戰爭片中,用的都是7.62x39那種彎彈匣,而這批彎彈匣版本是戰後咱們改的。
  • 完美輕機槍——FN米尼米機槍
    只不過現實中的米尼米很少使用三腳架,大多以輕機槍狀態使用,因此在大家的印象中,米尼米也「活成了」輕機槍的「樣子」。維基百科的英文版甚至直接把M249(美國裝備的米尼米)稱為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LMG)。
  • 環球大口徑機槍面面觀
    「重弩」替代者「科爾德」機槍作為NSV重機槍的替代者,俄軍的12.7毫米「科爾德」機槍堪稱「名門之後」。蘇聯時期開始生產的NSV重機槍有「重弩」之稱。「科爾德」機槍外形與它酷似,但內部結構尤其是槍機與「重弩」有較大差別,進行了一系列優化。按照一些國家的分類標準,它屬於通用機槍,既能安裝兩腳架作為輕機槍使用,又能安裝三腳架作為重機槍使用。這使它可以靈活部署,不一定要像重機槍那樣構築陣地。儘管「科爾德」機槍在射速和重量上與NSV重機槍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但射擊密度提高了將近2倍,戰鬥性能有所提升。
  • 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昨天我寫完瑞士MG51通用機槍時,評論區有小夥伴想讓我寫一下啟拉力機槍,也就是瑞士的KE7。話說這機槍一直挺冷門的,雖然在抗戰時也是咱們的主力機槍之一,但產量遠遠比不上捷克ZB26,所以存在感不強。這批槍設計於20年代,但當時瑞軍已經裝備了伯尼爾兵工廠的LMG25輕機槍,所以KE7雖然是瑞士產,但瑞士自己沒用。反倒是在1928年至1938年之間,民國政府向瑞士訂購了3025挺KE7,粵系在1928年底也單獨採購過200挺。到1934年,重慶華興機械廠開始仿造KE7,到1936年止總共生產6000餘挺。但到1937年被國府收購之後轉為生產捷克ZB26。
  • 我國正研7.62毫米新型通用機槍,5.8毫米機槍將退役
    軍事觀察家根據國內外公開資料,對我軍最新研製的7.62毫米通用機槍做一背景解讀。通用機槍作為班組火力的核心,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自2000年我軍裝備88式5.8毫米小口徑通用機槍以來的19年時間裡,受「中口徑機槍消亡論」影響,我軍沒有列裝任何新研製的中口徑機槍武器,各輕武器研究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熱衷於對其他國家的世界著名機槍進行仿製和出口工作,以期獲得較好的經濟回報。
  • 當年美國被騙買了十幾萬挺機槍還想售華消災 中國:我們窮但不傻
    這其中,法國人的紹沙M1915機槍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紹沙M1915又被稱為C.S.R.C機槍,是一種由法國紹沙等四名著名武器設計師組成的開發組研製的8mm機槍。這種機槍採用彈匣供彈,每分鐘射速250發,彈頭初速700米每秒。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迴轉閉鎖結構。拋殼挺採用彈式拋殼挺,開膛待機擊髮結構。由於採用短後座加開膛待機,這種複雜的自動方式自然需要複雜的機械結構。
  • 美軍為何選擇比利時機槍作為制式武器?只因其性能太優秀完爆M60
    戰後出現的多款經典機槍,都或多或少的借鑑了MG42的成熟設計,比利時FN公司生產的MAG通用機槍便是其中優秀代表。FN MAG機槍採用7.62X51毫米北約制式口徑,導氣式自動原理,彈鏈供彈裝置和擊發機構均照搬或改進自二戰德國的MG42機槍;閉鎖杆起落式閉鎖方式則源自於美國BAR輕機槍,可以說該槍是名副其實的「拿來主義」的傑作。
  • 別搞錯了這不是「捷克式」,這是法軍沙捷裡拉M1924/29輕機槍
    (我在以前的節目裡面也介紹過紹沙 M1915輕機槍),於是,法國在戰後優先開發新型輕機槍。班用輕機槍與步槍彈藥應具有通用性,這在一戰時已認識到。所以法國在 20世紀20年代著手開發新一代輕機槍的同時,也研究、開發步機槍通用的步槍彈。負責該項開發的是法國國營查特勒爾特兵工廠(MAC)。
  • 二戰不止德國人有突擊步槍,芬蘭的AL-43了解一下?
    沒錯他們的設計師是同一個人——芬蘭武器大師拉赫提。這把模樣怪異的武器芬蘭人也搞不清到底應該叫他啥,從一開始的重型衝鋒鎗到後來的衝鋒機槍再到步兵通用武器,先不管那麼多。由於它發射的是9x35mm彈,光從殼長來看,將AL43定義為突擊步槍沒啥不妥。
  • 新加坡Ultimax 100式輕機槍
    ▲ Ultimax 100 Mk3型輕機槍,換裝了短槍管  Ultimax 100式就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輕機槍。它採用穩定後坐原理,槍機後坐行程長,復進簧也需較長距離才能使槍機停止,使射手易於控制,全自動射擊命中精度高。
  • 最帥輕機槍 我只服德國人:為面子特立獨行 堅決不用短槍管
    圖為美軍M249輕機槍比利時FN公司生產的FN Minimi(米尼米)5.56毫米北約制式小口徑輕機槍堪稱經典,也成為北約集團內部的制式裝備,美軍在越戰之後,從八十年代開始裝備FN 米尼米輕機槍的改良版本:M249 SAW作為輕武器傳統強國,德國人自然不屑於直接裝備比利時這個昔日手下敗將研製出來的輕武器
  • 二戰最牛輕機槍,服務於戰爭雙方,英德用了都說好的ZB26輕機槍
    唯一的問題是,需要什麼樣的輕機槍。為了研究輕機槍,捷克斯洛伐克採購了主流國家多款輕兵器以研思本國需要的最適構型;包括法國貝蒂埃步槍、德爾納機槍、霍奇克斯M1914重機槍、聖艾蒂安M1907中型機槍、美國白朗寧自動步槍、丹麥麥德森輕機槍等武器。
  • 二戰時英國的主力機槍:維克斯機槍加9碼彈鏈,所向無敵
    1915年起,英國軍隊將「劉易斯」作為制式輕機槍,它以較輕的重量、較高的射速、低廉的價格、可靠的動作被很多國家認同,成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劉易斯機槍外形非常獨特,首先槍身上有一個大的彈盤,通常有47發或者97發兩種;其次槍管外有又粗又大的圓柱形散熱套管,初看之下以為是炮管呢。
  • 機槍種類全科普,從馬克沁到IAR,各類機槍的名稱定義
    說到輕機槍不得不提一下自動步槍,不過這裡的自動步槍戰後那些FAL、G3那些自動步槍。而是指BAR這種,可能是語境理解的問題。你看美國人到現在都還把班組機槍手叫做Automatic rifle而不是Machine gunner。一戰時期兩把比較有名的自動步槍,一把是後來廣為人知的BAR,另一把是同樣是廣為人知(臭名昭著)的紹沙。
  • 比「歪把子」還蠢的機槍,只有日本人能設計出來丨局器
    這支樣槍基本上就是把二戰時期日軍裝備的九九式輕機槍改成美國.30-06口徑,並且修改成彈鏈供彈。不過九九式輕機槍的性能勉強算得上中規中矩,以此為基礎設計下一代機槍也沒什麼問題。不過沒多久,美軍就決定採用新型的7.62×51mm步槍彈,並要求美國的所有盟友都必須採用這一口徑作為步槍的標準口徑。這下子,日本人也只得改用新的口徑。與此同時,NTK被住友重工收購。
  • 最實用輕機槍,德國人為了面子特立獨行,德軍官:可以帥但沒必要
    可是這款武器的魅力實在太大,重新再研製一套輕機槍難度太大,該怎麼辦呢?於是FN Minimi輕機槍的德國深度改良版HK MG46便被製作出來了,還成為了德軍步兵班的核心火力,在完全投入使用後名字改成了MG4。從名稱上來說算是和MG3形成了繼承關係,強調為通用關係,這樣的做法也從側面表現出面子對於德國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