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抑鬱症也成了媒體的焦點。據報導,截至2019年,全球抑鬱症人數突破3.4億,中國是目前抑鬱症患者最多的國家,而且抑鬱症年輕化趨勢明顯,正在大學生、高中生群體中爆發。儘管網絡上經常有報導抑鬱症自殺事件,但仍然有不多人認為,抑鬱症不病,是嬌情、想不開、想太多、懶惰等的表現,真的是如此嗎?
抑鬱症專家指出,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造就是如今我國抑鬱症診斷率不足3%的現狀。一方面抑鬱症病人原本就有強烈的自罪感,把疾病的發作歸咎於自身脆弱;二方面是形成的「病恥感」使病人和家屬不能正視疾病,及時到專業的醫院診治。
專家介紹到,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常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包含情感、軀體和認知症狀在內的多維障礙,需要用科學的醫學手段進行幹預治療,並輔以專業的心理疏導增加信心,打開心結。
隨著對精神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公眾對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關心,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對抑鬱症存在誤解甚至偏見。一起來認識這些誤區。
常見的抑鬱症6大誤區
1.性格開朗的人不會患抑鬱症?
待人友善、性格開朗只是人的個性特徵或習慣化的行為模式,與抑鬱症沒有本質聯繫。正因為他們愛笑、友善和開朗,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要更容易被忽略,不容易被發現,所以一旦這樣的人向你主動求助,請給予他更多的理解和關心。
2.抑鬱症就是焦慮症?
儘管臨床上抑鬱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現象很常見,但他們仍然是有很明顯的區別的。一般來說,焦慮的人能量高於常人,主要表現為緊張擔心、多思多慮,並出現心跳快、血壓高、手抖多汗、坐立不安等症狀;而抑鬱的人能量低於常人,主要表現為心境低落、想法少、不想說話、活動減少等。如果把焦慮症看得比抑鬱症輕,用焦慮擔心過多來解釋抑鬱症的原因,都是誤解。
3.抑鬱症就是想不開而已
如果有人很不幸的得了抑鬱症,身邊的人通常都會勸他想開點、多活動、別矯情、要勤快等等,覺得抑鬱症患者就是小心眼,不堅強太脆弱的表現。然而,並不是只有性格內向的人會得抑鬱症,抑鬱症是由於大腦中樞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是大腦生病了,導致的情緒、認知、軀體等多方面的變化。
4.吃甜食可以控制抑鬱症?
儘管吃糖有時能短暫提升情緒,但從長期來看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研究發現,吃太多糖會導致身體更容易出現炎症,而與炎症相關的一些激素會導致大腦進入抑鬱狀態。吃太多糖對體內微生物的影響也是抑鬱症的誘因之一,因為有些微生物在糖分較多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生成某些化學物質,使人更易抑鬱。建議抑鬱症患者少吃糖,多吃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這樣對心理健康更有益。
5.抑鬱症患者總是會表現易哭,想要自殺
我們經常會在門診看到這樣的情形,家人總是會說患者沒有精神,幹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但是他不想死啊!所以一定不會是抑鬱症的,讓醫生幫忙勸勸。
其實抑鬱症沒有確切的樣子,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抑鬱症階段,對於外在的表現都會不一樣。甚至有的人每天看他開開心心,風輕雲淡,微笑著對待所有人,朋友圈也都是積極向上,滿滿的正能量,讓其他人看他們都是十分正常的狀態,但是當他們自己獨處的時候才會流淚,獨自傷心,他們的內心其實是十分孤獨,脆弱的,其他人是很難會看出來他們的不對勁的,就算是家人有時候也會發現不了。
這是因為抑鬱症患者正在處於抑鬱的狀態,他們會覺得自己有罪會很自責,他們怕自己的家人知道了會給他們添加麻煩,有的甚至會覺得就算是說了也不會被理解任何人都幫不上忙。
還有一部分病人會以心慌,氣急,胃病,頭疼眩暈,頸背疼,慢性疲乏等等症狀,來來回回地跑醫院,反反覆覆等做檢查,各種的西藥、中藥,理療,有的甚至多次做有創造影,胃鏡等。綜合科醫生也查不出原因來,自然得不到治療的效果!這樣就會很容易讓家人們覺得這是不是在裝病來尋求關注。
6.抑鬱症會發作都是因為他們遇到刺激了
有很多人都會認為抑鬱症就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了或者是生活壓力,肯定是受到了哪些事情受到了刺激才會發生的。經常會有人說我只是因為一段感情太深走不出來而已,走出來了就好了。
但事實上這些都可能是抑鬱症的誘發因素但是不是病因,例如現在社會每天都會有失戀,失戀之後都會覺得很傷心,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一兩個月之內就會自己調整過來,要是因為這個失戀一年兩年都走不出來,每天鬱鬱寡歡,覺得什麼事情都沒有希望了,那麼這很可能就是抑鬱症的症狀了。
專家提醒,今年全國受疫情影響經濟損失嚴重,加快了國內的市場競爭節奏,越來越多的承受的壓力加劇,來自家庭的支持、理解、關心越來越多,抑鬱症的發病勢態十分嚴峻。呼籲公眾積極學習精神衛生相關保健知識,提高心理素質,從家庭到社區建立起精神衛生健康防禦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