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協同合作 名師匯聚培養數學創新型人才

2020-12-17 紅網

湖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謝資清指導青年教師和學生。

十佳班集體答辯照片。

紅網時刻通訊員 蔡頌 張永濤 長沙報導

湖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秋,是該校數學系1983屆校友。經過十多年的持續研發,他率領的科研團隊攻克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中關鍵的核心技術和工藝,填補了國內壓敏傳感晶片生產線的空白。

以數學研究和師範教育著稱的湖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何以能培養出像王國秋這樣的創新型複合人才?

作為該校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數學與統計學院迄今已經走過了八十年的風雨歷程,其前身數學系是1938年國立師範學院成立之初所設立的七個系之一。八十年來,學院已為國家輸送本科以上畢業生3萬餘人,其中包括楊大春、馬超群、唐家福、黃榮懷等4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笑濤、蘇開樂、郭先平、庾建設等7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唐鐵橋、何昭水、黃曼子等3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而更多的校友兢兢業業地奮戰在基礎教育一線。據不完全統計,湖南省示範性中學80%左右的數學骨幹教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數學系,該院為湖南基礎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

創設平臺 外引內培夯實師資

人才培養的驕人成績,帶動了學科和平臺的飛速發展。目前,該學院擁有數學與統計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基礎數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計算與隨機數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學科平臺,數學學科還是國家「211」工程第二、三期重點建設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數學學科被評定為B+等級,並列全國第19位。2018年數學學科獲批為湖南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統計學獲批「國內一流培育學科」。

學科和平臺的發展,寬鬆溫暖的工作氛圍,為優秀師資的引進和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12至2018年期間,學院共引進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5名,瀟湘學者特聘教授4名,講座教授2名。目前學院82名專任教師中,約90%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以2018年為例,黃曼子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劉竟成和郭蘭坤分別獲得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和優秀青年基金,汪波入選湖湘青年自然科學類創新英才計劃,朱全新成為首位依託湖南師範大學入選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青年百人計劃入選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李利平科研成果在德國Osnabruck大學、中美數學會聯合會議上報告,臺灣成功大學教授、國際數學前沿方向朗蘭茲綱領研究專家粘珠鳳教授全職加盟學院,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郭水霞成為統計學省一流培育學科帶頭人。優秀師資的匯聚,帶來了學院人才培養的滿園春色。

因材施教 分類培養本科學生

2018年10月27日是湖南師範大學八十周年校慶日,學院數百名校友相聚母校,共話師生情誼、學院未來。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勇是學院數學系2007屆本科生,回憶當年從進校時年級倒數第四名到拿下湖南省數學競賽獎,以「學霸」的身份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攻讀研究生,如今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學者,他非常感激當年的任課老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18年湖南省師德典型、湖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謝資清教授。

王勇說:「當年如果沒有謝老師的幫助和極力推薦,我不可能來到中科院深造,並在數學研究中取得今天的成績。也許在謝老師眼中,她當年想盡辦法推薦我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小事,但是卻影響了我的一生!」

其實,那一年謝老師成功推薦了7名同學前往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免試攻讀研究生。就在校慶日那一天,同樣已經獲得中國科學院保送資格的2015級數學「天問班」學生蒲興思正在和其他同學一起參加2018年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湖南賽區的比賽,競賽結果出爐,他與其他6名同學均斬獲數學類湖南賽區一等獎,佔全省數目三分之一以上,再次為學校爭得一等獎和總獲獎人數均居全省第一的佳績。一個月後,他們班以高達57.5%的保研和留學率等驕人成績獲得學校「十佳班集體」。

數學天問班只是數學與統計學院分類分方向進行本科人才培養的特色班之一,數學卓越教師班、信息班和統計班都是學院的特色班。由於辦學成效顯著,這些班級的高考錄取分數長期位居學校前列。數學天問班所在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連續四年居學校理科錄取分數線最高分。

協同合作 共育數學創新人才

成績的獲得,離不開老師們的辛勤付出。學院眾多的教師堅信「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質職能,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大家普遍認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師德師風至關重要。為此,學院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湧現出了一大批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優秀教師。

明德教師獎獲得者、曾經連續23年擔任數學教學副院長的羅治國教授,被譽為湖南師範大學教學管理崗位上的「老黃牛」,他對教學工作的熱愛和本科教學核心要素的深刻理解,促使他提議設立數學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天問班。這一做法與2018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不謀而合。

作為數學系主任,常微分方程與動力系統領域的著名專家李雪梅教授具體負責數學天問班的建設,她不僅組織和參與制定了《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天問班本科人才培養實施細則》,還身體力行,擔任該班《實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對一些深奧難懂的教學內容,對教法和學法精雕細琢,力圖讓學生理解透徹,並因勢利導,向學生引入前沿研究成果,幫助其選擇發展方向。

數學教育學科帶頭人袁智強老師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特別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2017年獲得學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2018年作為唯一的學科教育類選手進入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決賽並再次獲得佳績。2017年,學院本科生斬獲第五屆全國師範院校師範生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他是湖南寧鄉人,回老家只需幾十分鐘的車程,但因工作繁忙鮮少回老家,被戲稱為「不接地氣的親戚」,而在學生心目中他是「最接地氣的老師」。

大學生數學競賽和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團隊負責人張衛老師於2017年榮獲學校首屆「十佳大學生競賽指導教師」光榮稱號,2018年再次被評為學校「三育人」先進個人。他已經在學院工作了四十年,帶領他的團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自2010年開始,湖南省數學類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總數全省第一。

謝資清、李利平、袁智強、郭水霞等還親自擔任天問班和學校世承班導師,不僅在學業上,而且在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上關心他們的成長。正是採取了「建設創新型師資隊伍、吸引高素質數學生源、提供專業化培養方案、實施小班化課堂教學、給予多樣化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學院在培養數學拔尖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學數學教師等方面成就顯著。

本站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名,不得更變核心內容。

相關焦點

  • 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2014-04-04 來源:高教司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姚期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 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
    二、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政策  為了完成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項任務,《規劃綱要》從政策創新、制度創新、環境優化等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和舉措,這充分體現在《規劃綱要》各個部分,並反映在人才開發的各個環節上。  一是進行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 校企協同創新 重構人才培養方案
    由此可見,校企協同創新是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靈魂。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實現校企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利益共擔,是校企協同創新機制長效發展的動力。,實踐教學與工程應用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改造傳統工科一元化培養模式,建設多元化、有特色的學科交叉和產教融合的專業培養方案,強調產業需求與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
  • 地方高校應強化創新型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西部貧困地區創新型人才培養力量不夠,科技人員不足、創新動力不強、創新成效不理想。培養好新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是保證中國發展的底氣。創新型人才是具備創新能力、擁有開拓精神、能夠開拓新局面、可以對社會進步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
  • 西電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為例
    《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提出「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推廣實施人工智慧領域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建設一批集教育、培訓及研究於一體的區域共享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在西電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依託高水平國際平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培養創新型人才一直是重點工作。
  • 西北工業大學新增3項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
    日前,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以下簡稱「創新項目」)獲批清單,我校的「柔性電子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飛行器動力及航電系統技術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及「智能算法與器件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3個項目成功入選,項目負責人分別為常務副校長黃維院士,動力與能源學院院長王佔學教授和數學與統計學院副院長徐根玖教授。
  • 吳靜怡:工科卓越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學校以頂層設計、因材施教、強化基礎、注重實踐、交叉融合五個維度來提升工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價值引領下的知識能力素質「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理念,繼承並發揚「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求創新」的辦學傳統,為人才培養制定了超前、完整的頂層設計。  1.因材施教。
  • 江西現代職業學院探索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數學教學
    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是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事件,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發展,我國經濟結構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各行各業急需一大批應用型的人才。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更需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因此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 西電厚植產學研協同育人,打造人工智慧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提出了「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要求,實驗室在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始終堅持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理念。產學合作離不開載體、更離不開平臺,實驗室先後與惠普、華為、蒜泥、國博政通、中國電科集團、中國航天集團、惠州仲愷、西鹹新區等企業、院所、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近20個創新實驗室,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內外合作交流方面開展多維度、全方面合作。
  • 「卓越」人才培養背後的育人邏輯
    浙江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是由學校數學系與計算機系強強聯手組建而成,一路走來,始終秉持「匯聚一流資源、建設一流師資、產出一流成果、培養一流人才」的辦學宗旨,不斷探尋學科專業與師範教育有機融合、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應用之道。
  • 廣東:「研教協同」推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行穩致遠
    「以生為本」激發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習興趣近年來,廣東充分利用產業資源豐富優勢,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應用型大學發展迅速,尤其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富有成效,引起廣泛關注。 「研教協同」成為助力應用型大學行穩致遠的堅實後盾。
  • 九城九校今成立協同創新聯盟,助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沿線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
    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推進聯盟高校和行業企業聯盟的聯結,完善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暢通人才供需渠道,產生大學集群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發展的融合效應,形成聯盟高校與地方、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新格局。
  • 強基計劃解讀:中科大數學科學學院,培養世界級數學精英人才!
    開展強基計劃重點班優秀人才培養,深入實施「科教結合、理實結合、所繫結合」與「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的創新培養模式,培養世界級數學精英人才。本學科自創辦時起就一直是新中國數學基礎學科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中國科大重要創始學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牢記科大「勇於創新、敢於超越、力爭一流」的目標,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致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數學科研平臺,以一流的科學研究帶動一流創新人才的培養,全面實施數學基礎學科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一流的師資力量。
  • 華工今年開設5大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改班
    近年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華工模式」得到了教育界和社會的高度認可。這一模式堅持因材施教,積極整合優化校內外辦學資源,不斷深化科教協同、校企協同、學科協同、國際協同等協同育人機制,通過組建教改班加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據了解,華南理工大學每屆教改班的學生1000多人,覆蓋面近17%。
  • 雲南工商學院3年獲批77個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雲南本科...
    、促進教改、協同育人」為宗旨,通過匯聚國內外知名企業資源,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需求支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  雲南工商學院高度重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工作,重視與企業的產學研深化合作,學校長期以來堅持圍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探索多樣化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強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建設學校協同育人新機制,強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構建,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
  • 電院創新人才培養團隊:大電類人才培養的徵程 我們「E路同行」
    特別是近幾年,電院在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專業」大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將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在「國際化視野、創新實踐能力和未來行業領軍人才」三個方面,並以此為導引,設計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在電子信息領域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 大學聯合共建:「僑校」+「僑鄉」聯合培養創新人才
    在「共建平臺—共育人才—共研項目—共享成果—協同創新」的幫扶工作路徑上,「非人靈長類動物疾病模型研究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五邑大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智能物聯網聯合實驗室」等平臺先後謀劃、籌建,譜寫著「僑校」+「僑鄉」的幫扶新篇章。
  •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改班,總有一款適合你
    期待你的到來華南理工大學堅持因材施教,積極整合優化校內外辦學資源,不斷深化科教協同、校企協同、學科協同、國際協同等協同育人機制,通過組建教改班加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01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基因組科學創新班由華南理工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建,以「2.5+1.5」模式培養基因組科學前沿研究學科交叉型創新人才,學生主要面向理工類專業本科生進行選拔。
  • 加快建設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
    從科技中心的引領支撐來看,我國要實現建成創新型國家、打造世界主要科技中心的目標,必須讓創新型大學擔當創新中心、教育中心的角色,適應創新組織方式、科學研究範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變革,發揮學科、人才與創新等疊加優勢,在創新體制、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知識等方面實現率先突破,解決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原始創新突破、創新人才供給等核心問題。
  • 內蒙古師大:​立足民族地區,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培育精英人才
    ,助推「雙創」教育升級中教全媒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高校要「著重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學校是如何推進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明確提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學校形成了一整套體系完整、機制配套、具有教師教育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確立了「專業為本、基於創新、成於實踐」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構建了「課程教學、論壇研討、賽事實踐、培養孵化」四位一體的教育體系。進一步優化了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