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Tau抗體臨床試驗失敗 阿爾茨海默症Tau藥物還有哪些希望?

2020-12-23 健康一線視頻網

內容來源:醫藥魔方Pro

作者:白露

在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治療阿爾茨海默症受挫10年後,藥物研發者將注意力轉向另一個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標誌物——tau蛋白。目前,超過10個tau蛋白靶向候選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將獲得幾項關鍵療效數據。然而,如果以Genentech及其合作夥伴AC Immune的tau蛋白抗體semorinemab的初步結果為依照,那麼該領域可能充滿坎坷。

12月10日,一篇發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文章探討了semorinemab II期試驗失敗所帶來的一些思考。

semorinemab初步試驗失敗,抗澱粉樣蛋白受挫歷史要重演?

2020年11月,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CTAD)會議上有報告指出,TAURIEL II期試驗中semorinemab沒有改善前驅期或輕度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預後。到目前為止,這些數據在任一亞組分析中並未顯示出任何認知能力下降速率方面的差異。生物標誌物分析正在進行中,但初步數據並沒有提供多少激勵。「這些結果令人失望。」 TAURIEL試驗研究員Stephen Salloway說道。

其他抗tau蛋白的藥物可能有更好的表現(表1)。另外3種tau蛋白抗體(ABBV-8E12、gosuranemab、zagotenemab)每一種都有獨特的tau蛋白結合特性,將於2021年獲得療效數據。Tau蛋白靶向疫苗、抗tau蛋白反義候選藥物和調節tau蛋白聚集的小分子也已經在試驗中。

任何這些試驗的積極數據都是受歡迎的。然而,除了semorinemab在阿爾茨海默症中的失敗之外,另外兩個主要的抗tau蛋白候選藥物也已經在進行性核上性麻痺(PSP,tau蛋白病變疾病)試驗中失敗了。負面和混雜的數據引發的問題與給出的答案一樣多,semorinemab的數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TAURIEL試驗失敗是因為抗tau蛋白藥物不能勝任阿爾茨海默病的任務嗎?抗體與tau蛋白的結合方式是否錯誤?或者,試驗針對的是錯誤的患者群體嗎?

對一些人來說,這一領域似乎已經忘記了抗澱粉樣蛋白受挫的教訓。英國痴呆症研究所所長Bart De Strooper說:「tau蛋白領域現在犯了與澱粉樣蛋白領域同樣的問題。這些錯誤中最主要的是過於簡單化所涉及的生物學。」

畢竟,該領域目前還沒有工具來定量評估任何已定的tau蛋白抗體如何與人腦細胞外空間中不同種類的tau蛋白相互作用。照此,研究者又如何確定一項試驗已經檢驗了tau蛋白靶向策略的基本生物學假設(即tau蛋白以類似朊病毒樣的方式在大腦中傳播,並在該過程中造成嚴重破壞)?

其他人則不贊同。強生子公司楊森製藥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專營機構負責人Simon Lovestone說:「我一直認為tau蛋白是阿爾茲海默症的最佳靶點。自30多年前我第一次開始研究tau蛋白起,沒有什麼改變我的想法。」他補充道,儘管致力於澱粉樣蛋白的藥物在臨床上一直失敗,但這些試驗獲得了對疾病進展、生物標誌物和試驗設計的來之不易的見解,這些都可能推動未來的成功。

靶向tau蛋白到底行不行?

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基本假設是,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幾十年的緩慢而穩定的積累是有毒的,並且會導致細胞死亡和疾病。針對tau蛋白的情況相似,但又不同。

Tau蛋白損傷與疾病的關係在空間和時間上比β澱粉樣蛋白更接近。β澱粉樣蛋白在整個大腦中蓄積,而tau蛋白在受疾病影響最大的腦部區域積聚。而且,儘管β澱粉樣蛋白水平在疾病症狀出現前幾十年就升高了,但tau蛋白病理學與症狀的發生更為吻合。Lovestone補充道:「由於在剛剛開始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跡象的患者中,tau蛋白水平仍在上升,因此評估tau蛋白靶向療法對這些患者的影響應該更容易。從實際和科學意義來看,這是一個很好的靶標。」

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毒性作用機制也不同,即使它們似乎是協同作用的。

澱粉樣蛋白是一種細胞外蛋白,與疾病密切相關的澱粉樣斑塊被認為是由外而內對神經元造成傷害。相比之下,tau蛋白是一種細胞內微管相關蛋白,它促進了神經元中蛋白質的運輸。在阿爾茨海默症中,tau蛋白與這些微管分離,被過度磷酸化或翻譯後修飾,並在神經元內形成神經纖維纏結(NFT)。雖然對於異常tau蛋白或這些NFT究竟如何殺死細胞還沒有達成共識,但細胞內毒性的各種機制已經被提出。例如,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可能誘導異常的蛋白質運輸,並且tau蛋白聚集可能干擾蛋白質的清除機制。

Lovestone說:「毫無疑問,tau蛋白會以澱粉樣蛋白所不具備的方式導致神經元功能障礙。」

然而,tau蛋白病理學給藥物開發人員帶來了挑戰:如果tau蛋白相關的毒性源於細胞內活動,那什麼是抑制tau蛋白的最佳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產業界的做法是關注tau蛋白如何在大腦中擴散。儘管tau蛋白是一種細胞內蛋白,但它可以以游離形式的tau蛋白或細胞外囊泡的形式排到腦細胞之間的空隙中。阿爾茨海默症相關形式的tau蛋白可能會從一個神經元擴散到另一個神經元,留下異常tau蛋白和破壞的痕跡。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在tau蛋白擴散的過程中結合該蛋白的療法可能會延緩或防止神經退行性病變。

臨床上已經有至少8種旨在捕捉細胞外tau蛋白的抗體。有兩種疫苗可以教會免疫系統產生自己的抗體以對抗細胞外tau蛋白,目前也在試驗中。

但De Strooper警告說,即使擴散假設是準確的,這些方法也存在弱點,如:症狀是否由tau蛋白的一種特殊形式造成?抗體一旦與細胞外tau蛋白結合,要如何清除它?嵌入細胞外囊泡的藥物能結合tau蛋白嗎?關鍵的是,tau蛋白病理學是真的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還是旁觀者效應?

De Strooper表示:「我認為探索tau蛋白是值得的,但該領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挑戰。」

tau蛋白抗體TAURIEL試驗為何失敗?

semorinemab在第一次療效試驗中的失敗,突顯了藥物研發人員在驗證抗tau蛋白假說方面面臨的困難。總的來說,這些也反映出了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所面臨的困難。

Lovestone認為semorinemab的失敗可能源於抗體靶向的tau蛋白形式。他說:「我認為失敗最可能的解釋就是錯誤的抗原表位。」

在大腦中有6種主要的tau蛋白異構體,它們可以被廣泛地翻譯後修飾。對於semorinemab,Genentech和AC Immune選擇採用pan-tau方法,開發出一種針對tau蛋白N末端的抗體,該抗體可以結合所有全長形式的tau蛋白,無論是否經過各種翻譯後修飾。Biogen公司的 gosuranemab和AbbVie的ABBV-8E12,這兩種正在研發中的最先進的tau蛋白抗體也在tau蛋白的N末端附近結合了一個表位。

這種廣泛的方法是有代價的:N端可以從tau蛋白中分離出來,並且tau蛋白的一些截斷形式與其傳播有關。在楊森製藥,Lovestone和同事們轉而關注tau蛋白中心附近的一個磷酸化表位。他們希望產生的JNJ-63733657抗體只針對tau蛋白的一種致病形式。楊森和AC Immune的tau蛋白疫苗ACI-35也被設計用來提高對位於中心的表位的反應。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學家和神經科學家Neil Cashman也認為,靶向tau蛋白的致病形式是成功的關鍵。他表示:「需要撇開N端的裂解,否則,抗體結合非致病形式的蛋白質,是明顯的『彈藥』浪費。」

Cashman還認為針對聚集型而非單體型tau蛋白的抗體成功率最高。據他所知,直到2015年Biogen對aducanumab(其對可溶性β澱粉樣蛋白聚集物和單體上的不溶性纖維具有高度選擇性)進行III期試驗之後,藥物研發人員才最終開始使用一種正確形式的澱粉樣蛋白藥物進行療效試驗。Cashman是ProMIS Neurosciences的聯合創始人,該公司正在向臨床推進對抗毒性形式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抗體。

其他抗體設計決策也會影響療效。Semorinemab是一種無效應抗體,經過精心設計,不會招募免疫小膠質細胞。Genentech希望這種方法能夠避免與抗體誘導的炎症激活級聯效應相關的安全風險(如使用β澱粉樣抗體觀察到的血管源性水腫)。臨床前的數據支持這一舉措,但這種策略可能會影響抗體清除大腦中tau蛋白的能力。「這看起來非常安全,很好。但這也會讓你擔心,藥物到底起到多大作用?」Salloway質疑道。

TAURIEL失敗的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試驗集中在錯誤的病人群體上。TAURIEL試驗針對tau蛋白基線水平較低的患者,對有前驅症狀到輕度疾病的患者進行了測試。Genentech和AC Immune正在對具有較高tau蛋白基線水平的中度疾病患者進行第二次試驗。AC Immune執行長Andrea Pfeifer說:「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看到tau蛋白的病理變化和疾病進展。我相信治療中度阿爾茨海默症還是有機會的。」

此外,就澱粉樣蛋白抗體而言,當試驗失敗,給藥策略有時也會受到質疑,部分原因是抗體不能很好地穿過血腦屏障。2015年,羅氏公司報告稱,其抗β澱粉樣蛋白藥物gantenerumab的III期試驗失敗,但隨後的研究結果表明,該抗體可能劑量不足。不過TAURIEL的試驗表明,羅氏的子公司Genentech已經在這裡吸取了過去的教訓。Gantenerumab的新試驗仍在進行中,使用的藥物是過去的4倍。在TAURIEL試驗中,Genentech每4周進行semorinemab給藥劑量高達8 g,這對於抗體治療來說是個高劑量。

靶向tau蛋白的其他療法有何進展?

除了以上這些因素,有人主張儘早使用抗tau蛋白藥物。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具有引發阿爾茨海默症的基因突變受試者在他們估計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發病年齡前大約20年,血漿中tau蛋白磷酸化形式(P-tau217)水平就升高了。隨後的研究表明,在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臨床前階段,其他人群的血漿P-tau217水平也會增加,而此時tau-PET還不能在大腦中檢測到tau蛋白聚集體。

Lovestone認為基於tau蛋白的疫苗在這些疾病早期背景中可能特別有價值。楊森和AC Immune公司的ACI-35疫苗正在進行I/II期試驗。

此外,Ionis和Biogen對tau蛋白的反義療法提供了一條不同的前進道路。

抗體和疫苗的目的是阻止tau蛋白在大腦中的傳播,而IONIS-MAPTRx是一種寡核苷酸候選物,它能結合tau蛋白mRNA並阻止蛋白質的產生。這種方法可以防止與細胞內tau蛋白病理學相關的神經元死亡,並減少tau蛋白的擴散。Ionis在疾病的臨床前模型中展示了這一點。由於反義寡核苷酸在翻譯水平上降低了tau蛋白的產生,它應該能對所有不同的種類的tau蛋白產生廣泛的影響。

Ionis的CSO Frank Bennett說:「我們直接攻向靶標。我認為我們有最好的方法,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來真正檢驗tau蛋白假說。」 De Strooper表示贊同,他說:「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法。我們知道目標是要降低tau蛋白mRNA,這將降低蛋白質負荷。我們可以在臨床上測試這種方法降低大腦tau蛋白負荷的程度。如果他們能證明這一點,他們就走在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不過,這裡也有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例如,tau蛋白要降到多低?Bennett說:「Ionis能使小鼠某些組織中的tau蛋白水平下降90%,而且這種反應是劑量依賴性的。他希望在人體中能降低50%–75%。」

考慮到tau蛋白在微管穩定中的生理作用,反義療法的另一個關注點是安全性。tau蛋白基因敲除小鼠在一般認知能力方面表現正常,在後期生活中只發展出一種輕微的運動表型。而IONIS-MAPTRx不會完全耗盡tau蛋白,從而保證藥物是安全的。

Ionis正在進行一項涉及46例患者的I/II期試驗來驗證這一點。該試驗的第1部分於2020年10月結束,一些患者已經進入試驗的第2部分延期階段一年多了。相關數據將於2021年公布。

小分子tau蛋白聚集抑制劑也在開發中。最值得注意的是,AC Immune和禮來公司的ACI-3024已經完成了I期研究。該藥物的目的是通過減少tau蛋白的細胞內錯誤摺疊來預防細胞內tau蛋白毒性,並通過在tau蛋白纏結分泌之前阻止纏結的形成或促進纏結的分解來減緩tau蛋白的擴散。

與抗澱粉樣蛋白相比,靶向tau蛋白的研究有哪些進步?

在比較不同藥物和不同治療方式的試驗結果時,研究人員希望他們能比過去的抗澱粉樣蛋白研究取得更好的進展。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更多的生物標記物(包括PET-澱粉樣蛋白、PET-tau蛋白和各種腦脊液及血液標記物等)現在可被用來仔細檢查數據。

此外,多臂試驗也已經在進行中。例如,華盛頓大學St. Louis醫學院的神經學家Randall Bateman設計了一個三臂抗tau蛋白試驗,並行測試抗體、基於基因的方法和小分子聚集抑制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已經審查並資助了這項試驗的提案,Bateman的團隊正在將患者納入一項認知run-in研究中,以便藥物準備好時,患者也排好了隊。

Lovestone說:「Bateman值得敬佩,因為要把這些試驗放在一起並不容易。我相信這類試驗是藥物研發的加速器。」

參考資料:

Asher Mullard. Failure of first anti-tau antibody in Alzheimer disease highlights risks of history repeating.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20)

相關焦點

  • 磷酸化tau階段變化與阿爾茨海默症演變有關
    Bateman團隊合作發現,可溶的磷酸化tau標記將tau、澱粉樣蛋白以及主導遺傳的阿爾茨海默症階段演變聯繫起來。 研究人員在主導遺傳的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研究的四十年中,對腦脊液標記中tau蛋白多個位點的磷酸化狀態進行了量化。 他們確定了tau階段模式,其中特定部位的磷酸化變化發生在疾病進展的不同時期,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遵循不同的軌跡。
  • Science子刊:新研究揭示tau蛋白才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真正元兇
    這些研究結果使得科學家們日益認識到tau比澱粉樣蛋白更直接地導致阿爾茨海默病中的大腦變性,同時也證實了近期開發的基於tau的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大腦成像技術(下稱tau-PET)可加快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試驗並改善個性化患者治療。
  • ...首個tau病理成像劑-禮來Tauvid(flortaucipir F 18)獲美國FDA...
    2020年05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禮來(Eli Lilly)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Tauvid(flortaucipir F 18注射液)用於腦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成像,這是一种放射診斷劑,用於正在評估阿爾茨海默(AD)、伴有認知損害的成人患者,
  •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和「預測」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目前,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症依然束手無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致病原「缺位」,導致難以展開預防和「追蹤」。
  • 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一直以來,對老年痴呆症的先前診斷都是個難題,往往需要等到發病之後才能確診。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成果或許有望解決這一難題。一種是稱為tau的蛋白質,另一種是澱粉樣β肽。兩者都可以形成聚集體,在大腦的特定區域逐漸積累。 對於tau來說,蛋白質的單個單位可以聚集成精細有序的纖維結構,這是由一種叫做磷酸化的生化過程促進的。在整個疾病過程中,澱粉樣β蛋白和磷酸化tau (p-tau)從大腦釋放到腦脊液中;釋放的蛋白質量被用作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診斷的可靠替代標記。
  • Brain最新研究再掀tau-β澱粉蛋白之爭,百健(Biogen)突破性進展被...
    研究人員發現,tau蛋白破壞了整個大腦中細胞用於運輸食物和信息的通道。而百健艾迪的藥物BIIN037及其他幾個處於後期研發階段的藥物,則靶向的是另一種蛋白——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梅奧診所神經科學家Melissa Murray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β澱粉樣蛋白與認知功能衰退有關,但如果將它和tau放在一起看,tau才是壞分子。
  • 還記得「起死回生」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試驗嗎?今天提交上市申請
    ,Ltd.)針對其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的治療藥物Aducanumab,已完成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新聞稿中稱,「一旦獲批,Aducanumab將成為首個能夠減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臨床衰退的療法,並將成為首個證明清除β-澱粉樣蛋白可以帶來更佳臨床結果的療法。」
  • 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這一成果有助於科學家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目前,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症依然束手無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致病原因「缺位」,導致難以展開預防和「追蹤」。
  • 10款新藥在中國申報臨床 來自歌禮、賽諾菲、安進/百濟神州等
    此次,是該產品首次在中國申報臨床。根據公告,18F-APN-1607深具獨特性,除了能辨識阿爾茨海默病的tau堆疊蛋白質之外,也能辨識其他具有4-repeats(4R)的tau蛋白質堆疊的罕見疾病。因此該產品有機會更廣泛應用在偵測tau相關疾病的tau蛋白分布模式上。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新旭生技已授權新基(Celgene)公司在全球臨床試驗中使用該產品。
  • 阿爾茨海默症新藥難在哪
    在AD藥物領域,FDA一直沒有鬆口,自2003年以來,FDA尚未批准任何有關治療AD的新藥。更何況,渤健阿杜卡奴抗體的數據還存在爭議。比如被剔除的大衛·諾普曼就對試驗數據有質疑。諾普曼參與了這款藥物的臨床試驗,上周日,他在一篇論文中寫道,「阿杜卡奴單抗治療阿爾茨海默症認知功能障礙的功效無法通過臨床試驗得出不同的結果」,並呼籲渤健進行另外的第三階段試驗。
  • Nat Med:半胱天冬酶-2切割tau蛋白導致記憶受損
    臨床初症狀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產生障礙,最終將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完全需要依賴家人的照顧,病因迄今未明。在65歲以前發病,稱為早老性痴呆;在65歲以後發病,稱為老年性痴呆。目前只能通過藥物緩解大腦萎縮,還沒有治癒的方法,確診後的平均生存期為10年。正因為此,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大腦研究的焦點。
  • 《科學》子刊:AD新診斷窗口——Aβ與P-Tau早有關聯
    蘭德大學臨床記憶研究所Oskar Hansson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文,利用橫斷面以及縱向生物標記物數據,對比在人類以及AD動物模型中Aβ病理和腦脊液tau(CSF tau)的研究發現,Aβ病理變化可能會誘導人可溶性tau蛋白的釋放、磷酸化及其幾年後的聚積。該研究增加發展有效治療並提高早期AD分期的可能性,提早臨床對AD的治療。
  • 新旭生技宣布授權渤健有條件使用tau蛋白PET示蹤劑
    12月16日,新旭生技宣布,已授權渤健在全球非排他範圍內使用公司的tau蛋白PET示蹤劑18F-APN-1607,以深入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雙方已針對識別變異tau蛋白在腦部堆積的位置和數量而合作開發新型PET示蹤劑,這項授權標誌著雙方的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
  •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20:54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dam L.
  • 血漿磷酸化-tau蛋白217可準確鑑別阿爾茨海默病
    為了檢驗血漿中217號蘇氨酸磷酸化的tau蛋白(P-tau217)作為生物標誌物診斷AD的準確性,研究組進行了一項橫斷面研究。隊列1中血漿P-tau217可將神經病理學定義的AD與非AD區別開,曲線下面積(AUC)為0.89,準確性明顯高於血漿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
  • 忘了Pi節,我們應該慶祝Tau節
    pi是高中數學課程的長期定位,它啟發了書籍,藝術(SN在線:5/4/06)和將其記憶到數萬個小數位的愛好者(SN:4/7/12,第12頁) 。但是有人認為用不同的數學常數代替pi可以使三角函數和其他數學學科更容易學習。這些批評者(包括我自己)主張提倡一個更優雅的數字,等於2π:6.28318…。有時稱為tau或符號τ,其數量等於圓的周長除以其半徑,而不是其直徑。
  •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他們發現tau在AD個體齒狀回的肺門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在小鼠中,在齒狀回的肺門星形膠質細胞中3R tau的過度表達改變了線粒體的動力學和功能。反過來,這些變化導致成人神經發生,表達小白蛋白的神經元、抑制性突觸和肺門伽馬振蕩的減少,並伴有空間記憶性能的下降。 總之,這些結果表明,齒狀回的肺門星形膠質細胞中tau穩態的喪失足以通過神經元網絡的損傷而誘發AD樣症狀。